出版說明
很早以前,三國故事就在我國民間廣為流傳。金元時期,演出的三國劇目達三十多種;元代至治年間,還出現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國志平話》。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根據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并結合他個人對社會人生的感悟,創作出了萬古傳誦的《三國演義》。
該書問世以后,就受到社會各界的歡迎。經過一段時間的“爭相謄錄”,多種刻本相繼涌現,僅現存的明代刊本就有二十幾種。《三國演義》版本數量之多,各種版本之間的關系之復雜,都堪稱古代小說之最。
其中,現存最早的刊本是嘉靖壬午年(1522)刊刻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全書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則。由于眾多學者都認為這是最接近羅貫中原著原貌的版本,因此簡稱“羅本”。
與嘉靖本書名相近的,有萬歷十九年(1591)金陵周曰校刊本《新刊校正古本大字音釋三國志通俗演義》(簡稱“周曰校本”),及夏振宇刊本《新刊校正古本大字音釋三國志傳通俗演義》(簡稱“夏振宇本”)等。此外,明萬歷至天啟年間,出現了多種題為《三國志傳》的版本(簡稱“志傳本”),均為二十卷;還有題署《李卓吾先生批評三國志》的版本(簡稱“李卓吾評本”,實為葉晝評本),一百二十回。
到了清代初期,毛綸、毛宗崗父子在“李卓吾評本”的基礎上,整頓回目,修正文辭,削除論贊,增刪瑣事,改換詩文,并添加了系統的點評,使之成為新的一百二十回本《三國演義》,簡稱“毛宗崗評改本”或“毛本”。毛本剛一出現,便“戰勝”其他一切版本,成為三百余年來最為流行的版本,今存的清代刻本尚有七十余種。我們今天看到的一百二十回本《三國演義》多是這個版本。
毛氏父子對小說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造,將原來的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則,合并為一百二十回,重新擬定回目。同時,增刪了一部分情節,刪改了一些多余的詩詞贊語,文字上也作了不少潤色加工,情節比原來更緊湊,語言也更精煉、流暢,藝術上更加成熟。但是,原本在羅本中并不明顯的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在毛本中變得非常明顯,一些人物的性格也變得類型化、簡單化。
由于這個版本的流行,羅本反而較少受到注意,有少數研究者甚至把毛本作為研究羅貫中及其創作的依據,或把毛本作為元末明初的社會現象來加以研究。但一時有一時的文學,元末明初羅貫中的原作和清初毛氏父子的改作所反映的具體歷史肯定是不一樣的,如果僅拿毛本來研究三國的話,必然會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誤解。所以,重印羅本《三國演義》顯然是一項刻不容緩的工作。
需要說明的是:羅貫中原作的書名并非《三國演義》,但由于該書問世后屢經后人修改,版本繁多,書名各異,而《三國演義》這一名稱已為廣大讀者所熟知,所以本書仍加以沿用。
本書在編輯整理過程中,力求展現原本風貌。除將個別明顯的錯別字以及在繁體轉簡體過程中出現漏誤的詞語,參照其他版本加以更正外,其余內容皆未作大規模改動。
本書的整理工作可能仍存在一些不妥甚至謬誤的地方,熱切希望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