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起兵伐董卓
陳宮臨欲下手,思曰:“我為國家,跟他到此,殺之不義,不若棄之。”宮插劍入鞘上馬,未及天明,自投東郡去了。操覺來,不見陳宮,尋思:“此人見我說了這兩句,疑我不仁,棄之而去。吾當急往,不可久留。”
操連夜到陳留,尋見父親說上項事,欲散家資,招募義兵。父言:“資少,恐不成事。此間有衛弘,舉孝廉,疏財仗義。其家巨富,若得相助,事可圖矣。”操置酒張筵,拜請衛弘到家,告曰:“今漢室無主,董卓專權,篡國害民,天下切齒。操欲立扶社稷,恨力不足耳。公乃忠義丈夫,故哀告耳。”弘曰:“吾有是心久矣,恨無效力之人。既孟德有大志,愿將家資相助。”操大喜,先發矯詔,馳報各道,然后招集義兵,豎起招兵白旗一面,上書“忠義”二字。
是日清早,應募之士,如雨駢集。有一人從眾中出曰:“某與明公愿為吏,討董卓。”操問之。其人乃陽平衛國人也,姓樂,名進,字文謙。身材短小,膽量過人。操留為帳前吏。是日兄弟二人,各引壯士三千余人,來投曹操:一人覆姓夏侯,名惇,字元讓,沛國譙人也,乃夏侯嬰之后。自小習槍棒。年十四,從師學槍法。有人辱罵其法,惇提刀殺之,逃命于外方。聞知曹操起兵,與同族弟夏侯淵來協助。淵字妙才。此二人皆操之弟兄。操之父曹嵩原是夏侯氏之子,過房與曹家,因此是親。不數日,曹操兄弟曹仁并曹洪,引千余兵,來助曹操。曹仁,字子孝;曹洪,字子廉。此二人弓馬熟閑,武藝精通。曹操大喜,于村中調練人馬。一人持槍而來,于曹操面前大呼曰:“愿從將軍,以誅國賊!”操問之。其人姓李,名典,字曼成,山陽巨鹿人也。于操前施逞槍法,問答如流。操喜。衛弘盡出家財,置辦衣甲旗。四方送糧食者,不計其數。曹兵壯士五千,屯于陳留。
時袁紹得操矯詔,乃聚麾下將士,商議起兵。有田豐、沮授、許攸、審配、郭圖、顏良、文丑文臣武將,整整齊齊,各懷報國之心,盡有匡君之志。引兵三萬,離渤海來與曹操會盟。操作檄文以達諸郡。檄文曰:
操等謹以大義布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滅國弒君;穢亂宮禁,殘害生靈;狠戾不仁,罪惡充積。今奉天子密詔,大集義兵,誓欲掃清華夏,剿戮群兇。望興仁義之師,來赴忠烈之會,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速可奉行。
操發檄文去后,各鎮諸侯皆起兵:
第一鎮,交游豪俊,結納英雄,后將軍、南陽太守袁術。
第二鎮,貫通諸子,博覽九經,冀州刺史韓馥。
第三鎮,闊論高談,知今博古,豫州刺史孔伷。
第四鎮,孝悌仁慈,屈己待士,兗州刺史劉岱。
第五鎮,仗義疏財,揮金似土,河內郡太守王匡。
第六鎮,賑窮救急,志大心高,陳留太守張邈。
第七鎮,恩惠及人,聰敏有學,東郡太守喬瑁。
第八鎮,忠直元亮,秀氣文華,山陽太守袁遺。
第九鎮,有謀多智,善武能文,濟北相鮑信。
第十鎮,圣人宗派,好客禮賢,北海太守孔融。
第十一鎮,武藝超群,威儀出眾,廣陵太守張超。
第十二鎮,仁人君子,德厚溫良,徐州刺史陶謙。
第十三鎮,名鎮羌、胡,聲聞夷夏,西涼太守馬騰。
第十四鎮,聲如巨鐘,豐姿英偉,北平太守公孫瓚。
第十五鎮,隨機應變,臨事勇為,上黨太守張楊。
第十六鎮,英雄冠世,剛勇絕倫,烏程侯、太守孫堅。
第十七鎮,四世三公,門多故吏,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
諸路軍馬,多少不等,有三萬者,有一二萬者,各領文武官將,投洛陽來。
且說一路軍馬,乃北平太守,統領幽州,官拜奮武將軍、薊侯,覆姓公孫,單名瓚,遼西令支人也。統領精兵一萬五千人起發,路經德州平原縣過。軍馬正行之間,遙見桑樹叢中,一面黃旗,數騎來迎,遠遠看見公孫瓚下馬。瓚視之,乃劉玄德也。瓚亦下馬問曰:“賢弟何故在此?”玄德曰:“兄長失忘?舊日蒙兄保委備為平原縣令,因此出城閑行,偶遇尊兄到此,乃大幸也。就請兄長入城歇馬。”云云。瓚指關、張而問曰:“此何人也?”玄德曰:“此是關某、張飛,備結義兄弟也。”瓚曰:“乃同破黃巾者乎?”玄德曰:“皆此二人之力也。”瓚曰:“有何爵祿?”玄德答曰:“關某為馬弓手,張飛為步弓手。”瓚曰:“呀,空埋了大丈夫耳!今董卓作亂,天下諸侯共往誅之。賢弟可棄其為官,一同討賊,力扶漢室,若何?”玄德曰:“愿往。”張飛曰:“當日若容我殺了此賊,免有今日之事。”關某曰:“事已至此,收拾便行。”玄德、關、張引數騎跟公孫瓚來。
且說那十八路諸侯,那一路先到?此人身長八尺,英雄雙全,橫跨三江,威服六郡,富春人也。姓孫,名堅,字文臺。后人有詩贊文臺曰:
誰道江南少將才?明星夜夜照文臺。
欲誅董卓安天下,為首長沙太守來。
曹操接著孫堅。眾諸侯陸續皆到,各自安營下寨,連接二百余里。操乃宰牛殺馬,大會諸侯,商議進兵之策。太守王匡曰:“今奉大義,必立盟主,眾聽約束,然后進兵。”遞互相讓。操曰:“袁本初四世三公,門多故吏,漢朝名將之裔,可為盟主。”紹再三推辭。眾皆曰:“非本初不可為也。”紹方應允。
次日,筑臺三層,遍列五方旗幟,上建白旄黃鉞,兵符將印,請紹登壇。紹整衣佩劍,慨然而上,焚香再拜。其盟曰:
漢室不幸,皇綱失統。賊臣董卓,乘釁縱害,禍加至尊,虐流百姓,大懼淪喪社稷,剪覆四海。紹等糾合義兵,并赴國難。凡我同盟,齊心戮力,以致臣節。隕首喪元,必無二志。有渝此盟,俾墜其命,無克遺育。皇天后土,祖宗明靈,實皆鑒之!
讀畢,歃血。眾等因其辭氣慨慷,遂皆涕泣橫流。聞其言者,雖卒伍廝養,莫不切齒踴躍,共思誅討逆賊董卓。及歃血已罷,下壇。眾皆扶紹升帳,侍坐。各施禮罷,兩行依爵位年齒,分列而坐。
操行酒數巡,言曰:“今日既立盟主,各聽調遣,同扶天下,勿以強弱計較。”紹曰:“吾無壓眾之心,汝等推戴我為盟主,有功者必賞,有罪者必罰。國有常刑,軍有紀律,各宜遵守,毋得違犯。”眾皆曰:“惟命是聽。”紹曰:“吾弟袁術總督糧草,應付諸營,無使有缺。誰肯為前部先鋒,直抵沂水關下,誘賊相持?余皆各據險要,以為接應。”長沙太守孫堅出曰:“堅雖不才,愿為前部。”紹曰:“文臺勇烈,可稱此職。”隨即捧杯作賀。連忙引本部人馬,大刀闊斧,奔沂水關來。
有守關將差流星馬往洛陽丞相府告急。董卓自專大權之后,每日飲宴,更深方散。李儒接得告急文字,徑來稟覆丞相。董卓大驚,急聚眾將商議。卓曰:“今袁紹、曹操聚各路太守軍馬直抵關前,眾將有何妙計?”溫侯呂布挺身出曰:“父親勿慮。吾覷關外眾多諸侯如草芥,親提虎狼之師,盡斬其首,懸于都門,呂布之愿也。”卓大喜曰:“吾有奉先,高枕無憂矣!”言未絕,呂布背后一人高聲而出曰:“殺雞焉用牛刀?不必溫侯有勞虎威。吾觀斬眾諸侯首級,如探囊取物。”卓視之,其人身長九尺,面如血,虎體狼腰,豹頭猿臂。關西人也,姓華,名雄,卓帳前第一員驍將。卓聽其言大喜,加為驍騎校尉,撥馬步軍五萬,一同李肅、胡軫、趙岑連夜便起,飛奔沂水關來。
卻說眾諸侯內,有濟北相鮑信,尋思:“孫堅為其前部,若干了大功,都不顯我等。”暗撥其弟鮑忠,先將馬步軍三千,徑抄小路,直到關下搦戰。華雄引鐵騎五百,飛下關來,大喝:“賊將休走!”鮑忠急待退,被華雄手起刀落,斬鮑忠于馬下,生擒將校極多。華雄飛馬,親提鮑忠首級,直來相府獻功。卓賜雄重賞,又與鐵甲馬軍一千。雄辭董卓,上馬,部領出城,投沂水關扎住大寨。卓使人加雄為都督,且傳曰:“慎勿下關輕敵!”
卻說孫堅引四將直至關前。那四將?第一個,右北平土垠人,姓程,名普,字德謀,使一條鐵脊蛇矛,東吳第一員上將。第二個,姓黃,名蓋,字公覆,零陵人也,使鐵鞭。第三個,姓韓,名當,字義公,遼西令支人也,使口大刀。第四個,姓祖,名茂,字大榮,吳郡富春人也,使雙刀。孫堅披爛銀鎧,裹赤幘,騎花鬃馬,橫古錠刀,指關上而罵曰:“助惡匹夫,何不早降!”華雄副將胡軫曰:“某下關必斬孫堅首!”雄與兵三千,排列出關。堅見胡軫出馬,卻欲自出。程普飛馬挺矛,直取胡軫。斗不數合,程普刺中胡軫咽喉,死于馬下。一陣直殺上關,關上矢如雨下。孫堅引兵回至梁東屯住。
堅使人于袁紹處報捷,就于袁術處催糧。或譖:“孫堅乃江東之猛虎,若打破洛陽,殺了董卓,正是除狼而得虎也。今不可與糧,彼軍必散。”術聽之,不發糧草。堅軍缺食,軍中自亂。細作報上關來。李肅與華雄商議:“我引一軍從小路下關,襲孫堅寨后。汝可半夜到堅寨,必然擒矣。”雄喜,連晚叫軍飽餐一頓,披掛了下關。
是夜月白風清。比及到堅寨,時已是半夜,鼓噪直進。堅披掛,慌忙上馬,正遇華雄。兩馬相交,斗不到數合,寨后李肅軍到,竟天放火。孫堅軍人無糧食,四下里亂攛。堅撥回馬走,四下里喊聲不絕。程普、黃蓋、韓當各不相顧,止有祖茂跟定孫堅,與數十騎突圍而出。背后華雄追堅,堅勒回馬又戰十余合。堅敗,雄趕來。堅連放兩箭,皆被華雄躲過;盡氣力放第三箭,力大拽折了鵲畫弓,棄弓縱馬穿林而走。祖茂曰:“主公頭上赤幘射目,雄望之,心不舍。可脫幘與茂戴之。”
堅就馬上換了祖茂盔,分兩路而走。華雄見赤幘者投東,引軍投東追趕。孫堅從小路得脫。祖茂被華雄追趕至急,將赤幘掛于人家燒不盡庭柱上,卻于樹后潛躲。華雄軍遙見赤幘,四面圍定,不敢向前;用箭射之,方知是計。遂向前取了赤幘時,華雄縱馬尋祖茂。茂于林后,揮雙刀欲劈雄。雄大喝一聲,將祖茂一刀砍于馬下。雄引兵上關。
程普、黃蓋、韓當都來尋見孫堅,再收拾軍馬屯扎。堅為折了鄉人祖茂,傷感不已。
卻說大寨袁紹升帳,忽流星馬報孫堅大折了一陣,祖茂歿于軍中。紹大驚曰:“誰想孫文臺折于華雄之手!他孤軍在外難扎寨,又恐有劫寨兵來。”令人取回大寨計議。云云。請眾諸侯商議,都皆到了,只公孫瓚后至,紹請入帳上列坐。紹曰:“前日,鮑將軍弟不遵調遣,擅自進兵,殺身喪命,折了許多軍士。今者,孫文臺又敗于華雄,挫動銳氣。”諸侯并皆不語。紹舉目遍視,見公孫瓚背后立著三人,容貌異常,都背后冷笑。紹問曰:“公孫太守背后何人也?”瓚呼玄德出,曰:“此乃自幼同舍兄弟,平原令劉備是也。”曹操曰:“莫非破黃巾劉玄德否?”瓚曰:“然。”令玄德拜見。紹曰:“破黃巾有功來?”瓚將玄德功細說一遍。紹曰:“既是漢室宗派,取座來。”命坐。備曰:“小縣令安有坐禮。”紹曰:“吾非敬汝名爵,吾敬汝是帝室之胄,于國多曾有功。”玄德拜謝,于階下末坐,關、張叉手侍立于后。
正商議,探子來報:“華雄引鐵騎下關,以長竿挑著孫太守赤幘,直來寨前大罵搦戰。”紹曰:“誰敢去戰此賊?”袁術背后轉出驍將俞涉,曰:“小將愿往。”紹喜,便著俞涉出馬。即時報來,俞涉與華雄交戰,不到三合,被華雄斬了。眾諸侯大驚。太守韓馥曰:“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紹急令喚至,應聲而出,手提大斧上馬。去不多時,飛馬來報潘鳳又被華雄斬了。眾諸侯皆失色。袁紹拍股嘆曰:“可惜吾上將顏良、文丑催軍未回!得一人在此,豈放華雄施威哉!汝眾諸侯許多將士,只無一人可追華雄?”眾官默然。
階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將愿往,斬華雄頭獻于帳下!”眾視之,見其人身長九尺五寸,髯長一尺八寸,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聲似巨鐘,立于帳前。紹問何人,公孫瓚曰:“此劉玄德之弟關某也。”紹問見居何職,瓚曰:“跟隨玄德充馬弓手。”帳上袁術大喝曰:“汝欺吾眾諸侯無大將耶?量一弓手,安敢亂言,與我亂棒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廣學。試教出馬,如其不勝,誅亦未遲。”袁紹曰:“不然。使一弓手出戰,必被華雄恥笑。吾等如何見人?”曹操曰:“據此人儀表非俗,華雄安知他是弓手?”關某曰:“如不勝,請斬我頭。”操教釃熱酒一杯,與關某飲了上馬。關某曰:“酒且斟下,某去便來。”出帳提刀,飛身上馬。眾諸侯聽得寨外鼓聲大震,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眾皆失驚,卻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云長提華雄之頭,擲于地上。其酒尚溫。史官有詩曰:
威鎮乾坤第一功,轅門畫鼓響。
云長停盞施英勇,酒尚溫時斬華雄。
云長出馬,只一合斬了華雄,提頭入獻,眾皆大喜。玄德背后轉出張飛,高聲大叫:“俺哥哥斬了華雄,不就這里殺入關去,活拿董卓,更待何時!”掉丈八蛇矛,來搶關隘。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