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8章 隨堂小測

朱秀氣喘吁吁跑到水口鄉學舍時,距離年后第一次正式開學還有兩刻鐘。

出了一身小透汗倒也舒服,書簍的重量剛好達到了負重的效果,從陶朱村到這里的距離也合適,朱秀已經想好,今后就趁著上下學的功夫鍛煉身體。

“喲~這不是朱秀嗎?怎的趕路如此著急?”

身后一輛牛車緩緩駛來,車軸吱呀吱呀的聲響一停,車上跳下一名穿著藍色絹袍的少年,正是陶盛。

陶盛拍拍袖口,一臉哂笑地望著朱秀,“怎地不讓你娘給你配輛牛車?再不濟驢車騾車也行呀,不用那么早起,路上還能小憩片刻,更不會因遲到而被劉師打手心!”

朱秀瞥了他一眼,原來這是陶家的車,難怪一路不緊不慢地跟在他后面,這小子瞧自己跑了一路,心里沒少笑話。

朱秀勻口氣,整理了一下稍微有些歪的幞頭,笑瞇瞇地道:“多謝陶兄關心。不過在下認為,不管是走著來還是跑著來,亦或是乘車來學堂,對自身學問的提高沒有半點益處。陶兄還是應該多在學業上下功夫才是呀!”

陶盛頓時漲紅了臉,氣呼呼地怒道:“朱秀!你少得意!當日不過是讓你僥幸勝我一籌,今日開學要小測,就不信你還能贏我!哼~我才是水口鄉學舍最優秀的學生!”

陶盛從趕車的陶家莊戶手里奪過一口小書箱,惡狠狠地瞪了他一眼,重重地哼了聲從他身旁跨過,往學舍大門大步走去。

朱秀不甚在意的笑了笑,剛要進門,馬車上又傳出一聲弱弱的呼喚聲。

“秀哥~~”

只見小胖墩陶興費力地在莊戶攙扶下踩著腳蹬下車,胖臉堆笑眼睛擠成一條縫。

“陶興?你也來進學了?”朱秀有些驚奇,對這小胖子的印象倒是不錯。

陶興撓撓頭,有些不好意思地小聲道:“爺爺跑了一趟縣城,去見葛老爺,除了束侑外,還要每年再給學舍捐五十貫錢,葛老爺才答應收下我......”

朱秀訝然失笑,瞧陶興這畏畏縮縮的樣子,那五十貫錢陶家定然花的很肉疼。

之前葛老爺可是明確地拒絕過多給陶家一個額外進學名額,沒想到在陶家的重金攻勢下,鄉學舍還是網開一面。

不過朱秀轉念一想,是陶家自愿花大價錢供陶興進學的,就算傳到其他幾個村去,也無損于葛老和學舍的名望,何樂而不為?

誰叫人老陶家出得起價錢!

這筆錢在水口鄉可不是小數目,就算是富戶也得掂量掂量。

陶作禮如此重視后輩兒孫的學業,倒是令朱秀對他高看了些。

“三弟!莫要與他多言!還不快過來!”

陶盛站在學舍大門內不悅地吼了一聲,陶興忙“哦”地應了聲,朝朱秀不好意思地咧嘴笑了笑,抱著同款小書箱小跑跟上。

朱秀淡笑著搖搖頭,慢悠悠地跟在后面,還能隱約聽見陶盛在教訓陶興,讓他與自己保持距離,不可交往云云。

鄉學舍設在一片占地五畝的大宅里,背靠青山,四面被田地樹林環繞,這片廣袤的土地,都是葛氏產業。

葛立德平時住在縣城,鄉學舍開學以后,他就回到水口鄉,親自督導鄉學舍的教學。

鄉學舍人數最多的時候也不會超過十五個人,近兩年水口鄉的讀書苗子愈發匱乏,勉強維持在九個人,就算加上一個交了高額助學費的陶興,鄉學舍的規模在竹山縣十一個鄉里也是最小的。

平時的教學工作基本由劉達負責,只有在每年臨近縣學招生考試時,葛立德才會從房山書院聘請一兩位在讀學子,運氣好的話能請到書院教習,到鄉學舍對這些備考縣學的娃娃們進行強化教學和突擊指導。

曾經也是鄉貢郎的葛立德,偶爾也會親自指點學生,不過這種待遇只限于優秀學子,受老爺子青睞,有很大把握能考上縣學的那寥寥一二人。

兩年來,唯有陶盛有此殊榮。

與往年一樣,每年鄉學舍開學,葛立德都會現身,拄著拐杖親自站在學堂門口,和劉達一起迎接學生。

“拜見葛老!拜見劉師!”

三五人簇擁著陶盛,恭恭敬敬地長揖行禮,葛立德笑瞇瞇地捋須,劉達看看學生們的精神面貌良好,笑著頷首,示意他們進去。

陶興畏畏縮縮地見禮,葛立德輕言細語地勉勵了他幾句,便讓他進去了。

朱秀見禮后,剛要進屋,只聽葛立德忽地將他叫住,和聲笑道:“朱秀,待會小測,你可要好好答,讓老夫瞧瞧,你的學問,到底精進了多少。”

朱秀略感意外,只覺葛老爺子笑容里意味頗深,劉達也是滿眼期待。

“學生定會全力以赴,爭取不讓葛老與劉師失望!”朱秀趕緊含糊地應和一句。

“嗯,進去吧。”葛立德捋須微笑。

東西朝向,寬敞通透明亮的一間大堂屋便是學舍的主要學堂,十名學生坐于其間絲毫不顯擁擠,還有些空蕩。

學生們分列三排,每人一條矮長案桌,配一個小杌子,旁邊還有一個竹筐,用來放隨身雜物。

屋外有清水供應自取,每日申時初,下午三點左右,學舍還會供應一頓飯菜,吃不吃隨己。

學生們都是半大小子,哪里捱得到那會,所以家里都會準備一些干糧,中午時墊肚子。

以前朱秀最經常帶的就是粟團子,能烙點面餅已算是不錯。

按照記憶,朱秀坐到左邊靠窗最后一排,拿出筆墨放在案桌上,打開水囊喝了口,瞟了瞟四周,暗暗觀察起來。

學舍以每月小測的成績排列位次,成績越好,就越靠近前面正中講師所在的案桌,也就越能受到講師和學舍的重視。

朱秀記得,自己在這個后左三的位置上,已經有兩年沒動過了,妥妥的釘子戶。

不過現在,陶興正孤零零的坐在第四排正中,處于所有人的大后方,也是兩年來,唯一一個坐在朱秀身后的同窗。

不知是不是陶朱村朱姓村民在水口鄉的刻意宣傳起了作用,朱秀總覺得同窗們看他的眼神有些古怪,還有幾個小子不時回頭瞟來。

都是一群沒長毛的小屁孩,朱秀也不會放在心上,神情懶散地撐著下巴,將一只毫尖分叉的硬毫小楷筆在手指間轉來轉去,等待著劉達開學訓話。

朱秀暗暗納悶,怎地和前世小學初中讀書時一樣,一坐進教室就直犯困,兩只眼皮拼命往下扯。

劉達一通老生常談般的冗長訓話,聽得朱秀心里直發笑,又頗為感慨,看來自科考制度誕生以來,老師們的訓誡之言還真就沒有多大變化,無外乎就是告誡學子們,今年的考學形勢有多么嚴峻,跨入縣學門檻,對于將來的考學有多么重要,對于自身發展有多大的好處云云。

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封建科舉時代的考學之路,每前進一步,對于一個人甚至一個家庭宗族來說,都是極其重要的。

重要到能從根本上改變一戶姓氏的社會地位。

朱秀偷偷打量著同窗們的神情,幾乎人人都正襟危坐面容肅穆,就連陶盛也不例外。

能坐在這里進學的,幾乎都是水口鄉各村的富戶子弟,家里的生活水平大多都在平均線以上,就算不讀書,他們將來的日子也比尋常的編戶耕農們好過。

而這樣一群小康子弟,面對讀書考學時的態度竟然出奇的端正,他們比誰都清楚,科考對于己身的重要性。

感受著學堂內嚴肅沉重的氣氛,朱秀咋舌且感喟萬千。

在這個求學條件艱苦的時代里,始終有那么一群努力汲取學識力圖改變自身的奮斗者,著實令人感到振奮。

或許,這也是盛世之下,百姓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的體現。

“依照慣例,今日將會舉行小測,檢驗爾等近來在家可有懈怠,亦是對去年學業的一次總結。”

劉達抱著一摞黃麻紙,嚴肅地環視一圈,然后挨個發下兩張,只是漏過了新生陶興。

“下面某說,你們先將題目記下,再逐一作答。”

清清嗓,劉達將早已準備好的小測題目念出來,學生們趕緊埋頭疾書,先將題目列好,以免遺缺錯漏。

鄉學舍所教的都是基礎課程,以九經內容的深度記憶為主,輔以《禮記》、《左傳》、《周禮》、《尚書》和《論語》的部分經義解析,構成了這年頭的基礎教育。

朱秀瞟了眼自己記下的二十道題目,其中十五道都是貼經題,五道解義題。

貼經題考默誦記憶難不倒他,解義題也有范文可供參考,對于有“背書機器”buff加成的朱秀來說,實在算不上難。

“好了,開始作答吧,未初時收卷,除了如廁,不得離開學堂。”

劉達沉聲說完,便在正中案桌后坐下,捧著一本書翻看起來,不時抬眼瞟向諸位學生。

朱秀咬著筆桿暗中觀察,發覺同窗們都在埋頭苦思,寫寫停停,從他們猶如便秘一般的表情看,沒有人覺得這堂小測是輕松的。

連首席學霸陶盛也是思索良久,才擰著眉頭寫上幾筆,再停下來苦思冥想。

沒來由的,朱秀只感覺渾身一陣輕松,悠然地左手撐著下巴,右手握筆蘸墨,不緊不慢地將腦中所記寫出。

“要是上輩子老天爺就給我這個buff,那咱也能過過當學霸的癮,最起碼不至于使出渾身解數才考上大學~~”

朱秀心里明白,當初自己選擇報考歷史專業,興趣愛好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這種相對冷門的專業把握大一些,學校選擇上也能更好一些,避開了好就業專業性更強的熱門專業,其實也是無奈之舉。

后果嘛,就是他在本專業研究生畢業后,找工作都成了一個大問題,若不是陰差陽錯跑到了武周朝,朱秀還不得和大部分同齡人一樣,正為生計的著落而發愁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峨眉山市| 蕲春县| 高唐县| 增城市| 湖口县| 宿松县| 错那县| 石家庄市| 上思县| 安达市| 五指山市| 喜德县| 博湖县| 梅河口市| 全南县| 通江县| 南郑县| 明水县| 马鞍山市| 东阿县| 富阳市| 长岭县| 余干县| 宜昌市| 根河市| 马龙县| 上林县| 老河口市| 扬州市| 陇川县| 通州市| 九龙县| 嵊州市| 乌兰察布市| 新竹县| 揭东县| 长海县| 河东区| 揭阳市| 汨罗市| 阿拉善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