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老爺子不愧是見多識廣,雖然也是一腔熱血,但是很快便冷靜下來了,說道:“一個新出現的東西,要傳播的世人皆知很難!不知道柳鶴小娃你有什么辦法不成?”
孫安夫婦聽父親說完也是漸漸冷靜下來了,是啊,新東西要向天下傳播何其之難,除非是宮中那位親自開金口,普通人要想天下皆知太難了,開的這間藥鋪想要紫云鎮人人皆知都很難,更別說天下之大了。
這個問題還難不倒學過《市場營銷》的柳鶴,所謂廣告就是廣而告之,雖然宋朝沒有“廣告”這個詞,但是商家們也有很多的宣傳手段,比如找人吆喝排隊,還有王婆賣瓜自賣自夸這種。
后世的營銷手段有很多,比如饑餓營銷,網紅營銷等等。
“現在紅茶才剛剛進入市場,我們沒有必要一下子讓全天下都皆知,我們也沒有那么大的能力一下子讓天下人都皆知,這是一個過程,要經過慢慢宣傳才能達到。
我們前期主要是讓杭州城的士大夫皆知,讓杭州各大家族皆知就行,紅茶的售價不便宜,前期階段普通人也買不起,主要針對的就是富裕地主之家,靠我們雙方的力量去做成這件事情,依然很難,但是我們可以找其他人合作,比如陳嬸的娘家陳府!”
柳鶴說完之后,孫老爺子和孫安夫婦又陷入了沉思,陳府,是虔州城的三大家族之一,孫夢琪的娘親陳氏便是陳家的三小姐,陳家以經營藥材鋪開醫館為主營。
不管在哪個時代,醫院永遠是最賺錢的。
當初還在虔州做官的孫老爺子,帶著兒子孫安去陳府拜見陳家家主陳洪,孫安故而認識了夫人陳氏。
當知道三女兒想要嫁給孫安時陳洪是堅決不同意的,自古婚姻大事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陳洪想讓三女兒嫁給虔州城知府的四兒子。
雖然宋朝不抑制商業,但是商人的地位并不是很高,進入仕途永遠是全天下人最盼望的職業,有官府做靠山,陳府的生意能夠更上一層樓,奈何三女兒死活不肯,以絕食來抗議,硬要嫁給孫安。
經過這件事情之后,陳洪對三女兒和孫安就沒有過好臉色,雖然孫鼎也是官吏,但是陳府面前,孫鼎是個小角色,入不了陳洪的法眼。
嫁給孫安之后陳氏就在鎮上開了這家藥鋪,請了一位郎中,陳氏負責進藥賣藥,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會帶著夫君和女兒回去陳府拜望,平時基本沒什么聯系。
柳鶴也是聽村子里的人閑聊八卦才知道這件事情的,商人最注重的永遠是利益兩字,嫁給知府兒子比嫁給孫安能夠取得更大的利益,這便是大家族的做法,一切為了家族利益,但是現在有了“紅茶”這份巨大的利益,就不信陳洪不要!
看著三人不說話,還在思考,柳鶴接著說道:“陳嬸放心,陳府一定會同意和我們合作的,茶葉的利潤很可觀,如果到時候陳家不肯,那我們還可以找另外兩大家族,相信他們還是很樂意的,畢竟這是拱手送錢給他們!”
三個人回過神來,柳鶴繼續說道:“我只跟你們合作,也只跟你們見面,這個紅茶我賣給你們一兩銀子一兩,建議最后的賣價要五兩以上!”
柳鶴說出這個價格的時候,三個人都傻眼了,五賣兩銀子,現在市面上最貴的茶葉也不過是三百文一兩,真是會獅子大開口。
孫安說道:“五兩太貴了,雖然這個確實是難得的好茶,但是這么高的價格誰會買?”
柳鶴說道:“孫叔,這個價格絕對不會貴,孫叔聽過物以稀為貴嗎?紅茶現在只有我們有,賣的越貴,知名度才能越快傳播出去。”
看著孫安夫婦還是思索中柳鶴便接著說道:“這件事情不急,我今天帶的這包紅茶,陳嬸可以帶回去給陳府看看,如果陳府同意那我們再進行下一步!我今天還帶了一包止血的良藥,想給陳嬸看看。”
于是走到陳氏面前,打開了那包板古藤的粉末,陳氏看著那些金黃色的粉末,發現自己沒見過,不認識,于是問道:“這是什么植物的粉末?可以用來止血?”
柳鶴道:“這是板古藤的粉末,主要作用是止血。”
板古藤,陳氏確定自己也沒聽過這個名稱,止血的藥其實在藥店賣的并不是很好,除非富有一點的家庭會買,普通人家都是直接拿廚房土灶里面的草木灰來止血。
不過陳氏還是微笑的說道:“陳嬸先收著,下次試一下,如果好用,那到時候再付錢給你可好?”聽都沒聽過的植物,還是小心為上,先試用,好用以后再付錢給他。
柳鶴道:“那就有勞陳嬸了!”
在孫氏藥鋪吃完中午飯,逛了一會之后,柳鶴三人便坐馬車返回了云峰村。
陳氏跟娘家商談至少需要三四天時間,陳府在虔州城,從紫云鎮去虔州城,坐馬車也需要三小時。
回到家里,柳鶴把從鎮上買的兩個帶蓋子的缸搬進了房間里,把之前做好的紅茶葉分別放進了這兩個新缸子里,并在缸口處,蒙了一張草紙上去,草紙可以吸引茶葉中的水分,防止茶葉變潮。
小手抓了三把紅茶葉,用紙包裹了起來,拿跟草繩綁了起來,今天學堂放假,柳鶴準備去拜訪一下劉老夫子。
十歲的柳鶴,學堂還是要上的,雖然腦中擁有豐富的現代文化知識,但是依舊不會寫毛筆字,看不懂宋代的繁體字,想要以后參加科舉考試那這些基本技能肯定是要會的。
關上家里的大門,拎著紅茶葉,朝著劉老夫子家里走去,劉老夫子的家就在學堂的后面。
學堂柳鶴以前也去過,雖然沒上過學,好奇的溜進去看過,學堂其實就是一間比較大的屋子,四五十張桌凳,上面有個比較高一點的桌臺,老夫子在上面念,學生就跟著讀。
柳鶴看完之后,一點都不覺得學堂很神奇了。
老夫子的家倒是比學堂更大,一個兩進三合院,除了劉老夫子還有他的夫人趙氏,還有兩個伺候的下人。
他的兩個兒子一個在鎮上開了一家布衣店,一個在虔州城做衙役,兩個兒子都結婚了,都沒有跟劉老夫子住在一起,也就是逢年過節的時候會回來家里看望劉老夫子,劉老夫子家境其實挺不錯的,光靠學生們的束脩費用,足夠養活劉老夫子這一家。
劉老夫子在云峰村教了二十年的私塾,這二十年里也有一些是讀書的料,但是最后通過省試的也就只有一人,更別說經過殿試了,宋朝規定凡是省試、殿試通過以后,朝廷便立即授予官職。
名次越靠前就越容易獲得官位越高。
所以各個階層的百姓都對科舉考試趨之若鶩,每年參加考試的人數都很多,每年錄取人數皇帝說了算,一般都是兩三百人,殿試的錄取比例一般是三分之一,也就是最后一個環節將淘汰掉將近三分之二的人。
可見競爭多么激烈,一般能夠參加殿試的,都是大家族里面的子弟,貧苦百姓很難通過科舉考試實現人生的逆轉。
很多參加州試、省試落榜的學子們不愿意回到家鄉種田,便在大城市里從事商業活動,有文化的商人越來越多,從而促進了宋朝商業的繁榮!
這也是宋朝商業發達的一個文化因素。
宋朝為了讓考試更加公平公正,實行了一系列制度比如:在地方舉行州試時,如果州官的親戚是考生,那么該考生需要離開原籍二千里地以外的城市參加考試。
國子監、開封府所舉送的貢士中,如果與所舉送的長官有親戚關系,則由國子監和開封府互相考試,或者另派官員主持這些人的考試。
所以能夠通過科舉考試的不管是貧苦人家還是大家族的子弟,都是擁有真才實學的,大部分都是比較聰明的才子,這也很符合封建社會的愚民政策。
一般而言通過考試當上高官的人,家里背景最差也是小地主級別,家里才有資源和能力去培養。
不像現在的柳鶴,每天還要去放牛,還要讀書,精力有限,資源又不夠,人家請的又是名師大儒,貧苦人家的老師只是落榜書生而已。
柳鶴搖搖頭,不去想了,越想壓力越大,作為一個擁有現代科學知識的穿越者,還是要有信心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