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主要人物

劉宋:

劉裕(363—422):劉宋首任皇帝。出身寒門,早年參加北府軍,靠平定孫恩、桓玄內亂起家,以軍功執掌東晉朝政,曾兩次發動北伐,滅掉南燕和后秦,后廢晉自立,建立劉宋政權,是為南朝之始。公元422年病逝,死后謚武帝,廟號高祖。

劉義隆(407—453):劉裕第三子,劉宋第三任皇帝。初封宜都王,在位期間社會較為穩定,史稱“元嘉之治”,于430年、450年、452年三次發動北伐,均以失敗告終,公元453年被太子劉劭弒殺,死后謚文帝,廟號太祖。

劉駿(430—464):劉義隆第三子,劉宋第五任皇帝。初封武陵王,公元453年太子劉劭弒殺宋文帝后,他受諸將推戴,領兵討伐劉劭,奪取帝位。在位期間推行一系列改制舉措,加強中央集權。公元464年病逝,死后謚孝武帝,廟號世祖。

劉子業(449—466):劉駿長子,劉宋第六任皇帝,以荒淫暴虐著稱,公元466年被下屬弒殺,史稱前廢帝。

劉彧(439—472):劉義隆第十一子,劉宋第七任皇帝。在位期間丟失淮北四州,大肆屠殺宗室和功臣,公元472年去世,死后謚明帝,廟號太宗。

劉昱(463—477):劉彧長子,劉宋第八任皇帝,以兇狠殘暴聞名。公元477年被下屬弒殺,史稱后廢帝。

劉穆之(360—417):劉裕早期著名謀臣。擅長內政,屢次于劉裕領兵在外時留守建康,總管朝廷內外事務。

王鎮惡(373—418):十六國時期前秦丞相王猛之孫,劉裕早期著名將領。早年隨叔父從北方移居東晉,后投入劉裕麾下,在內外戰爭中屢建戰功,以擅長奇襲而著稱。

檀道濟(? ——436):劉宋名將,開國元勛,相傳為《三十六計》作者。在劉裕麾下南征北戰,戰功卓著。宋文帝劉義隆繼位后,又在平叛和與北魏的作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公元436年被冤殺。

臧質(400—454):劉宋名將、外戚,劉裕發妻臧愛親之侄。曾在第二次元嘉北伐時據守小城盱眙,擊退北魏皇帝拓跋燾親率的數十萬大軍,公元454年起兵謀反,兵敗被殺。

徐湛之(410—453):宋文帝劉義隆寵臣,官至尚書左仆射。后在太子劉劭弒父奪位時,受牽連被殺。

沈慶之(386—465):劉宋名將,歷仕武帝、少帝、文帝、孝武帝、前廢帝五朝,參加元嘉北伐,并多次領兵平叛,公元465年被前廢帝劉子業賜死。

柳元景(406—465):劉宋名將。在北伐、平叛等戰事中立有大功,孝武帝劉駿去世后與江夏王劉義恭等人一起受遺詔輔佐前廢帝劉子業。后因密謀廢立,為前廢帝所殺。

薛安都(410—469):劉宋、北魏名將,以勇猛著稱。早年曾在北方與族人一起起兵,反抗北魏暴政,失敗后投奔劉宋,參與了北伐、平叛等多次戰事。宋明帝劉彧自立為帝,薛安都在徐州起兵造反,后投降北魏。

沈攸之(? ——478):劉宋名將,沈慶之族侄。本為前廢帝劉子業寵臣,后投靠宋明帝劉彧,成為其麾下的重要將領。公元477年后廢帝劉昱死后,蕭道成把持朝政,沈攸之在荊州起兵,討伐蕭道成,失敗后自縊而死。

袁粲(420—477):劉宋名臣,出身于南朝名門陳郡袁氏,宋明帝劉彧去世時,曾和褚淵等人一起受命輔政。后廢帝劉昱被殺后,蕭道成專權,袁粲密謀起兵反抗,事敗被殺。


南齊:

蕭道成(427—482):南齊首任皇帝,出身于蘭陵蕭氏,和劉裕的繼母蕭文壽同族,因平定桂陽王劉休范叛亂而立下大功,后廢帝劉昱被殺后,成為劉宋政權的實際控制者。公元479年廢宋自立,建立南齊。死后謚高帝,廟號太祖。

蕭賾(440—493):蕭道成長子,南齊第二任皇帝,在位期間政治較為清明,史稱“永明之治”。死后謚武帝,廟號世祖。

蕭鸞(452—498):蕭道成之侄,南齊第五任皇帝,自幼喪父,由叔父蕭道成撫養,齊武帝蕭賾死后受命輔政,公元494年先后廢殺南齊第三任皇帝蕭昭業和第四任皇帝蕭昭文,自立為帝。死后謚明帝,廟號高宗。

蕭寶卷(483—501):蕭鸞次子,南齊第六任皇帝,在位期間驕奢淫逸,濫殺大臣,導致眾叛親離,后被下屬弒殺,死后被追貶為東昏侯。

褚淵(435—482):南齊開國元勛,出身于南朝名門陽翟褚氏,本為劉宋中書令,受命輔政,后投靠蕭道成,幫助后者建立南齊。

王敬則(435—498):南齊開國元勛,出身寒門,本為劉宋禁軍將領,后投靠蕭道成,參與弒殺劉宋后廢帝劉昱,南齊建國后歷任要職,后起兵反對明帝蕭鸞,事敗被殺。

陳顯達(427—500):南齊名將,本為劉宋將領,后追隨蕭道成。南齊建立后累官至太尉,以處事圓滑著稱。后因東昏侯蕭寶卷暴虐濫殺,起兵造反,事敗被殺。


南梁:

蕭衍(464—549):南梁首任皇帝,出身于蘭陵蕭氏,與南齊皇室同族。本為南齊將領,以文武全才知名于世,后起兵造反,攻陷建康,公元502年廢齊自立,建立南梁。

韋叡(442—520):南梁名將,早年歷仕劉宋、南齊,但仕途坎坷,名聲不顯。后追隨蕭衍,南梁建立后多次領兵擊敗北魏軍,尤以鐘離一戰最為著名。

曹景宗(457—508):南梁名將。本為南齊將領,后追隨蕭衍,助其奪取帝位。公元506年與韋叡一起并肩作戰,在鐘離之戰中大敗北魏。

沈約(441—513):南梁大臣、文學家、史學家。劉宋開國名將沈林子之孫,南齊時以詩文出名,曾和謝朓等人一起改革詩律,創建“永明體”,后投靠好友蕭衍,積極勸進,助蕭衍稱帝。


北魏:

拓跋珪(371—409):鮮卑拓跋部首領,北魏政權建立者,先后擊敗后燕、后秦,使北魏成為北方第一強國,死后謚道武帝,廟號烈祖(后改為太祖)。

拓跋嗣(392—423):拓跋珪長子,北魏第二任皇帝,死后謚明元帝,廟號太宗。

拓跋燾(408—452):拓跋嗣長子,北魏第三任皇帝,以“善戰好殺,暴桀雄武”著稱,在位期間先后擊滅大夏、北燕、北涼等地方割據政權,統一了北方,同時北逐柔然,南破劉宋,武功鼎盛。公元452年為中常侍宗愛弒殺,死后謚太武帝,廟號世祖。

拓跋晃(428—451):拓跋燾長子,15歲被冊立為太子,參決軍國大事,公元450年因受讒言困擾,憂懼而死,其子拓跋濬繼位后,被追謚為景穆帝,廟號恭宗。

拓跋濬(440—465):拓跋晃長子,北魏第五任皇帝,公元452年在大臣陸麗、源賀等人的擁戴下繼承帝位,在位期間以休養生息為主,死后謚文成帝,廟號高宗。

拓跋弘(454—476):拓跋濬長子,北魏第六任皇帝,登基6年后提前傳位給太子拓跋宏,成為太上皇帝,后因與馮太后產生矛盾,被后者毒死,死后謚獻文帝,廟號顯祖。

元宏(467—499):原名拓跋宏,拓跋弘長子,北魏第七任皇帝,5歲繼位,在位早期由祖母馮太后臨朝執政,親政后遷都洛陽,大力推行漢化,推動民族融合,實施了一系列對后世有極大影響的新制度。死后謚孝文帝,廟號高祖。

元?。?83—515):元宏次子,北魏第八任皇帝,在位早期對南梁發動了一系列戰爭,取得了一定戰果,國勢盛極一時,但后來在鐘離、朐山兩度遭遇慘敗,內政上外戚高肇專權,朝政日趨黑暗,國力逐漸削弱。死后謚宣武帝,廟號世宗。

崔浩(? ——450):出身于北方大族清河崔氏,歷仕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燾三朝,是拓跋燾最倚重的謀臣,為促進北魏統一北方和各項制度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公元450年因“國史之獄”,遭拓跋燾誅殺。

高允(390—487):北魏名臣,歷仕拓跋燾、拓跋濬、拓跋弘、元宏四朝,以忠厚耿直、德才兼備而著稱。

馮太后(441—490):文成帝拓跋濬皇后,出身于北燕皇族,曾兩次臨朝聽政,在其執政期間推行均田制、三長制、班祿制等多項制度,是北魏中期全面改革的實際主持者。死后謚文成文明太皇太后,史稱馮太后或文明太后。

李沖(450—498):北魏名臣,出身于十六國時期的西涼王族,歷任中書令、尚書左仆射等要職,是馮太后以及孝文帝元宏推行漢化改革的重要助手。

元澄(467—520):北魏宗室名臣,襲爵任城王,歷任中書令、尚書令等要職,是孝文帝元宏實施漢化的重要助手。

高肇(? ——515):北魏外戚、權臣,宣武帝元恪的舅舅,憑借外戚身份把持朝政,元恪死后被誅殺。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平市| 阿城市| 梁河县| 临湘市| 东乡族自治县| 永福县| 安国市| 都昌县| 商河县| 大余县| 连云港市| 鲁甸县| 云和县| 扬中市| 舒城县| 通榆县| 铜山县| 林周县| 勃利县| 山东省| 双柏县| 项城市| 荔波县| 黄龙县| 治县。| 乾安县| 个旧市| 阿拉善左旗| 桃园县| 同仁县| 樟树市| 阿拉善左旗| 顺昌县| 阿尔山市| 南安市| 邻水| 临颍县| 读书| 寿宁县| 南陵县| 云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