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花椒雞的歷史

朋友來渝,問哪里有狠一點的重慶菜,想見識一下。于是,把他拖到鐵山坪,吃了一頓花椒雞。事畢,他埋怨,這雞也忒狠了吧,吃得雙唇失去知覺,連天生的接吻技能都消失了。

十多年前,第一次去鐵山坪吃黑松林花椒雞,身為嗜麻的重慶人,我都被這種大張旗鼓的麻味嚇了一跳,何況未經專業訓練的外地人。

◎ 花椒雞的歷史

其實,川菜中第一次出現“花椒雞”,不是在重慶的鐵山坪,而是在成都。1912年,成都創辦了后來被譽為“川菜窩子”的榮樂園,藍光鑒大師是創辦人之一。藍的兒子藍云翚,在回憶榮樂園創辦的文章中,有這樣一段話:“抗戰中大批江浙人和揚州妓入川,他們會做一種花椒雞的名菜,這個菜是雞粒小,味道回甜,辣味不重,地道的江北味。周映南發現這個菜受歡迎,就將其改制,雞粒加大,用大量的花椒和辣椒烹制,成為川菜中的冷碟佐酒名菜?!?/p>

這段話,需要解釋一下。

一、這菜偏甜,是“江北味”。這個“江北味”,不是重慶江北區的江北,而是指江蘇、安徽的淮河以南、長江以北地區,即所謂淮揚地區。所以以前凡稱江北菜,皆指淮揚菜。

二、是藍光鑒的師弟周映南,把這個菜川菜化了。

三、這是涼菜,不是熱菜。

這道涼菜,沒有透露具體做法。但我猜,用大粒雞肉丁,碼鹽和酒,過油鍋炸進皮,再加上較多花椒、適量干海椒和醪糟汁、鮮湯、少量香料,中火收汁,冷后裝盤,應該就是傳統的花椒雞丁。再演進一下,少用花椒、干海椒,加一點陳皮,就是著名的陳皮雞丁了。

這個花椒雞,還不是最早的。最早的花椒雞,我覺得是在南宋。

南宋紹興年間林洪寫的《山家清供》里面,就記錄了這個配方:“尋雞洗滌,用麻油,鹽,火煮,入椒?!边@里的“椒”,就是花椒。

花椒是中國人最古老的調味品之一,《詩經》《楚辭》時代就多得很了。不過,那時多用于敬神,和涂在墻上當裝修材料(皇宮有椒房。因花椒子實累累,長期被作為多生兒子的象征物)。

花椒入菜,則大約是東漢末年。唐宋以后,用得就多了,我看到個不那么靠譜的統計,說唐朝菜品中,超過60%用花椒。

所以,南宋吃貨林洪會用花椒,也是常理之中的。我感興趣的是,他這道幾乎只有麻油、鹽和花椒的雞,是怎么做的?書里語焉不詳,只有12個字,就描述了一道菜的做法,實在太懶了。

但我會猜。我注意到,這菜沒有用水,遂聯想到老重慶的一道名菜:蔥燒鯽魚。

老重慶的大戶人家,幾乎都會這道蔥燒鯽魚,我知道起碼四個版本的燒法。最土豪的一種,來自吾友傅平家。傅兄外婆的父親,曾是劉湘手下旅長,傅家也是望族,所以他告訴我的蔥燒鯽魚,很有個性。

二兩重土鯽魚若干條,用鹽與好一點的黃酒碼味。準備麻油一桶(請注意這個量詞,是桶)。用吊湯的砂罐(后來改用鋁鍋),底下鋪一層大蔥蔥白和姜片,然后鋪一層鯽魚。再按一層蔥白一層鯽魚的套路鋪上去,差不多把鍋鋪滿。接下來,把麻油倒進鍋里,淹過最上層的鯽魚。于是上灶,用中火把麻油煮開,馬上轉小火燜燒四個小時。時間一到,馬上關火起鍋——這時千萬不要揭開鍋蓋,要放在一邊,等徹底涼了,再揭鍋蓋。據傅兄回憶,鯽魚全部骨酥肉爛,但是又凝在一起,輕輕拈起,裝入盤中上桌。入口酥軟香嫩,連魚刺都一抿就化。

由這道菜,老夫反推出南宋版花椒雞做法:

雞切塊,抹干水汽,用鹽碼味。再用大砂鍋,碼放雞塊和花椒,加麻油淹沒雞身。放在柴火上小火煨熟。

不過,我建議加一層姜片和大量蔥白——這兩樣東西,南宋都是有的。姜,先秦就有了,那時四川特產之一就有姜。蔥也是,至少戰國時期是有的,《管子》一書有個好玩的記載:“桓公五年,北伐山戎。得冬蔥與戎椒,布之天下?!边@個齊桓公北伐,打了大勝仗,搶了很多蔥子和花椒回來——瞧這沒志氣的樣子。搶把大蔥和花椒,還要滿世界嚷嚷(“布之天下”),真不嫌丟人。

書歸正傳,這種麻油花椒雞,我覺得應該很好吃。有空可以試試。

◎ 不得了的花椒雞

川菜里面,有三款花椒雞。

一款就是前面介紹的老版花椒雞,是涼菜。還有一款,也是涼菜,叫作椒麻雞絲。純用花椒和小蔥,加鹽后剁細,再用冷雞湯調散,淋入雞絲即成。

最后一款,就是鐵山坪花椒雞。麻辣齊備,以麻領辣,麻在辣先。鐵山坪花椒雞,切小丁,碼鹽后(有的還要勾一點薄芡),下油鍋炸一次。再另起鍋,用大量青花椒、青尖椒、蒜片姜末過油,屬于重油急火的爆炒雞丁。特點是青花椒的香和麻,這個味道,我覺得應該是和香辣對應的香麻。

從椒麻雞絲延伸出來的,還有一款花椒雞,叫新疆花椒雞(也叫新疆椒麻雞)。這菜,一定是川菜老廚師在新疆研發出來的。

新疆花椒雞,和前面的椒麻雞絲做法很近似。

土雞,在煨好的骨頭湯里面整只煮熟——用筷子一插即下,這個火候就可以了。取出整雞,用冰水馬上淋一下,這樣雞皮會有脆的感覺。再拆散雞骨,只取雞肉(最好是雞腿、雞胸等瘦肉),手撕成大小不一的粗絲、雞片,淋上制好的椒麻汁——這汁,和椒麻雞絲的椒麻汁差不多,只是多一些醬油、蒜茸,而且是用滾燙雞湯調散(傳統款椒麻雞絲,是用冷雞湯調散)。

有的新疆花椒雞,最后還把干海椒、大蔥段下油鍋過一下,一起淋上去。這款新版新疆花椒雞,脫胎于傳統椒麻雞絲,融入了新疆那邊的粗獷風格,別有風味。

云南昆明,也有一款花椒雞,做法和鐵山坪花椒雞大不同。

昆明花椒雞,是蒸出來的。

雞煮半熟,切塊,放進大碗。再把油燒熱,下花椒炸香,連油倒入大碗,淋在雞塊上面。然后,把醬油、少量香醋、鹽以及姜蔥切段,放雞塊上。于是,上籠大火猛蒸,蒸個三四十分鐘,起鍋、裝盤、上桌。

這種花椒雞,很像一款醬油雞演變而來。土雞略煮,切塊,裝碗。底下鋪一層姜片、大蔥(大蔥要多),淋上生抽、蔥油,上籠猛蒸,把雞肉蒸得的端出來,蔥香加醬香,肉質鮮軟入味,也非常好吃。

有趣的是,在江浙一帶,也有當地的原創花椒雞。

從藍云翚的回憶中,我們得知淮揚菜里面也有花椒雞,但是那個花椒雞是怎么做的,卻不得而知。

不過,浙江有花雕花椒雞,讀來有點拗口,但是做法很有意思。

這道菜,是先炒椒鹽。在江浙、山東、廣東等地,歷來也有用花椒的傳統。很多明清時期江浙一帶的菜譜,都有大量使用花椒的記錄。但是,這些地方,花椒極少單獨使用,多是制成椒鹽,主要取花椒的香氣。

這道花雕花椒雞,也是這樣。現炒椒鹽,放涼后把雞塊(洗凈后一定要抹干)和椒鹽一起和轉(讀“zuàn”)后,取出雞塊,腌制數個小時(根據天氣情況,三四個小時到六七個小時不等),然后沖洗干凈雞塊上面的椒鹽。把水煮開后,下雞塊,15~20分鐘起鍋,馬上用冰水浸泡。

取出冰水浸泡后的雞塊,倒入陳年花雕,淹沒雞塊。酒泡約一晚上(10小時左右),取出,撒蔥花,上桌,開吃!

也有把酒泡后的雞塊,再加姜蔥上籠,蒸爛熟后吃,味道也極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同心县| 石狮市| 怀柔区| 宁武县| 永康市| 五莲县| 佛教| 旬邑县| 黎川县| 高州市| 马边| 迁西县| 温宿县| 东莞市| 林州市| 永川市| 宝鸡市| 黄龙县| 巴青县| 盱眙县| 东莞市| 封丘县| 枣强县| 德令哈市| 汕头市| 云安县| 玉溪市| 沅江市| 海林市| 台北市| 察哈| 新蔡县| 南郑县| 淮安市| 长顺县| 酒泉市| 南木林县| 云和县| 乌什县| 龙川县| 滦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