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實力盤點:烏克蘭第1方面軍
為了實現(xiàn)斯大林的目標,烏克蘭第1方面軍加緊了人員和裝備的補充。由于長期以來的戰(zhàn)爭消耗,蘇聯(lián)大后方的人力已趨于枯竭。科涅夫只能在新解放的烏克蘭地區(qū)大量搜刮新兵。根據(jù)德國數(shù)據(jù),曾被德軍控制的“專員轄區(qū)”(除“總督轄區(qū)”外的烏克蘭占領區(qū)),人口近3000萬(城市1000萬,農村1900萬)。盡管在納粹占領下,因屠殺和掠奪而減少的人口多達數(shù)百萬,但剩下的總數(shù)依然很可觀。他們成為紅軍的重要兵源。通過大量征收烏克蘭人,科涅夫的步兵師充實到平均6500~7000人,每連有70~80人。按蘇聯(lián)的標準,這就算是“基本”滿員了。
到戰(zhàn)前,烏克蘭第1方面軍的實力被提升到空前強大的程度。總兵力達111萬人(包括捷克斯洛伐克第1軍),其中作戰(zhàn)部隊84萬(含4萬空軍)。這是戰(zhàn)爭開始以來,為進攻戰(zhàn)役而組建的最龐大方面軍!科涅夫還掌握著數(shù)量雄厚的技術裝備,包括:
16257門陸軍火炮和迫擊炮(野炮6017門,迫擊炮7062門,反坦克炮2432門);3246架飛機(轟炸機679架、戰(zhàn)斗機1419架、強擊機1046架、偵察機和校射機102架);2206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其中1979輛處于戰(zhàn)備狀態(tài)(含1598輛坦克和381輛自行火炮)。這兩千多輛戰(zhàn)車中,除了482輛配屬給步兵外,大頭的1703輛編入5個坦克集團。包括3個坦克集團軍和2個騎兵機械化集群。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第3近衛(wèi)坦克集團軍擁有2個坦克軍和1個機械化軍外,另外兩個坦克集團軍(第1近衛(wèi)、第4)各缺編1個坦克軍,也就是各只有1個坦克軍和1個機械化軍。實力不很充足。
除了戰(zhàn)斗部隊外,科涅夫還在后方的大力支援下儲備了大量消耗性物資。其中有:
2.3~3個基數(shù)的步兵武器彈藥;3.1~5.1個基數(shù)的火炮和迫擊炮彈藥;6.1個基數(shù)汽油;10.6個基數(shù)的柴油。以及夠百萬大軍吃15~33天的大量食品。為了運送這些物資,蘇聯(lián)鐵路部門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僅彈藥就占用了大約5萬節(jié)車廂。
烏克蘭第1方面軍編成
80個步兵和騎兵師(含6個騎兵師)。
7個坦克軍,3個機械化軍,4個獨立坦克旅,18個坦克團,24個自行火炮團。
4個炮兵師,9個加農炮旅,1個榴彈炮旅,4個榴彈炮團,6個反坦克炮旅,36個反坦克炮團,19個迫擊炮團,1個迫擊炮旅,4個火箭炮旅,14個火箭炮團,9個高炮師,17個高炮團。
9個航空軍,3個航空師,4個獨立航空團,4個獨立航空大隊。
烏克蘭第1方面軍實力(作戰(zhàn)部隊)

注:1.第1近衛(wèi)集團軍兵力中包括了第4近衛(wèi)坦克軍。
2.方面軍預備隊中包括了第47步兵軍。
3.方面軍另外裝備了1056門火箭炮。
烏克蘭第1方面軍裝甲兵力構成(單位:輛)

盡管科涅夫手握重兵,但他也深諳“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的戰(zhàn)爭鐵律,所以要竭力摸清楚對手的底細。但在設防嚴密的戰(zhàn)線阻隔下,即使用盡手段,也只能窺見一斑,難見全豹。科涅夫的興趣主要集中在兩點:第一是德軍前線陣地的構造和部署,第二則是其縱深內裝甲預備隊的動向。對前者,通過飛機航拍和戰(zhàn)斗偵察,可以獲得不少信息(雖然也要警惕各種“假陣地”);而后者的情報卻難搞得多。但在6月底到7月初,科涅夫還是察覺到,烈火熊熊的白俄羅斯正如吸鐵石一般把他面前的德軍吸走,特別是那些強有力的裝甲師。對手的實力正在縮水,發(fā)起進攻的時機逐漸成熟了。
蘇聯(lián)情報文件中的北烏克蘭/集團軍群
在戰(zhàn)役準備階段,蘇聯(lián)人用盡方法來探查德軍的虛實,卻未能完全如愿。直到戰(zhàn)后初期,他們才根據(jù)繳獲的德國陸軍總參謀部報告地圖,摸清了北烏克蘭集團軍群的具體部署:
6月初(10日),第1烏克蘭方面軍當面共有44個軸心師,包括32個步兵師,11個裝甲師和1個裝甲步兵師。(從后來公布的德國材料看,蘇聯(lián)人顯然把北烏克蘭集團軍群側翼友鄰——中央集團軍群和南烏克蘭集團軍群的幾個裝甲師也算了進去。請?zhí)貏e注意)
德軍分為三個主要集團:
第一集團,位于科韋利西南,針對烏克蘭第1方面軍與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的接合部。戰(zhàn)線長147公里。駐守兵力為:一線6個步兵師;二線2個步兵師和3個裝甲師(第4、20、5裝甲師)。
第二集團,部署在利沃夫地區(qū)。戰(zhàn)線長90公里。一線5個步兵師;二線3個機動師(第1、8裝甲師,第20裝甲步兵師)。
第三集團,部署在斯坦尼斯拉夫地區(qū)。戰(zhàn)線長203公里。一線展開17個步兵師;二線2個步兵師和6個裝甲師(第9、10、17、7、16裝甲師,匈牙利第2裝甲師)。
就上述部署來看,德軍最強大的作戰(zhàn)集團顯然位于南翼的斯坦尼斯拉夫地區(qū)。這個集團共有25個師(包括6個裝甲師)。占總兵力的一半以上。這種部署對蘇聯(lián)人非常有利。因為這里距離白俄羅斯戰(zhàn)區(qū)最遠。因此當紅軍攻打中央集團軍群時,即使要由此地抽調預備隊,也很難及時趕到。
但在白俄羅斯戰(zhàn)役開始前后,還是有大量德軍被調去“救火”。結果在6月底7月初,對付科涅夫的德軍減少了6個裝甲師(第4、5、20、7、9、10裝甲師)和2個步兵師(第28殲擊、367步兵師)。
這樣,從6月10日至7月13日,科涅夫當面的德軍兵力從44個師減少為38個;機動師從12個減少為6個(5個裝甲師和1個裝甲步兵師)。當然,從德方資料看,被調走的裝甲師有一些并不屬于北烏克蘭集團軍群。實際從其名下抽走的只有5個師(3個裝甲師和2個步兵師)。
各戰(zhàn)線兵力變動情況(單位: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