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遲來的結算獎勵
- 幕后科技公司
- 余生留跡
- 2129字
- 2020-07-25 23:41:57
“滅世危機已化解(綠色危機事件)”
“正在結算中”
“評價:F(你的影響微乎其微)”
“獎勵:記錄線索一”
魏來這才明白心中一直以來的憂慮從何而來。從植物變異開始,地星的生態圈就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大自然的迅速自我調節下,構成了新的脆弱的動態平衡,也正是因為迅速的調整,是新的危機也隨之而來,顯而易見的影響正是降水的增多。
如果沒有政府的限流防治而任由雨水隨季風漂泊匯聚,整個地星會掀起更大的氣候風暴,前有全球變暖導致的海平面升高,后有急速環境恢復的降水增多,被打破的平衡會使得整個星球波濤翻涌。
自然界的自我調節遏制了地下水系的全面釋放,人類雖然一直在為控制天氣變化而努力,卻也不是什么工作都做不了,通過對水資源的利用與截流,使得水循環重歸平靜。
魏來的心中涌現出了更多的疑問,系統就好像一個記錄儀器一般,冷眼旁觀著文明的變遷發展。從魏來獲得種子技術開始到危機的出現,沒有任何的提示信息。
帶著疑問,魏來意識沉浸在系統當中,點開了新的記錄線索一。
空間當中一片虛無,面前的光團漸漸的顯出了未知生物的樣貌:
電弧閃耀的發光球體。
魏來猶疑的看著面前的發光球體,正在思量面前的東西是否是生命體時,球體表面開始不斷漂浮著未知的符號,與此同時腦海中接收到了這樣一段信息:
“你好,幸運的宇宙奇觀擁有者,未知的新文明。當你看到這段記錄時,我的文明已經毀滅了,而我也會化為宇宙中的塵埃。
在浩瀚無垠的宇宙當中,我們從未遇見任何文明。在宇宙奇觀的記錄中,我卻看到了與我們不同的生命形態。
我們未能突破星域的限制,能源耗盡。作為即將消逝的文明,我不甘心,也不知道宇宙奇觀是否會記錄我的話。”
信息戛然而止。
“重點呢?真是醉了。什么文明啊,玩科技的還是魔法的啊,這叫個什么獎勵,說了等于白說?!?
魏來忍不住吐槽了下,總結了線索給出的信息:
第一,光球是個生命,還是個文明,還能在星際中探索生存,至于提到的星域也不知道是什么單位劃分的。
第二,能源耗盡了,文明滅絕了,也沒有見到其他的文明。
第三:按照光球文明的叫法,把系統稱作宇宙奇觀。宇宙奇觀的功能能記錄不同的文明信息。
第四:有線索一就有二,這個光球文明半天不說重點。
魏來略顯失望,系統并沒有給出任何科技方面的技術。這樣的一段線索卻給魏來帶來了更大的疑惑,也激發了魏來向宇宙探索的向往。在光球文明的眼中,系統又是以什么樣的形式存在呢,系統信息的釋放又有著什么樣的規律。
在魏來的眼中,系統僅僅是用來輔助文明發展的工具,需要研究點數來進行科技突破,但是在光球文明的眼中更多的功能像是信息記錄器。
“是因為技術水平不夠無法解鎖新信息嗎?還是它本身就是不間斷的釋放著我們所無法理解的信號呢?還是說系統也是一種生物,以不同文明的信息為食物?說是宇宙奇觀也沒有錯。”
思慮良久,魏來反應過來,“這些離我還十萬八千里,我連無人機還沒弄出來,機器人還沒造好呢?!?
回到現實當中,歷時十個月的共同研發,與索尼進行合作研發的影像拍攝系統也正式出爐。并沒有在技術上有什么新的突破,同樣的一英寸CMOS傳感器,2000萬有效像素,78°視角,2.8-11的光圈,1m自動對焦。
在飛行器的結構上,和競爭對手可是大有不同。如果說相機方面魏來沒有什么能夠擊敗對手的倚仗,在飛行器上,魏來有自信碾壓全部。
全新的飛控系統,便捷的操控,掌心般的大小,更像是傻瓜式的航拍照相機。
無人機的樣品終于來到了魏來的手中。機器四翼閉合,掌心大小,槳葉收縮在機身側翼部位,省去了安裝拆卸的環節,機身正面與兩翼覆蓋了薄薄的一層太陽能發電板,整機重量400克。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開拓前路,作為對比相同的數據不再一一贅述,重點提及的是動力續航、云臺以及懸停精度的不同。
單塊電池的電量設計飛行時間60分鐘,借助于太陽能充電技術,戶外應用下,自身的安全充電循環使得續航能達到3小時的使用時間。
借助于“感官”系統,無人機的自動避障和感知系統做到了0.1米的誤差范圍,且不受到環境的影響。
精準懸停更是控制在0.01米。無人機的市場擴大也受到了飛手技術的制約,炸機的風險也使得無人機的購買者減少,千元放煙花也是無人機使用者最不想看到的情況之一。
通過“感官”系統自身的環境掃描,實現了精準避障,澎湃的動力,無人機在七級風力下依舊可以良好運轉,在信號缺失的情況下,無人機會沿飛行路徑自動返航,使得炸機的風險降低到了極致。
自動避障系統技術,也就是在“感官”系統的加持之下,無人機的安全性更是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在有了多功能無人機器人技術的支持之下,靜音方面和云臺平衡方面,都更加優于對手的產品。
而操作系統,魏來對此做出了取舍,一代的無人機更傾向于全自動化操作,目標瞄準的是想要購買無人機的用戶群以及需要更便捷的取景方式的人群。
自家研發的系統操作起來更為簡單粗暴,多種預設條件的內置,更方便和擴展了無人機的用戶群體。
性能測試的數據報告也已經擺在了魏來的面前。在飛行器上多項數據碾壓,硬件設備的比拼不落下風,魏來也預料到用戶對于全自動模式的不滿,在專業級別的飛手看來這樣一款入門級產品滿足不了他們的心。
這是產品的特性取舍所致,專業人群和更為廣大的用戶群體總要有舍有得。這也是公司下一步的目標與計劃,緊接著就是發布會與測評環節,能不能經受市場的檢驗,還是要看民眾掏不掏兜里的紅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