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嬰譯著全集·第二十二卷
- 草嬰
- 4226字
- 2020-07-06 14:26:32
俄國多余人的典型
——《當代英雄》譯本序
“反動勢力的沉重烏云浮游在國家上空,希望的明燈熄滅了,憂郁和苦悶抑壓著青年的心,黑暗勢力血腥的手重又迅速地編織起奴役的網?!薄@是高爾基對沙皇俄國的一段描寫。這段描寫完全適用于萊蒙托夫所生活的時代,也完全符合他的小說《當代英雄》所反映的俄國社會。
1825年12月14日,十二月黨人的血染紅了彼得堡參議院廣場,起義失敗,尼古拉一世加緊了鎮壓,具有進步思想的貴族青年紛紛遭到迫害:有的被流放,有的被監禁,有的被送上斷頭臺。普希金在詩歌中咒罵沙皇的黑暗統治,傳播自由思想,打動了千萬顆心,卻激怒了沙皇政府,使這位才華橫溢的詩人終于在備受折磨之后死于非命。
萊蒙托夫短促的一生(1814—1841年)就是在這種令人窒息的黑暗王國里度過的。他出生于沒落的貴族家庭,十四歲進了莫斯科大學附屬貴族寄宿中學,開始寫詩。兩年后進了當時成為思想文化中心的莫斯科大學,讀了很多書,寫了很多詩,也思考了很多問題。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爆發,他寫詩熱情謳歌,并且含沙射影地預告了“王冠落地”的日子。十八歲那年,他進了彼得堡禁衛軍軍官學校,課余寫作反映普加喬夫起義的長篇小說《瓦季姆》,并開始創作敘事詩《惡魔》。詩人通過一個敢于同天庭抗爭的惡魔形象,表現了自己渴望自由、孤傲不羈的心靈,同時對黑暗的沙皇政府作了無情的鞭撻:
二十歲那年,萊蒙托夫在軍官學校畢業,升為驃騎兵團禁衛軍旗手,在彼得堡出入上流社會,過著無所事事的軍官生活。在那幾年他寫了詩劇《假面舞會》、長詩《大貴族奧爾夏》和《惡魔》的新稿等作品。他一方面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是個傲慢不遜的“上流社會的雄獅”,另一方面卻是個嚴肅純正的人,時刻都感到精神的空虛,苦苦地思索著生活的意義。1837年為了紀念1812年衛國戰爭二十五周年,他寫了著名長詩《鮑羅金諾》,歌頌了人民的力量。同年普希金的被害震撼了萊蒙托夫,加強了他對沙皇統治的憎恨,使他情不自禁地迸發出義憤填膺的心聲:
這悲憤的詩篇《詩人之死》很快就以手抄本形式傳遍彼得堡和整個俄羅斯,萊蒙托夫因此被捕,流放高加索。在流放期間,高加索的自然景色和生活經歷,大大豐富了他的見聞,擴大了他的視野,給他提供了新鮮的創作題材,培育了他以后寫作許多優秀詩篇和《當代英雄》的思想感情。他在高加索寫了著名的《商人卡拉希尼科夫之歌》。這首長詩借歷史題材,用民歌形式,再次強烈地表達了詩人對專制制度的極度憤懣。
1838年萊蒙托夫重返彼得堡,但京城里上流社會的空虛生活和虛偽習俗越來越使他反感。他在給朋友的信中說:“不論在什么地方,都不會像在這里一樣遇見這么多卑鄙和可笑的現象?!痹谶@個時期,他寫了不少優秀的詩篇,傾吐自己郁積在心底的苦惱和憤怒。著名長詩《童僧》進一步抒發了詩人對周圍環境的強烈不滿以及對自由的無法抑制的渴望。當時萊蒙托夫熱衷于文學創作,同文學界許多人士交往;不過他的生活畢竟突不破彼得堡上流社會的圈子,擺脫不了他們那種懶散的生活方式。因此他寂寞,彷徨,悲哀,絕望,不斷地在詩篇中發出呻吟:
1840年萊蒙托夫因與法國公使的兒子巴蘭特決斗而被捕,再度流放高加索。第二年他因病到五峰城的瑪蘇克山療養,同退伍軍官瑪爾廷諾夫發生沖突,終于在決斗中死亡。
萊蒙托夫的生命雖然短促,但他同沙皇政府是作過激烈斗爭的。他的詩有力地鞭撻了反動的專制統治,但他在精神上還是擺脫不了極度的空虛和苦悶。這種心情充分反映了他所生活的令人窒息的社會和具有自由思想的貴族青年的絕望心情。這是一種“時代病”。這種“時代病”在19世紀上半葉流行于俄國,并且通過作家、詩人的筆在一系列文學作品中反映出來,患這種“時代病”的青年就是所謂“多余人”,著名的如恰茨基、奧涅金、畢巧林、別爾托夫、羅亭[4]等。這類人物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西方資產階級的自由思想,對停滯在封建農奴制的俄國社會感到不滿,他們正像赫爾岑所指出的,“在這個奴性的世界和卑鄙的野心世界中感覺不到任何熱烈的興趣。然而他們卻注定生活在這個社會里,因為人民和他們距離日遠,他們和人民之間也沒有任何共同之處”,他們“永遠不會站在政府方面”,同時卻也“永遠不能夠站到人民方面”。
萊蒙托夫創作的長篇小說《當代英雄》中所反映的“當代”就是這樣的時代,它所反映的“英雄”就是這樣的“多余人”。這里要指出一下,俄語中的“Герой”(英語中的hero)一詞同漢語中的“英雄”一詞含義并不完全等同。Герой可以作“英雄”解,但還有“中心人物”、“時髦人物”、“風流人物”等含義。萊蒙托夫的這本小說,也可以譯作《當代的時髦人物》,但《當代英雄》這個譯法早已通行,我國讀者對此早已習慣,因此這里不再改動。其實,這一點作者在序言里是講得很清楚的:“‘當代英雄’確實是肖像,但不是某一個人的肖像。這個肖像是由我們這整整一代人身上充分發展了的缺點構成的?!闭怯伞罢淮松砩铣浞职l展了的缺點”,才構成了畢巧林這樣一個“英雄”。十分明顯,這里的“英雄”同我們平常所理解的“英雄”是兩回事。萊蒙托夫在這本書里所塑造的畢巧林,也只是一個患有嚴重“時代病”的貴族青年的形象,并不是一般所說的“英雄”。
再來看看畢巧林這個人物吧。畢巧林生活在西方資產階級自由思想已傳播到俄國,而沙皇尼古拉又竭力想保持封建貴族統治的農奴制的時代,這個“多余人”也陷入彷徨和苦悶之中。他問自己:“我活著為了什么?我生下來有什么目的?……目的一定是有的,我一定負有崇高的使命,因為我感覺到我的靈魂里充滿無限力量??墒俏也虏煌高@使命是什么?!闭也坏缴畹哪康?,又無法把過剩的精力用在有意義的事業上,再加上集“整整一代人身上發展了的缺點”于一身,像畢巧林這樣的貴族青年也就必然無法避免精神上的空虛和道德上的墮落,以致玩世不恭,到處找尋刺激,無事生非,玩弄女性,像他在日記里所坦白的那樣:“我迷戀于空虛而無聊的情欲;飽經情欲的磨煉,我變得像鐵一樣又硬又冷,可是我永遠喪失了高尚志向的火焰,喪失了這種人生最美的花朵?!?/p>
的確,在那暗無天日的舊俄社會里,畢巧林不能同人民站在一起,也就不可能找到光明的出路。他那種深入膏肓的“時代病”是無可救藥的。畢巧林對這種病的“自我感覺”很強烈:“我的思想騷亂不安,我的心永遠不知足。什么事情都不能使我滿足,我對悲傷就像對歡樂一樣容易習慣,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空虛……”對畢巧林的思想行為,萊蒙托夫顯然抱著批判的態度,指出他是由一代人的缺點構成的,因此對他冷嘲熱諷,挖苦揶揄。但是,我們應該看到,除了嘲諷之外,作者對畢巧林還抱有一定的同情和原諒,對他的生活遭遇表示惋惜,對他的思想行動流露出共鳴。這不是偶然的。貴族階級的立場和世界觀,不能不使萊蒙托夫對生活在同時代同階級的主人公抱著這種矛盾的態度和復雜的感情,何況他自己也多少受到“時代病”的感染呢。他嘲諷畢巧林,譴責畢巧林,但把真正的仇恨集中到他所生活的“當代”,并把批判攻擊的矛頭對準造成這樣的“當代”的“當局”,也就是沙皇政府。從這個意義來說,《當代英雄》在它發表的“當代”是起過進步作用的。也正因為這個緣故,它獲得進步人士的贊許,卻遭到反動派的仇視。
《當代英雄》在藝術技巧上很有特色。這部十幾萬字的小說,由五個中篇組成:《貝拉》是馬克西姆·馬克西梅奇所講述的畢巧林生活中的一段故事,《塔曼》《梅麗公爵小姐》和《宿命論者》是以畢巧林日記形式寫成,而《馬克西姆·馬克西梅奇》則以作者的身份來講述他同畢巧林的邂逅。這幾個中篇體裁不同,獨立成章,但都緊緊圍繞著一個中心——小說的主人公畢巧林。這好比幾盞聚光燈從四面八方照射攏來,集中到一點,把主人公的形象,包括他的全部經歷、活動、思想、感情、性格特點,照耀得纖毫畢露,一清二楚。讀完這部小說,畢巧林這個人物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浮現在我們的眼前;特別給人印象深刻的,是畢巧林鮮明的獨特性格。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效果呢?因為作者從第一頁起直到全書結束,始終集中力量來刻畫主人公的性格,塑造畢巧林這個藝術形象。
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作者還著意描寫周圍的環境,用自然景色來烘托人物的性格和內心活動,加強感染力。例如,在《塔曼》里,作者用月夜海上的驚濤駭浪來襯托那幫走私販子剽悍粗野的性格,情景的美妙渲染,把讀者帶到19世紀俄羅斯這個濱海小城,使人仿佛親眼看到主人公同走私販子在這里展開的一場沖突,有聲有色,但又毫不做作,十分自然,富有藝術的魅力。
萊蒙托夫是個天分極高的詩人,他的詩熱情洋溢,樸素自然,他所使用的語言在俄國文學中達到了高峰,可以同普希金的作品媲美。《當代英雄》是散文作品,但萊蒙托夫使用的卻可以說是詩的語言。不論敘事寫景,或者人物對話,都顯得簡潔生動,富有詩意,而且成功地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對萊蒙托夫的藝術技巧,俄國許多著名作家都有極高的評價。例如:果戈理曾評價《當代英雄》說:“在我們這里還沒有人寫過如此真實、優美和芬芳的散文作品。這里可以看出對生活實際的深刻理解,將會出現一位俄羅斯生活的偉大描寫者……”契訶夫也贊嘆說:“我無法理解,他還是個孩子,怎么能創作出這樣的作品。唉,要是能寫出這樣的東西來,那么死也瞑目了!”別林斯基則對這部作品的藝術特色作了全面的概括:“故事的文體,有時像電光閃閃,有時像寶劍揮舞,有時像珍珠撒在天鵝絨上!”“深刻的現實感,面向真實的忠實的本能,樸素,人物性格的藝術性描繪,豐富的內容,敘述的令人傾倒的魅力,詩意的語言,對于人類心靈和現代社會的深刻理解,雄渾而又豪放的畫筆,靈魂的力量和威力,華美的幻想,永無窮竭的充足的美學生活,獨特性和獨創性——這些便是這部足以代表嶄新的藝術世界的作品的特點?!?/p>
《當代英雄》譯成于1964年,“文化大革命”抄家時譯稿被抄去,1977年發還,于1978年才出版,可謂“劫后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