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9年6月29日,我在蒙彼利埃大學古堡校區的酒店醒來,一線陽光順著拱形的窗戶照進來。當天是休息日,沒有課,我決定賴床,好好享受一下這個愜意的早晨。那一天,正好是我人生第41個年頭的第一個早晨,我斜靠著枕頭,拿起筆,認真地記下了那一刻的感受:
如果一個完整的人生是80年,那么41歲將正式邁入人生下半場。上半場我總是在為別人活著,為父母、妻子、孩子、事業伙伴……下半場,我要為自己活著。在地中海岸享受安靜的學習機會,是我送給自己最好的生日禮物。
當我放下筆,閉上眼,過去40年的經歷如幻燈片一樣在腦海中強烈而清晰地閃現。
我出生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商都縣一個非常偏遠閉塞的小山村,周圍丘陵環繞,至今沒有通電,當然也沒有公路。這里原本是荒無人煙的塞外草場,我的祖上從山西“走西口”來到這里開荒,然后一代代留在這里繁衍生息。村子分東西村,如今只剩下幾戶老人在這里守望,也許等他們離開這個世界后,這里便會再一次歸還給草原。大自然和人總是如此唇齒相依,人進一步,它就退一步,人若退去,它就會重新回來。
每次回去給家里已故的老人掃墓,我都會在東村的一堆荒土上坐很久,那堆荒土下埋藏的是我人生成長和學習的起點——一邊是我幼時的家,另一邊是我幼時的學校。
那是一座比現在任何影像里看到的貧困學校還要破舊、簡陋的校園,一至五年級在一個教室里混讀。教室的窗戶沒有玻璃,天一冷就需要用塑料布蒙起來,但到了冬天零下30度的極寒天氣,也只能停課。
在我8歲的時候,父親為了徹底改變我和姐姐的學習條件,騎了一百多公里的自行車,翻山越嶺把我們帶到蘇尼特草原的賽汗塔拉鎮上,寄住在一個親戚家里。半年后,父親又趕著馬車帶著我母親,把家搬到了這個小鎮。我成年后和父親的一次閑聊中,他輕描淡寫地告訴我,他出村的時候爺爺拿著鐵鍬站在村口,威脅他如果要搬走就和他拼命,但我父親堅定地說,他一定要給自己的兒女創造一個用學習改變人生的機會。我聽到這些,背過臉,淚如泉涌。
很難想象,若沒有我父親的這一次堅持,我會擁有一個什么樣的人生。
也許正是幼年的經歷,讓我在面對命運的不確定時特別缺乏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成為推動我終身學習的重要動力。因為總覺得人生的下坡路隨時會到來,我人生中最珍惜的一件事就是學習,學習也成了我個人最重要的習慣。我從大學畢業到今天,一直保持著每年70本書左右的閱讀量,并且持續創作出書,為互聯網知識平臺撰寫專欄,不斷地學習新技能,完成了事業的一次次轉身:在差不多20年的職業歷程中,我從開始的電信行業轉型時尚行業,再從時尚行業轉到IT(Internet Technology,互聯網技術)大數據行業,而我的下一個人生目標是成為一名職業畫家。
羅斯福在23歲時出版了他人生的第一本書《1812年海戰》(The Naval War of 1812),從此就筆耕不輟,一生出了很多書,內容也非常廣泛,有談話錄、政論、人物傳記等。另外,埃德蒙·莫里斯曾經說羅斯福閱讀量驚人,有段時間差不多每天讀本書。正是閱讀和寫作上付出的巨大努力,讓他在諸多領域駕輕就熟,鑄就了他的超凡魅力,使他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
這樣的例子還能舉出許多。比如,亞里士多德是西方幾乎各種學問的鼻祖;康德在大學里差不多能擔任一切功課的教授;歌德是一代文豪,于科學上也很有建樹;亞當·斯密是英國經濟學的始祖,而他在大學是教授文學的;近如羅素,他對數學、哲學、政治學,樣樣都能登峰造極……
我想他們都應該算是終身學習者。對這樣的人來說,持續不斷、鍥而不舍的終身學習不僅是事業成功的捷徑,更是一種令自己愉悅的生活習慣。
當然,我認為終身學習也是當今社會所有人亟需培養的一種習慣。英國《衛報》曾有這樣一篇報道:因為技術發展迅猛,到大學生取得本科學位時,他們在大一所學的內容有近50%會被淘汰。這意味著4年之內,我們面臨的工作內容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也許4年前學了熱門專業,4年后依舊會被迫轉行。除此之外,社會發展催生出更多新型業務,在這些新的業務崗位上,人們也將普遍面臨一種情況:只有10%的舊知識用得上,90%的知識需要重新學習。可見,持續學習對于當下這個時代的每一個人多么重要。
但另一方面,許多學校和教育機構的教學方法與時代脫節的程度也越來越嚴重。
有數據表明,人們真正從事的職業與自己大學所學的專業一致的比例連30%都不到,而且這個比例還在日益下降。因此,無論是專業與職業嚴重不對口,還是技術發展導致業務大量轉型,成年人一旦從學校走入社會,便會立刻面臨“如何通過自主學習保持個人競爭力”的問題,自學能力就成為成年人學習任何一門課程之前都應該先行具備的基本能力。
而無數的事實卻告訴我們,在踏入社會的那一刻,人們并未從之前十幾年的學校教育中真正學會自主學習。大部分成年人仍然在用學生時代習慣的學習方法進行自學。
其實自主學習和學校教育的學習模式、遇到的問題、學習的步驟、對學習效果和學習方法的要求都截然不同。比如,在學生時代,學習方向和學習資料均由學校和老師指定。畢業以后,則需要我們自主選擇,很多人在面對海量信息的時候陷入知識焦慮,不知道學什么內容、看什么書、用什么資料、聽什么課,在這些問題上,很多成年人缺乏自主選擇的能力。
又如,我們在學生時代習慣使用的那些比較低效的學習方法(從頭到尾逐字閱讀、依靠反復背誦強化記憶等),并不適合時間嚴重碎片化、生活節奏快、學習應用目的性強的成年人。但具體應該怎么高效學習,卻很少有人接受系統的訓練。
再如,身為學生只需理解或記住教材中寫明的顯性知識即可,但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成年人必須通過實踐掌握大量未被寫明,卻又對真正做好一項工作、解決一個問題有重要影響的隱性知識。職場上專家和非專家的區別,便在于專家掌握了大量無法言明、只能通過持續訓練和深度思考而產生的隱性知識。
可以說,傳統學校教育中我們慣用的學習理念和學習方式,在進入職場和社會后,幾乎全部需要改變。在完成工作任務或者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沒有老師提供引導、監督和反饋,成年人需要掌握一套更加高效的自學方法,建立起自己的底層學習體系,以便在任何一個關注的領域,都能快速成為專家。
于是,我開始關注“成年人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性,并且花費大量時間研究這個問題。我閱讀了認知科學、腦科學、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多個領域的大量著作和前沿理論,也接受了近千起身邊案例的咨詢,汲取來自朋友、同事以及曾接受過我指導的廣大學員的意見和建議,再結合自己過往學習中積累的一些經驗,經過長時間的記錄和總結,最終凝結成這本書。
這本書的內容雖然包含多個學科的研究成果,但其中討論分享的每種學習理念和方法,都曾在我自己和我的朋友、同事以及向我咨詢過的學員身上被證明行之有效。在這套自學方法的幫助下,我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不僅通過自主學習打破了不同行業領域的專業壁壘,快速掌握了不少跨學科、跨領域的知識技能,成功實現多次職業轉型,還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攻讀博士、養育孩子,利用業余時間學習書法和繪畫,并在比較短的時間內達到了一定的專業水平。
本書將把成年人的自學能力分為五個維度,每個維度對應本書的一個章節。
在本書的第一章,你可以了解到“學習辨識力”的相關內容,學會辨識自己是否進入了一些常見的學習誤區,包括是否陷入知識焦慮而貪多求全,是否沉溺于偽學習而不自知,以及是否急于求成而專找捷徑。
成年人所有想做卻沒有做到的事,大多都敗給了動力不足。在本書的第二章,我將會和你探討“學習驅動力”的兩個組成部分,也是傳統的學校教育從來沒有教會我們的兩件事:第一,當沒有人推著我們學習的時候,我們如何自己找到學習的動力;第二,當我們覺得學習很枯燥、想放棄的時候,如何找到學習的樂趣,從而持續學下去。
在本書的第三章,你將會看到一些卓有成效的自主學習方法,練就“學習策略力”,這些更加高效、實用的學習方法會讓你的努力與付出獲得最大的回報。這些方法來之不易:它們來源于我個人以及那些為了成長而苦苦奮斗的人們的經歷,來源于一次又一次關于如何才能使自己學得更好、變得更優秀的研討與辯論。
在本書的第四章,你將獲悉有關“學習創造力”的一些內容。成年人的學習是為了學以致用,更好地解決問題,促進個人成長,因此,我們可以嘗試進行一些有益的輸出性學習活動,在看懂了、聽懂了的基礎上,實現做得到、做得好。
在本書的最后一章,我將從成年人在自學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幾種困擾出發,比如沒有完整的學習時間、學習內容過于碎片化,以及拖延和注意力缺乏等問題,分享一些正確面對困擾、持續學習的理念和方法,幫你練就“學習持久力”。
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可以惠及那些意識到應該多學習卻不知怎么學才更加見效的成年人,同時也能幫助那些對學習的作用和真正目的尚懵懂無知的在校生或青少年,使他們認識到“自主學習”的巨大魔力。當然,我最希望讓那些像我幼年一樣尚處于艱難貧困的學習環境中的孩子們看到這本書,希望學習能成為他們飛越認知鴻溝的翅膀,讓他們追求理想,成就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