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憶宮殿:成為記憶高手的秘訣
- 林約韓
- 1406字
- 2020-07-17 13:49:02
第一節 被遺棄的秘籍
在中世紀之前,很多老師都會教學生記憶的方法,人們把記憶當成一件十分重要的事。后來印刷術流行,大家便開始依賴印刷品,減少了背誦記憶。使用記憶方法的人逐漸減少,慢慢地,記憶秘術就遺失了,甚至人們的記憶能力都出現了倒退。20世紀90年代,英國人托尼巴贊組織了世界腦力錦標賽,并以商業化形式運作推廣,才得以把秘術再現于世。
早在2500年前,有一個詩人名叫西末尼德,他的詩寫得非常好,因為在經濟上并不富裕,他便常常給富人們寫贊美的詩歌,以此換取傭金。有一次,他為一個老雇主寫詩,并在雇主的要求下,在這個雇主的會客大廳中朗誦詩歌。他來到現場,發現座位是按照地位、等級排列的,當時他沒有多想,直接上臺認真地朗讀,希望能得到雇主的認可,多得一些小費。結果事與愿違,因為他的詩中同時也贊美了雙子天神,吝嗇的財主雞蛋里挑骨頭,只付詩人一半的費用,另一半讓詩人找雙子天神去要。詩人無奈,卻又奈何不了雇主,只好退回座席。他剛坐下,聽到外面有人大聲叫他的名字,他便尋聲而去。剛踏出大門,雙子天神大怒,發起神威,一陣大風使大廳頂塌下來,以懲罰宴會中對神不敬的人。大廳中所有的人都被壓死,連面目都分不清,家人領尸時也無法認出誰是誰來!這時候,西末尼德幫了大忙,他依人們的座位順序判斷出每個人物,而且準確無誤。
這事給了西末尼德非常大的啟發,他認為記憶力再好,如果當時的宴席沒有分好類別、排好位置,而是雜亂無章,誰也不可能記清。只有分好類別,再加上房間里設好位置、擺放好,內容才可以清晰,才能利于長久記憶。所以,他發明了房間記憶法,后世稱之為“羅馬房間法”,史景遷教授則稱之為“記憶宮殿”。
西末尼德的故事記載在西塞羅的《論演說家》里,書中講解了記憶方法,這是最早的關于記憶方法的使用的記載。從這以后,一直到中世紀,有很多記憶高手不斷地使用記憶宮殿方法并改進記憶方法。下面我們就簡單地介紹一些人物和他們的記憶方法,讓大家對記憶方法有更深刻的了解。
西塞羅之后的100多年,人們對記憶術的使用一直停留在《論演說家》介紹的方法,直到教育家昆體良出現,他帶大家將記憶術使用于不同的場景中,并進行更細化的“記憶宮殿”打造。隨后,近千年都沒有方法創新。大概15世紀以后,出現了使用字母與數字進行對應圖像編碼的方法,這種方法改變了過去需要使用地點樁的狀態,使用數字編碼方法(后面會講解數字編碼方法)來進行定位和排序。數字編碼方法提供了大量的定位“序號”而非“地點”,好處是不需要地點也可以記憶,缺點是記憶速度沒有“地點”記憶快。
實際上這也是20世紀之后常用的“掛鉤”記憶法,但是當時并沒有采用詞語或是文章詩句進行掛鉤,而是使用數字和字母的對應詞語做編碼進行編碼記憶。
總之,15世紀之后,人們開始使用新的記憶方法,也開始大膽地把“想象力遺失的部分”找回,也就是不限制想象的內容和結構,不再像15世紀之前的,想象必須是“圣潔”“符合邏輯”“和現實一樣”等。我們真的很難體會,在腦海里面想象一個畫面,還需要以自己的身高和手肘為參照去丈量空間大小的時代;也很難理解,拋棄了自由想象的記憶法會是怎么樣的。今天我們可以使用“被遺棄的秘籍”,而且沒有任何人會管你腦子里是怎么想的,你可以自由地想象任何內容。
雖然我們今天可以自由想象,也可以把這種想象做成動漫,做成任何形式存在,但是在宗教律法的中世紀,卻有人因為擁有這樣的想象力,并把記憶方法技巧和想象技巧教給學生,而引來“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