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子由題光化塔[1]
古佛悲憐得度人,應緣來現比丘[2]身。水流月落知何處,花發鶯啼又一春。方外笑談清似玉,夢中煩惱細如塵。老僧自說從居此,卻悔平時事遠巡。
【注釋】
【譯文】
【賞析】
本詩是對蘇轍《揚州五詠》中最后一首的和詩,蘇轍原詩云:“山頭孤塔悶真人,云是僧伽第二身。處處金錢追晚供,家家蠶麥保新春。欲求世外無心地,一掃胸中累劫塵。方丈近聞延老宿,清朝留客語逡巡。”蘇轍詩中僅對與秦觀同游大明寺時的經歷進行敘述,并未加上太多的感慨。秦觀在和詩時卻表達了對塵世甚不耐煩之意味,這自是秦觀深受佛、道因素影響之故。同時,透過兩人這一組詩的對比,可以發現同樣是敘事,蘇轍感慨的更多是古今之變,而秦觀對于現實、親身經歷的時間流逝的感觸則遠比蘇轍強烈得多,這樣的感觸貫穿著秦觀所有的作品,是秦觀“傷心人”基調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