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心靈自然純粹,才能創造奇跡

汝若于貨、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盜之心一般,皆消滅了,光光只是心之本體,看有甚閑思慮?此便是“寂然不動”,便是“未發之中”,便是“廓然大公”。自然“感而遂通”,自然“發而中節”,自然“物來順應”。

——《傳習錄》

心外無物,假如每一個人都可以像王陽明先生那樣擁有對財、色、名、利等的認知和想法,剔除自己內心的雜念,那么心就歸于寂然不動的境界,也就讓心靈歸于自然純粹了,就算是各種情緒困擾,心中也是一片淡泊寧靜,自然也就可以很好地處理所有的事情,創造出人生的奇跡。

早年的王陽明就已為自己立下了圣賢之志,在1502年王陽明從九華山回京復命之后,便開始了他所追求的“第一德業”。所謂第一德業,就是遠離塵寰,一心一意,潛心修道。王陽明從小就是一個言行一致的人,他只要說到就必須做到。所以回京之后他立刻給皇帝寫了一份辭呈,以養病為由要求回老家休養。

當時的王陽明不過是身居六品的芝麻綠豆小官,在皇帝那里根本算不上什么,當然也就很快得到了批準。于是,王陽明馬不停蹄地回到家鄉。他當然不是回到家中居住,而是跑到了會稽山上的洞中開始了他的潛心修道大業。

王陽明認為,心性修養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將自己的私心雜念徹底清除,只要有一點雜念留在心中,那么這點雜念就會慢慢擴大,最終引起雜念紛紜,乃至滋生禍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的奇跡都是在一種內心純粹的狀態下完成的。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座海拔8611米的山峰上,登山隊員以不帶氧氣瓶征服山峰為奮斗目標,結果只有一個登山隊員創造了奇跡。

這位登山隊員說,決定成敗的并不是依靠身體的強壯,而是看能否克服心里極度需要氧氣的欲念,在到達6500米的空氣忍受臨界點之時,想要不借助氧氣繼續攀登,心中必須沒有一絲的雜念和欲望,否則只能以失敗告終。

據王陽明的弟子王畿記載,王陽明在會稽山修道,差點殞命于此。遠離塵世的喧囂,獨居洞中,終日與佛、道兩家修學精髓為伴,當然有時候會覺得凄苦無依,也就是說王陽明在洞中也要經歷獨處寂寞極限,而他最終日夜勤修,練得一顆不動心,忘己忘物,忘天忘地,與天地之空虛同體,似欲言而忘其所以言的傳奇境界。

王陽明就這樣在洞中靜坐修道,讓自己的內心歸于純粹,以致最后修煉到可以進入物我兩忘、天地消泯的光明境地,而這些可以說為他日后在龍場悟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某一天,王陽明正在洞中靜坐修心,忽然睜開雙眼對家童說,現在有幾個友人來山中探訪,趕快去迎接。

家童聽后自然是半信半疑,但是走到半路果真就接到了那幾個訪客,訪客聽后也大為吃驚,都覺得王陽明都快修成神仙了。當然王陽明也為自己練就的這些特異功能而沾沾自喜,但是沒有多久他開始幡然醒悟,用他自己的話說:“此簸弄精神,非道也。”然后便開始靜坐修道。

隨著山中修道的時間愈來愈久,王陽明遠離塵世、遺世獨立的定境之樂也就越來越強,這也讓王陽明感到了從來都沒有過的自在和歡愉。當然時間長了之后,他便也開始有了出世的想法,此想法一出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自己在世的老祖母和父親,心中不免有了一些糾結。遠離喧囂的塵世,此時的王陽明就像是高空中飛行的風箏,但是孝親之念卻牢牢地系在他的身上。又過了一段時間,王陽明在某一日頓悟:“此孝弟一念生于孩提,若此念可取,斷滅種性矣。”于是收拾好鋪蓋頭也不回地下山而去。

一個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只有澄清了心中的各種欲望,讓心靈歸于自然純粹,才可以將最大的潛能激發出來,才能突破自己的極限,才可以享受到成功的喜悅。俗話說“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就是這個道理。天下任何的事物發展皆是由小到大,不利因素當然也是如此,如果不在微小之時加以節制,很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后果。王陽明從少年時期便立下了做圣賢的志向,在追尋圣賢的路上,始終有一個不可撼動、不容更改的目標,那就是成為圣賢之人。為此,他修身養性,遠離塵世,靜坐修道,去雜念,讓心留存滿腔誠意。可以說,他的心清澈虛明,活潑得如同一泓清泉,對世間一切毫無執著,心與天合一,知與行合一,將生命提升到了心無所礙、神奇莫測的境界。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盐边县| 西平县| 云南省| 阳春市| 玉龙| 新干县| 大庆市| 奉新县| 云龙县| 巩留县| 岳西县| 资兴市| 全州县| 泸定县| 清原| 昌吉市| 黔江区| 开平市| 汕头市| 广水市| 武冈市| 分宜县| 阿尔山市| 普兰店市| 莱西市| 太谷县| 泸西县| 虞城县| 象山县| 广灵县| 开远市| 牙克石市| 雷波县| 平泉县| 永福县| 天柱县| 南汇区| 南投县| 石台县| 阜康市| 华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