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海南黎族藝術中太陽崇拜文化意象研究作者名: 王士立本章字數: 812字更新時間: 2020-07-24 18:38:49
一、黎人是由俚人演變而來
駱越又作雒越,漢武帝滅南越國,按照今日地理范圍,當時的南海、桂林、象三郡,為廣東、廣西、越南北部等地。漢武帝又開置九郡,儋耳、珠崖二郡在海南,海南島自然是越地一部分。那么,海南島當時的居民究竟是越人之中的哪一支呢?《漢書·賈捐之傳》有明確記載。漢元帝初元年間(公元前48年~公元前44年)賈捐之:“駱越之人,父子同川而浴,相習以鼻飲,本不足郡縣置也。顓顓居一海之中,霧露氣濕,……又非獨珠崖有珠犀玳瑁也。”駱越指海南島土著居民。《資治通鑒·漢紀二十》《史記·南越尉趙佗列傳·索引》引《廣州記》,說駱越在交趾。因此,從地理上判斷,駱越分布約相當于越南北部及廣東、廣西與越南交界地區以及雷州半島、海南島等地。自東漢以后,駱越一帶居民名稱有較大變化。《后漢書·南蠻傳》就有“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九真徼外蠻里張游,率種人慕化內屬,封為歸漢里君”的記載。當時“里”與蠻是并稱的。東漢以后,史籍中的“里”字多了人字旁,常常是“俚僚”“夷僚”等并稱。西漢以前為駱越,東漢以后由駱越改稱俚。三國吳人萬震《南州異物志》載:“廣州南有賊曰俚,此賊在廣州之南,蒼梧、郁林、合浦、寧浦、高涼五郡中央,地方數千里。”這項記載表明“里”字已轉化為“俚”字,并對其分布做了明確敘述。南朝時期,“俚”字作為族稱,出現更加頻繁,而且一直沿用到唐末宋初,才逐漸轉變為“黎”。唐末劉恂著《嶺表錄異》,有“儋、振夷黎,海畔采(紫貝)以為貨”的記載。《新唐書·杜佑傳》中也有“朱崖黎民三世保險不賓,佑討平之”的記載。《新唐書》為宋人歐陽修等撰,故“黎”之稱應以《嶺表錄異》所記載為最早。該書約成于9世紀初,但普遍以“黎”代替“俚”“僚”,作為專有族稱的則是在11世紀以后。宋代樂史的《太平寰宇記》、蘇軾父子謫居海南時的詩文、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周去非的《嶺外代答》、趙汝適的《諸蕃志》等著作均以“黎”字稱海南的土著民族。這種名稱沿用至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