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衣制作工藝·女西服篇
- 侯東昱
- 3773字
- 2020-07-31 16:58:32
第二節 女西服量體
隨著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在進行產品設計時,必須絕對重視“人”這一基礎要素,需要把人和服裝作為一體來考慮,只有這樣,才能使設計成的服裝作品具有最佳效果。服裝發展至今,服裝與人體的密切關系不可小覷,是根據人體的立體構造利用不同材質面料制作而成,對人體的正確測量更是服裝設計及生產的基礎。
一、測量要領
人體測量數據是服裝設計及生產的基礎,在測量時要先仔細觀察被測量者的體型特征,并記錄說明。由于目前大部分情況下多采用手工測量,為最大限度地減少誤差,提高測量準確度,測量時可選取內限尺寸定點測量。在工業服裝結構設計和工藝要求中,需要測量幾個重要的必備尺寸數據,其他部位所需數據均由標準化人體數據按照比例公式推算獲得。因此,正確掌握各個部位尺寸的量取方法及要領,對服裝設計及制作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1.對被測量者的要求
在進行女性體型測量前,應要求被測量者身著對體型無修正作用的適體內衣,并且要在赤足的情況下進行測量,尤其是胸部位置,被測者應穿戴完全合體的無襯墊的胸罩,其質地要薄并無金屬或其他支撐物。
進行人體測量時,被測量者一般選擇直立或靜坐兩種姿勢。直立時,兩腿并攏,兩腳成60°分開,全身自然伸直,雙肩不要用力,頭放正,雙眼正視前方,呼氣均勻,兩臂自然下垂貼于身體兩側。靜坐時,上身自然伸直與椅面垂直,小腿與地面垂直,上肢自然彎曲,兩手平放在大腿面上。
2.對測量者的要求
測量前,測量者應仔細地觀察被測量者的體型特征,對特殊體型部位應增加量體內容,并詳細備注,以便在服裝規格及結構制圖中進行相應的調整。
測量時,除要求有條不紊、迅速又正確的測量外,還要觀察被測量者的體型特征。同時,如在襯衫或連衣裙等成衣外面測量前,要估算出它的余量再進行測量。
3.對尺寸測量的要求
量體的順序一般是先橫后豎,自上而下。測量時養成按順序進行的習慣,這是有效避免一時疏忽而產生遺漏現象的好方法。同時,測量數據均應采用凈尺寸,即各尺寸的最小極限或基本尺寸,如胸圍、腰圍、臀圍等圍度測量都不加松量;袖長、褲長等長度原則上并非指實際成衣的長度,而是這些長度的基本尺寸,設計者可以依據內限尺寸進行設計(或加或減)。
在進行人體測量時,量體一定要到位,數據記錄準確,若是特殊體型,應及時標注。若在量體過程中尺寸測量不到位,將直接導致肩寬、腰部、下擺部位不合體或走形。
二、女西服量體部位及方法
(一)測量部位
量體是指用皮尺測量人體有關部位的長度、寬度和圍度的尺寸,作為服裝制作的基礎和依據,將直接影響最后成衣能否合體。在進行量體前首先應對觀察對象——女性體型有基本了解,只有這樣才能熟練且恰當地開始量體。胸部隆起,臀部凸起,體型呈曲線狀,肩部較窄,腰部較男性細且位置相對偏高,臀部寬大而向后凸起并大于肩寬,呈上窄下寬狀,從肩部至髖部正視圖多呈“X”型,這是女性體型的總體特征。在了解女性體型基礎上,根據所制作成衣的種類進行實際測量,如制作女西服前,應對女性體型的以下部位進行測量:
1.肩寬
用皮尺從后背左肩骨外端頂點量至右肩骨外端頂點,皮尺在后背中央貼緊后脖根略成弧形。
2.胸圍
在胸高點的位置用皮尺水平繞一周測量。
3.腰圍
繞著腰部最細的位置水平一周測量。
4.胸寬
前胸左右腋點之間的測量寬度。
5.背寬
背部左右腋點之間的測量寬度。
6.身高
凈身高,人體立姿時,頭頂點至地面的距離。
7.背長
從后頸點往下至后腰中心點的長度。
8.上體長
人體坐姿時,頸椎點至椅面的距離。
9.袖長
從肩端點往下量至手腕關節的長度(這是基本袖長的長度,如原型袖長)。
(二)各部位測量方法
1.全肩寬

圖1-3 全肩寬
用皮尺從左肩端點經后頸中心(第七頸椎)量至右肩端點的寬度,如圖1-3所示。從側面看,大約在上臂寬的中央位置,比肩峰點稍微靠前。從正面看,在肩峰點稍靠外側的位置。這個點是作為绱袖的基準點——袖山點的位置,也是決定肩寬和袖長的基點。全肩寬的尺寸是制作上衣時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考依據,在服裝原型的制圖中,全肩寬尺寸并沒有涉及。
2.水平肩寬
用皮尺自左肩峰點的一端量至右肩峰點一端的寬度。水平肩寬往往是成衣制圖中肩寬的主要參考尺寸依據,如圖1-4所示。
3.胸圍
在自然呼吸的情況之下(注:不要刻意吸氣和挺胸),以胸高點為測點,用皮尺經胸前腋下處水平過胸高點測量一周。由于胸部及后背肩胛骨的影響,測量時需控制好皮尺的放松量,以皮尺可以輕松轉動為宜,測量方法如圖1-5所示。
胸圍尺寸是成衣設計(除彈性面料)胸部尺寸的最小值,需要重點說明的是胸圍的測量需要看外著裝的狀態(是合體服裝還是休閑服裝),根據外著裝對胸罩的要求,佩戴好不同厚度、形狀的胸罩。女西服制作在進行量體時,其胸圍加放量一般控制在10~16cm為宜,若內穿襯衫進行測量其加放量為10~12cm,穿著較厚的羊毛衫或毛衣時,其加放量則需放至14~16cm。

圖1-4 水平肩寬

圖1-5 胸圍
4.腰圍
在腰部最細處用皮尺水平繞量一周,松緊適中(以放進兩個手指皮尺可輕松轉動為依據),測量方法如圖1-6所示。通常標準身高的人可以以腰部最凹處、肘關節與腰部重合點為測點,用皮尺水平測量一周,測量時要求被測量者自然站立,不得故意收腰,呼吸保持平穩。
腰圍尺寸是西服制作的重要尺寸依據,更是影響女西服上衣是否合體的重要因素,女西服的中腰加放量一般控制在10~15cm。針對體型偏胖或有明顯肚腩者,應測量腰部最豐滿的位置水平一周;體型偏瘦者,依舊測量腰部最細處水平一周即可。

圖1-6 腰圍
5.臀圍
在臀部最豐滿處用皮尺水平測量一周,松緊程度以皮尺可以輕松轉動為宜,測量方法如圖1-7所示。臀圍尺寸是成衣設計(除彈性面料)臀部尺寸的最小值。臀圍尺寸的測量不僅是制作下裝的重要依據,也是制作合體型套裝上衣、連衣裙等不可缺少的參考依據。
6.手掌圍
先把拇指與手掌并攏,用皮尺繞掌部最豐滿處水平測量一周,測量方法如圖1-8所示。控制袖口、袋口尺寸,掌圍尺寸是無開合袖口成衣設計時袖口尺寸的最小值,是成衣袋口寬度設計的尺寸依據。

圖1-7 臀圍

圖1-8 手掌圍
7.身高
測量時,被測者赤足立正站直,雙手自然下垂,頭頂點至地面的距離即為身高。它是設定服裝號型規格的依據。身高若測量不準確,將直接導致衣長和袖長的過長或過短。
8.背長
從后頸點往下至后腰中心點的長度。沿后中線從后頸點(第七頸椎)至腰線間隨背形測量。從后頸點到腰帶中間的長度,要適合于肩胛骨的外突,有一定的松量。在這里,要進行背部觀察,如觀察脖頸根部周圍的肌肉發育狀態和是否駝背等。該尺寸的測量十分重要,在成衣設計中決定腰節線的位置。實際應用中,有時將測量值再減掉0~4cm,以改善服裝上下身的比例關系,使總體造型顯得修長。一般規格表中的背長稍小也是根據這個作的調整,如圖1-9所示。
9.衣長
前衣長由肩頸點過胸高點垂直向下測量至所需長度為止,后衣長由領圈中點向下測量至衣服所需長度為止,測量方法如圖1-10所示。通常衣長應在臀部以下,正面看衣長應該位于雙手“虎口”與“大拇指頂端”之間,衣長約占頸部以下身體的二分之一長,特殊體型者除外(如上半身短、手長等)。
10.袖長
從肩骨外端點往下量至腕關節的長度,這是基本袖長,如原型袖長,測量方法如圖1-11所示。標準西服套裝的袖長通常是在基本袖長的基礎上加上2~3cm,這是加放的墊肩量;普通西服套裝袖長的位置習慣采用虎口上1.5~2cm的位置。

圖1-9 背長

圖1-10 衣長

圖1-11 袖長
三、特殊體型測量
人體測量因服裝而產生,服務于服裝,遵循于人體特征。同時,人體特征因人而異,不但有高矮胖瘦之分,各部位比例及特征也不盡相同,因此,在具體測量過程中,要仔細觀察被測量者的體型特征,從正面觀察胸部、腰部、肩部;從側面觀察背部、腹部;從背面觀察肩部、臀部。通過了解人體的特征,包括各種特殊體型,如駝背、挺胸、腆腹、突胸、溜肩等,對不同體型細致觀察,以便特體板的打制,從而制作更為合體的服裝。
測量特殊體型時,主要運用經驗判斷與測量加推算相結合的方法,在測量常規體型基礎之上,增加特殊部位的測量數據,所測得數據只作為結構制圖的參考尺寸。因此在測量特殊體型時,首先要仔細觀察體型特征,并對其部位的特殊程度作出判斷與估量。
1.駝背體
駝背體的體型特征是背部呈弓形狀,頭部與頸部向前傾,胸相對平坦。背寬大于胸寬,后腰節長于前腰節,這兩組數值相差越大說明駝背情況越明顯。具體測量時應注意身長的測量,多先測腰節長再測后背長。在服裝制圖時應考慮前后腰節差,決定后身應加放的長度,若處理不當會出現吊背的情況。
2.挺胸體
挺胸體的體現特征與駝背體相反,挺胸體的特征是胸部豐滿前凸,頸、頭向后揚,背部相對板平,一般胸寬等于或大于背寬,前腰節長于后腰節。測量的部位及結構處理的方法與駝背相同。另外,還需注意胸高點位置,將直接關系到前胸能否合體、平服,對于女裝應適當加大胸省收量。如制板時處理不當,易出現前擺起吊,前胸不平,后腰節處會有余量堆積的現象。
3.腆腹體
即“大肚體”,多為肥胖者,身體軀干上部向后傾,腹部前凸,此類身材特征中老年男性較多,女性較少。具體測量時,上衣應加量后身長尺寸與前身長對比作出凸腹程度的判斷與相應地結構處理。
4.突胸體
突胸體指女體中乳峰顯著聳突的體型,除需測量前、后腰節差外,還應測準“乳縫”尺寸,應考慮在結構上增大胸省收量。
5.溜肩體
溜肩體兩肩肩端明顯下斜,呈“個”字形。溜肩者著正常體型的服裝后,兩肩部位會起斜褶,涌現止口等現象。在女西服的制作過程中,通常借助輔助墊肩解決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