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紡織類經典非物質文化遺產
- 趙宏
- 2943字
- 2020-07-17 13:05:47
第八節 傳承現狀與對策
一、傳承現狀
1.汴繡題材的傳承
在《東京夢華錄》卷三《寺東門街巷》中記載:“京師織帛及婦人首飾、衣服,皆備四時。如節物則春幡、燈毬、競渡、艾虎、云月之類;花則桃、杏、荷花、菊花、梅花、皆并為一景,謂之一年景。”汴繡在百姓生活中應用的廣泛性和題材的多樣性可見一斑,汴繡題材的選取與中華傳統文化緊密相連。新中國成立初期,為將河南汴繡發揚光大,開封汴繡廠肩負起了將汴繡工藝傳承下去的重任。改革開放以來,在新老工人的共同努力下,汴繡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一幅幅歷史名畫再次出現在汴繡題材中:唐代畫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圖》、唐代韓干的《韓干牧馬圖》、清代的傳教士郎世寧的《百駿圖》等。除此之外,書法、皮影畫、裝飾畫、人物繡像、西洋畫、寫實畫等題材也被大量采用。時至今日,汴繡題材仍大都采用古代名作或歷史長卷,創新性不強,新作品不多。
2.汴繡針法的傳承
汴繡藝術在歷史發展中,繡女們不僅精通刺繡傳統針法,并能準確把握針法和造型之間的聯系,確保在繡制時得心應手。如今,一幅汴繡作品要繡出栩栩如生的藝術效果,必須綜合運用多種針法,如繡品《步輦圖》,所用針法包含平針繡、散套繡、對針繡、滾針繡四種針法,把人物服裝的雍容華貴和飄逸的質感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比起原作更加美麗鮮艷,稱得上是繡品中的上品佳作。汴繡要展現出真實的效果不僅要求繡女們對針法要靈活運用,而且對繡線的顏色和粗細也有具體要求。比如中國傳統山水畫虛實感比較強,水和遠山部分由于具有透明和輕薄感,繡制時用線需細,排針要虛;而繡房屋和樹木時,線條就要略粗,排針密,才能表現厚實感;《清明上河圖》中的屋頂效果表現,利用略粗花線,針線密排,使得瓦片錯落有致,明暗過渡自然。現代汴繡還有裝飾畫的題材,根據畫面色塊的需要,用盤繡、打籽繡、墊繡等針法繡出具有凸凹感的裝飾作品。有了好的刺繡針法,相信汴繡的發展將會大放異彩[2]。
3.汴繡開始走向市場化道路
新中國成立初期,開封汴繡廠成立,旨在加強對汴繡藝術的繼承和整理,以汴繡廠為依托將家庭繡工集中起來,統一管理,相互學習交流技藝和經驗,不少汴繡精品被創作出來。社會在前進,時代在發展,隨著人們審美層次和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對汴繡繡品的需求也日漸擴大。汴繡手工繡制效率低下,直接導致汴繡市場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汴繡發展面臨著來自高科技和市場競爭的雙重挑戰。尤其是隨著開封旅游業的興起,為滿足龐大的市場需求,人們開始從科技上尋求突破口,試圖利用科技使汴繡在市場競爭中取勝:如利用機器對布料進行淡淡染色、利用電腦作圖對畫稿進行輔助設計,這不僅在汴繡制作過程中節約了大量時間,而且使繡品更加生動逼真。
市場經濟和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善于運用市場經濟和科技會促進汴繡的發展,運用不當則會使汴繡陷入不良發展軌道。部分汴繡經營者為單純謀求經濟利益,對汴繡進行批量生產,粗制濫造、質量低劣的繡品充斥市場,導致汴繡市場秩序混亂,尤其是價格混亂,批量生產的繡品完全脫離了汴繡的工藝品價值。在開封御街,經營繡品的商家俯拾皆是,里面既有引人注目的精品,但也有以次充好的劣質品,這些難登大雅之堂的繡品對于古樸典雅的汴繡藝術來說是一種極大的諷刺。開封市工藝美術研究所所長、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少卿斷言:“如果任由汴繡市場的混亂局面繼續下去,不加制止,要不了多久,汴繡將會失去自己精致的風格和品位,可能變得一錢不值。”
二、傳承面臨的問題
1.起步晚,基礎薄弱
新中國成立以來,為了把優秀的傳統手工藝繼承和發揚下去,國家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保護各級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號召各級政府對傳承人實行生產性保護。為響應國家號召,河南省委省政府立足本省實際,為振興本省文化產業,提出了“讓文化產業成為實現河南崛起的新支柱”的發展理念,為汴繡的進一步發展壯大提供了政策支持。但是,汴繡產業起步晚、基礎薄弱的事實阻礙了汴繡的發展,除此之外,社會影響力弱、經濟效益低下也是汴繡發展的限制性因素。
2.后繼人才缺乏
在后繼人才上,汴繡與四大名繡相比比較缺乏,尤其是后繼傳承人才匱乏。雖然有一批優秀的工藝美術大師及研究人員在為汴繡的發展默默地貢獻綿薄之力,但后繼人才資源缺乏的現實不容忽視。由于工作性質單調、薪水不高等種種原因使許多年輕人不愿意將青春花在汴繡的制作和研究上,這都直接或間接導致汴繡后繼人才的缺乏。
3.地緣優勢不明顯
汴繡的發展都與當地的社會經濟環境緊密相聯。根據改革開放的戰略部署,國家從大局出發,提出讓一部地區和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戰略方針,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西部大開發戰略也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如火如荼地進行,但中原崛起近些年才被提上日程。經濟基礎相對薄弱,投資環境未得到及時改善,都限制了汴繡的進一步發展。
4.品牌影響力較小
開封作為七朝古都,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汴繡制作工藝以開封為中心向周邊擴散,在整個中原地區家喻戶曉,順其自然地成為中原大地上的一張靚麗的名片。另外,汴繡還被當地百姓作為饋贈親朋好友禮品的首選。汴繡文化已在中原大地生根發芽、茁壯成長,中原地區是一個重要的文化交流紐帶。但其品牌影響力與以蘇繡為首的四大名繡相比相去甚遠,對外輻射能力和品牌建設能力的提升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任重而道遠[3]。
三、傳承對策
汴繡發展的輝煌成績是有目共睹的,但其存在的不足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視。新時代既給汴繡的發展帶來了發展機遇,也帶來了新的挑戰。針對汴繡發展所面臨的困難,不是幾位大師或者幾個企業可以擔負和解決的,需要整個社會共同努力才能解決。筆者認為,針對汴繡傳承面臨的問題,應從加大政策和財政支持力度;轉變經營管理模式;加大后繼人才培養力度,轉變培養方式;加強品牌文化建設四個方面努力。
1.政府要加大政策和財政支持力度
汴繡企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政策和財政支持。政府的政策支持可以為汴繡發展指明方向,激發汴繡企業生產和創作的積極性。例如,開封市政府可以采取對從事汴繡職業的繡工給予生活補助或者對汴繡生產企業給予稅收優惠政策等措施來激發他們進行汴繡制作的積極性。政府的財政支持有利于汴繡企業擺脫資金困境、改良企業生產設備、引進科研人才及擴大再生產。
2.轉變經營管理模式
汴繡企業的發展應根據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要求,逐步由家庭手工作坊轉向生產、研發、銷售一體的發展模式,認真學習湘繡企業發展道路,吸取經驗、取長補短,結合自身實際銳意進取,努力實現汴繡企業做大做強。
3.加大后繼人才培養力度,轉變培養方式
汴繡工藝在后繼人才培養上要轉變傳統的師傅帶徒弟的培養方式,大力開展職業院校、高等院校和企業聯合培養,培養出一批文化水平高、工藝技術過硬的綜合型人才。另外,還要注重對汴繡歷史相關研究文獻的收集和整理,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相關專家學者針對汴繡研究進行科研立項,為汴繡的理論研究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4.加強品牌文化建設
汴繡的繁榮興盛離不開品牌文化的建設。加深對汴繡品牌文化建設的理性認知需要政府機構、民間組織、人民群眾共同努力。通過旅游宣傳、影視制作等各種文化推廣方式實現汴繡品牌的文化建設。汴繡不只是名義上的第五大名繡,只要大家為汴繡品牌文化建設共同努力,眾志成城,總有一天當人們在茶余飯后談論中國五大名繡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河南汴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