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合成纖維的結構和主要性能

一、滌綸的結構和主要性能

(一)滌綸的結構

滌綸的結構包括外觀形態結構、分子鏈的化學結構和大分子鏈排列的超分子結構。

1.滌綸的形態結構

滌綸的縱向是光滑、均勻而無條痕的圓柱形,橫截面基本上是圓形實體。

2.滌綸的化學結構及其特點

滌綸大分子的化學組成是聚對苯二甲酸酯類,常見的有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酯(PTT)等,平時所說的滌綸一般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即PET。PET分子結構式表示如下:

從以上結構式可以看出:

(1)滌綸的大分子上不含有親水基團,只具有極性很小的酯基-COO-,屬疏水性纖維,吸濕性、染色性差。

(2)酯基的存在使分子具有一定的化學反應能力,但由于苯基和亞甲基的穩定性較好,所以滌綸的化學穩定性也較好。滌綸大分子中含有剛性基團—OC—Ar—CO—(Ar代表苯環),它只能作為一個整體振動,使分子具有一定剛性。滌綸的分子中尚存在一定的柔性鏈—OCH2CH2O—,其內旋轉能力較強,故與纖維素分子相比,滌綸分子的柔性要大,所以它的分子鏈不像纖維素分子鏈那樣挺直。

(3)滌綸大分子為線型分子鏈,分子上沒有大的側基和支鏈,因此分子間容易緊密堆砌在一起形成結晶,使纖維具有較高的機械強度和形態穩定性。

(4)大分子中苯核與羰基幾乎在同一個平面上,具有較高的幾何規整性,因而分子間易借范德瓦爾斯力緊密斂集,具有良好的結晶傾向。

3.滌綸的超分子結構

滌綸熔體噴絲成型后的初生纖維是完全無定形的,沒有實用價值,只有經過拉伸和熱處理,才出現結晶結構。成品滌綸屬于半結晶高聚物,結晶度在40%~60%,并且有很高的取向性。滌綸的超分子結構可用棉纖維超分子結構的纓狀原纖理論來說明。原纖是滌綸的基本組成單位,原纖之間有較大的微隙,由一些排列不規整的分子聯系著。原纖又是由側序度高的分子所組成的微原纖堆砌而成,微原纖間可能存在著較小的微隙,并被一些排列較不規則的分子聯系起來。但由于滌綸分子結構與纖維素不同,所以這兩類纖維在超分子結構上也存在差異。在棉纖維中,微原纖基本上是由伸直的分子鏈所組成,而在滌綸中由于滌綸分子鏈的柔順性較纖維素大,所以還可能存在著由分子鏈折疊所形成的微原纖,形成折疊鏈結晶,滌綸是伸直鏈和折疊鏈晶體共存的體系,可用“折疊鏈纓狀微原纖”模型來解釋,如圖1-10所示。

圖1-10 折疊鏈纓狀微原纖模型

(二)滌綸的性能

1.熱性能

滌綸的耐熱性和熱穩定性在幾種主要合成纖維中是最高的。這不僅表現在有較高的熔點和分解點,而且在較高溫度下,強度損失較少。滌綸的玻璃化溫度Tg隨其聚集態結構而變化,完全無定形的Tg為67℃,部分結晶的Tg為81℃,取向且結晶的Tg為125℃。Tg對纖維、紗線、織物的使用性能,如硬挺性、彈性、可伸長性有很大影響。滌綸的軟化點溫度也較高,在230~240℃,在此溫度下滌綸開始解取向,但晶格尚未破壞,還沒有熔化。在255~265℃時,晶格被破壞而熔融。由于軟化點較高,使染整加工中的定形溫度提高,這對提高定形效果十分有利。在150℃的空氣中,將滌綸加熱168h仍不變色,其強度下降僅為15%~30%,即使在150℃下加熱1000h,也只是稍有變色,其強度下降也不超過50%,而其他纖維在此溫度下,一般200~300h即行分解。如棉纖維在150℃下僅加熱1h,強度幾乎下降一半,所以對滌棉混紡織物進行熱加工時,應著重考慮棉纖維的耐熱穩定性。

2.吸濕性和染色性

滌綸在標準狀態下的吸濕率很低,為0.4%~0.5%,原因在于滌綸大分子鏈上缺少親水基團,這也使滌綸在干濕強度上幾乎無差別,在服用方面有易洗快干的優點。但另一方面也帶來導電性差、易產生靜電和沾污、染色比較困難、服用時因為不吸濕而發悶等缺點。

滌綸染色困難,主要是因為纖維結構緊密,分子鏈間空隙小,纖維吸濕性又小,在水中溶脹度小。另外,纖維的化學結構中缺少極性基團,難于同染料結合,所以滌綸染色常采用分子量不太大、水溶性很小的分散染料。染色條件要求更高,如在130℃左右高溫染色,以增加分子鏈段的熱運動,使纖維微隙增大。此外,還可使用滌綸增塑劑,如有機酚,使纖維分子鏈間作用力降低并發生溶脹,達到染色的目的。

3.化學性能

在滌綸大分子中,苯環和兩個亞甲基是比較穩定的,唯有酯基較活潑,具有反應性能。酯鍵在酸和堿的作用下,容易水解而使分子鏈斷裂。然而,滌綸大分子因物理結構緊密,大分子有較高的取向度和結晶度,因此化學試劑不易擴散到纖維內部,所以滌綸抵御酸、堿、氧化劑、還原劑等的能力在常用的合成纖維中是非常突出的。

(1)與酸的作用。滌綸無論對無機酸還是有機酸都有很好的穩定性。例如40℃時,30%以下濃度的鹽酸和硫酸對滌綸沒有損傷,用70%硫酸處理28天,強度下降不超過1%。以20%硫酸于100℃浸漬72h,強度僅下降7%。滌綸大分子在酸中的水解反應如下:

由于酯鍵的酸性水解是可逆的,故水解不易進一步發生,再加上滌綸的物理結構緊密,所以耐酸性比較好。

(2)與堿的作用。酯鍵在堿中比在酸中易水解,反應是不可逆的:

水解生成的酸與堿作用生成鈉鹽,水解反應能一直進行下去,故滌綸耐堿性較差。一般在溫和條件下,稀的純堿和燒堿對纖維的損傷微不足道,但濃堿液或高溫稀堿液會侵蝕滌綸。如在10%以上的燒堿液中長時間沸煮,纖維會逐漸水解,分子量降低,纖維在堿液中的溶解度提高,強度降低。但必須注意滌綸具有較大的疏水性,結晶度和取向度高,所以滌綸與氫氧化鈉的作用是在纖維表面產生水解反應,并由表及里進行。當表面的分子水解到一定程度后,溶解在堿液中,纖維基本上保持圓形,只是纖維逐漸變細(這種現象稱為剝皮現象)。利用這一方法,可將滌綸進行“堿剝皮”,使纖維變得細而柔軟,制成有真絲綢效果的織物。

(3)與其他化學試劑的作用。還原劑對滌綸基本無損傷。滌綸對在染整加工中遇到的硫代硫酸鈉、保險粉等還原劑有很高的穩定性。如將滌綸放入保險粉的飽和溶液中,80℃下處理72h,強度無損傷。滌綸對各種氧化劑也有較高的抵抗能力,即使用高濃度的氧化劑在高溫下長時間處理,也不會使纖維發生顯著的損傷。

(三)PTT纖維的結構和主要性能

1.PTT纖維的結構

PTT纖維的全稱為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纖維,是由1,3丙二醇與對苯二甲酸通過縮聚制成的芳香族聚合物經熔融紡絲而成,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纖維(PET纖維)同屬聚酯纖維,分子結構式表示如下:

PTT纖維的分子結構單元中含有奇數個亞甲基單元。研究表明,奇數個亞甲基單元會在大分子鏈間產生“奇碳效應”,使苯環不能與三個亞甲基處在同一平面上,鄰近兩個羰基不能呈180°平面排列,只能以空間120°錯開排列,由此使PTT纖維的大分子鏈呈螺旋狀排列,呈現明顯的“Z”字形構象,如圖1-11所示。這種構象使得PTT纖維的大分子鏈具有如同線圈彈簧一樣的彈性形變,從而使得PTT纖維具有較高的拉伸及回復性能。

2.PTT纖維的主要性能

(1)物理性能。由于“奇碳效應”,PTT纖維的熔點和玻璃化溫度明顯低于PET纖維,這兩種滌綸的基本物理性能如表1-10所示。

圖1-11 PTT纖維的分子鏈構象

表1-10 滌綸的基本物理性能

(2)力學性能。PTT纖維的初始模量明顯低于PET纖維。PTT纖維大分子鏈呈螺旋狀排列,這種彈簧般的排列賦予了PTT纖維良好的彈性回復性,其彈性回復率明顯高于PET纖維,呈現優良的拉伸可逆性。而且由于纖維的模量較低,使得PTT纖維具有柔軟的手感。

(3)染色性能。PTT纖維的染色性能優于普通滌綸,即使在無載體常壓沸染的條件下用低溫型分散染料也能染成深濃色,而且具有較好的染色牢度。

二、錦綸的結構和主要性能

錦綸是聚酰胺纖維的國內商品名稱,品種很多,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由二元胺和二元酸縮聚得到的錦綸66:

另一類是由ω氨基酸縮聚或由己內酰胺開環聚合得到的錦綸6:

(一)錦綸的結構

1.錦綸的形態結構

錦綸的形態結構基本與滌綸相同,縱向光滑、無條痕,橫截面近似于圓形。

2.錦綸的分子結構

錦綸6、錦綸66的大分子主鏈都是由碳原子和規律相間的氮原子構成,主鏈上無側基,易結晶,在晶體中分子結構形成伸展的平面鋸齒狀:

錦綸6

錦綸66

相鄰大分子鏈間可借羰基和亞氨基形成氫鍵結合:

3.錦綸的超分子結構

錦綸紡絲后的初生纖維與滌綸不同,具有結晶結構。在錦綸后加工中,受到拉伸和熱處理,纖維取向度大大提高。錦綸大分子間排列很規整,結晶度為50%~60%,甚至高達70%,結晶度隨纖維拉伸程度的提高而增加。

錦綸的微結構與滌綸基本相同,具有伸直鏈和折疊鏈晶體共存體系,用“折疊鏈纓狀微原纖”模型解釋較為完滿。

(二)錦綸的主要性能

1.熱性能

在錦綸加工時,必須考慮溫度對纖維性能的影響。錦綸的耐熱性較差,在100℃以上的熱空氣中,錦綸強度損失明顯,這是由于在熱的作用下,纖維分子發生氧化裂解之故。若無氧存在進行加熱時,則強度損失很小。溫度升高還會使錦綸收縮,接近熔點時收縮嚴重,纖維變黃。錦綸6的Tg為35~60℃,錦綸66的Tg為40~60℃。

2.吸濕性和染色性

錦綸屬于疏水性纖維,但錦綸大分子鏈中含有大量的弱親水基—CONH—,分子兩端還有親水基—NH2和—COOH,因此錦綸的吸濕性高于除維綸以外的所有合成纖維。錦綸66中由于殘留有低分子物,吸濕性略高于錦綸6。在標準狀態下,錦綸6和錦綸66的吸濕率分別為4.0%和4.2%。

錦綸的染色性不如天然纖維,但在合成纖維中又屬容易染色的。從錦綸分子結構上看,大分子上含有相當數量的—CH2—疏水鏈,因而錦綸可采用疏水性的分散染料染色。

錦綸大分子末端含有氨基—NH2和羧基—COOH,鏈中含有亞氨基—NH—。將這些特征變成簡化結構式:H2N—NH—COOH,在不同pH時有如下結構:

因此,錦綸也具有兩性性質,有類似羊毛的染色性能。在酸性介質中,錦綸大分子具有陽荷性,可用陰離子染料染色。

3.化學性能

錦綸的化學穩定性較好,特別是耐堿性更為突出。在10%氫氧化鈉溶液中,85℃處理10h,纖維強度只降低5%。

錦綸大分子中含有比較活潑的酰胺基,在一定條件下會發生水解。酸可使錦綸大分子水解,使纖維聚合度降低。在150℃以上的水中,錦綸大分子也會發生水解,酸和熱起催化作用,反應如下:

稀的無機酸在溫度低、時間短時,對纖維破壞不明顯,但濃度高、時間長,破壞很明顯,如濃的硫酸、硝酸、鹽酸在室溫下就能破壞錦綸大分子,使纖維發生溶解。有機酸對錦綸的作用較緩和,甲酸和醋酸對錦綸有膨化作用。

強氧化劑能夠破壞錦綸,如漂白粉、次氯酸鈉、過氧化氫等都能引起纖維大分子鏈的斷裂,使纖維強度降低,而且用這些氧化劑漂白后織物容易變黃。所以錦綸需要漂白時,一般用亞氯酸鈉或還原型漂白劑。

三、腈綸的組成、結構和主要性能

(一)腈綸的組成

由于均聚丙烯腈制得的聚丙烯腈纖維不易染色,手感及彈性都較差,還常呈現脆性,不適應紡織加工和服用的要求。為了改善纖維的性能,在聚合時需加入少量其他單體。一般采用三種單體共聚。通常將丙烯腈稱為第一單體,它是聚丙烯腈纖維的主體,對纖維的許多化學、物理及機械性能起著主要的作用;第二單體為結構單體,可以是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或醋酸乙烯酯等,這些單體的取代基極性較氰基弱,基團體積又大,可以減弱聚丙烯腈大分子鏈間的作用力,改善纖維的手感和彈性,克服纖維的脆性,也有利于染料分子進入纖維內部;第三單體又稱染色單體,是使纖維引入具有染色性能的基團,改善纖維的染色性能。第三單體又可以分兩大類:一類是含酸性基團的單體,如丙烯磺酸鈉、苯乙烯磺酸鈉、對甲基丙烯酰胺苯磺酸鈉、亞甲基丁二酸單鈉鹽(又稱衣康酸),加入這類單體的聚丙烯腈纖維可以用陽離子染料染色;另一類是含堿性基團的單體,如乙烯吡啶、丙烯基二甲胺等,加入這類單體的聚丙烯腈纖維可以用酸性染料染色。顯然因第二、第三單體的品種不同,用量不一,就得到不同的聚丙烯腈纖維,染整加工時應注意。

目前國內生產的腈綸基本上都是三元共聚的。第一種是以丙烯酸甲酯為第二單體,用量為7%,以丙烯磺酸鈉為第三單體,用量為1.7%左右,其余均為丙烯腈。第二種是第三單體為衣康酸,其余的同第一種。三種單體在共聚體分子鏈上的分布是隨機的。上述兩者的差異在于用磺酸型的單體,染色的日曬牢度較高,而羧酸型的日曬牢度差,但染淺色時色澤較鮮艷。

(二)腈綸的結構

1.腈綸的形態結構

腈綸的縱向表面比較粗糙,并存在沿軸向的溝槽。纖維橫截面的形狀隨紡絲方法的不同而不同。濕法紡絲纖維截面呈圓形或腰圓形,干法紡絲為啞鈴形。

腈綸形態結構的另一重要特征是纖維截面內有空穴存在,有利于染料向纖維內部的擴散。經高度拉伸的纖維,空穴明顯變小,機械性能提高。

2.腈綸的超分子結構

腈綸的超分子結構還不完全清楚,一般認為,腈綸具有結晶高聚物的一部分特性,大分子排列側向有序,但缺少正規的結晶結構,又強烈表現出非晶高聚物的特性,不存在垂直于纖維軸的晶面,也就是說沿纖維軸(即大分子縱向)原子的排列是沒有規則的,纖維縱向表現無序,所以腈綸僅是二維有序。腈綸的這種側向有序的二維結構被稱為“準結晶結構”。因此,腈綸的超分子結構與滌綸、錦綸不同,它的晶體并非真正的晶體,它的非晶部分經拉伸后,又比其他纖維規整性高。

(三)腈綸的主要性能

1.熱性能

腈綸的熱穩定性不如滌綸和錦綸,由于它沒有真正的結晶,所以對熱處理比較敏感,具有較大的熱塑性。溫度升高時,分子間力被嚴重削弱,通過分子鏈段的運動,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條件下,收縮形變較大。

腈綸的耐熱性能較好,在125℃熱空氣中,放置32天,強度不變,在150℃熱空氣中經20h,其強度下降不到5%。隨著第二、第三單體的加入,耐熱性有所下降。腈綸在空氣中長時間受熱會變黃。

腈綸不像滌綸、錦綸那樣有明顯的結晶和無定形結構,只有不同序態的區別,所以腈綸沒有明顯的熔融溫度,軟化溫度范圍也比較寬(190~240℃),更特殊的是它有兩個玻璃化溫度:Tg1為70~80℃,Tg2為140~150℃,分別代表低序態和高序態內分子鏈段開始轉動的溫度。

由于腈綸分子中引入了第二、第三單體,所以纖維序態降低,Tg2降到80~100℃,在含有較多水分或膨化劑的情況下,將會降到75℃左右,了解這一溫度對腈綸的染整加工有指導意義。

2.吸濕性和染色性

腈綸的吸濕性是比較差的,在標準狀態下,其回潮率為1.2%~2.0%,在合成纖維中屬中等。

聚丙烯腈均聚物纖維很難染色。但在纖維的組成中引入了第二、第三單體后,不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纖維結構的規整性,并且引進了少量酸性或堿性基團,而能采用陽離子染料或酸性染料染色,使腈綸的染色性能得到改善。染料在纖維上的染色牢度與第三單體的種類密切相關。

3.化學性能

聚丙烯腈屬碳鏈高分子物,其大分子主鏈對酸、堿比較穩定,然而聚丙烯腈大分子的側基——氰基在酸、堿的催化作用下會發生水解,先生成酰氨基,進一步水解生成羧基。水解的結果使聚丙烯腈轉變為可溶性的聚丙烯酸而溶解,造成纖維失重,強力降低,甚至完全溶解。例如,在50g/L的氫氧化鈉溶液中沸煮5h,纖維將全部溶解。水解反應過程如下:

在水解反應中,燒堿的催化作用比硫酸強。堿性催化時,水解釋出的NH3與未水解的氰基反應生成脒基,產生黃色,這就是聚丙烯腈纖維在強堿條件下處理易發黃的原因。

腈綸對常用的氧化性漂白劑穩定性良好,在適當的條件下,可使用亞氯酸鈉、過氧化氫進行漂白。對常用的還原劑,如亞硫酸鈉、亞硫酸氫鈉和保險粉也較穩定,所以與羊毛混紡時可用保險粉漂白。

四、氨綸的組成、結構和主要性能

氨綸的學名是聚氨基甲酸酯彈性纖維,在美國稱為Spandex纖維,在歐洲普遍稱為Elas-tane纖維,杜邦公司生產的聚氨基甲酸酯彈性纖維的商品名為Lycra(萊卡)。

(一)氨綸的化學組成和結構

生產氨綸的聚氨基甲酸酯是由軟鏈段和硬鏈段組成的嵌段共聚物,氨綸的優異彈性正是由這種特殊的化學組成和結構決定的。

聚氨基甲酸酯的合成,首先由1mol長鏈二羥基化合物和2mol芳香族二異氰酸酯(OCN-R-NCO)進行加成反應,合成分子鏈兩端具有異氰酸酯基的預聚體“OCN—預聚體—NCO”。預聚體再與分子鏈兩端含有氨基的鏈擴展劑二胺化合物(H2N—R′—NH2)進行鏈擴展反應,得到相對分子質量高的嵌段共聚物,其反應過程如圖1-12所示。

圖1-12 氨綸的合成過程和化學結構示意圖

長鏈二羥基化合物(大分子二醇)的相對分子質量為1500~3000,熔點低于50℃,長度15~30nm,具有很低的玻璃化溫度(Tg為50~-70℃),組成分子鏈的“軟段”。

長鏈二羥基化合物有兩類,一類為聚醚二醇,另一類為聚酯二醇。根據分子鏈中軟鏈段是聚酯型二醇還是聚醚型二醇,聚氨酯纖維分為聚酯型聚氨酯纖維和聚醚型聚氨酯纖維兩大類。

分子結構中的“脲基結構”(—NH—CO—NH—)熔點高,可以形成較強的氫鍵,易結晶,組成分子鏈的“硬段”,使聚合物具有較高的強度、模量和耐磨性。

因此,最后形成的聚合物是由“脲基結構”的“硬鏈段”通過氨基甲酸酯基(—NHCO—O—)與“軟鏈段”交替相接的大分子,氨基甲酸酯基自身僅起輔助性的連接作用。

在氨綸彈性體中,硬鏈段較短,起結點作用,防止大分子鏈受力時產生滑移;軟鏈段較長,約為硬鏈段長度的10倍,分子間作用力小,彎曲不規整,易伸長。正是這種軟、硬鏈段嵌段的結構,使氨綸產生彈性。

(二)氨綸的彈性結構模型

氨綸是軟、硬鏈段的嵌段共聚物。聚醚型氨綸中的軟鏈段是聚氧乙烯、聚氧丙烯或聚四氫呋喃的聚醚鏈段,它們之間的作用力主要為范德瓦爾斯力,不能形成氫鍵,作用力很弱。

聚酯型氨綸中的軟鏈段主要是混合二元醇的聚己二酸酯聚酯鏈段,和聚醚相比,分子鏈中存在較多的酯基,作用力比聚醚大一些,但也不存在可以相互形成氫鍵的基團,作用力還是不強。

因此,軟鏈段分子鏈間的作用力很弱,類似于液體分子的相互作用,在常溫下受力后可以自由移動。

氨綸中的硬鏈段是易于結晶的氨基甲酸酯基和脲基,分子鏈間的亞氨基和碳基可以形成較強的氫鍵,亞氨基之間也能形成較強的氫鍵。

硬鏈段中還存在易于結晶的異氰酸的芳環,也使分子鏈的柔性降低。因此硬鏈段易于形成小的晶區,起結點作用,這些結晶結點屬于物理性交聯,相當于橡膠中的化學交聯。

圖1-13 氨綸的彈性結構模型(伸長200%)

氨綸的彈性可以用圖1-13的結構模型描述。氨綸大分子鏈中的硬鏈段相互整齊排列,形成晶區。結晶狀態的硬鏈段一般不發生滑動,起結點作用;軟鏈段分子鏈未受到外力作用時,呈松弛狀態(彎曲或卷曲),在受到外力作用時,由于軟鏈段分子鏈間的作用力很小,產生伸長。當纖維伸長至200%時,部分軟鏈段分子鏈被拉直,也整齊排列,甚至發生結晶。但由于分子鏈間的作用力很弱,當外力去除后,被拉伸的軟鏈段分子鏈又會自由回縮到松弛狀態,直至內應力最小,表現出高彈性。但硬段中物理交聯結點的作用力有一定限度,當溫度較高或作用時間較長時,部分結點破壞,彈性回復性會明顯降低。

(三)氨綸的主要性能

1.氨綸的力學性能

氨綸具有很高的彈性,斷裂伸長率大于400%,高者可達800%。氨綸的彈性回復率很高,聚醚型氨綸在伸長500%時回復率達到95%,聚酯型氨綸在伸長600%時回復率達到98%。氨綸的彈性模量較低,但模量會隨著溫度的變化而變化。溫度降到0℃時,模量顯著增加,永久形變也隨之增加。隨著溫度的升高,模量下降。氨綸有很好的耐疲勞性能,在50%~300%的伸長范圍內,可耐100萬次拉伸收縮疲勞,而橡膠絲僅能耐2.4萬次。氨綸的耐磨性很好,遠高于錦綸。

氨綸濕態的斷裂強度為0.35~0.88cN/dtex,干態的斷裂強度為0.44~0.88cN/dtex,是橡膠的3~5倍,達到聚酰胺類纖維強度的數量級。氨綸在最大伸長時線密度變小,在該線密度下測出的強度稱為有效強度。氨綸的有效強度可達5.28cN/dtex。

2.氨綸的熱性能

聚醚型氨綸的Tg為-20~-65℃,聚酯型氨綸的Tg為25~45℃,聚酯型氨綸較硬,聚醚型氨綸柔軟。由于生產方法的不同,氨綸的耐熱性能有較大差異,一般在95~150℃,短時間內不會有損傷。但聚醚型氨綸在150℃以上會泛黃,175℃以上會發黏;聚酯型氨綸在150℃以上熱塑性顯著增加,彈性減小。當溫度超過190~195℃,纖維的強度會明顯下降,最終斷裂。這是由于氨綸中的硬鏈段被拆散,交聯結點被完全破壞所致。因此,純氨綸的處理溫度不能超過195℃,加工時間長時,150℃也會引起氨綸變形和彈性喪失。包覆絲在180~190℃熱定形的時間不能超過40s。

3.氨綸的耐光性能

氨綸在光照下會逐漸脆化,強度下降。氨綸的耐光穩定性比常規合成纖維差,但比橡膠絲好。引起氨綸光降解的主要是波長為190~350nm的紫外線。紫外線會引起含芳環氨綸的氧化降解,也能使氨綸產生交聯、變脆和不溶解,使纖維泛黃,甚至變為棕色。

4.氨綸的吸濕性

聚酯型氨綸的吸濕率為0.5%~1.2%,聚醚型氨綸的吸濕率為1.2%~1.5%。水對氨綸有增塑作用,使纖維的拉伸強度下降,聚酯型氨綸下降10%,聚醚型氨綸下降20%。

5.化學穩定性

氨綸的化學穩定性一般較好,對氧化劑和還原劑較穩定,可以在稀的過氧化氫溶液中漂白,或進行還原漂白。但氨綸不耐含氯氧化劑,在次氯酸鹽溶液中會形成氮——氯結合而使纖維損傷,聚醚型氨綸的損傷更嚴重。氨綸的耐酸性較好,但兩種氨綸的耐堿性差異很大,聚酯型氨綸不耐強堿,在熱堿溶液中快速水解,因此在染整加工中應特別注意。聚酯型氨綸的防霉性較差,霉變不但影響外觀,而且會降低纖維的力學性能,縮短纖維的使用壽命。

6.氨綸的染色性能

氨綸可以用分散染料、酸性染料和金屬絡合染料染色。

五、聚乳酸纖維的結構和主要性能

(一)聚乳酸纖維的結構

聚乳酸纖維是一種兼具合成纖維和天然纖維優點、能生物降解的新型纖維,從化學結構上看屬于脂肪族聚酯纖維。

聚乳酸纖維以淀粉為原料。淀粉經淀粉酶分解為葡萄糖,葡萄糖再經乳酸菌發酵生成乳酸。乳酸分子中含有反應性較高的羥基和羧基,在適當的條件下能聚合成高純度的聚乳酸。乳酸的聚合有直接縮聚法和間接縮聚法(又稱丙交酯開環聚合法)兩種,目前都采用間接縮聚法,首先由乳酸脫水環構化制得丙交酯,再由丙交酯開環聚合制得聚丙交酯,即聚乳酸,簡稱PLA,然后采用熔融法或干法紡絲紡制成纖維。

(二)聚乳酸纖維的主要性能

1.力學性能和化學性能

聚乳酸纖維呈高結晶性(結晶度83.5)和高取向性,有較高的耐熱性和強力,熔點175℃,結晶溫度105℃,玻璃化溫度57℃,斷裂強度3.9~5.4cN/dtex,斷裂伸長率20%~35%,楊氏模量31.5~47.2cN/dtex。聚乳酸纖維日曬500h后仍可保持強力的90%,而一般滌綸日曬200h后,強力降低60%左右。

聚乳酸纖維的耐堿性較差,堿減量處理時堿的用量應慎重選擇。聚乳酸纖維的熔融溫度較低,熨燙時需注意。聚乳酸纖維可用分散染料在100℃染色,由于聚乳酸纖維的折射率低,容易染得深色。

聚乳酸纖維有很好的彈性恢復性、卷曲保持性、形態穩定性和抗皺性,也有較好的穿著舒適性。聚乳酸纖維有一定的自熄性。

2.生物降解性

聚乳酸纖維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聚乳酸纖維在人體內可逐漸降解為二氧化碳和水,對人體無害無積累,對皮膚無刺激和過敏。聚乳酸織物埋在土壤中8~10個月,雖然重量幾乎沒有什么變化,但強力已完全失去(棉和黏膠纖維織物土埋3~4個月完全分解),比聚酯織物的生物降解性要好得多。在活性污泥中1~2個月強力完全損失,這與活性污泥中存在大量微生物有關。聚乳酸纖維的降解是由于微生物作用和主鏈上的碳-氧(C-O)鍵水解引起的,同時纖維的微觀結構也起了重要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托克旗| 赤城县| 疏附县| 孝感市| 凤阳县| 武胜县| 巴塘县| 邹平县| 永春县| 尉氏县| 沁水县| 墨竹工卡县| 松阳县| 枣庄市| 修文县| 中牟县| 合肥市| 乳源| 延边| 汉阴县| 陆河县| 依安县| 岚皋县| 汉寿县| 东宁县| 澄城县| 乐亭县| 阜阳市| 五台县| 宁国市| 瑞丽市| 葵青区| 宁津县| 江门市| 永善县| 贡山| 新巴尔虎左旗| 云龙县| 姚安县| 余江县| 金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