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梳聯合機使用手冊(第2版)
- 李泉
- 3345字
- 2020-07-17 12:55:57
一、國內清梳聯的發展歷程
我國清梳聯技術的研究與外國基本開始于同一時期,但由于當時基礎工業和紡織應用技術非常薄弱,所以清梳聯的研發屢屢受阻,一直到20世紀末,在借鑒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迅速發展壯大起來。仔細來說,我國清梳聯的發展大體上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
1.初次探索階段 1956年我國第二個五年發展規劃中就把清梳聯定為紡織工業的重點發展項目,但由于當時工業基礎極為薄弱,技術工作受到種種干擾,研究由振蕩板簡易棉箱組成的清梳聯機械裝置,幾乎全由各紡織廠機修間加工制造,紡織廠的工人和技術人員自己動手進行簡單拆裝連接。配套的開清棉設備沒有進行相應改造,運轉中機械故障極多,質量極不穩定,生條重量不勻和重偏波動極大。1964年,紡織部研究院與青島紡機合作開發了A176型、A177型清梳聯喂棉箱,1965年試制成功,1967年在河南省三門峽會興棉紡廠,由鄭州紡機生產的包括A005A型墻軌往復上抓式抓棉機、A006型混棉機、A035型混開機等組成的LA011型開清棉聯合機組與青島紡機生產的A177型喂棉箱、A186型梳棉機組建我國第一條國產有回花清梳聯生產線。當時國內對清梳聯技術的認識尚處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主機制造廠的加工母機、檢測儀器的精度不高,沒有可靠的質量保證體系,生產出的設備精度低、可靠性差。在開清棉設備中抓棉機排包少且上包時必須停機,也沒有大容量的混棉、清棉設備,機型單調,適應性差,喂棉箱過于簡單,自身穩定性差,運行過程中機械、電氣及系統故障多。以上這些因素,嚴重地阻礙了當時清梳聯技術的發展,不具備推廣條件。
2.重新起步階段 20世紀80年代初,清梳聯設備的開發應用作為一個重要課題被再次提出,提出有關紡機企業協同研究并開發無回花清梳聯設備,這次研發的重點是梳棉機喂棉箱和勻整裝置。1983~1984年,青島紡機試制的FA171型無回花系統清梳聯喂棉箱,在京棉三廠氣流紡車間試驗。在無自調勻整條件下生條重量5m不勻率,月平均值筒內不勻率達2.90%,好于同條件下卷喂的3.51%。
1985~1988年,在上海12棉《棉紡整套新技術工業性試驗》項目中,對清梳聯進行工業性試驗。該清梳聯由青島紡機供應FA171A型無回花系統喂棉箱和配有FT021A型自調勻整器的FA201型梳棉機,鄭州紡機提供開清棉聯合機,其中包括有FA002型并聯式圓盤抓棉機及FA022-6型多倉混棉機。由于開清棉、梳棉相隔較遠,輸棉管道在30m以上,管道棉延時長達8s,管道壓差達200Pa,與梳棉相連接的FA107A型清棉機給棉系統工作不穩定,經常發生堵車,又因清梳聯喂棉箱加工粗糙、下花不暢等原因造成梳棉機生條不勻率很差。在不用自調勻整器時,生條CV值(5m)平均高達3%,臺間生條平均定量極差達6.8g/5m,這樣不穩定的喂入狀態是FT021A型超長片段勻整器所無能為力的。用了自調勻整以后,雖然把千米重量內不勻率下降到平均2.27%,臺間平均定量極差降低到1.17g/5m,但生條重不勻率的月平均值CV值仍然高達3.88~4.86。
1989~1991年,由中國宏大紡機(集團)公司牽頭,鄭州紡機、青島紡機等七個單位參加的《清梳連續化工藝與設備的研究》會師在無錫馬山紡機試驗中心。提供的新設備有青島紡機的FA201A型梳棉機,配FT022型混合環自調勻整器;膠南的FA202型高產梳棉機,配YZ-2型長閉環自調勻整器,開清棉系統及與膠南梳棉機連接的清梳聯喂棉箱由鄭州紡機提供,清梳聯流程配置如下:
FA002型圓盤抓棉機→FA121型除金屬雜質裝置→FA104型六輥筒開棉機→FA022型六倉混棉機→FA106型豪豬開棉機→FA106A型梳針輥筒開棉機→
經過3個月的生產試驗,上述清梳聯梳棉機的產量達到30~38kg/h,5m生條CV值月平均值為2.5,接近當時引進設備的水平。
與60年代相比,這一時期的國產清梳聯設備在加工精度、裝配質量、自動化程度及電氣控制技術等方面都有了較大進步。但是清梳聯設備加工仍然較為粗糙,光潔度差,輸棉管道、棉箱內壁、排氣濾網等棉花通道漏風掛花多,機械、電氣故障多,保養維修工作量大,運轉效率低,產品質量穩定性差等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加上制造廠家的售后技術服務薄弱,國產清梳聯很難進行工業化生產應用和大面積推廣。國產設備在國內用戶心目中的信心一時難以樹立,于是不得不付出高昂的代價從國外引進。
3.借鑒國外先進技術,飛躍發展階段 相對于國外清梳聯技術的日益成熟,我國的清梳聯仍在起步階段徘徊,久攻不克的清梳聯發展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重視,清梳聯成為中國紡織總會科技進步四個“重中之重”項目之一,列入國家“八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這是國產清梳聯從困境中走出來,走上健康發展道路的重大轉折點。
國家對紡機制造業采取多種措施,一方面采取技貿結合,進行技術引進,同時又立足自身力量,結合國情,進行技術攻關。1988年鄭州紡機在借鑒特呂茨勒(Trützschler)公司技術基礎上開始進行包括往復抓棉機、清梳聯喂棉箱、高產梳棉機在內的整套清梳聯的研發。1992年,鄭州紡機攻克了FA006型往復式抓棉機、清梳聯連續喂棉控制系統,ZFA176型、ZFA177型清梳聯喂棉箱和ZFA211型高產梳棉機等關鍵設備,配備2臺ZFA211型梳棉機的首條獨立成套長流程清梳聯線在北京一棉投產應用。1993年,經國家經貿委、中國紡織總會、機械電子工業部、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等單位聯合考察,選定鄭州紡機與德國特呂茨勒公司合作生產高檔清梳聯設備,為期十年。在此期間,鄭州紡機引進了特呂茨勒公司當時最為先進的全套圖紙和技術資料,以及多種專機和檢測設備,開始進行合作生產,為鄭州紡機全面系統掌握清梳聯技術奠定了堅實基礎。在這一時期,鄭州紡機提出了清梳聯的概念并率先將清鋼聯喂棉箱更名為清梳聯喂棉箱。1994年11月,第二條完全由鄭州紡機一家生產的包括開清棉機、清梳聯喂棉箱和高產梳棉機等15種單元機組成的清梳聯生產線在山東曹縣棉紡廠生產應用獲得成功,梳棉機單機產量達到35kg/h,生條5m重量CV值月平均值為1.8。專家鑒定認為生產效果顯著,使用性能穩定,可投入批量生產。
山東曹縣棉紡廠清梳聯的流程配置為:
FA006型往復抓棉機(附:TF27橋式吸鐵)→A045凝棉器+FA016型自動混棉機→FA103型雙軸流開棉機→FA022型八倉混棉機(附:TF27橋式吸鐵)→A045凝棉器+FA106B型豪豬開棉機→A045凝棉器+ZFA031中間喂棉箱+FA108E型精開棉機→A045型凝棉器+TF26高架+FT202B型風機→ZFA177型喂棉箱+FA221型梳棉機。
1996年,鄭州紡機承擔的《開清梳聯合機的研制》項目通過國家“八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成果驗收,1997年鄭州紡機被列入清梳聯“九五”國家級重點科技推廣計劃項目依托單位。同期分別榮獲紡織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隨后,鄭州紡機在合作生產和消化、吸收的基礎上,開發了FA028系列多倉混棉機、FA109系列三輥筒清棉機,并以此推出了以“一抓、一開、一混、一清、多梳”為模式的現代短流程清梳聯設備。
同一時期,青島紡機也在尋求借鑒國外先進技術。20世紀90年代青島紡機與德國赫格特簽訂了合作意向,以赫格特清花機組為原型生產出了FA009型往復抓棉機、FA026型混棉機和FA116型精開棉機。其中FA026型混棉機的原型機為赫格特LCBⅣ型,FA116型精開棉機的原型機是MACⅢ型。
這一時期,鄭州紡機和青島紡機在引進和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使國產清梳聯迅速脫離起步摸索階段,結束了清梳聯設備只能依靠引進的歷史,開始走上國產清梳聯的創新之路,為國產清梳聯發展壯大做出了巨大貢獻。
4.創新發展階段 21世紀初,中國清梳聯設備和技術在經過了多年的磨礪之后,迅速成長起來。鄭州紡機將國外成熟技術與國內紡織工藝、紡織技術相結合,先后設計制造了FA006C系列往復抓棉機、FA103系列雙軸流開棉機、FA028B(C)系列多倉混棉機、FA111系列單輥筒清棉機、FA109(A)系列三輥筒清棉機、FA151型除微塵機、FA177A(B)型清梳聯喂棉箱、FA221B(D)型高產梳棉機、FA225型高產梳棉機、FA224系列成卷梳棉機等一批適應中國市場的新型現代化機械裝備,并使之形成系列化,滿足不同用戶的生產要求。
在步入2010年以后,鄭州宏大新型紡機有限責任公司,針對目前市場上對紡織機械高速度、高質量、高效率的需求,陸續研制開發新一代的JWF1012型往復抓棉機、JWF0001型多功能分離器、JWF1102系列單軸流開棉機﹑JWF1026/JWF11204系列多倉混棉機、JWF1124C(D)系列單輥筒清棉機﹑JWF1202A型高產梳棉機﹑JWF1204A(B)系列高產梳棉機、JWF1206系列高產梳棉機等新型紡織裝備,并以此為基礎推出了能夠滿足每小時1500kg產量的高效清梳聯生產線(該生產線已于2012年在新疆喀什投產使用)。
截至2014年年底,鄭州清梳聯成套設備已經售出兩千多條生產線,用戶遍布全國24個省、市和自治區,并遠銷墨西哥、印尼、泰國、越南、馬來西亞、緬甸、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貝寧、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俄羅斯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為國內清梳聯技術的普及應用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