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紡紗學(第2版)
  • 郁崇文
  • 2930字
  • 2020-07-17 10:21:01

第一節 軋棉與脫糖

棉花按物理形態不同,分為籽棉和皮棉。從棉株上摘下的含有棉籽的棉花叫籽棉,籽棉經過軋棉去籽加工后得到的棉花叫皮棉或原棉,通常所說的棉花產量指的是皮棉產量,皮棉與籽棉的比例稱為籽棉衣分率或皮棉制成率,正常年份,衣分率為36%~40%,即50kg籽棉能夠加工出18~20kg皮棉。

軋棉去籽的方法因棉花品種不同而不同,皮棉(原棉)到紡紗前的預處理也因皮棉性狀不同而不同,一般需軋棉、打包、檢驗,含糖多的還需經過脫糖等預處理。

一、軋棉的要求與分類

軋棉是棉花生產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軋棉質量對原棉品級好壞和衣分率高低有很大的影響。軋棉的要求如下。

(1)保護纖維原有品質。棉纖維的自然特性如長度、強力、成熟度、色澤等,與成紗的質量和可紡線密度關系密切。因此,不同品種、不同品級的籽棉要分別軋制。軋棉時,要盡量減少軋斷纖維、軋碎棉籽,盡量去除棉短絨,特別要防止產生索絲和棉結等疵點。

(2)清除纖維中雜質。在加工早期清除棉籽中的雜質,要比在紡紗過程中清除容易得多。因此,要合理配車,嚴格管理,清除纖維中的雜質。

(3)按照不同品種、等級分別打包、編批,以便于儲藏、運輸和紡紗廠分級分批使用。

軋棉分皮輥軋棉機和鋸齒軋棉機兩類,其原理即通過皮輥與刀片或者鋸齒的作用,使棉籽和纖維相互分離。所得纖維分別稱為皮輥棉和鋸齒棉。皮輥軋棉機轉速較低、生產效率低、作用緩和、不易軋斷纖維,適宜加工長絨棉或成熟度差的籽棉和留種棉等,同時也是測定籽棉衣分率的標定機型;鋸齒軋棉機轉速較高、生產率高、作用比較劇烈,容易切斷纖維和產生棉結、索絲等疵點,但因其具有清花部件,故鋸齒棉雜質少、短絨率(皮棉中長度在16mm以下的短絨重量對皮棉總重量的百分比)低,纖維長度整齊度好,適宜加工細絨棉和粗絨棉。

目前細絨棉(長度為25~33mm,線密度為0.16~0.2tex)基本上都是鋸齒棉,長絨棉(長度33mm以上,線密度0.11~0.15tex)一般為皮輥棉。

二、軋工質量

軋工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皮棉的品質,也關系到軋棉廠和紡織廠的經濟效益。軋工質量是皮棉品級條件之一,是棉花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

考核軋工質量的判斷主要是控制黃根率、毛頭率、疵點、不孕籽含棉率、含雜率等主要指標和通過“三觀察”(觀察軋出原棉的外觀形態、觀察纖維的長度變化、觀察皮輥棉的黃根數量和鋸齒棉的疵點數量多少)來完成。

三、原棉打包與檢驗

經軋棉機加工后的皮棉是松散的,為了便于儲存和運輸,必須進行打包。一般使用機械力量,使棉包密度、棉包重量和體積的規格達到一定要求,既保持原棉的原有性能,又增加倉庫儲存量,節約包裝材料,提高運輸效率,并達到防潮、防火、防污染和防損耗的目的。

軋棉廠出廠的棉包上印有軋棉廠名、質量標識、批號和包重的標志(稱為“嘜頭”)。質量標識的標注方法,各國不盡相同。

按GB 1103.1—2012規定,鋸齒加工細絨棉質量標識以原棉主體顏色級、長度級、馬克隆值級順序組成。具體代號表示如下。

(1)顏色級代號。由2位數字標示,第1位是級別,依據顏色明暗程度確定;第2位是類型,依據纖維黃色深度確定,分白棉(用數字1表示)、淡點污棉(數字2)、淡黃染棉(數字3)、黃染棉(數字4)。白棉分5級,淡點污棉和淡黃染棉都分為3級,黃染棉分為2級,共13個級別。例如:32表示3級淡點污棉,24表示2級黃染棉。

(2)長度級代號。25~32mm用“25,…,32”標示。長度以1mm為級距,25mm包括25.9mm及以下;26mm包括26.0~26.9mm;以此類推,32mm包括32mm及以上。

(3)馬克隆值級代號。分別用A、B、C標示,六、七級棉花不標注馬克隆值。

例如白棉3級,長度28mm,馬克隆值B級,則標示為3128B;淡點污棉2級,長度27mm,馬克隆值B級,則標示為2227B。

由于鋸齒加工細絨棉的數字標識的顏色分級體系尚不能適用于皮輥棉,因此,按GB 1103.2—2012規定,皮輥加工棉花質量標識以棉花類型、主體品級、長度級、馬克隆值級順序組成。具體代號表示如下。

(1)類型代號?!癥”表示黃棉,“G”表示灰棉,“L”表示長絨棉,細絨白棉不作標志。

(2)品級代號。根據棉花的成熟度、色澤特征、軋工質量,皮輥棉品級分為7個級,即一級至七級,用“1,…,7”標示。三級為品級標準級。按批檢驗時,占80%及以上的品級為主體品級。

(3)長度級代號和馬克隆值級代號與鋸齒加工細絨棉的標示方法相同。

(4)皮輥棉代號。在質量標識下方加橫線“    ”。

例如四級皮輥白棉,長度30mm,主體馬克隆值級B級,則標示為430B;五級皮輥灰棉,長度28mm,主體馬克隆值級C級,則標示為G528C;LY233A表示長絨棉黃棉。

棉花檢驗分感官檢驗和儀器檢驗,現在正朝著儀器化檢驗方向發展。

采用手扯尺量法檢驗時,需經常采用棉花手扯長度實物標準進行校準,而且必須將手扯長度校準棉花標準建立在大容量快速棉纖維測試儀(簡稱“HVI”)檢驗的上半部平均長度定值結果上,使手扯尺量檢驗結果統一到HVI檢驗的上半部平均長度水平。采用儀器對成包皮棉逐包檢驗時,其檢驗項目包括品級、長度、馬克隆值、異性纖維、回潮率、含雜率、毛重、長度整齊度指數、斷裂比強度、反射率、黃色深度和色特征級。

異性纖維主要是指化學纖維、絲、麻、毛發、塑料繩、布塊等,俗稱“三絲”。它們多在棉花的采摘、包裝等加工中混入,嚴重影響產品的質量和外觀,給紡織企業帶來很大的經濟損失。國家標準規定了“三絲”的量化檢測標準,將“三絲”含量分成“無、低、中、高”四檔,分別用代號“N、L、M、H”表示。每噸皮棉含三絲范圍在小于0.10g和大于0.80g不等。規定棉花加工企業在棉包刷嘜時要刷上三絲含量代號。

四、棉纖維脫糖

棉花上附著的昆蟲分泌物和有些纖維在成熟過程中沒有完全轉換成纖維素的營養物質,均以糖分的形式存在,形成含糖棉。帶有黏性的含糖棉,在紡紗過程中,易產生繞膠輥、繞羅拉等現象,嚴重影響紡紗生產的正常進行,因此,必須在紡紗前將其糖分除去。對含糖棉的測定方法見表2-1。

表2-1 含糖棉的測定方法

生產實踐證明,含糖量在0.3%以下時,紡紗生產正常進行。目前常用的含糖棉預處理方法有如下幾種。

1.噴水給濕法 利用給濕將原棉中的糖分水解,給濕堆放時間為在室溫(20~25℃)、原棉含水量10%左右的條件下放置24h。該法最為簡便,適合含糖低、含水少的原棉。

2.汽蒸法 采用烘房或蒸鍋蒸棉,利用高溫蒸汽促使原棉中的糖分加速水解,有一定的去糖效果。缺點是占地多,能耗大,影響纖維強力,并易產生泛黃現象。

3.水洗法 采用天然水源或人工水池漂洗原棉,去糖較徹底。缺點是費勞力、成本高、耗能源或污染環境,洗后纖維易扭結,結雜增加,色澤灰暗。

4.酶化法 采用糖化酶加鮮酵母溶液的方法,促使原棉中的糖分分解,去糖效果較好。缺點是室溫要求較高(30~40℃),堆放時間較長(3~4天),且需定期翻動,費工費時,并且原棉含水量需控制在10%左右。

5.防黏助劑法 黏助劑也稱消糖劑、乳化劑、油劑等。作用機理是使纖維表面生成一層極薄的隔離膜,并以纖維為載體不斷地在紡紗通道上形成薄薄的油膜,起到隔離、平滑、減少摩擦、改善可紡性能的作用,且對纖維內在品質不會造成損害。防黏助劑的用量視原棉含糖量的多少,一般為原棉量的0.5%~2%。使用時,對于低含糖棉,可將助劑噴于或刷于松解棉包表面,或分層噴灑;對于高含糖棉,可在原棉抓取開松過程中,同時噴入助劑。助劑處理后的原棉需放置24h后使用。

防黏助劑價格適中,使用方法簡便,消除含糖棉黏性效果明顯,已被普遍采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河子市| 昌乐县| 泗水县| 常山县| 玉门市| 诏安县| 纳雍县| 潼南县| 都昌县| 常山县| 岐山县| 咸丰县| 济南市| 祁东县| 大冶市| 宝应县| 澄迈县| 酒泉市| 临洮县| 叙永县| 宝丰县| 行唐县| 布尔津县| 正蓝旗| 青州市| 晴隆县| 静海县| 山西省| 新郑市| 萨嘎县| 麻阳| 丘北县| 大埔区| 郁南县| 太湖县| 邳州市| 东方市| 桑植县| 呼伦贝尔市| 亳州市| 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