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細紗機牽伸工藝
一、細紗機的牽伸工藝配置
細紗工藝一般為“兩大三小”的原則,即大加壓,大細紗捻系數;小后區牽伸倍數,小浮游區長度,小膠圈鉗口。
為了使纖維不在羅拉鉗口下打滑,應使鉗口握持力恒大于牽伸力,當牽伸力與握持力不相適應時,應增加膠輥加壓以增大握持力,或增大羅拉握持距以減小牽伸力。后牽伸區應采用較小的牽伸倍數,較大的羅拉握持距和適當的粗紗捻系數。前牽伸區承擔較大的牽伸負擔,應采用合理的摩擦力界,使纖維變速點分布向前鉗口集中。
1.牽伸工藝
(1)總牽伸。細紗機的總牽伸倍數在50倍以內,常在40倍以下范圍選擇,一般中特紗為一英支(英制支數)一倍,細特紗小于支數,粗特紗大于支數。
(2)牽伸分配。
三羅拉長短膠圈牽伸,因后牽伸區為簡單羅拉牽伸,故后區牽伸倍數應偏小掌握,一般應小于1.5倍,機織紗時偏大掌握,針織紗時,偏小掌握。V形牽伸的后牽伸區為曲線牽伸,對纖維的運動控制較好,故后區牽伸倍數較三羅拉長短膠圈牽伸時大些,但也應在2倍以下。前牽伸區為雙膠圈牽伸,對纖維的運動可進行有效的控制,所以可配置較大的牽伸倍數。
(3)羅拉隔距。前區(主牽伸區)握持距的同粗紗,也等于膠圈架長度加浮游區長度,浮游區長度控制在12~15mm,紡棉、紡細特紗時紡偏小為宜,紡化纖時可偏大掌握。膠圈鉗口的原始隔距應根據紡紗的品種選擇。確定羅拉握持距時考慮的因素:纖維長度、喂入粗紗定量、粗紗捻系數、車間溫濕度等。
羅拉握持距≈羅拉中心距=棉纖維的品質長度+11~15mm
(4)自由區長度a。上銷或下銷前緣到前鉗口的距離,即為自由區長度a。
①a對牽伸的影響。a小時,膠圈鉗口對纖維的控制能力強,纖維變速點向前鉗口集中,有利于成紗條干均勻;a過小,牽伸力太大,易出硬頭。
②選擇依據。根據纖維長度、整齊度選擇α大小。
a.純棉:a=11~14mm。
b.棉型化纖:a=12~16mm。
c.中長化纖:a=14~18mm。
③調整方法:改變羅拉隔距。
(5)膠圈鉗口隔距d。
在沒有紗條通過時,膠圈鉗口處上銷與下銷間的距離即為膠圈鉗口隔距d。
①d對牽伸的影響。增大d則降低鉗口壓力,牽伸減小;反之,減小d則增大鉗口壓力,牽伸力增加。生產中,適當縮小膠圈隔距,正確使用彈性活絡鉗口,有利于穩定鉗口對紗條的控制。纖維變速穩定,成紗條干好。
②d的確定。根據細紗特數的大小而定(表1-3),一般為2.5~4.5mm。
表1-3 紡紗特數與鉗口隔距d的關系
(6)后區牽伸倍數。有兩類工藝路線可供選擇。
第一類工藝路線:后區牽伸倍數較小,在1.02~1.5倍;它以可分為針織紗工藝路線(牽伸在1.02~1.2倍)和機織紗工藝路線(牽伸在1.2~1.5倍)。此類工藝適用于一般情況。
第二類工藝路線:后區牽伸倍數較大,在2~3倍。此類工藝適用于粗紗的均勻度很好、纖維整齊度好、總牽伸倍數大、細紗質量無特殊要求情況。
(7)膠輥加壓。在機型一定時,細紗機的羅拉加壓主要根據牽伸形式、羅拉速度、羅拉握持距、牽伸倍數、須條定量而定。羅拉速度快、隔距小、定量重時重加壓,反之則輕。一般采用重、輕、重的加壓量配置,前羅拉的加壓量最大,其次是后羅拉,中羅拉最小。另外,膠輥加壓量還要考慮纖維長度、牽伸形式、纖維種類等因素。纖維種類與加壓量的關系見表1-4。
表1-4 纖維種類與加壓量的關系單位:N/雙錠
2.粗紗捻系數對細紗機后區牽伸的影響
(1)后牽伸區中粗紗捻回的變化。捻度的變化與變細規律基本相似,自后鉗口到中鉗口有捻回損失;隨著后牽伸倍數的增大,捻回損失增大。
(2)捻回重分布。當后區牽伸倍數超過1.5及粗紗捻系數較大時,紗條上的捻回會向中鉗口較細的紗條上移動,使靠近中鉗口紗條上的捻回增多,靠近后鉗口紗條上的捻回減少。這種現象稱為捻回重分布現象。
(3)捻回重分布現象使中部的摩擦力界下降,紗條變松,纖維提前變速,對成紗條干不利。
(4)粗紗捻回的利用。為了利用粗紗捻回產生的附加摩擦力界,有效的控制纖維的運動,粗紗的捻系數必須與后區的牽伸倍數很好地配合。
后牽伸倍數在1.5倍以下時,后牽伸倍數小,則粗紗捻系數小;后牽伸倍數大,則粗紗捻系數大。它們之間的關系見表1-5。
表1-5 后牽伸倍數與粗紗捻系數的關系
二、細紗機牽伸裝置的類型
三羅拉長短膠圈牽伸,前牽伸區為長短膠圈牽伸,后牽伸區為簡單羅拉牽伸;V形牽伸的前牽伸區同三羅拉,后牽伸區為曲線牽伸,故后區對纖維的運動控制較三羅拉好。
細紗機常用的牽伸形式有SKF牽伸、V形牽伸、R2P牽伸、HP牽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