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緒論

學習國際貿易實務,首先要搞清楚國際貿易實務這門學科研究的對象、范圍和內容,懂得國際貿易和國內貿易的區別,了解國際貨物買賣合同適用的法律規范。這對讀者深入地學習國際貿易實務的原理和知識、國際貿易實務的操作技能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本課程的研究對象

國際貿易實務可分為廣、狹兩義。廣義的國際貿易實務包含國際貨物買賣、加工貿易、租賃貿易、技術貿易和勞務輸入/輸出業務等;狹義的國際貿易實務則專指國際貨物買賣業務。本課程的研究對象是指狹義的國際貿易實務,即研究國際性商品交換的具體運作過程,包括該過程經歷的環節、操作方法和技能,應遵循的法律和慣例等行為規范。

貨物貿易是否具有“國際性”,是區分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的一個重要標準。在貨物貿易中,有時會出現一些爭議或違約,解決爭議或違約處理往往會涉及所適用的法律。國際貿易和國內貿易所適用的法律是有所不同的。因此,明確貿易是否具有“國際性”,具有很重要的實際意義。

何謂“國際性(Internationality)”?許多國家的法律和國際條約對其界定采用了不同的標準,綜合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判定標準:(1)買賣雙方當事人的營業地處于不同的國家;(2)當事人具有不同的國籍;(3)訂立合同的行為完成于不同的國家;(4)貨物需由一國運往另一國。

對這些標準,有的國家采用其中一個來判定“國際性”,有的國家采用多個判定。例如,英國《1977年不公平合同條款法》(Unfair Contract Act,1977)中規定,如訂約當事人的營業地處于不同的國家,而且符合下列情況之一時,即認為具有國際性:(1)貨物將由一國領土運往另一國領土;(2)構成要約和承諾的行為完成于不同國家的領土之內;(3)合同所供應的貨物需交付到完成上述行為的國家以外的其他國家。英國法律做此規定,目的在于對賣方能否排除其對貨物的默示擔保義務有不同的要求。如果屬于國際性的貿易,賣方可以在合同中排除其對貨物所承擔的各項默示擔保義務;但對非國際貿易,則不允許賣方以合同排除其對貨物的默示擔保義務。

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在1980年制定的聯合國《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以下簡稱《公約》)(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Contracts for 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CISG)中采用單一的“營業地標準”,即以買賣雙方的營業地點是否處于不同國家為標準。按此規定,如果買賣雙方的營業地點均設立在同一個國家,即使他們所訂立的合同要求將貨物由一國運往另一個國,或交付到另一個國家,或要約與承諾行為完成于不同的國家,該合同仍不被認為具有國際性;反之,只要雙方當事人的營業地是設立在不同國家,即使他們所訂立的合同是工廠交貨,無須運出國境交付,這種合同仍被視為具有國際性,適用該公約。

如果當事人擁有多處營業地,規定采用最密切聯系原則。例如,賣方在A、B兩國均有營業地,買方只在B國有營業地,雙方簽訂的貿易合同是否具有國際性需要看該合同及合同履行與賣方哪一處營業地的關系最密切。如果與賣方A國營業地聯系最密切,則該合同具有國際性,反之則不具有國際性。

【案例1-1】“國際性”的判定

如果甲國某A公司在乙國設立了一個分公司B,乙國C公司與A公司簽訂了一份來料加工合同,合同規定乙國C公司從A公司購買機器設備,從B公司購得原材料并加工為成品,由B公司負責將加工后的成品回購再轉賣給A公司,由A公司在國際市場銷售。這項涉外經貿活動中所包括的貨物貿易是否具有“國際性”?

[案例分析]

這項涉外經營活動中包括多層貨物貿易關系:(1)C公司從A公司購買機器設備;(2)C公司從B公司購買原材料;(3)B公司從C公司回購產成品;(4)B公司將回購的產成品再賣給A公司。根據《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采用單一的“營業地標準”,本案例中的第(2)、第(3)兩筆交易,買賣雙方的營業地均在同一國家,因而不具有國際性,屬于國內貿易;而第(1)、第(4)兩筆交易則屬于營業地不在同一國家的兩公司間交易,具有國際性,屬于國際貿易。

二、本課程的研究范圍和內容

國際貿易實務是一門具有涉外活動特點、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應用學科。它涉及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國際貿易法律與慣例、國際市場營銷、國際金融、國際運輸與保險等學科的基本原理與基本知識的運用。它的研究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國際貿易程序

國際貿易程序是指進出口貿易實務操作是按照怎樣的順序進行的。該程序大體上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交易前準備階段,這個階段的內容是開展國際市場調研、建立業務關系、辦理相關手續以及制定經營方案;第二個階段是交易磋商和訂立合同,這個階段的內容主要是談判成交的過程,其中包括詢盤、發盤、還盤、接受和訂立合同等環節;第三個階段是履行合同階段,這個階段的內容主要是怎樣去履行合同,在履行合同中要注意哪些問題,怎樣避免違約;第四個階段是業務善后階段,出口業務善后涉及出口退稅,進口業務善后涉及索賠和進口付匯核銷。

國際貿易實務的內容很豐富,要做的工作也很多。了解各環節及相互之間的關系,有重點、有順序地進行,對于開展外貿實務工作有著重要的意義。

2.國際貿易條件

貿易商為了實現各自的經濟目的,在貿易中必然要提出一系列的貿易條件。國際貿易就是圍繞這些貿易條件進行的。貿易商之間的談判主要是針對這些條件展開的;當各項貿易條件在貿易商之間達成一致意見后,則以合同的形式把這些條件確定下來;合同達成后,貿易商各自按照事先商定的貿易條件履行義務、完成交易,并最后獲得期望的利益。因此,貿易條件是國際貿易實務活動的基本內容。

在國際貿易實務中,各種貿易術語對一部分基本的貿易條件做了規定。除此之外,通常還要規定以下幾個方面的條件。

(1)商品條件。商品條件用來約束出口方應提交什么商品及怎樣的商品,包括商品品名、品質、數量和包裝。

(2)價格條件。價格條件往往與國際貿易術語聯系起來加以確定,還包括計價貨幣、計量單位和單價金額,有時也會有傭金或折扣條件。

(3)裝運條件。裝運條件用來確定出口方怎樣把商品交給進口方,包括裝運時間、地點、運輸方式、是否分批裝運和轉運、運輸單據等。

(4)貨物運輸保險條件。商品在國際運輸中可能會遇到各種風險乃至商品受損,因而需要辦理貨物運輸保險。貨運險條件包括由誰辦理、投保什么險別、保險費由誰支付等。

(5)支付條件。支付條件用來確定進口方如何向出口方支付價款,包括支付時間、支付方式、支付工具等。

(6)爭議和違約處理條件。這方面包括商品檢驗、索賠與理賠、不可抗力和仲裁。

3.國際貿易法律規范

國際貿易實務活動需要在一定的法律規范下開展,這樣才能保證國際貿易持久、有序地發展,才能保證貿易商的權益不受侵害。因此,國際貿易法律規范是開展國際貿易實務的基本條件,掌握這方面的知識是很有必要的。

4.國際貿易方式

國際貿易方式也是國際貿易實務中的一個重要內容。隨著國際貿易的不斷發展,國際貨物買賣的狀況和促銷手段、銷售渠道也在不斷變化與發展,國際貿易方式正日益多樣化,涌現了不少綜合性的經營方式。在國際貿易實踐中,除了傳統的單邊進口和單邊出口交易外,還產生了融貨物、技術、勞動和資本移動于一體的多種貿易方式。例如,以穩定貿易雙方長期關系的包銷、代理和寄售;以引起買家之間或賣家之間競爭的招標、投標和拍賣;以生產與貿易相結合的加工貿易;以進口和出口相結合的易貨貿易、互購貿易、補償貿易;以有特定組織形式和買賣公開競爭為特點的期貨貿易等。

三、國際貿易和國內貿易的區別

國際貿易和國內貿易都是指商品交換。兩者的原理、運作過程和操作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但由于國際貿易中一般伴隨著商品的出口或進口,因此,國際貿易比國內貿易更為復雜。具體的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國際貿易所適用的法律規范比較廣泛。在國際貿易中,根據雙方當事人的意愿,所適用的法律可以是某一方當事人所在國的法律,也可以是其他國家的法律,還包括國際貿易條約、國際貿易慣例。在國內貿易中,所適用的法律只能是該國國內的法律。

(2)政府對國際貿易具有更多的管理措施。國際貿易中有商品的進口或出口。各國政府對進出口有各種各樣的限制或鼓勵措施,如關稅、配額、許可證、出口補貼、出口信貸等。另外,還要接受海關的監管、政府有關管理部門的審批以及法定的進出口商品檢驗。支付貨款或接受貨款也要接受有關管理部門的監控,辦理進口付匯和出口收匯的核銷。而國內貿易就沒有這些方面的管理。

(3)國際貿易面臨較大和較多的風險。國際貿易的交易數量和金額通常都比較大,從交易磋商、訂立合同開始,直到履行合同,間隔時間一般比較長,貨物從一國運往另一國大都需經長途運輸,有的還需多種運輸方式,所以交易雙方要承擔較大的風險。再者,國際貿易中一般不易做到交貨和付款同時對流,不能采用像國內貿易中的帶款提貨,往往是交貨在先,付款在后,因而存在著支付風險。另外,國際貿易中還存在價格風險、匯率風險、政治風險。

(4)國際貿易業務操作上較復雜。由于國際貿易的業務環節多、涉及面廣,因此需要辦理的手續就多,如進出口審批申請、商檢、運輸、保險、報關、退稅、獲取產地證等;此外,還要制作各種單據,要解決語言不同的問題、度量衡制度不同的問題,要適應不同的風俗習慣、價值觀念、宗教信仰、商業慣例和習慣做法等。

(5)國際貿易對經營者要求更高。由于以上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的種種不同,因而對從事國際貿易業務的企業和人員的要求就比較高。國際貿易經營者必須具備廣泛的專業知識、較高的外語和計算機應用水平以及良好的基本素質,另外還應該具有相關的產品專業知識,才能勝任國際貿易實務工作。

四、國際貨物買賣合同適用的法律規范

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是合同的一種類型。根據《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規定,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是指營業地處于不同國家的當事人之間所訂立的貨物買賣合同,也稱國際貨物銷售合同或國際貨物進出口合同。

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是國際貿易中最為重要和最基本的合同。在對外經濟活動中,簽訂完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為了履行該合同,需要與承運方訂立國內或國際運輸合同,與保險公司訂立貨物運輸保險合同,與銀行訂立托收貨款、支付價款合同等。這些合同是以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為中心建立的,但又獨立于國際貨物買賣合同,不受其約束。然而,其他的各種合同是為了履行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服務的,都要與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條款規定一致,是輔助性的合同。

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是營業地處于不同國家的當事人之間訂立的貨物買賣合同,體現了當事人的經濟關系,需要運用法律來調整當事人之間的關系。因此,國際貨物買賣合同不僅是當事人之間的經濟關系,而且是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但是,由于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當事人分別處于不同的國家,并且各國的有關法律存在著某些差異,一旦發生合同糾紛,就涉及該合同適用哪個國家的法律問題,即究竟是適用國內法,還是適用外國法,或是適用某一國際公約。這就是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的法律適用問題。適用不同的法律,可能導致不同的法律結果,對合同雙方當事人的切身利益有著重大影響。因此,在簽訂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時,比較有經驗的當事人都很重視法律適用問題。

在國際貿易中,解決法律適用問題通常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方法是由合同當事人經過磋商,在合同中訂立法律適用條款,明確規定該合同適用的法律;第二種方法是當雙方當事人未在合同中規定該合同的適用法律,一旦發生爭執,就由受理案件的法院或仲裁機構依據法律適用規則確定該合同所適用的法律。無論是在哪種情況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適用的法律一般包括國內法、國際貿易慣例和國際公約三類。

1.合同有關國家國內的相關法律

國際貨物買賣合同首先必須符合國內法,即符合合同當事人所在國的國內法律。但是,國際貨物買賣合同雙方當事人處于不同國家,他們各自都需要遵守所在國的法律,而各國的相關法律規定往往不一致,從而導致“法律沖突(Conflict of Law)”。為了解決“法律沖突”,各國法律通常都對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的法律適用原則做出具體規定。我國法律對涉外經濟合同的法律適用原則也與國際通用規則接軌。在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第一百二十六條中規定:“涉外合同的當事人可以選擇處理合同爭議所適用的法律,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涉外合同的當事人沒有選擇的,適用與合同最密切聯系的國家法律。”

下面是一些有關貨物買賣合同的適用法律:

(1)《法國民法典》

(2)《德國民法典》

(3)《日本民法典》

(4)英國《貨物貿易法》(1979)

(5)美國《統一商法典》(1977)

(6)《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1999)

【案例1-2】適用法律

有一份CIF合同在美國訂立,由美國商人A出售一批IBM計算機給中國香港地區的商人B,按CIF中國香港地區的條件成交。雙方在執行合同的過程中,對合同的形式及合同有關條款的解釋發生爭議。請分析解決此項糾紛應適用中國香港地區法律還是美國法律?

[案例分析]

本案例應適用于美國法律。

理由:合同與美國關系最密切,因為訂約地和履約地都在美國。在按CIF中國香港地區的條件成交的合同中,出口方在出口地裝運港履行交貨義務,所以履約地在美國裝運港,而非目的港中國香港地區。(有關CIF條件的內容參見“貿易術語”部分)

2.國際條約

國際條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主權國家為確定彼此間經濟、貿易、航海等方面的權利和義務而締造的諸如公約、協定、議定書等各種協議的總稱。對締約國來說,國際條約是該國涉外經濟貿易法的組成部分。根據“條約必須遵守”的國際法慣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的訂立和履行還必須符合當事人所在國締結或參加的與合同有關的雙邊或多邊國際條約;如果締約國的企業或個人在對外經濟活動中違反了這些條約的規定,該企業或個人所在締約國司法機構必須予以制約。

有關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的國際公約主要是1988年生效的《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Contracts for 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CISG)(若無特別說明,本書下文所提《公約》均指本公約)。它是與我國對外經濟貿易活動關系最大、最重要的一項國際貿易條約。

《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是聯合國貿易法委員會在《國際貨物買賣統一法》和《國際貨物買賣合同訂立統一法》基礎上,廣泛聽取了各方面的意見,經過認真研究、準備和草擬,于1980年在維也納召開的外交會議上討論修改和通過的,并于1988年1月1日生效。該《公約》共分為四個部分:(1)適用范圍和總則;(2)合同的訂立;(3)貨物銷售;(4)最后條款。全文共101條。

我國是《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最早締約國之一。我國政府曾派代表參加了1980年的維也納會議,并在1986年12月批準了該《公約》。但應當注意的是,我國在核準該《公約》時,根據該《公約》的第九十五條和第九十六條規定提出了兩點重要的保留。

(1)關于公約適用范圍的保留。《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一條(1)款(b)項規定:雙方當事人的營業地處于不同的國家,即使他們的營業地所在國不是該公約的締約國,如果按照國際私法規則導致適用某一締約國的法律,則該公約也將適用于這些當事人之間訂立的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對于這一點,我國在核準該公約時提出了保留,即我國不同意擴大該公約的適用范圍,并指出我國認為該公約的適用范圍僅限于營業地處于不同締約國的當事人之間訂立的國際貨物買賣合同。

(2)關于合同形式的保留。《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十一條規定:“銷售合同無須以書面訂立或書面證明,在形式方面也不受任何其他條件的限制。銷售合同可以用包括人證在內的任何方法證明。”即該公約對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沒有提出任何特定的形式要求,無論采取口頭形式或采用書面形式訂立合同都是有效的。這一規定以及其他類似內容的規定,同我國當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經濟合同法》關于涉外經濟合同必須采取書面形式的規定不一致。因此我國對此提出了保留,即該公約的上述規定對中國不適用。但在1999年頒布實施的新《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中對此進行了修訂,并與該公約相一致,即“當事人訂立合同,有書面形式、口頭形式和其他形式”。不過,《合同法》也規定“法律、行政法規規定采用書面形式的,應當采用書面形式。當事人約定采用書面形式的,應當采用書面形式”。

3.國際貿易慣例

國際貿易慣例(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也是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應當遵循的法律規范,它涉及國際貿易實務活動的許多方面,對國際貿易實務活動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制約作用。它是在國際貿易長期實踐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一些較為明確的和固定內容的貿易習慣和一般做法,包括一些成文或不成文的通則、準則、規則。國際貿易慣例的特點是不具有法律的強制性,而是以當事人的意思自治為基礎。如果合同當事人在合同中同意采用某種慣例來約束該項交易或是合同當事人在合同中既未排除也未注明合同適用某項慣例,則在合同執行中發生爭議時,受理法院或仲裁機構引用該國際貿易慣例進行判決或裁決,國際貿易慣例就具有了法律約束力,這是因為各國法律或國際公約賦予了它法律效力。如果合同當事人在合同中做出與某項慣例不符的規定,則該項慣例對合同沒有法律約束力。

在實踐中,國際貿易慣例通常為大多數國家的貿易界人士所熟知、經常運用和遵守。國際貿易慣例雖不是國際性法律,但某些規則或解釋經長期的運用和發展,已經被寫入法律之中,成為法律條款;有些慣例成為國際上或區域性條約和協定的內容,這些慣例就上升為法律規定了。

知識鏈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四十二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參加的國際條約沒有規定的涉外民事關系,可以適用國際慣例。”

常用的國際貿易慣例有:

(1)《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2010》(International Rule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rade Terms 2010,INCOTERMS 2010);

(2)《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Uniform Customs and Practice for Documentary Credits,2007 revision,I. C. C. Publication No.600,UCP600);

(3)《托收統一規則》(Uniform Rules for Collections,I. C. C. Publication No.522,URC522)。

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的訂立和履行,必須符合有關法律規范的規定。合同、法律、國際慣例之間的關系可以歸結為三點:①凡在依法成立的合同中明確規定的事項,應當按照合同規定辦理;②如合同中沒有明確規定的事項,則應當按照有關的法律或國際條約的規定來處理;③如果合同和法律中都沒有明確規定的事項,應當按照有關的國際慣例來處理。

思考題

1.如何確定國際貨物貿易的“國際性”?

2.國際貿易和國內貿易有哪些區別?

3.如何看待合同、法律、國際慣例之間的關系?

案例分析題

某年5月10日,中國華東地區A進出口公司電報通知美國B貿易公司,以CIF價格術語向美方出口成品制衣,總價為100萬美元,以不可撤銷的信用證支付貨款。A公司5月16日收到美方B公司回電,同意購買,但要求降價至95萬美元。A公司于5月19日電報通知對方并同意其要求,美方B公司于5月20日收到此電報。A公司將貨物運至寧波港,交由某省C遠洋運輸公司承運,整批貨物分裝在三個集裝箱內。6月10日承運船舶在公海航行時,由于船員疏忽,船上發生火災,A公司托運的一個集裝箱被燒毀。6月15日貨物運抵紐約港,但美方B公司拒絕接受貨物,并向A公司提出索賠。雙方訴至我國某法院。

問題:(1)雙方的合同爭議是否可適用《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解決?(2)該合同于何時成立?為什么?(3)貨物被毀受損,美方B公司能否要求中方A公司給予賠償?為什么?

技能實訓題

選擇一個具體的外貿實務案例,說明國際貿易的復雜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州市| 施甸县| 凤台县| 古田县| 星子县| 屏东市| 云阳县| 秭归县| 略阳县| 将乐县| 福海县| 沾化县| 华容县| 宁河县| 二连浩特市| 台州市| 云龙县| 斗六市| 杨浦区| 科技| 广河县| 伊宁县| 西昌市| 确山县| 大石桥市| 怀宁县| 甘德县| 花莲县| 宜州市| 荥阳市| 太仆寺旗| 正定县| 永康市| 通渭县| 桃源县| 宝应县| 宣城市| 广州市| 和林格尔县| 民县| 嘉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