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快點快點,趕緊的!--催促孩子,會讓他變得更慢(1)
- 孩子拖拖拉拉,媽媽怎么辦
- 魯鵬程
- 4409字
- 2014-03-03 16:10:53
媽媽催促著孩子“快點快點”,恨不能讓他一瞬間就將所有的事情都做完、做好。但是,媽媽的催促卻無意間打亂了孩子的做事節奏,他的注意力也因此而被分散了。他拖拉的毛病一點也沒有改變,反而變得更慢了。此時,我們就該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做法了。
11. 快點收拾干凈!--越說快,孩子越快不起來
星期六,小辰邀請朋友來家里玩。小辰倒是很熱情,搬出了自己的玩具、零食、漫畫書,幾個孩子在小辰的屋子里又笑又鬧,玩得不亦樂乎。下午,玩得盡興的伙伴們紛紛離開了小辰的家,小辰還一副意猶未盡的樣子。
媽媽一走進小辰的房間,立刻皺起了眉頭。原來小辰和伙伴們將房間里弄得亂七八糟,東西堆得哪里都是,屋子里就快插不進去腳了。尤其是小辰的床上,什么都有,他的床鋪簡直變成了一個雜貨攤。
媽媽說:“你快點把房間收拾干凈吧!”
小辰答應著開始動了起來,漫畫、玩具,被他隨便地塞進了書柜和玩具箱,零食包裝和未吃完的蛋糕、蘋果、瓜子被他一股腦地都收進了垃圾袋子里,甚至還有一瓶開了蓋喝了一半的飲料也被他直接扔進了垃圾袋,可桌子上卻留了許多碎屑沒收進去。
媽媽看著小辰的動作,眉頭皺得更緊了:“唉,你那是在收拾嗎?怎么越收越亂呢?給我好好干!”小辰吐了吐舌頭,只得重新去整理,可是他的速度慢了許多,媽媽又不樂意了:“我說你能不能快一些啊!”
這下輪到小辰皺眉頭了:“媽媽,您又要我收拾好,又要我動作快,我該怎么辦啊?”
生活中我們可能也會遇到小辰家的這種情況。看到孩子的床鋪又是被子,又是衣服,書本、玩具也堆在上面,我們一定也會很生氣,就會像小辰的媽媽那樣訓斥孩子說:“你怎么能將床鋪弄的這么亂?快點收拾干凈!”不過,我們有沒有想過,這個“快點收拾干凈”其實是一句前后矛盾的話呢?
在孩子看來,如果要快點,那么他的動作必須要很迅速。可孩子的肢體協調能力并沒有達到我們成人的水平,因此他很可能就會在快的過程中遺落下什么東西;可如果要干凈,那么他就必須要認真仔細地去檢查每一個地方,這本來就是個耗費時間的“工程”,又怎么可能快得起來呢?
因此,當我們給孩子下了這樣的一個命令時,很可能就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我們越是催促他,要他快點、收拾干凈,可他反而會變得手腳忙亂,到頭來什么都收拾不干凈了。他慢下來,我們不滿意;他弄不干凈,我們也同樣會訓斥他。當孩子處在這種“兩難”的境地時,他會感到煩躁、感到委屈,我們也同樣沒有什么好心情。
▲ 讓孩子一步接一步地做事
“快點”、“別毛手毛腳的”、“你動作再迅速點行不行”、“收拾干凈啊”……這樣的命令我們往往不會分解使用,一般都會一股腦地全都用上。我們的命令是發出去了,孩子就該糊涂了,他到底該聽哪個呢?他到底該先做哪個呢?可如果只有一句話、一個命令,孩子就不會覺得難辦了,也就不會感到困難了。
所以,我們應該讓孩子一步接一步地去將事情完成。也就是說,我們要將“快點收拾干凈”這個命令拆開。在事情面前,我們首先就要學會斟酌。比如,還說孩子床鋪凌亂的問題,我們不能上來就要求他一下子做到和我們一樣能又快又好地收拾干凈。我們可以先要求他將床鋪上的東西都能歸類放好,被子是被子,衣服是衣服,書本和玩具也要放回到它們原有的地方。經過幾次的訓練,當孩子能將這些動作做熟練之后,我們再要求他加快速度。
▲ 要給孩子鍛煉能力的機會
前面我們已經將命令分解開了,那么下面就是要加強對孩子的鍛煉了。平時我們在遇到孩子弄亂了房間時,就可以借機讓孩子進行鍛煉。這個過程中,他的歸納物品的能力、物歸原處的能力、將物品有序擺放的能力等等能力都能得到增強。或者,我們也可以給孩子創造這樣的場景,比如我們可以和孩子玩一次計時整理的游戲,先弄亂他的書桌或床鋪,然后給他計時,看他在多長時間內能將書桌或床鋪恢復原樣。
家庭大掃除時也是個鍛煉他的好機會,我們也要多注意觀察,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機會,孩子通過這些鍛煉就能在不知不覺中讓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能力提升了,他做得熟練了,速度自然也就上去了。
▲ 及時表揚孩子的進步
有的媽媽可能覺得,就像這些收拾桌子、整理床鋪等小事情,催促孩子、訓斥孩子他還不做呢,再表揚他他不是就要尾巴翹上天了嗎?其實不然,孩子都愿意得到我們的稱贊。而且,如果我們表揚他做得又快又好,那么第二次他再做時,無論是質量還是速度都會有更大的提高。
所以我們要轉換一下思路,不要反復地催促孩子要他快,而是在他做完一件事時去表揚他“啊,你做得真快啊!真好”,或者稱贊他“呀!你能收拾得這樣干凈了,值得表揚”。這樣的說法會使孩子感到開心,他就能做得更好,我們也自然不會越來越生氣,可謂一舉多得。當然,我們的表揚一定是要實事求是的,不能為了鼓勵他而去虛假地夸獎他。
12. 快點,快點啊!--媽媽別用“快點”妨礙孩子的獨立
一般來說,我們這種總是催促“快點”的說法經常會出現在孩子早上起床或者他要出門時。很多媽媽都將這些時候稱為是“最忙亂”的時刻,因為起床、出門前的時間都很短暫,但要做的事情卻又有很多,起床、穿衣、刷牙、洗臉、整理床鋪……這一系列的事情都要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否則就會耽誤出門的時間;而到了出門前,整理衣帽、檢查要帶的東西、穿好鞋子……眼看著要出門了,這些基本的事情也必須要盡量完成,否則就會影響上學或將要做的事情。
所以,遇到這樣的時刻,我們總是不自覺地就去催促孩子:“快點!你倒是快點啊!”我們總是覺得他的動作很慢,也總是擔心他做不好,我們的催促就像是一個又一個的提示牌,可以說孩子“永遠”也忘不了東西,因為我們會在催促中提醒他。
學校組織同學們去春游,頭一天放學時,老師提醒大家:“明天早上一定要早起,大家6:30要到學校門口集合。”童童一聽要去春游,自然興奮不已,晚上很晚了他還睡不著覺。
結果第二天早上,他起不來了。媽媽從5:30開始叫他起床,一直叫到6:00他才勉強爬起來。接著,媽媽又不停地催促他:
“快換衣服啊!”
“牙膏擠好了,快刷牙、洗臉!”
“蛋糕在桌子上,快吃兩口。”
“你水壺裝好了嗎?沒有?快點倒水!”
“看看看看,都6:15了!”
“哎,你那鞋帶,鞋帶沒系好!”
“我說你快點行不行,真的要趕不上了啊!”
……
當然,媽媽只是這么說罷了,童童還是趕上了學校的集合時間。坐在學校的包車上,童童和自己的伙伴們吹起了牛皮。
“我今天6:00才起,可你們看我,6:25就到了,快吧?我媽把什么都想好了,倒是省了我不少事。不過,她就是嘮叨了些,她要是不這么催我,我可能比這還快。”
我們的催促,會讓孩子不再動腦子去思考,所以童童才覺得“省事”。而我們的催促也剝奪了他自己決定的權利,他就像是小木偶,我們則是他的操縱人,我們的催促就是操縱線。如果我們不放開那些“操縱線”,孩子永遠都不可能自己動起來,他自然就會變得磨蹭。
▲ 別讓孩子形成依賴心理
我們的催促雖然看似是在提醒孩子不要遺忘什么東西,不要忘做什么事情。可事實上,我們這種總是告訴他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的做法,卻會導致他形成一種依賴心。他會認為:“反正媽媽都會替我想著,我就算再磨蹭,媽媽也能幫我考慮周全。”就像童童這樣,他覺得媽媽為他想得周全,省了他不少事。
可事實上,雖然現在看似省事了,但將來呢?我們不可能一直都幫他這樣“省事”,將來他也必須要自己為自己“省事”。所以,我們該好好衡量一下我們這些催促的作用與價值了。我們要慢慢地減少像童童媽媽這樣的催促,應該提醒孩子自己考慮好自己的事情。
▲ 適當地允許孩子自己安排時間
我們總是不放心孩子,生怕他因為時間觀念淡薄而耽誤了重要的事情,所以我們就盡量幫他做好一切安排。可是,如果我們越不讓孩子自己去安排時間,他的時間觀念就會越淡薄。
我們也要適當地允許孩子自己安排時間,比如起床穿衣要用幾分鐘,刷牙洗臉要用幾分鐘,吃飯的時間需要多長,等等。當孩子自己能把握時間的用度時,我們就不要再去催促他了,他既然能在時間限定范圍內做好事情,我們又何必多此一舉呢?
當然,之所以說是要“適當地”允許,是因為孩子也會遇到一些特殊的情況。比如緊急時刻他必須要馬上出門,或者他著急做某些事情。對于幾歲、十幾歲的孩子來說,他也許還不具備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此時,我們可以幫他合理安排下時間,使他不至于太過忙亂。
▲ 給予孩子最基本的信任
我們之所以會覺得孩子不可能自己處理好問題,覺得他太慢,主要原因就是我們還不太信任他。可事實上,孩子真那么不值得我們相信嗎?他就真的不能獨立將事情做好嗎?
媽媽每天早少都要喊奇奇起床,然后就是一連串的催促,奇奇每天起床后的情景就像在打仗。一天晚上,媽媽發燒了,想到第二天不能喊奇奇起床,她只能先提醒他,告訴他第二天他都要做什么。
第二天早上,媽媽睡得迷迷糊糊的,聽著奇奇自己在外面走來走去,做著各種該做的事情。媽媽正擔心他會遲到時,他卻走進來和媽媽說:“媽媽我走了,您好好休息吧!”奇奇走后,媽媽看了看表,她驚訝地發現今天她沒催促奇奇,可他竟比往常提前了十幾分鐘出門。
原本我們總認為,孩子什么都不行,如果沒我們的催促和提醒,他還能干什么呢?可看看這位媽媽的經歷,我們是不是也該有所感觸呢?孩子其實早就已經能夠獨立了,只不過是我們還不舍得放手。因此,我們要相信孩子能做好,就算他一次做不好,下一次他也會更加努力。我們的信任是他能獨立的最好支持。
13. 快去××!快去××!--別讓幾個“快去××”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在我們的眼里,孩子似乎渾身上下都是毛病,我們總是能從他的舉動言行中發現他做得不好的事情。而且,我們一旦注意到了就會忍不住說出來,接下來家中一定會出現這樣的一種情況:
小航最頭疼媽媽的催促,因為每次媽媽一催他總是好幾件事同時出口。比如上一次媽媽要他收拾房間,可能是嫌他收拾得太慢了吧,媽媽一邊幫忙一邊說了起來:“你看看你啊!這書你還看不看?不看快把它放書柜去,別在這里占地方。這杯子又是怎么一回事?要是不用就把它刷干凈收起來。還有這玩具和課本你堆在一起,到時候你找得著書嗎?快把玩具收箱子里。呀!這黏糊糊的是什么?你說你吃完口香糖也不扔出去,隨便用紙一包就放這里了,這多臟啊!快扔出去吧!唉,你這東西這么多,你什么時候能收拾完啊?你看看看看,時間都被浪費過去了。哎,我說你倒是快點動呀!”
一聽到媽媽這連珠炮似的催促,小航就感覺頭大了好幾圈,他經常是站在那里不知道該先做哪一件。媽媽給他“指揮”的“路線”太多了,他壓根就不知道該往哪里走了。
可能我們覺得這些事情很平常,說出來不過是給孩子一個提醒罷了。但我們這樣的催促,卻會弄的孩子根本就不知道他該做什么、怎么做,他的注意力被分散給很多事,腦子里塞滿了各種信息,他當然會覺得頭大。我們一連說出好幾個“快去××”,孩子也就不得不同時注意幾件事。對于思維發展尚不成熟的孩子來說,在一時間里被要求做很多事,他幾乎是無法招架的。
既然我們都知道,孩子只有集中注意力才能做好事情,那么我們就不要再催他同時做許多事情了,最起碼也要讓他能理清楚做事的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