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秦紀(3)
- 資治通鑒故事精選大全(超值金版)
- (北宋)司馬光著 雅瑟主編
- 4511字
- 2014-01-23 14:53:44
蒙恬卻十分清醒,說:“陛下在外巡游,還沒有立太子,命令我率三十萬軍隊駐守邊界,而讓公子您監督,這是國家的重任!現在只不過一個使者來,你就自殺,你怎么知道這不是個騙局?將事情了解清楚以后再死,也不算晚。”扶蘇對蒙恬說:“父親命令兒子死,這是天經地義的,還有什么可了解的?”說完就自殺了。蒙恬不肯自殺,使者就把他交付給有關官吏,囚禁在陽周。又將護軍一職更換為李斯的手下,然后使者就回去報告了。胡亥聽說扶蘇已死,就想釋放蒙恬。正好蒙毅為始皇出巡而祈禱山川,回來時路過,趙高就對胡亥說:“先帝一開始是想立賢能的你為太子的,而蒙毅勸諫說不可以,不如斬草除根,把他殺了!”于是把蒙毅囚禁在代郡。
趙高與胡亥見所有反對自己的勢力已除去,于是派人護送始皇的尸體回京。當時正值酷暑,裝載棺材的辒車發出臭氣,于是下令隨從將一些鮑魚裝在車上,用鮑魚的臭味掩蓋尸體的腐臭。車隊走直道到達咸陽,之后才將始皇去世的消息發布。
秦始皇安葬后,胡亥打算殺掉蒙毅。他的侄子子嬰勸他不要殺害功臣。可是胡亥這時候只聽趙高的話,把蒙毅殺了。蒙恬聽到消息,也服毒自殺了。就這樣,皇子胡亥繼承了皇位,史稱秦二世。
昏庸的胡亥肆意放縱自己的欲望,除了常年的無償勞役外,農民的賦稅負擔也日益加重,最終導致了陳勝吳廣起義的爆發。各地稱王割據的不計其數,陳勝的屬將之一周文領兵十萬直奔函谷關而來,秦的末日終于到了。最后胡亥被逼抽劍自刎,死在最寵信的奸臣趙高之手。秦二世胡亥是秦朝的第二個皇帝,也是最后一個,他使秦始皇希望皇位傳萬世萬代的好夢徹底破滅了。桓寬的《鹽鐵論》中指出:“秦使趙高執轡而覆其車。”實際上,胡亥成了趙高擴大自己權力的工具。
陳勝吳廣起義
始皇陵還沒完工,二世和趙高又繼續建造阿房宮。前前后后被征去筑長城、守嶺南、修阿房宮、造始皇陵的人合起來差不多有二三百萬人,耗費了大量物力財力,天下百姓怨聲載道。
秦二世元年,即前209年,秦國在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征發九百名壯丁押送到漁陽(今北京市密云西南)去駐守邊境。軍官從這批壯丁當中挑了兩個個頭大、精明能干的人當屯長,叫他們管理其他的人。一個是陳勝(又名陳涉),陽城人,以前是當長工的;一個是吳廣(又名吳叔),陽夏人,是個貧苦農民。
陳勝是個非常有志氣的人。他跟別的長工一塊兒給地主種田,心里卻在想,我年輕力壯難道甘心這樣成年累月地給別人做牛做馬嗎?總有一天,我要干出一番大事業來。有一次,他跟同伴在田邊休息,他對同伴說:“將來誰要是富貴了,可別忘了老朋友啊!”同伴們都笑話他說:“你給人家賣力氣種地,怎么可能有富貴之日?”陳勝嘆口氣,自言自語說:“唉,燕雀怎么能明白鴻雁高遠的志向呢!”
吳廣和陳勝本來互不認識,后來當了壯丁,碰在一塊兒,同病相憐,很快就成了朋友,他們怕誤了期限,天天急著趕路。
他們趕到大澤鄉(今安徽宿州東南)時,正碰上大雨,一連好幾天都沒停。水淹了道路,無法通行。他們只好安扎營寨,停留下來,準備天一放晴再趕路。
按照秦朝當時的法令,被征發的勞役如果誤了時間期限,就要被處死。照這種情形,他們在規定日期之前不可能到達漁陽了。這時,陳勝偷偷跟吳廣商量:“這兒離漁陽還有幾千里,無論怎樣也趕不上限期了,我們難道就這樣白白地去送死嗎?”
吳廣說:“那怎么行,不如咱們逃走吧。”陳勝說:“逃走被抓回來也是要處死的,如果起來造反爭奪天下,大不了也是死,同樣是死,不如起來造反,即使死了也比送死強。老百姓吃秦朝的苦夠多的。聽說二世胡亥是始皇帝的小兒子,本來該登基的應是太子扶蘇,結果扶蘇被害,大家都十分同情他;另外,楚國的大將項燕,大家都認為他是個英雄,現在也不知道是死是活。我們如果借著扶蘇和項燕的名義,號召天下,楚地的人一定會響應。”
陳勝、吳廣便殺死了率領戍卒的將尉,召集戍徒部屬們說:“你們都超過了到漁陽的期限,應當斬首。即使不斬首,戍守死去的也將會有十分之六七。況且壯士不死便罷了,死就要死得轟轟烈烈。王侯將相難道都是天生注定的嗎?”眾人都服從陳勝、吳廣。于是便假稱是秦公子扶蘇、楚將軍項燕的隊伍,又建立祭壇進行盟誓,稱號為大楚。陳勝自稱為將軍,吳廣為都尉。
他們利用當時人們崇尚鬼神的習俗,用朱砂在一塊白綢條上寫上“陳勝王”三個大字,然后偷偷地將綢子塞在一條人家網起來的魚肚子里。有人買了魚回去,剖開了魚,看見這塊綢子上面的字,非常驚奇,并將此事四處傳說。
半夜,吳廣又偷偷地跑到營房附近的一座破廟里,點起篝火,先裝狐貍叫,接著喊道:“大楚興,陳勝王。”全營的壯丁聽了更是又驚又怕。第二天,人們看到陳勝,都在背后議論著這些奇怪的事,加上陳勝平日待人和氣,就更加尊敬陳勝了。
九百位好漢一下子把大澤鄉占領了。臨近的農民聽到這個消息,都拿出糧食來慰勞他們,年輕人紛紛拿著鋤頭到營里來投軍。人多了,沒有刀槍和旗子,就砍了許多木棒當做刀槍,削了竹子當做旗桿。
之后,蘄縣也被攻下。接著苦縣、柘縣、譙縣等地,勢如破竹,都攻下了。軍隊邊向前進發邊招募兵員,接近陳縣時,已有戰車六七百乘,馬騎一千多匹,士卒幾萬人。繼而攻打陳縣,陳縣的守、尉都不在,只有守丞與陳勝的軍隊在城樓門中交戰,守丞戰敗而死,陳勝于是進占陳縣,把那里當做根據地。
當初,大梁人張耳、陳馀相結為生死之交。秦國滅亡魏國后,聽說他們二人是魏國名士,便以重金懸賞搜尋他們。張耳、陳馀于是改名易姓,一起來到陳縣,作閭里監門這樣低微的職事以謀生。
陳勝進入陳縣后,張耳、陳馀便到陳勝門上進見。陳勝早聽說他們賢明,十分高興。陳縣里的豪杰父老要求立陳勝為楚王,陳勝就這事去詢問張耳、陳馀。張耳、陳馀回答說:“秦國統治專橫無道,滅亡別人的國家,對百姓很暴虐。將軍你能出萬死不辭的計謀,為天下人除去殘暴。現在剛到陳縣就稱王,這是向天下人暴露你的私心。”
陳勝聽了很不高興。張耳和陳馀又接著說:“你現在要做的不是稱王,應該趕快帶兵向西進發,派遣人去立六國的后代,這樣就為自己樹立親黨,給秦國增加敵人。敵人多兵力就分散,同盟多兵力就強。像這樣,就會野外沒有交戰的敵兵,郡縣沒有為秦國守城的人,這樣就能誅滅暴虐的秦國,占據咸陽,以號令諸侯。諸侯已經滅亡又得以復立,你以德惠使他們服從,那么帝王大業便能成功了。現在只在陳縣稱王,恐怕天下會松懈啊。”
陳勝沒有聽從張耳、陳馀所說的話,就這樣被擁戴為王,國號“張楚”。
陳勝、吳廣發動農民起義以后,各地的百姓紛紛殺了官吏,響應起義。沒有多久,農民起義的風暴席卷了大半個中國。陳勝派兵遣將分頭去接應各地起義,他們節節勝利,占領了大批地方。但是因為戰線長,號令不統一,有的地方被六國舊貴族占了去。起義不到三個月,趙、齊、燕、魏等地方都有人打著恢復六國的旗號,自立為王。
陳勝派出周文率領的起義軍向西進攻,很快攻進關中(指函谷關以西地區),逼近秦朝都城咸陽。秦二世驚慌失措,趕快派大將章邯把在驪山做苦役的囚犯、奴隸放了出來,編成一支軍隊,向起義軍反撲。原來的六國貴族各自占據自己的地盤,誰也不去支援起義軍。周文的起義軍孤軍作戰,終于失敗。吳廣在滎陽被部下殺死。起義后的第六個月,陳勝在逃跑的路上被他的車夫莊賈設計殺害了。最后莊賈帶著陳勝的首級去向秦軍邀功請賞去了。
陳勝、吳廣都是楚國人。楚國在為秦所滅的六國之中,受秦的屠戮最殘酷,與秦國的仇恨最深。所以,陳勝振臂一呼,各地楚人云涌響應。可惜的是,陳勝太急于稱王了。陳勝從“興”到亡,一共僅六個月,可是已經稱王了,還給自己修建了宮殿,設置了百官,過早暴露野心、私心。陳勝稱王、拜將,全用“心腹”,當然都是一些小人、野心家。陳勝、吳廣的事業,最終以敗亡而告終,并不是偶然的。
劉邦沛縣起兵
劉邦,字季,長著高鼻梁,面有龍相,左邊大腿有七十二顆黑痣。劉邦年齡稍長后,經常逃學,常被老師訓斥,但他性格豪爽對人很寬容。他不喜歡下地勞動,所以常被父親訓斥,說他不如自己的哥哥會經營。不過他為人仁愛,心胸寬闊,樂善好施。
起初,劉邦在泗水上做亭長。單父縣人呂公和家鄉的人結下冤仇后來到了小沛定居,因為沛令和他是好友。在剛剛到沛時,很多人便聽說了他和縣令的關系,于是,人們便來上門拜訪,拉拉關系,套套近乎。劉邦聽說了也去湊熱鬧。當時主持接待客人的是在小沛擔任主簿的蕭何,他宣布了一條規定:凡是賀禮錢不到一千錢的人,一律到堂下就坐。劉邦根本不管這些,雖然他沒有帶一個錢去,他卻對負責傳信的人說:“我出賀錢一萬!”呂公聽說了,趕忙親自出來迎接他。一見劉邦器宇軒昂,與眾不同,就非常喜歡,請入上席就坐。這次劉邦不但白吃一頓飯,酒足飯飽之后,呂公又將他盛情留下,提出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為妻。劉邦巴不得成這門親事,征得父母同意之后,便和呂氏成了親。
劉邦以亭長的身份為沛郡押送徒役去驪山,徒役們有很多在半路逃走了。劉邦估計等到了驪山也就會都逃光了,所以走到豐縣西大澤鄉時,就停下來飲酒,入夜時分,便釋放所送的刑徒,讓他們逃走,說:“各位都走吧,我從此也要逃亡了!”囚犯之中,有十幾個年輕力壯的愿意跟從他。
劉邦喝了酒,晚上穿過沼澤,看到一條大蛇擋在路上。劉邦拔出劍來,把蛇砍死了。突然聽到有一老婦人哭著說:“我的兒子,是白帝的兒子啊,化身為蛇,在路中間。現在赤帝兒子把他殺了!”說完后,忽然不見了。
劉邦逃亡過程中,于碭山的山澤之中,屢屢發生這樣的奇事。沛縣的很多年輕人聽說后,都想去歸附他,隊伍漸漸壯大起來。蕭何、曹參等人為他招收沛縣子弟,得到二三千人,以這些人馬響應天下諸侯。
到了陳勝起兵時,沛縣縣令想在沛縣起事響應陳勝。縣令的屬官及主吏蕭何、曹參說:“你是秦國的官吏,現在想背叛秦國,要率領沛縣子弟,怕他們不服從。果你先征召那些逃亡的人,然后再脅迫大家,大家就不敢不聽了。”縣令于是派沛縣勇士樊噲去召喚劉邦。劉邦的部眾已有幾十上百人了,沛縣縣令怕劉邦會發動變亂,便關閉城門據守縣城,并想誅殺蕭何、曹參。蕭何、曹參便翻越城墻到劉邦那里,以求保命。劉邦在帛上寫了一封信給沛縣城中的父老,綁在箭上射到城里,向他們陳述利害。于是父老們率領子弟一起殺死了沛縣縣令,打開城門迎接劉邦,并擁立劉邦為沛公。
劉邦順從民意,設祭壇,自稱赤帝的兒子,領導民眾舉起了反秦大旗。秦末農民戰爭中還有一支強大的力量,這就是原來楚國貴族的后代項籍和叔父項梁,他們在吳中(現在江蘇的吳市)起兵,兵力很快達到了近萬人。在項梁死后,項羽決定和劉邦一起西進關中。開始時,劉邦也不太順利,但經過幾次戰役,劉邦步步西進,大破秦兵。
劉邦本是一介平民,做過泗水亭長,為人好酒好色懶惰無賴,而且不喜歡讀書。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近乎流氓的人,卻能在秦末農民起義中脫穎而出,在短短幾年的時間內,不但擊敗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項羽,而且還奪取江山做了皇帝。
縱觀歷史,凡是成事之人,總是帶有那么一些草莽野氣和不同尋常的行為,但劉邦自有他的一套。狡黠和油滑自然不是領導者的氣質,沛公卻善于不斷拔高自己。他自比“信陵君”,從而給自己定出了人生的高度。他常不自覺地模仿信陵君的處世、行為方式,為自己的性格添加了理性和工于心計的優秀的一面,這使得他的人生成為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一生。他也因此受到鄉里人士的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