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忘不了的大秧歌
- 村中的那些故事
- 妙語居士
- 1691字
- 2020-11-13 14:42:23
我出來打工好幾年了,也時常看見城里街道上的廣場舞,也看見過扭東北的大秧歌的。可我還是留戀老家的東北人扭的大秧歌。
我這一代人都是六時年代的生人,小時候家里到學校也沒有什么特殊的娛樂活動的,開個運動會能聽到鼓聲打歘的聲音,已經就很興奮的了,更很少看到歌舞的。
我家居住在YC市浩良河的小鎮子里。那時候,鎮上的人口也不太多,鎮上和鐵路的工作人員住磚瓦房的都很少,農村大部分都種糧食的,而且住的都是草房。
我十幾歲時就喜歡聽音樂,一到年節上就更喜歡家鄉人扭的大秧歌了。聽那鼓點聲聲,配合著打歘的聲響。那真是讓人感覺到好玩又高興啊。
東北的冬天實在是冷,有時凍得我的小手小臉通紅的,還跟著扭秧歌的隊伍走著。學著扭動著身軀。
大了的時候,念高中時,村上讓一家出個代表扭大秧歌,我就代表家里去大隊與那些來自六個生產隊的秧歌隊的代表。與那些比我年齡大很多的大人們一起學扭大秧歌。
那時,扭大秧歌掙工分的。有兩年我都參加了扭大秧歌。掙的錢都填補家用了。
那時候,冬北最時興采高蹺了。我的老家還有一副高蹺呢。
每年過年之前,大隊書記就安排各個生產隊選扭秧歌的人了。我們村上的秧歌隊,有地蹦子,有采高蹺的。別的生產隊也是這樣的。隊長派人去選購彩燈的紙和扭秧歌的彩綢。五彩紙和五色彩綢,都發到各家各戶,高蹺有高的,有矮一點的。腳跟部都訂了馬掌。防滑的。高蹺采到雪地里,發出格滋格滋的聲音。可有節奏感了。
我當年用的頭上的花冠和高蹺,還有燈籠都是后院隊長家里幫扎的。
那時候,都是紙糊的燈籠,也有的人扭秧歌時把燈籠給燒著了。剩下了鐵絲框架子。那也不停的還扭。扭大秧歌也可有癮了。扭著,蹦著,滿身都是汗。再冷的天里,也不覺得冷了。
過年到十五,有時都扭半個月,從鎮上到鄉下,有時過了河去河北的村屯里扭,最遠的地方就是坐火車去南岔區上扭大秧歌的了。
去區上演出,都是選那些高手,面相好看的,能歌善舞的。會蹦會跳的。會扭又惹人愿意看的農民。
村上的年輕人有很多都是在扭秧歌的過程中交上了朋友,談情說愛了。
我們村上的牛半仙和劉霞就是扭大秧歌扭到一塊的了。還有劉六指頭與他媳婦。別的隊的也有這樣的扭秧歌扭成一家人的了。
那時候,真的好玩的。這是我們鎮上最迷人最讓人欣賞的活動了。
那時候,也沒有別的音樂器材,也沒有什么音響。后來這些年都有了收音機,電視機了。村里那些年能買上電視機的,黑白電視機,也是八十年代末了的時候。
可扭大秧歌,直到分單干后,村里現在還組織扭大秧歌呢。
采著鼓點,敲鑼打鼓聲不斷,聲聲入耳,伴隨著鞭炮聲一陣一陣的劈利花啦,響徹云霄。興奮的我們整夜整夜的都不睡覺。
小時候,過年也沒有什么好吃的。可我們還是盼過年的。一想到那叮咚咚鏘的鼓聲,我們感覺到生活在東北,那是真的幸運呢。
我們東北過年找敲鼓,打歘,吹喇叭的人,是不太好找的。村里當時的郭瞎子吹喇叭特別的好,扭秧歌時,把打鼓,和打歘,吹喇叭的人用馬車拉著。隨著秧歌隊走街串巷的扭。那時候的我們男孩子,女孩子都傻玩傻玩的。而且都是那么的天真浪漫的。追著秧歌隊的后面飛跑著。
這些年,村里家家都有電視機可看了。每年,也有扭秧歌的一支自己組織的隊伍。到村里扭秧歌時,我們每家都要放鞭炮迎接的。都是地步的扭。沒有了高蹺了。
有時,我真的留戀,那高蹺扭秧歌的情景。
這幾年,看見的扭秧歌,都是放音樂,那里有扭秧歌的曲調。想扭的人可以在音樂聲中扭起來的彩舞。
想起那些年,那些事。我們村上會扭秧歌的男人女人。有時也在我的腦子里浮現出來。當時,我們村的劉霞,牛半仙。西磚廠的鄧老三的媳婦。三隊的我三叔,一隊的徐三。好多美男秀女,在當時都是很出名的扭秧歌的能手,有的采高蹺都能扭出花樣來的。有的燈籠都扎得很漂亮。那時候的村里人雖然日子過得不太富裕。可每當過年節時,還是比較看重的。村里的五保戶,軍烈屬,在過年的時候,都能收到大隊給送去的慰問品的。那時候雖然給他們的待遇少。可也是村上的一點心意啊。
每當想起村里的大秧歌舞時,就會想到那些久居大山里的家鄉人,那里的農民,村里人。他們永遠都是令人留戀的。而家鄉的人們更是讓我名記在心,讓我終生不忘的。由其是東北地區的,我們林區的大秧歌。想起來就全身心的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