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爆笑吧!心理學大神來了
- 遲毓凱
- 2387字
- 2020-06-24 16:48:09
前言 蛋與雞,心理學與大神

“斯金納的鴿子,桑代克的貓,洛倫茨的鴨子水上漂;斯佩里的腦,哈洛的猴,巴甫洛夫小狗腮腺來一刀;你一刀我一刀,皮亞杰的孩子自己教。托爾曼的老鼠走迷宮,苛勒的猩猩吃香蕉。華生的小孩怕白毛,弗洛伊德榮格關系糟,還有一位班杜拉,充氣娃娃玩得樂陶陶。”
上面的段子包含了以下心理學歷史事實:
斯金納是行為主義大師,他在大量研究中以鴿子為研究對象;教育心理學之父桑代克用貓做實驗,然后得出學習理論的試誤說;洛倫茨發現自己養的小鴨子一出生便跟著自己跑,提出了印刻效應;斯佩里是腦科學的先驅者,做了著名的裂腦人實驗;哈洛用猴做實驗,得出了愛撫對于生物體的重要性;巴甫洛夫用小狗研究條件反射;皮亞杰觀察自己的孩子,由此產生了認知發展學說。
托爾曼讓老鼠走迷宮,引出目的行為主義;苛勒讓猩猩找香蕉,促生頓悟學習理念;華生研究人的恐懼形成,小孩子開始只怕老鼠,后來連圣誕老公公的白胡子都怕了;弗洛伊德和榮格師徒本來親如一人,但后來因理念而決裂;班杜拉為了研究榜樣的作用,安排了一些人偶娃娃,讓成人打后再觀察小孩子打不打。
這里說的正是歷史上那些心理學大家和他的小伙伴們的事。
在心理學歷史上,奇人異事甚多。以今日常人的眼光來看弗洛伊德,那就是個“老流氓”,什么問題都是從性的角度去解釋;皮亞杰是個“老頑童”,天天琢磨和小孩玩游戲;羅杰斯是個“老好人”,誰的意見都尊重,找他咨詢吧,也不給你出個主意;華生則是個“小憤青”,做實驗嚇壞小朋友;而斯金納卻似“虐待狂”,養了鴿子、小白鼠,不輕易給它們吃食物,換著法子以“折磨”小動物為樂……然而,心理學恰恰因為有這些人而倍添魅力。
如今,心理學已經逐漸成為一門“顯學”,“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學,每個人都要學點心理學”是許多人的共識。大學生學點心理學,追妹子的時候就更自信;年輕的父母學點心理學,孩子在地上打滾耍賴時就會不再焦慮;職場人學點心理學,遭遇辦公室政治風波的時候會更云淡風輕;老板學點心理學,就不會賺了錢而輸了感情。
然而,我們也必須看到,心理學并不好學,許多人在學但學不好。他們拿到一些大部頭著作并暗暗立下目標,但看著看著,因為理論與研究的專業性、表達的艱深晦澀,很快因為不理解不開心而將心理學束之高閣了。在我們這本書中,我不僅會告訴你一些專業的知識,而且會將這些知識背后的奇聞逸事一起說給你聽,讓你輕而易舉地走進心理學的世界,利用心理學,提升幸福感。比如,很多人知道馬斯洛是人本主義大師,他的名著卻不一定看得下去,本書不僅用通俗的方式幫你搞清楚馬斯洛提出的“高峰體驗”這一觀點,而且把這背后的故事說給你聽,你會看到馬斯洛是如何愛上小表妹,最后兩情相悅獲得高峰體驗的。人類的文明就是因為故事傳承的,通過故事來學心理學,必然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以說,心理學是一門充滿魅力的學科,有用又有趣。然而,從另一方面講,心理學在社會上頻遭誤解誤用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一大誤解就是“心理學=心理咨詢”,在許多人的眼中,心理學就是研究心理變態、心理有病的學問,心理學者也都是一些心理有問題的人。其實,心理學研究的內容囊括方方面面,心理學上的歷史人物也多姿多彩,看心理學只看到心理咨詢,無異于管中窺豹、坐井觀天。公眾需要看到一個更多元的心理學。
一大誤用則是“心理學家的話就是天條,只有遵照執行,人的心靈才能得到救贖”。某些人因為自身的問題與某位心理學家的言論相合,便把其當作神來癡迷,拿其理論當教義來信仰。我要說的是,這些先哲的理論雖然很偉大,但他們也都是普通人,也都有喜怒哀樂,甚至生活中還有滑稽、狼狽的一面。心理學家,在世人面前,需要走下神壇。
心理學科普之路任重道遠。工作之余,我在新浪開了微博,說點心理學的事,其目的之一是作為專業內部人士,有義務在公共平臺宣傳自己的學科;目的之二,在科普之余也權當個人的休閑娛樂,畢竟讓別人知道你所從事行業的有趣之處也是開心的事。這其中,以“八卦心理學”為話題,介紹了許多心理學史上的逸聞趣事。內容雖非來自嚴謹的學術雜志,但基本事實均有出處。當然,為了迎合現在的互聯網一代,敘述時往往采用的是現代視角,采用如上的段子手法,甚至采用了一些戲謔之語、網絡之言。沒想到,在這樣一個眾聲喧囂的網絡空間,這樣的內容和表述方式得到了許多專業和非專業人士的共同喜歡,所以就一路走來,悅己怡人地寫了下去。
這就是本書的緣起,所以需要注意的是:本書主要以心理學家們的逸事為主,其理論和研究不是重點,即使有所涉及,也往往是點到為止,畢竟,如果想系統地學習心理學史,還是讀兩本正宗的心理學史教材為正途。另外,這里寫的心理學家的故事和正式的心理學史敘述是有區別的。對于本書的寫作而言,如果人物的重要性能和其人生的故事性結合在一起,那么最理想。然而,心理學家不一定都有逸聞趣事,有的心理學家在專業的歷史上很重要,但其身份就是一個常規的高校教授,搞搞學問,娶妻生子,做很偉大的理論,過很平凡的人生,還真是沒什么好說的,不大適合八卦,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我這里只能隨便說兩句,難以獨立成篇。而另外一些研究者,雖然名氣沒有那么大,但人生故事性強,對讀者也有意義,我就會說上幾句。所以,在本書中,心理學家故事的篇幅有時候與角色的歷史重要程度并不一定成正比,本書內容的取舍只能是在兩者之間盡量尋找一個平衡點。
想當年,錢鐘書老先生對想拜訪他的一個粉絲說:“假如你吃了個雞蛋,覺得味道不錯,又何必認識那個下蛋的母雞呢?”可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如果能與錢老近距離聊聊人生,所得到的收獲肯定會更大啊。雞蛋味道不錯,下蛋母雞的味道一定更好。本書就是帶你走近下蛋的母雞,近距離聊聊心理學大神們的各種人生趣事,所謂“調侃古今大家、八卦花邊往事,幽默中傳播知識、玩笑間領悟思想”,有人這樣點評我在網絡上寫的“八卦心理學”。我想,這也是本書的目的所在。
遲毓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