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治通鑒·少年簡讀版(全4冊)
- 何孝榮
- 1643字
- 2020-07-02 09:40:28
蘇秦游說六國
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之后,變得非常強大,經常派兵侵犯其他諸侯國,各國對秦國都十分畏懼。
當初,洛陽人蘇秦去秦國晉見秦王,向秦王提出兼并天下,統一全國的戰略,秦王聽了并沒有采納。
蘇秦見秦王不采納自己的策略,便離開了秦國,去了燕國。
見到燕文公后,蘇秦對燕文公說:“燕國之所以一直沒有遭受秦國的侵犯和掠奪,是因為南面有趙國做屏障。秦國要想攻打燕國,必須跋涉千里,而趙國要攻打燕國,只需行軍百里,現在您不擔憂百里之內的憂患,反而顧慮千里之外的秦國,這樣是不對的。我希望大王您能與趙國結盟,兩國一體,和平共存,這樣燕國就可以永遠沒有憂患了?!?/p>
燕文公聽后非常高興,資助蘇秦車馬,請他去趙國,和趙肅侯結盟。
蘇秦到了趙國,見到趙肅侯,對他說:“當今崤山以東的所有諸侯國沒有一個比趙國更強大的了。秦國視為眼中釘的也只有趙國。然而秦國不敢發兵攻打趙國,主要是因為害怕韓國和魏國在背后偷襲它。一旦沒有韓國、魏國在后面牽制,那么秦國就可以毫無顧忌地攻打趙國。從地圖上可以看到:崤山以東所有諸侯國的土地加起來是秦國的五倍,兵力是秦國的十倍,六個大國如果聯合在一起,合力向西去攻打秦國,秦國必然會大敗。所以我希望大王仔細考慮這個事!我私下為大王謀劃,何不使韓、魏、齊、楚、燕、趙各國結成聯盟,一起對付秦國,讓諸侯各國大將、宰相在洹水濱集會,簽訂盟約,締約規定:‘假若秦國攻打其中一國,其他五國應出兵,有的襲擾阻止秦軍,有的前往受侵國救助。有不履行此盟約的,其他各國共同討伐它!’諸侯合縱相親來抵抗秦國,秦國軍隊一定不敢出師函谷關來侵害崤山以東各諸侯國。”

蘇秦六國封相。
趙肅侯聽了非常高興,視蘇秦為上賓,并重重地賞賜了他,派他前往各國。
蘇秦又勸說韓宣惠王:“韓國方圓九百多里,有幾十萬軍隊,天下的強弓、勁弩、利劍都產于韓國。韓國士兵雙腳踏弩射箭,能連續百發以上。用這樣勇猛的士兵,披上堅固的盔甲,張起強勁的弓弩,手持鋒利的刀劍,一個頂百個也不在話下。大王若是屈服秦國,秦國必定索要宜陽、成皋兩城,現在滿足了它,明年還會要求割別的土地。再給它已無地可給,不給又前功盡棄,要蒙受后禍。大王的土地有限而秦國的貪欲沒有止境,以有限的土地來迎合無窮的貪求,這正是自找苦吃,沒打一仗就丟光了土地。俗話說:‘寧為雞頭,無為牛后?!笸跄@樣賢明,擁有韓國的強兵,而落個‘牛后’的名聲,那時我在背地里也要為您害羞了!”
韓王聽從了蘇秦的勸說。
蘇秦又游說魏惠王說:“您的疆土方圓一千里,地域雖說小了些,但人口眾多。您擁有的武士、蒼頭、奮擊就各有二十萬,仆從十萬,兵車六百輛,戰馬五千匹,竟然準備屈從于秦國的指揮。我希望大王好好想一想?!?/p>
魏惠王聽從了這一席話。
隨后,蘇秦又去游說齊宣王和楚威王,向他們分析合縱與不合縱的種種利害關系。他們也接受了蘇秦的合縱主張。
于是,六國共同推蘇秦為聯盟的縱約長,同時兼任六國的相國。當他從楚國返回趙國,向趙肅侯復命時,攜帶的行李物品堆積如山,軍馬隨從之多,可與君王出巡相比,非常威風。
經典原文:
初,洛陽人蘇秦說秦王以兼天下之術,秦王不用其言。蘇秦乃去,說燕文公曰:“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趙之為蔽其南也。且秦之攻燕也,戰于千里之外;趙之攻燕也,戰于百里之內。夫不憂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計無過于此者。愿大王與趙從親,天下為一,則燕國必無患矣。”
譯文:
當初,洛陽人蘇秦向秦王進獻兼并天下的計劃,秦王并沒有采納。蘇秦于是離開了秦國,又到了燕國,游說燕文公道:“燕國之所以不遭受侵犯和掠奪,是因為南面有趙國為屏障。秦國要想攻打燕國,必須遠涉千里,而趙國要攻打燕國,只需行軍不到百里?,F在您不擔憂眼前的災患,反倒顧慮千里之外的秦國,沒有比這更錯誤的。我希望大王您能與趙國結為親密友邦,兩國合為一體,則燕國便可無憂慮了?!?/p>
讀史學成語
毫無顧忌:對違反道德的行為絲毫沒有反感或猶豫,或不考慮對人對事情的利害關系,沒有顧慮。
例句:這個人自恃干的時間久,有一點工作能力,在批評別人的時候毫無顧忌,經常讓同事難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