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理想現實不同,融入社會成長(1)
- 成長大于成功 選擇重于努力大全集(超值金版)
- 陳榮賦 劉揮編著
- 4947字
- 2014-02-17 10:10:24
生活本來就是不公平的
也許你沒有注意,在生活中你有多少次抱怨老天的不公平。有時,你也許真的遭遇到了某些不公平的待遇,即得利益被無端地剝奪,自己的榮譽拱手讓給了他人,公平的分配卻怎么也輪不到自己……于是,常見許多人處于生命低谷時一味地抱怨、苦惱,大聲地哭訴著生活對自己是如此不公,長期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終日被淚水和無奈的情緒包圍著。仔細想來,抱怨、折磨自己又有何用?只能徒增自己的痛苦,讓自己墜落得更深、更慘罷了!
人生如海,潮起潮落,既有春風得意、高潮迭起的快樂,又有萬念俱灰、惆悵莫名的凄苦。
面對生活,有很多事情不能如己所愿,別人得到了幸運你卻與機會擦肩而過,別人獲得了成功你卻陷入困境,別人一帆風順你卻遭遇不幸……于是,你感嘆生活是如此刻薄,命運是如此不公。其實,當你有這樣的感嘆的時候,你已經把自己命運的掌控權交了出去。
如果把人生的旅途描繪成圖,那一定是高低起伏的曲線,它可比呆板的直線豐富多了。
威爾遜先生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從一個普普通通的事務所小職員做起,經過多年的奮斗,終于擁有了自己的公司、辦公樓,并且受到了人們的尊敬。
有一天,威爾遜先生從他的辦公樓走出來。剛走到街上,他就聽見身后傳來“嗒嗒嗒”的聲音,那是盲人用竹竿敲打地面的聲響。威爾遜先生愣了一下,緩緩地轉過身。
那盲人感覺到前面有人,連忙打起精神,上前說道:“尊敬的先生,您一定發現我是一個可憐的盲人,能不能占用您一點點時間呢?”
威爾遜先生說:“我要去會見一個重要的客戶,你要什么就快說吧!”
盲人在一個包里摸索了半天,掏出一個打火機,放到威爾遜先生的手里,說:“先生,這個打火機只賣1美元,這可是最好的打火機啊!”
威爾遜先生聽了,嘆口氣,把手伸進西服口袋,掏出一張鈔票遞給盲人:“我不抽煙,但我愿意幫助你。這個打火機,也許我可以送給開電梯的小伙子。”
盲人用手摸了一下那張鈔票,竟然是100美元!他用顫抖的手反復撫摸這錢,嘴里連連感激著:“您是我遇見過的最慷慨的先生!仁慈的富人啊,我為您祈禱!上帝保佑您!”
威爾遜先生笑了笑,正準備走,盲人拉住他,又喋喋不休地說:“您不知道,我并不是一生下來就瞎的。都是23年前布爾頓的那次事故!太可怕了!”
威爾遜先生一震,問道:“你是在那次化工廠爆炸中失明的嗎?”
盲人仿佛遇見了知音,興奮得連連點頭:“是啊是啊,您也知道?這也難怪,那次光炸死的人就有93個,傷的人有好幾百,可是頭條新聞啊!”
盲人想用自己的遭遇打動對方,爭取多得到一些錢,他可憐巴巴地繼續往下說。“我真可憐啊!到處流浪,孤苦伶仃,吃了上頓沒下頓,死了都沒人知道!”他越說越激動,“您不知道當時的情況,火一下子冒了出來!仿佛是從地獄中冒出來的!逃命的人群都擠在一起,我好不容易沖到門口,可一個大個子在我身后大喊:‘讓我先出去!我還年輕,我不想死!’他把我推倒了,踩著我的身體跑了出去!我失去了知覺,等我醒來,就成了瞎子,命運真不公平啊!”
威爾遜先生冷冷地道:“事實恐怕不是這樣吧?你說反了。”
盲人一驚,用空洞的眼睛呆呆地對著威爾遜先生。
威爾遜先生一字一頓地說:“我當時也在布爾頓化工廠當工人,是你從我的身上踏過去的!你長得比我高大,你說的那句話,我永遠都忘不了!”
盲人站了好長時間,突然一把抓住威爾遜先生,爆發出一陣大笑:“這就是命運啊!不公平的命運!你在里面,現在出人頭地了,我跑了出去,卻成了一個沒有用的瞎子!”
威爾遜先生用力推開盲人的手,舉起了手中一根精致的棕櫚手杖,平靜地說:“你知道嗎?我也是一個瞎子。你相信命運,可是我不信。”
同是面對不幸的遭遇,有人只能以乞討混日子為生,有人卻能通過奮斗出人頭地,這絕非命運的安排,而在于個人奮斗與否。
面對自己的不幸,屈服于命運,自卑于命運,并企圖以此博取別人的同情,這樣的人只能躺在不幸中哀鳴。失敗并不意味著失去一切,靠自己的奮斗也可以消除自卑的陰影,贏得尊重。
確實,世界總是不公平的,沒有必要去抱怨。你大可不必為自己的點點得失而大喊不公,應該正視現實,承認生活確實是不公平的。
承認生活并不公平這一事實的一個好處便是它激勵我們去盡己所能,而不再自我傷感。我們知道讓每件事情完美并不是“生活的使命”,而是我們自己對生活的挑戰。承認這一事實也會讓我們不再為他人遺憾,每個人在成長、面對現實、作種種決定的過程中都有各自不同的能力和難題,每個人都有感到成了犧牲品或遭到不公正對待的時候。
承認生活并不公平這一事實表明你正在逐步成長,并且漸漸走向成熟。承認生活不公平并不意味我們不必盡己所能去改善生活,去改變周圍的世界。恰恰相反,它正表明我們應該這樣做。當我們沒有意識到或不承認生活并不公平時,我們往往憐憫他人也憐憫自己,而憐憫自然是一種于事無補的失敗情緒,它只能令人感覺現在比過去更糟。
走背運也能讓你更快成長
很多時候,我們自認為“不走運”,于是伴隨我們的可能是消極抑郁、悲觀絕望情緒。“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事情的結局太出乎我們預料,對自己打擊太大,不妨反復吟誦“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的佳句,篤信“樂極生悲”“苦盡甘來”的哲理,不要憂愁,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更不要凄凄慘慘戚戚。
應該知道,世界上有許多事情,是沒法盡如我們心意的。同時,我們個人的力量也是有限的,不要把這些不盡如人意的事情變成我們的困擾,而應學會把它們當成人生道路上必須要跨越的溝溝坎坎。
在這個世界上,有陽光就必定有烏云,有晴天就必定有風雨。從烏云中解脫出來的陽光比從前更加燦爛,經歷過風雨的天空才能綻放出美麗的彩虹。人們都希望自己的生活中能夠多一些快樂,少一些痛苦;多些順利,少些挫折。可是命運卻似乎總愛捉弄人、折磨人,總是給人以更多的失落、痛苦和挫折。此時,我們要知道,困境和挫折也不一定是壞事。它可能使我們的思想更清晰、深刻、成熟、完美。
我們常說要有一顆平常心,其實平常心就在于選準自己的道路,然后持之以恒地走下去。選擇自己的道路,可以憑自己的興趣或所學習的專業去選擇,也可以在工作中、生活中去發現適合自己的道路。
別人的路不是自己的路,自己去走了,才會有自己的路。面對一些坎坷,不要退縮,不要氣餒,一次兩次走不過去也不要緊。要記住,大不了,我們可以從頭再來。
于娟娟現在是一家美容美發形象設計中心總經理,她原來是某工具總廠游標卡尺裝尺工。提起于娟娟五年的創業歷程,她自己說,在開美容院之前,她是一個不成功的“商人”。
20世紀90年代末,原來的單位進入困難時期,于娟娟與丈夫一起下崗待業,兩人的收入已不能支持家庭開支。
看著上學的女兒,多病的母親,正上大學的妹妹,于娟娟與丈夫商量后決定,自己下海做生意。
下崗后,于娟娟像很多下崗職工一樣,首先想到的就是擺地攤,批發小百貨來賣。
每天,她蹲在路邊,守著小攤,眼巴巴地盼著有人光顧。就這樣看著來來往往的人群守了一個月,連盒飯都舍不得買,一算賬,竟還虧了幾十元。
小百貨不好賣,就賣別的吧!于娟娟從家里擠出120元,從水果批發市場批發了櫻桃來賣。可這回,櫻桃一顆顆爛在家里,緊趕著處理,還是虧了50元。賣用的、吃的都貼錢,于娟又改賣穿的。東挪西借后,她去進了一批皮鞋,每天她把幾大捆鞋裝在蛇皮口袋里,用自行車馱著,四處叫賣。
一個秋雨蒙蒙的傍晚,她去賣鞋,艱難地在凹凸不平泥漿四濺的路上騎行。這時蛇皮袋絞入后車輪,她連人帶車栽入爛泥中,幾次想爬起來都沒成功。
幸好一位釣魚的老人路過,將她拉了起來,還幫她把散落滿地的皮鞋撿攏來。
就這樣,皮鞋生意也半途而廢了。家里也沒有錢讓她再去“折騰”,經朋友介紹,她到雅芳公司當了化妝品推銷員。
由于長期的風吹日曬,東奔西跑,于娟娟患上嚴重的胃病和美尼爾氏綜合征,臉部皮膚粗糙,還有大塊大塊的黃褐斑。這樣的形象去推銷化妝品,就有顧客公開奚落她:“看看你自己的樣子,也來搞化妝品推銷。”
于娟娟沒有氣餒,她覺得很多人下崗后不再創業是因為不肯放下國企職工的架子,這對于她來說不算什么,生活嘛,誰還不都得過幾道坎,她一定能干好。
于是,于娟娟每天穿梭于大街小巷,四處苦口婆心推銷,終于讓自己的生活有了轉機。
但是,顧客的奚落一直是她胸口的病,也讓她看到商機——美容業。于娟娟放棄了已能養家糊口的推銷工作,到一家美容院當起一個月只有150元工資的“學徒”。
在美容院打工三個月,是她學習的三個月。她全部的工資都變成了有關書籍,加上師姐的指點,她的技藝突飛猛進。
三個月時間,這家美容院已不能滿足她的求知欲。在丈夫支持下,她變賣了家中唯一的電器——電視機和部分家具,到一家專業美容美發培訓中心學習,拿到了高級美容師職稱。
學成后,于娟娟借了2萬元,租了一間20平方米的門面,開了只有兩張美容床的“娟娟美容院”。
有了自己的目標,有了自己的天空,于娟娟更加努力,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洗臉按摩手法,更在化妝、文眉上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從此,于娟娟的生活步入坦途,生意越做越大。
后來,于娟娟的美容院更名為美容美發形象中心,有240平方米,上下兩層樓:有員工10余人,美容床21張,有自己的美容美發培訓學校。于娟娟成功了。
奮斗之后迎來輝煌也是大自然的規律。世上的路很多,歸根結底只有兩條:上坡路和下坡路。走上坡路,沿途可能會有荊棘刺破你的雙腳,你付出了汗水、淚水和血水,也不一定走得很高;走下坡路就顯得很容易,你無須把握自己,任他人把你帶向未知的方向。
我們不能借口運氣不佳就不去成長,那背離了自己生命的本質,是消極厭世。你或許無法獲得輝煌的成功,但一定要以一顆平常心面對這浮躁的世界,踏踏實實地成長,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好人生路。不過,人生路從沒有一帆風順的,所以,不妨“有意發展,無意成功”,鍥而不舍,功到自然成。
牢騷太盛防腸斷
在街談巷議、茶余飯后的聊天中,常常可以聽見一些人牢騷滿腹。他們往往都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委屈的一個。他們抱怨工作職位低,賺錢少,老板苛刻;抱怨生活上老婆不體貼、不溫柔……總之,生活中一切讓他不滿意的地方他都要發一通牢騷以泄憤。
人畢竟是有感情、有欲望的,不能像豬那樣,只要吃飽,啥也不想,不會去想看電視,更不會想著去創業;不能像獅子那樣不論生熟,不論是煎炒烹炸,不論是國產的還是進口的,只要有肉吃即可。人總會有灰心氣餒、不滿意的時候,此時發點牢騷倒也未嘗不可,但如果整天牢騷滿腹,不論大事小事、好事壞事,只要不合我意就怨天尤人,就未免有點不太正常了。
有這樣一個故事:
相傳,有個寺院的住持給寺院里立下了一條特別的規矩:每到年底,寺院里的和尚都要面對住持說兩個字。第一年年底,住持問新和尚心里最想說什么,新和尚說:“床硬。”第二年年底,住持又問他心里最想說什么,他回答說:“食劣。”第三年年底,他沒等住持問便說:“告辭。”住持望著新和尚的背影自言自語地說:“心中有魔,難成正果,可惜!可惜!”
新和尚對待世事都持一種消極的心態,所以才會不滿于現狀,一味報怨。而他的抱怨,也讓他失去了修成正果的機會。
牢騷也好,報怨也罷,都是因為抱有的心態不對,看問題的角度不對,如果能夠以積極的心態,換個角度看問題,相信人的心情會一下子好起來。事物在一個人心中的好壞,決定于此人的心態,而不是事物本身,正所謂“以我觀外物,外物皆著我色”。牢騷滿腹者,不妨轉換一下心情,讓樂觀主宰自己,心情肯定會一下子好起來。下面這個故事講的正是這樣的道理:
中國著名畫家俞仲林擅長畫牡丹。
有一次,某人慕名求得他親手所繪的一幅牡丹圖,回去以后高興地將其掛在客廳里。
此人的一位朋友看到了,大呼不吉利,因為這朵牡丹沒有畫完全,缺了一部分,而牡丹代表富貴,缺了一角,豈不是“富貴不全”嗎?
此人一看也大為吃驚,認為牡丹缺了一邊總是不妥,拿回去預備請俞仲林重畫一幅。俞仲林聽了他的理由,便告訴這個人,既然牡丹代表富貴,那么缺一邊,不就是富貴無邊嗎?
那人聽了他的解釋,覺得有理,高高興興地捧著畫回去了。
同一幅畫,因為心態不同,便產生了不同的看法。所以,凡事都應持一種積極的心態,往好處想,不要看什么都不順眼,這樣就會少些煩惱、苦痛、牢騷,多些歡樂、平安。
牢騷太盛防腸斷,人間正道是滄桑。現實就是如此,我們必須坦然面對,不能只知發牢騷。否則,如果在牢騷中錯過了人生正點的班車,那又將會在報怨中錯過下一次坐正點班車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