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訪山西古廟:晉中、晉北篇
- 連達
- 1249字
- 2020-07-03 10:46:26
孝義中陽樓
孝義市位于呂梁市的東南部,處在呂梁山脈東麓與汾河西岸間的廣袤沃野之上,東南隔河毗鄰介休市,西南接交口縣,西北為中陽縣,北面同汾陽市相連。這里曾是西漢的茲氏縣、曹魏的中陽縣、北魏的永安縣舊地。相傳唐時當地出了一位“割股奉母”的孝子鄭興,于是太宗李世民敕賜改永安縣為孝義縣。另外清代的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說因為縣境內舊有孝水和義水而得名。1992年孝義縣撤縣設市。
今天的孝義城市整潔,樓群林立,市區東南角陳舊的老縣城似乎早已被人們遺忘了,而我到達孝義后,則直奔這里而來。在老城北部的十字街心,聳立著一座雄壯木樓閣,類似于古代城市的鼓樓。相傳該樓最早創建于漢魏時期,自建成起一直是當地名勝,因那時此地為中陽縣,所以得名中陽樓而沿用至今。
我來到老城北關,很遠就望見了窄窄的街上聳立著插天般的一座巨樓,其挺拔之姿在低矮的單層民房和店鋪映襯之下,猶如鶴立雞群一般格外奪目。
中陽樓通高23米有余,是一座平面呈正方形的四層全木結構過街樓閣,每邊均面闊三間。一層最為高大。樓閣設有四組1米多高的條石臺基,其上樓身則漸次收分,層高也逐漸縮矮,由四根貫通上下的金柱支撐起最頂層的十字歇山頂。密集花哨的斗栱把各層檐下都裝點得花團錦簇,雍容富貴,尤以頂層為最。樓的下面三層均設有回廊,梯道置于樓東南角上。早些年在二、三層上還塑有佛祖和菩薩的法身,但在動亂年代已經被摧毀無存。全樓的裝飾不厭其精,雕琢不厭其繁,飛檐層疊,斗栱環列,吻獸威猛,屋瓦在似火的驕陽下閃著熠熠的光輝,飽滿的油飾和彩畫映襯著樓身懸掛的各塊匾額。在南北兩面頂層檐下正中央均設“中陽樓”斗匾,三層則不懸匾額。南面的二層明間為“行孝仗義”,兩次間輔以“向南斗”“銜衡岳”;一層明間懸“中和位育”,兩側是“帶汾水”“襟霍山”。北面二層是“縱覽四宇”和“拱北極”“倚太恒”,一層擁“光被四表”,配“控云朔”“位中樞”。樓的東西兩立面不設匾額。
此樓也是命運多舛,屢建屢毀,有明確記載的是元大德七年(1303)大地震中轟然崩塌,后得以重建,但在清同治七年(1868)再遭雷擊而焚毀。所以其創建雖久,但眼前的這一座卻已經是清朝晚期的宣統元年(1909)重建,又經過當代的修繕維護,使得中陽樓得以如此完好地呈現在世人面前——它也是孝義老城里最重要的古建遺存了。當年孝義作為一方重鎮,樓下這條古街更是承載了數代的商賈繁華,不知有多少車馬人流在樓下走過。如今直沖云霄的喧鬧早已歸于沉寂,但仰觀這巍巍樓閣,審視這依舊保留了昔日格局的街巷,懷古之情仍讓人頗為慨嘆。我為古建筑畫像,為時代留記憶,也終將匯入中陽樓下如水而逝的往事之中。

孝義市中陽樓
在夏季干熱的午后,小街上已沒有多少人,我盡量擠靠在路邊的電線桿旁,因為這里既不會妨礙別人停車,也不會擋住商鋪的門口。附近一桌打麻將的老鄉斗志正酣,我也奮筆疾繪,就在這燥熱里一同揮汗如雨。也虧得這時節天黑得晚,我足足畫了四個多小時,已經晚上八點多了才完成作品,一位路過的大嬸看到后興奮地對人講:“你看他畫得多美啊,把那些疙瘩瘩(斗栱)也畫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