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東坡西方寺

從大武鎮沿著北川河上行不遠,有一座東坡村,村子因修建在河東岸山坡上而得名,現在新村面積很大,老村子被擠在了角落里。村東北的山坡上坐東朝西尚存一座小廟,其破敗的慘狀在山下很遠就清晰可見。廟宇建在一座很高的平臺上,看起來似乎是將背靠的黃土山削平了一部分所成,平臺外立面用河川里巨大的鵝卵石包砌。

我漫步走上廟前很陡的石階,滿是荊棘和垃圾的寺廟呈現在眼前。山門已經沒有了,圍墻也幾乎倒光,現存一座正殿和一座北配殿。南側配殿位置是一排磚砌窯洞的后背,它的頂部是一座狹長的平臺,最東端建有一座銜接正殿后檐角的東垛殿。正殿前有一株高大的槐樹,樹冠張開,如傘蓋般遮在院子上空。

正殿修建在半米余的磚砌臺基上,面闊三間,進深六椽,懸山頂,造型端莊秀氣,殿頂和殿身的比例恰當勻稱,檐下設七攢雙昂五踩斗栱,正中心補出大斜栱,用材古拙厚重,有早期建筑遺韻。檐柱里邊又設一排內柱,應是原有前廊,現在這里門窗全無,貫通明間前后砌有一道磚墻,把不大的正殿分隔為左右兩個房間,這是曾經被改做學校時所建,殿內墻上的黑板仍在。殿內構架簡潔舒朗,保存著多組題記,明間正脊下清晰地寫著“峕大明成化陸年(1470)歲次庚寅三月庚辰朔初九日戊子庚申時”,證明了此殿為明代所建。南次間脊下有“大清嘉慶歲次庚申五年(1800)閏四月初九日吉時”的題記,這是清代重修的記錄。我注意到了掉落在地上的琉璃脊剎字牌上赫然寫著“峕大元至元三年(1337)丁丑仲夏上旬三日”,這就是說此廟創建于元朝,重修于明清了。殿內南側尚存部分清代風格的天花,已經陳舊發黑的圖板上,依稀可辨是云紋環繞瑞獸或吉祥圖案裝飾。殿頂現在多處坍塌,后檐最為嚴重,已經漏天了,雨水和泥漿順著后墻流下來,殿內更是一片狼藉。前檐也已經糟朽腐爛,幾乎所有的椽子和飛子都塌掉了,沒有出檐的遮蔽,挑檐桁和斗栱被雨水淋浸得腐朽嚴重。我在南次間窗臺位置發現一塊“道光十三年(1833)七月初九”所立的重新明確寺產土地的碑刻,其中有一句“永郡北川東坡村舊有西方寺,年遠古剎……”,村人皆稱此破廟為佛寺,卻已不知道原名了,佛教自西域傳入,因此供奉佛祖的寺廟叫作西方寺也就順理成章了。

方山縣大武鎮東坡村西方寺

方山縣大武鎮東坡村西方寺

北側配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硬山頂,已經坍塌過半,成排的椽子頹然地耷拉下來。門前立有一通“大清同治六年(1867)十一月二十五日”的《重修觀音、三官之樓碑記》,但現存建筑并無此樓,我想很可能是指原來的山門,現在已經毀壞無存了,這種佛、道背對背共處一樓的山門在鄉間也是很常見的。

正殿南次間前設有石階,可以登至旁邊磚窯洞頂部的平臺,其上宛若野地一般盡是生滿堅硬利刺的荊棘。平臺盡頭與正殿后檐角相接處建有三開間硬山頂小殿一座,低矮局促,其貌不揚,卻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殿堂了。平臺下一共有兩組面朝南的磚石窯洞,應是原來寺中的僧舍之類用途,后來被改造成了教室。現在寺院西南角尚存一座時代特征明顯的拱頂磚砌小門樓,最上面用水泥塑造的五角星和“東坡七年制學校”的字樣依然完整。

我頂著呂梁山初春凜冽的寒風,盡量躲開身邊扎人的荊棘,坐在正殿旁的平臺上給西方寺留下一幅畫像,我知道自己救不了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度市| 门头沟区| 交城县| 台安县| 南靖县| 江川县| 秦安县| 景谷| 涞源县| 策勒县| 剑川县| 咸宁市| 万山特区| 云和县| 郁南县| 荔波县| 潜山县| 马尔康县| 大港区| 彭州市| 汶上县| 西丰县| 宜春市| 双城市| 十堰市| 阳谷县| 平昌县| 西昌市| 东港市| 东宁县| 尉氏县| 盐津县| 德清县| 云阳县| 陆良县| 禄丰县| 望城县| 丹寨县| 威宁| 喀喇沁旗| 文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