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訪山西古廟:晉中、晉北篇
- 連達
- 1135字
- 2020-07-03 10:46:32
離石安國寺
在離石區西北十余公里的呂梁山深處有一座烏崖山,這里群峰陣列,林木茂密,山懷里現存一處古剎——安國寺。寺院修建在半山腰的臺地上,背依高崖,面臨深谷,因受地形所限,雖然是坐北朝南的方向,建筑群卻是東西向狹長的布局,寺院的門開在最西端。全寺大致分為東西兩個區域,西部是核心區域,由大雄寶殿、東西垛殿和一座叫銅塔樓的磚木樓閣組成,院子兩端還建有對稱的鐘、鼓樓。寺院東部又分前后兩院,供奉有關帝、觀音、十王、呂祖等眾神佛,另有一些房屋是昔日的禪房、僧舍等附屬建筑群,其中尤以清代的于成龍讀書處最為著名。于成龍在清初官至兩江總督,以廉潔著稱于世,當年沒有出來做官時,就是在安國寺中隱居苦讀的。
全寺殿堂環山崖而列,憑欄遠望,但見溝谷幽深,四周是蒼翠的群峰相擁,風聲鳥鳴,景色怡人,在寺外的山林掩映之間,還點綴著石牌坊和磚塔等建筑,堪稱上佳的世外桃源之地。
大雄寶殿是全寺的核心建筑,面闊五間,進深六椽,懸山頂,前檐下出廊,共設有十一朵斗栱,除了正中央補間出一朵斜栱外,其余均為單杪單下昂五鋪作,用材碩大,手法古拙。明間和兩次間為隔扇門,兩稍間是直欞窗。殿內采用減柱造,構架也相對粗獷簡練,頗有元代遺風。三尊主佛面目圓潤,儀態雍容,結跏趺坐在蓮臺之上,是元代舊塑,歷經磨難至今,殊為不易。殿內東西兩山墻上還留有明代繪制的大面積佛傳故事壁畫,特別珍貴。殿前廊下陳列著古今碑刻十余通,翔實地記載了寺院千余年來的滄桑變遷。
殿前有一座面闊和進深各三間的兩層歇山頂磚木樓閣,名曰銅塔樓,相傳始創于唐代,不過現在的是明清時期遺留。樓前有兩尊暗紅色的砂巖石獅子,身材高挑,神態威猛,很有氣勢。

呂梁市離石區安國寺
據一通“峕大明隆慶五年(1571)歲次辛未八月”所立的《重修安國寺碑記》所載,這座寺院創建于唐貞觀十一年(637),初名安吉寺,至唐代宗時,其女昌化公主將御賜的兩枚佛牙放在一尊銅鑄佛塔里,供奉到寺中一座樓閣內,相傳即今日大雄寶殿前銅塔樓的由來。北宋嘉祐三年(1058)更名為安國寺。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的元末明初戰亂中,寺院被毀,僧眾潰散。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萬松和尚云游至此,欲募集捐款重修寺院,可惜不久就圓寂了。后有僧人得玘于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重修了正殿并彩繪金妝,但至天順年間殿宇再次損壞,到嘉靖年間,寺內已經瀕臨荒廢。后來僧人正如等欲再次重修,恰逢明隆慶元年(1567)九月十三日午時蒙古俺達汗大舉南下攻破石州城,死者數萬,寺內僧眾獨存,感于佛祖庇護,于是重修了安國寺。清代和近、現代更有多次重修,才使安國寺得以保留到現在。
我早上初到安國寺時,只是天有薄云,清風習習,待到我想畫大雄寶殿時,卻已經是狂風大作,山雨急襲了,只好躲進了大殿前的銅塔樓里,才勉強給大殿畫了一幅。

呂梁市離石區安國寺正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