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訪山西古廟:晉中、晉北篇
- 連達
- 992字
- 2020-07-03 10:46:29
上賢梵安寺塔
文水縣位于汾陽市北面,西靠呂梁山與離石區交界,東邊隔著汾河與平遙和祁縣為鄰,北部同交城、清徐兩縣相接。縣境內有一條縱貫南北的文峪河,古名文谷水,縣名即源于此。文水縣在春秋時期便是諸侯爭奪的封邑,秦代在此設大陵縣,北魏稱受陽縣,隋開皇十年(590)始稱文水縣。武則天時期曾一度改名為武興縣,唐中宗復位后,再次恢復文水之名,并沿用至今。
這里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地方,尤其是一代女皇武則天的家鄉,給這個原本聲名不顯的山邊縣城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文水縣上賢村梵安寺塔
上賢村古名太平里,位于文水縣南部,這里距離汾陽已經不遠了。當客車沿村東公路駛過,村北一座滄桑的平頂古塔頓時映入眼簾。我兩次路過上賢村,都是看到古塔就立即下車奔過去,那種穿透了現代平庸僵直水泥房子的包圍、穿透了歷史時空的古樸氣息和不屈力量讓我無法抗拒。
村北原有一座古剎名曰梵安寺,塔也就叫作梵安寺塔了,寺院北側還殘存有昔日的堡墻。相傳此地早在北魏時期就已經建寺了,唐代時一位皇子為了逃避殘酷的權力斗爭,來到這里出家,后來村人以“上等賢人于此”的意思把村莊改名為上賢村。另有說法是原為上仙村,日久諧音成了上賢村。可惜當初的寺院早已毀滅無存,僅余下這座孤獨的磚塔。
相傳此塔最早由一個叫李信的居士創建于唐高宗顯慶年間(656—661),現存者則為北宋崇寧三年(1104)重建,存高約45米,是一座八角七級的樓閣式磚塔,自下向上略有收分,周身已被近千年的風雨侵蝕成土黃色,布滿了榫孔和裂痕,各層塔檐都已支離破碎、殘缺不全。一層僅在南側開塔門,原有門洞被后世改成一個很小的拱門,成年人僅能躬身擠進去。各層塔檐之上皆出平坐,檐下設單杪雙下昂六鋪作斗栱,平坐下為雙杪五鋪作。二層以上的塔身四向開拱形窗,真窗和假窗相交錯。據說塔內原有木梯登頂,頂層并無塔剎,而是辟為平臺,修建小型殿堂一座,供奉鐵佛一尊。后來被侵華日軍掠去熔煉、鑄造槍彈,塔頂被搗毀,木梯也被拆掉,現在僅存空桶狀墻壁而已,看起來像一個超級粗大的煙囪。也有一種說法是此塔在地震中倒掉了半截,僅剩下七層。
這座粗壯敦實的平頭塔顯得老態龍鐘,看墻上密布的裂痕和脫落的磚石似乎已有隨時崩塌之憂,不過也就這樣一直堅挺到了今天。傳說此塔的另一個奇絕之處便是直接建在黃土臺地上,并無地基,現在塔根部被新建的水泥平臺所包裹,無法辨明真偽。
塔下的寺院早已毀掉,近些年新修的水泥仿古殿堂慘不忍睹,不看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