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得失之心(2)
- 保持平常心大全集(超值金版)
- 王琳 春榮編著
- 5620字
- 2014-02-17 10:52:35
一位挑水夫,有兩個水桶,分別吊在扁擔的兩頭,其中一個水桶有裂縫,另一個則完好無缺。在每趟長途的挑運之后,完好無缺的水桶,總是能將滿滿一桶水從溪邊送到主人家中,但是有裂縫的水桶到達主人家時,卻只剩下半桶水。
兩年來,挑水夫就這樣每天挑一桶半的水到主人家。當然好水桶對自己能夠送整桶水很感自豪。破水桶呢?對于自己的缺陷則感到非常羞愧,它為自己只能負起責任的一半感到非常難過,它特別羨慕好水桶的完整。
它終于忍不住了,在小溪旁對挑水夫說:“我很慚愧,必須向你道歉。”“為什么呢?”挑水夫問道,“你為什么覺得慚愧?”
“過去兩年,因為水從我這邊一路地漏,我只能送半桶水到你主人家,我的缺陷,使你做了全部的工作,卻只收到一半的成果。”破水桶說。挑水夫替破水桶感到難過,他說:“我們回主人家的路上,我要你留意路旁盛開的花朵。”
果真,他們走在山坡上,破水桶眼前一亮,看到繽紛的花朵開滿路的一旁,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之下,這景象使它開心許多!但是,走到小路的盡頭,它又難受了,因為一半的水又在路上漏掉了!破水桶再次向挑水夫道歉,挑水夫說:“你有沒有注意到小路兩旁,只有你的那一邊有花,好水桶的那一邊卻沒有開花呢?我明白你有缺陷,因此我善加利用,在你那邊的路旁撒了花種,每回我從溪邊回來,你就替我澆了一路花!”
“兩年來,這些美麗的花朵裝飾了主人的餐桌。如果你不是這個樣子,主人桌上也沒有這么好看的花朵了!”
命運賜給我們歡樂和機遇,同時也給了我們缺憾與苦難,我們沒有必要怨天尤人,更不必以偏概全、畏縮自卑。用豁達、寬容的態度對待生活,就會減少許多無奈與煩惱,多一些歡樂與陽光。惟有如此,才能做命運的主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你羨慕別人的生活比你快樂嗎?你認為他的日子過得比你好嗎?然而,你看過他們生活中的另一面嗎?
在河的兩岸,分別住著一個和尚與一個農夫。
和尚每天看著農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看起來非常充實,令他相當羨慕。而農夫也在對岸,看見和尚每天都是無憂無慮地誦經、敲鐘,生活十分輕松,令他非常向往。因此,在他們的心中產生了一個共同念頭:“真想到對岸去!換個新生活!”
有一天,他們碰巧見面了,兩人商談一番,并達成交換身份的協議,農夫變成和尚,而和尚則變成農夫。
當農夫來到和尚的生活環境后,這才發現,和尚的日子一點也不好過,那種敲鐘、誦經的工作,看起來很悠閑,事實上卻非常煩瑣,每個步驟都不能遺漏。更重要的是,僧侶刻板單調的生活非常枯燥乏味,雖然悠閑,卻讓他覺得無所適從。
于是,成為和尚的農夫,每天敲鐘、誦經之余都坐在岸邊,羨慕地看著在彼岸快樂工作的其他農夫。
至于做了農夫的和尚,重返塵世后,痛苦比那位農夫還要多。每天都要面對俗世的煩憂、辛勞與困惑,讓他非常懷念當和尚的日子。
因而他也和農夫一樣,每天坐在岸邊,羨慕地看著對岸步履緩慢的其他和尚,并靜靜地聆聽彼岸傳來的誦經聲。
這時,在他們的心中,同時響起了另一個聲音:“回去吧!那里才是真正適合我們的生活!”
不必羨慕別人的笑容,那也許只是苦中作樂或是強顏歡笑。我們總是習慣于羨慕別人,但很少有人想到羨慕自己。也許,只有懂得羨慕自己的人,才是真正值得羨慕的人。
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總有許多值得別人羨慕的地方,即使處在人生的低潮亦然如此。比如我們現在的學習非常累,但我們為了理想而奮斗,生活很充實;一個人事業受挫了,但他還有成功的機會;一個人下崗了,但他還有健康的體魄,一切可以從頭開始。和那些更不幸的人相比,這一切太值得羨慕了,也太應該珍惜了。
人生不需要太圓滿,有個缺口讓福氣流向別人也是件很美的事。懂得每個人的生命都有欠缺,就不會與他人做無謂的比較,反而更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好好數數上蒼給你的東西,你會發現自己所擁有的其實很多,而缺少的那一部分,雖不可愛,卻也是你生命中的一部分,接受它并善待它,你的人生會快樂很多。
放棄的背后
一天,有位大學教授特地向日本明治時代著名禪師南隱問禪。南隱以禮相待,卻不說禪,他將茶水注入這位來客的杯子,杯子已滿還在繼續注入。
這位教授眼睜睜地望著茶水不停地溢出杯外,終于不能沉默了,大聲說道:“已經溢出來了,不能再倒了。”
“你就像杯子,”南隱答道,“里面裝滿了你自己的看法,你不先把自己的杯子倒空,讓我如何對你說禪。”
南隱是有道理的。
有時候,如果我們只抓住自己的東西不放,就很難接受別人的東西。特別是現代社會,人變得越來越貪,有些人什么都不愿放棄,結果卻什么也得不到。
對于高人來說,放棄不是失敗,是智慧。
學會放棄,是放棄那種不切實際的幻想和難以實現的目標,而不是放棄為之奮斗的過程和努力;是放棄那種毫無意義的拼爭和沒有價值的索取,而不是喪失奮斗的動力和生命的活力;是放棄那種金錢地位的搏殺和奢侈生活的創造,而不是失去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兩個朋友一同去參觀動物園。動物園非常大,他們的時間有限,不可能所有動物都參觀到。他們便約定:不走回頭路,每到一處路口,選擇其中一個方向前進。第一個路口出現在眼前時,路標上寫著一側通往獅子園,另一側通往老虎山。他們琢磨了一下,選擇了獅子園,因為獅子是“草原之王”。又到一處路口,分別通向熊貓館和孔雀館,他們選擇了熊貓館,熊貓是“國寶”嘛……
他們一邊走,一邊選擇。每選擇一次,就放棄一次,遺憾一次。但他們必須當機立斷,若猶豫不決,時間不等人,他們失去的將更多。只有迅速做出選擇,才能減少遺憾,得到更多的收獲。
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將一條饑餓的鱷魚和一些小魚放在一個小箱的兩端,中間用一塊透明的玻璃板隔開。剛開始,鱷魚毫不猶豫地向小魚發動進攻,它失敗了。但它毫不氣餒,接著,它又向小魚發動第二次更猛烈的進攻,它又失敗了,并且受了傷。它還要進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進攻無望后它再也不進攻了。這時候,心理學家將隔板拿開,鱷魚仍然一動不動,它只是無望地看著這些小魚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悠閑地游來游去。它放棄了所有努力,最終活活餓死。
一只蝴蝶從敞開的窗戶飛進來,在房間里一圈一圈地飛舞,有些驚慌失措。顯然,它迷路了,左沖右突努力了好多次,都沒有飛出房子。
這只蝴蝶之所以無法從原路飛出去,原因是它總在房間頂部的空間尋找出路,而決不肯往低處飛,那低一點的位置就是敞開的窗戶。甚至有好幾次,它都飛到高于窗戶頂部至多兩三寸的位置了,可就是不肯再飛低一點!最終,這只不肯低飛一點的蝴蝶耗盡了氣力,奄奄一息地落在桌子上,就像一片毫無生氣的葉子。
有一首老歌,歌詞最后幾句是這樣的:“原來人生必須要學會放棄,答案不可預期;原來結果最后才能看得清,來來回回何必在意。”是啊!人生在世,何懼放棄。
人,正因為不懂得舍棄才會有許多痛苦。當自己有了舍棄和清掃自己的智慧時,就會豁然開朗,生命會馬上向你展現出另外一個截然不同的景致。
面對紛繁復雜的世界和物欲橫流的社會,懂得放棄的人,是會用樂觀、豁達的心態去對待沒有得到的東西的,他們每天都有快樂和愉悅的心情伴隨左右。而不懂得放棄的人,只會焦頭爛額地亂沖,他們不僅最終未能達到目標,而且每天都陷于得失的苦惱之中。
也許放棄在當時是痛苦的,甚至是無奈的選擇。但是,若干年后,當我們回首那段往事時,我們會為當時正確的選擇感到自豪,感到無愧于社會、無愧于人生。也許正是當年的放棄,才到達今天的光輝極頂和成功彼岸。
電影《臥虎藏龍》里有一句很經典的話:當你緊握雙手,里面什么也沒有,當你打開雙手,世界就在你手中。很多時候我們都應該懂得舍棄,生活中魚和熊掌都能兼得的時候很少,每一次放棄是為了下一次得到更多的回報。
人生莫不如此,有所失才會有所得。左右為難的情形會時常出現:比如面對兩份同具誘惑力的工作,兩個同具誘惑力的追求者。為了得到“一半”,你必須放棄另外“一半”。若過多地權衡,患得患失,到頭來將兩手空空,一無所得。我們不必為此感到悲傷,能抓住人生“一半”的美好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放棄是一種智慧,是一種豪氣,是更深層面的進取。我們有時之所以舉步維艱,是因為背負太重;之所以背負太重,是因為還不會放棄。功名利祿常常微笑著置人于死地。詩人泰戈爾說:當鳥翼系上黃金時,就飛不遠了。學會放棄,才能卸下人生的種種包袱,輕裝上陣,迎接生活的轉機,度過風風雨雨;懂得放棄,才擁有一份成熟,才會更加充實、坦然和輕松。
量力而為和量“需”而為
有篇文章講述了作者對螞蟻的觀察:
一只螞蟻拖著好不容易找來的食物在充滿障礙的路上艱難地移動著,我蹲了下來,仔細地看著這小小的生命,它用盡全身力氣,想將那塊對它來說很碩大的食品帶回它的家——那是半粒大米。
我突發奇想,如果給它一個更好的,它會怎么辦呢?
我將手中沒有吃完的半塊餅干輕輕地掰了一小點,放在它的去路上,那塊餅干足有那半個米粒的10倍大小。
那只小螞蟻轉了個方向,并沒有走我給它預定的那條路,而是更加賣力地拖著那半個米粒,似乎急于回家,想把它的這個輝煌的成績向眾人炫耀。我挪動了一下那塊餅干,擋在它的路上。
它終于發現了那個“更好”的東西,放下了正拖動的米粒,圍著那塊餅干轉悠起來,兩只觸角在上面敲來敲去,然后試著想拖動它。
那對它來說實在是太重了,它根本就拖不動!試了好幾次都沒有成功,它又圍著餅干轉悠了兩圈,然后在那里發呆,似乎在考慮怎么做才能移動它。我饒有興趣地看著它,想知道它會怎樣決定。
它放棄了,找到了剛才那半個米粒,繼續著它的工作。我拾了個小樹枝撥了它一下,它頓時驚慌失措起來,放下了米粒,快速地跑開,不過一會兒又回來找到那粒米繼續拖動。我又撥動了它一下,它又跑開,再回來,如此往復好幾次。
我被它那堅持不懈的精神打動,看著它把那半個米粒一步步拖回家。
過了一會兒,螞蟻洞里開出了大隊人馬,浩浩蕩蕩地來到餅干跟前,你拖我抬,很快就把那塊餅干弄回洞里。
如果把螞蟻的一生比作人的一生,做人也該如此,認識自己,量力而為,看準目標就去努力爭取。如果有的事情是你力所不能的,那么去求助你的朋友吧。
我們也應該像螞蟻一樣,在制訂自我目標的時候,不妨低開高走,先打算做到60分。雖然追求完美是每一個人的渴望,但最重要的還是量力而為,否則會使你背負上更多的無形的壓力。
量力而為,因人而異。如果是稱心的崗位,請珍惜工作;如果需要調節自己,請珍惜淡泊的心態。找一個最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量力而為不是一件難事,只要我們能對自己的能力有一個正確的估計,都能做到。對于我們來說,更難做到的是量“需”而為。經濟學上說,對于人的無窮的欲望來說,資源永遠是稀缺的。但是,我們不妨想一下,我們真正需要的東西是什么,即使把一座金山給你,你能享用的不過是九牛一毛而己。只要想開了,凡事我們都不需要過分地追求,只要得到自己真正需要的就可以了,多余的部分對于我們來說,得到和失去的差別并不大。
有一個人在河邊釣魚,他釣了非常多的魚,但每釣上一條魚就拿尺量一量。只要比尺大的魚,他都丟回河里。
旁觀的人見了不解地問:“別人都希望釣到大魚,你為什么將大魚都丟回河里呢?”
這人不慌不忙地說:“因為我家的鍋只有尺這么寬,太大的魚裝不下。”
不要讓無窮的欲念攫取己心,“夠用就好”也是不錯的生活態度。當人們在自助餐廳,毫無忌憚地吞食,那可真是一個可怕的景象。取自己夠用的,不必貪求,這也是一個重要的修煉。
人生中,得與失,常常發生在一瞬間。到底要得到什么?到底會失去什么?見仁見智。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充實,人應該隨時調整自己,該得的,不要錯過;該失的,要灑脫地放棄。都得,一定會讓他人為你而放棄;都失,也太對不起自己。
人的天性是習慣于得到,但是從人生的歷程來看,失去反比得到更為本質。我們遲早有一天會失去人生最寶貴的贈禮——生命,隨之也就失去了人生過程中得到的一切。佛教把布施列為“六度”之首,教人以一顆平常心對待失去。
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失去的就不要再懊悔,我們只做我們能做到的,也只去追求我們真正需要的。這樣,心境也就平和釋然了!
換個角度看得失
小李從小生活在一個環境很好的家庭,備受父母寵愛。后來考上了大學,讀了一個自己喜歡的專業。畢業后也沒費什么周折,進了一家大型企業。那年,他才20歲,尚是一個毛頭小伙子。
他滿懷希望和信心地走上了工作崗位。然而,接下來的一切卻讓他始料未及:單位的人際關系非常復雜,而他卻是那么單純,甚至有些天真,他說話做事都率性而為,不懂得收斂。漸漸地,他聽到了一些議論,說他年輕氣盛,做事毛糙等等。從小就養尊處優慣了的他,那一段日子很是沮喪。
他回家把在單位遇到的種種不愉快說給父親聽。他的父親給他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在一次車禍中不幸失去了雙腿,那個人的親戚和朋友都來慰問,表示了極大的同情。而他卻回答道:“這事的確很糟糕。但是,我卻保存下了性命,并且我可以通過這件事認識到,原來活著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而以前我卻從未這樣清醒地認識過。現在,你們看,我不是一樣順暢地呼吸,一樣贊賞天邊的云朵和路邊的野花?我失去的只是雙腿,但卻得到了比以前更加珍貴的生命。”
“這個遭遇車禍的人是個智者,他知道失去了雙腿是一件已經發生的事實,哪怕再痛苦也改變不了。所以,他換了一個角度,同樣一件事情,他能夠找到積極的那一面。而你,”他的父親頓了頓,接著說,“和同事之間相處得不愉快,作為一個剛剛走上社會的新人來說也是正常的。單位畢竟不是家庭,會有各種各樣的矛盾。你應該換個角度,把這種不愉快看做是對自己的砥礪,通過這種磨煉可以使自己盡快成熟起來。從這個角度看,你現在所面臨的境況,恰恰是你成長過程中的一筆財富。”
父親的一番話讓他豁然開朗。回到單位之后,每當再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他就想:換個角度,這是一件好事情,它至少說明我有不足甚至不對的地方,我得改正自己。如果確實不是他自己的問題,他也不再像以前那樣氣惱,而是想:換個角度,說明別人對我的要求比較高,我得加把勁兒。同樣的一件事情,過去給他帶來的是煩惱、苦悶,而現在帶給他的,則是積極向上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