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宮六百年
- 祝勇
- 1374字
- 2020-08-05 08:40:28
二
此刻,我正在寫的這本書也是一本《故宮遺錄》,通過文字來重構“故宮”的歷史,就像當年的蕭洵一樣。只不過我所講到的“故宮”,已不是他筆下的元故宮,而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紫禁城。他記錄了一個在15世紀之初行將毀滅的故宮,我講述的則是在那個“故宮”消失之后重新建起的“故宮”。這個“故宮”至今尚在,就在我們的眼前,每一根線條、每一片磚瓦都是真實的。我試圖在文字里將這座早已建成的城重造一遍,材料不再是磚石、楠木、琉璃瓦,而是文字,是一筆一筆的橫豎與彎鉤。當然,在重建里,我還動用了無數次的尋覓、追思與想象,因此這重述不只是借助文字完成的,還要借助情感、血肉與生命。
元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公歷1368年1月23日,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國號“大明”。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下令,在自己的故鄉鳳陽建設中都。
這項自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開始的建設工程,到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突然停止。
洪武八年,朱元璋下旨,“改建大內宮殿”。他舍棄了六朝故宮一直延續的玄武湖至聚寶山這一傳統軸線,在鐘山南麓,填掉燕雀湖,將金陵王氣,收束在這座新的紫禁城內。
關于南京城的風水,當年諸葛亮到達東吳,看見南京(當時稱建業)第一眼就曾感嘆:“鐘山龍蟠,石城虎踞,此帝王之宅也。”
假若朱棣后來不是去了北平,見識了帝國北方的天地浩大,目睹了元朝故宮的氣勢恢宏,或許在當上皇帝以后,他也會像自己的父親一樣,在六朝金粉的南京城里待上一輩子。帝國的邊疆城市北平,也不會在他的手里,重新變回成國都。
正是因為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二十一歲的朱棣帶著徐達的愛女、四年前被冊封的燕王妃,縱馬出了燈火闌珊的南京城,一路向北,跨過當年壯士一去不復返的易水,抵達遙遠的北平,就任燕王,帝國的劇情,才在他的手里,發生了反轉。
朱棣在北平住的燕王府,具體位置一直眾說紛紜。有學者認為,它在太液池西岸,元朝從前的西宮內,也有人認為,它其實就在元朝紫禁城的大內中。從史料上看,燕王府的正殿名叫承運殿,面闊十一間,次殿圓殿、存心殿,面闊皆為九間
。間,是中國古代建筑術語,指殿宇前后四根柱子之間的位置。北京故宮的太和殿,就是面闊十一間。在古代皇權社會,建筑無小事,根據禮制的規定,十一間、九間的規制,唯帝王才配享有,而王府的規格,最多只能在九間或九間以下,而燕王府的正殿竟然面闊十一間,顯然已經逾制。
二十多年后,這成為朱元璋的繼任者、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指控朱棣的把柄之一——他把四王爺居住在元朝天子宮殿內的行為定性為“僭越”。朱棣于是上書皇帝,做了這樣的自我辯解:
此皇考所賜,自臣之國以來二十余年,并不曾一毫增損,所以不同各王府者,蓋《祖訓錄》營繕條云,明言燕因元舊,非臣敢僭越也。
意思是說,住在元朝故宮,這是父皇的旨意,況且二十多年來,一直沒有修繕、擴建,跟各王府不同,只是利用了元朝的舊建筑,如何談得上“僭越”呢?
朱棣沒有說謊,燕王府之所以逾制,的確拜皇考(也就是他的父親朱元璋)所賜,因為朱元璋確曾說過:“除燕王宮殿仍元舊,諸王府營造,不得引以為式。”燕王府的“逾制”,是為了節省建設經費,因此沿用了元朝的舊宮殿,這一點得到朱元璋的認可,其他各王不能效仿。
元故宮中,唯有太液池東、元朝大內的正殿大明殿面闊十一間,而太液池西,隆福宮和興圣宮的正殿,面闊只有七間,因此可以判斷,燕王府的正殿,就是元朝天子曾經的正殿——大明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