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始計第一(1)

用兵始于計謀,善策出自“廟算”,而精確的“廟算”又來自對各種因素的偵測考察。

孫子在第一章中非常具體地提出了“五事”、“七計”的考察標準,按照這個標準能對自己和敵人的優劣有個較全面的判斷,即“先察”。在“先察”的基礎上做到“后謀”。

孫子還在這些基礎上總結了整部兵法的精粹:“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原文

孫子曰: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高下、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譯文

孫子說:戰爭是國家的大事,關系到軍隊的生死,國家的存亡,不能不認真考察研究。

所以,要用經過敵我五個方面的分析比較而定的計謀去研究它,以探索戰爭的情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將,五是法。所謂“道”,就是使民眾與君王的意愿一致。這樣,他們就可以為君主死,為君主生,而不畏懼危險。所謂“天”,就是指晝夜陰晴、寒冬酷暑、春夏秋冬。所謂“地”,就是指地勢的高低、路途的遠近、地形的險阻平坦、地域的寬窄、死地與生地的利用。所謂“將”,就是指將帥的智謀、威信、仁慈、勇敢、嚴明。所謂“法”,就是指軍隊的組織編制、將吏的管理、軍需的供應。凡屬這五個方面的情況,將帥都不能不知道。了解和掌握這些情況的就能勝利,不了解這些情況的就不能勝利。因此,要通過對敵我雙方情況的比較,來探索戰爭勝負的情勢。即是說,哪一方君主能夠使民眾與自己的意愿一致?哪一方將帥更有才能?哪一方更具天時地利?哪一方法令能貫徹執行?哪一方武器裝備精良?哪一方兵卒訓練有素?哪一方賞罰分明?我根據以上七個方面就可以判斷誰勝誰負了。

如果聽從我的計謀,作戰一定勝利,我就留下;如果不聽從我的計謀,作戰一定失敗,我就離去。

有利的計謀,已被采納,還要造成有利的態勢,作為外在的輔助條件。所謂有利的態勢,就是根據對自己有利的情況,掌握作戰的主動權。

用兵是一種詭詐的行為。所以,能打而裝作不能打,要打而裝作不要打,要向近處而裝作向遠處,要向遠處而裝作向近處。敵人貪利,就引誘它;敵人混亂,就攻取它;敵人力量充實,就要防備它,敵人兵力強大,就要避開它;敵人氣勢洶洶,就要阻撓它;敵人辭卑慎行,就要驕縱它;敵人休整得好,就要勞累它;敵人內部團結,就要離間它。在敵人毫無防備之時發動進攻,在敵人意料不到時采取行動。這是軍事家指揮的奧妙,是不能預先傳授的。

開戰之前,“廟算”能夠取得勝利的,是因為勝利的條件充分;開戰之前就預計不能取勝的,是因為勝利的條件不充分。“廟算”周密就能勝利,“廟算”疏漏就沒有勝利,何況不做“廟算”呢?我們根據“五事”、“七計”來進行觀察,誰勝誰敗就可見端倪。

兵法精粹

五事——戰斗力五要素

孫子強調在戰前必須就敵我的五項基本要素加以衡量,對敵我雙方的實力進行計算比較,以掌握其真實的情勢。這五項基本要素是:道、天、地、將、法。

“道”,指的是民眾和君主之間,具備共同信念,民眾可以為君國而死,不畏懼任何危險。

“天”,天時,指的是晝夜晴雨,寒冬、酷暑,春、夏、秋、冬季節的變化。

“地”,地利,指的是路途的遠近、地形的險要與平坦、地勢的開闊與狹隘,以及地形進退的難(死地)易(生地)程度。

“將”,將領,指的是指揮官必須具備智謀、誠信、仁慈、勇敢、嚴明五大素養。

“法”,法制,指的是軍隊的編制、將吏的統制和軍需補給等。

七計——判斷勝負七準則

接著,孫子又提出七個判斷勝負的基本標準,這就是“七計”:

(1)哪一方的元首賢明,對國民有號召力?

(2)哪一方的將帥有才能,對軍隊有威信?

(3)哪一方得到天時與地利?

(4)哪一方的法制命令能夠貫徹?

(5)哪一方的軍力強大?

(6)哪一方的部隊訓練有素?

(7)哪一方的賞罰分明?

從以上七項比較中就可判斷誰勝誰負。

十二詭道

用兵是以詭詐為原則(詭道)。能攻,要故意裝作不能攻;要打裝作不想打;要攻近處故意裝作要攻遠處;要攻遠處,又裝作要攻近處;或以小利引誘敵人;或使敵人內部混亂,乘亂攻取;敵人力量充實,就要防備它;敵人兵力強大,就要避開它;或者挑逗敵人,使其發怒;或者示以軟弱,使其驕縱;當敵人安逸時,使其疲于奔命;當敵人團結時,設法離間瓦解。總之,這十二詭道強調的是要在敵人沒有準備的狀態下實施攻擊,要在敵人意想不到的情況下采取行動,這是用兵制勝的秘訣,必須隨機應變,無法在事前傳授。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兵家使用范例

李煜的悲劇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是《孫子兵法·計篇》的開頭語,也是整部《孫子兵法》的開頭語,體現出戰爭的嚴肅性,顯露出孫子的“慎戰”思想。戰爭是殘酷而慘烈的,搞不好會導致國破家亡。因此,戰爭雙方都希望一舉戰勝對手,增強國家實力。

在現實中,戰局變化多端,沒有人能穩操勝券。在戰爭中失敗的一方,后果不堪設想,而勝方也有可能遭受巨大損失。五代時,宋太祖趙匡胤穩定了內部以后,準備出兵統一全國。打到最后,只剩下南唐和吳越兩個國家。當時,南唐的國主是李煜,歷史上稱為南唐后主。

李煜平時縱情詩酒,沉溺聲色,疏于政務,對戰爭及國家大事一竅不通;既不諳事,又不識人,輕易中了趙匡胤的反間計,殺害了南唐能征善戰的大將林仁肇和忠臣潘佑,以致在宋軍壓境之時,束手無策,最后只好光著身子自縛請降。這位精于詩詞、音樂和書畫的南唐后主,由于不懂得“存亡之道”,忽視國家的政治和戰爭,終于釀成了國破家亡的慘劇。因此,《孫子兵法》開篇即強調:戰爭關系“死生”與“存亡”,應仔細思量和研究。

商戰使用范例

為沒有敵人而自豪

李嘉誠不僅靠他的誠信贏得他人的合作,同時也靠他的善良、仁慈得到了許多人的幫助和支持。

善待他人,是李嘉誠一貫的處世態度,即使對競爭對手亦是如此。商場充滿爾虞我詐、弱肉強食。要做到這點,不少人認為是不可能的事。

香港《文匯報》曾刊登李嘉誠專訪,主持人問道:

“俗話說,商場如戰場。經歷那么多艱難風雨之后,您為什么對朋友甚至商業上的伙伴,仍抱有十分的坦誠和磊落?”

李嘉誠答道:“最簡單地講,人要去求生意就比較難,生意跑來找你,你就容易做。”

“一個人最要緊的是,要有中國人的勤勞、節儉的美德。最要緊的是節省你自己,對人卻要慷慨,這是我的想法。”

“顧信用,夠朋友。這么多年來,差不多到今天為止,任何一個國家的人,任何一個省份的中國人,跟我做伙伴的,合作之后都能成為好朋友,從來沒有一件事鬧過不開心,這一點我是引以為榮的。”

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老競爭對手怡和。李嘉誠鼎助包玉剛購得九龍倉,又從置地購得港燈,還率領華商眾豪“圍攻”置地。李嘉誠并沒為此而與紐璧堅、凱瑟克結為冤家而不共戴天。每一次戰役后,他們都握手言和,并聯手發展地產項目。

“要照顧對方的利益,這樣人家才愿與你合作,并希望下一次合作。”追隨李嘉誠20多年的洪小蓮,談到李嘉誠的合作風格時說,“凡與李先生合作過的人,哪個不是賺得盆滿缽滿!”

商場上,人緣和朋友顯得尤其重要。善待他人,利益均沾是生意場上交朋友的前提,誠實和信譽是交朋友的保證。正如在積累財富上創造了奇跡一樣,李嘉誠良好的人緣在險惡的商場同樣創造了奇跡。

李嘉誠生意場上的朋友多如繁星,幾乎每一個有過一面之交的人,都會成為他的朋友。他在生意場上只有對手而沒有敵人,不能不說是個奇跡。

處世使用范例

向對手求助

戰爭是國君、將帥“不可不察”的“國之大事”,因為它關系到“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由此,再發散性思維到人生,人生中的一切沖突、對抗是個人的大事,它關涉個人的“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也要認真審察。

俗話說:“男兒出門一步,就有七個敵人。”對現代人而言,敵人真是不勝枚舉,如商敵、情敵、棋敵、牌敵、考敵等。其實,既然同樣都是人,為什么要自己為自己設下那么多的敵人?為什么要那么懷恨別人?這種朝朝暮暮與人為敵的人,終有一天,會變成冷酷無情的人。

有的人一旦對立場相左的人產生恨意時(即使是假想敵),就會千方百計地攻擊對方,直到徹底打倒對方為止。還有一些人,抱著“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心理,如果挨了一拳,一定要還以三拳才肯罷休。如此一來,不但永遠無法和解,還會增加彼此之間的憎恨,落得兩敗俱傷,最后同歸于盡。

為了避免產生這種現象,我們應該盡量欣賞對方的成就,體諒對方,而不是播下仇恨的種子。

美國的議會秘書任期也和議員一樣,一年一選。這年,經營印刷業的富蘭克林獲得了議會秘書的提名。富蘭克林非常想當選,不但這項工作很適合他,還能拿到一份報酬,更重要的是,這項工作能使富蘭克林同議員們建立良好的關系,取得印刷選票、法律文本、紙幣等印刷業務,以獲得更多的客戶和利益。

但是,富蘭克林的提名遭到一位新任議員的強烈反對,那位議員發表了一個演說,將富蘭克林批評得一文不值,他認為富蘭克林資歷太淺,不是議會秘書的最佳人選。

面對這樣一位出其不意的對手,起初富蘭克林很頭痛了一陣子,不過他還是想出了辦法來化解兩個人之間的矛盾。

富蘭克林了解到這位新議員家產殷實,受過高等教育,是個有名的紳士,他的才能和影響會使他在一定時間內對議員們產生作用,后來證實的確如此。他又打聽到新議員收藏有一本罕見的珍本書,于是,他就寫了一張便條,表達了熱切想看到這本書的愿望,請求他能借給自己看上幾日,新議員慷慨地借給了他。

一周后,富蘭克林把書送還,又附上一張便條,誠摯地表示了熱情的謝意。在他們下次見面時,新議員十分客氣地同富蘭克林說,以后隨時都愿為你提供服務。不久,富蘭克林如愿以償當選議會秘書,同時他們成了好朋友,這種友誼一直保持到他去世。

這件事告訴我們什么呢?它說明在現實生活中,對自己的對手、敵手、對立面,與其怨恨報復、對抗、無味的攪局,倒不如謹慎地、不卑不亢地先求助于對方,以此博取對方的好感而消弭以往的情緒和芥蒂更為有利。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兵家使用范例

五德將軍祖逖

選將執法在《孫子兵法》中內容十分豐富,它是治國、治軍的關鍵。歷史證明,軍事戰略雖然從屬于政治、自然及社會物質基礎,然而操縱戰爭、導演戰爭、決策戰爭方略,最終由人執行。

00孫子擇將帥,重智、信、仁、勇、嚴五德,具備此五德方可為將。何謂“智”?第一是高瞻遠矚,從人類生存的大范圍來把握戰爭的發展趨勢;第二是清醒而準確的判斷力,以駕馭現實各種因素;第三是當機立斷的決策力。何謂“信”?即將帥個人威信,將帥的威信產生于仁愛、勇敢、嚴毅。何謂“仁”?“孝、悌、信、愛”是仁德的廣義涵義,而仁德的將帥必然愛兵,用愛訓練、管理軍隊,激發士兵的忠勇精神。何謂“勇”?勇是將帥人格精神的集中體現,不是“一夫之勇”,而是“萬夫不當之勇”,是勇與謀的統一。何謂“嚴”?即將帥凜然不可犯的氣度,是號令嚴正、令出即行的綱紀。將帥五德是孫子治軍思想中人才學說的集中體現。在五德方面,東晉著名的軍事將領祖逖值得贊賞。

祖逖因平定黃河南北紛亂,率兵北伐立下戰功,被封為鎮西將軍。在南征北戰期間,祖逖對部下親如兄弟,“其有微功,賞不逾日”。祖逖生活十分儉樸,并和士卒一起不失農時,參加生產,外出打柴,解決軍需不足,振興中原經濟。他還十分體貼處在拉鋸戰中的人民和塢堡組織。當時散布在黃河南岸還有許多勢力弱小的塢堡組織。由于常常受到羯人首領石勒的侵犯,不能自持,許多塢主的子弟被送到襄國做人質。祖逖來到后,這些人顧慮重重,不敢與之接近,怕石勒報復。祖逖知道后,立即宣布:凡兒子在襄國者“皆聽兩屬”,即準許其在歸屬晉軍后,表面上仍然附屬石勒。還經常派出小分隊佯擊這些塢堡組織,讓石勒知道他們沒歸順晉軍。這樣,塢堡組織解除了顧慮,開始幫助祖逖。石勒稍有什么動靜,他們便向祖逖報告,使祖逖打了許多勝仗。祖逖對戰俘也采取優待辦法。一次他的巡邏兵抓獲了一個石勒轄區的人,他親令款待,給他講明道理,然后放回,此人回去后,到處講祖逖的好處,并率鄉里五百家投奔祖逖。祖逖對那些死于戰亂中的百姓加倍重視。發現后,即命令部屬予以掩埋,并為之焚香祭奠。許多百姓尤其是老人十分感動,有的置酒開會,流著眼淚說:“吾等老矣,更得父母,死將何恨!”當時百姓中流傳一首歌謠:“幸哉遺黎免俘虜,三辰既朗遇慈父。玄酒忘勞甘瓠脯,何以詠恩歌且舞。”可見人民對祖逖的感激之情。

由于祖逖深得人心,力量不斷擴大,使石勒對他逐漸害怕起來。尤其是石勒正與東晉幽州刺史段匹(石單)激戰于厭次(今山東無棣縣境),無力南顧,又怕祖逖北上抄其后路,便主動討好祖逖,親自派人“下幽州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又致書祖逖,“求通使互市”。祖軍逃到襄國的降卒,石勒不但不接納,反斬其首級獻與祖逖。祖逖巧妙地利用了石勒的和好政策,乘機休養生息,整訓軍隊,發展民間貿易,使黃河以南“收利十倍,于是公私豐贍,士馬日滋”,經濟迅速得到發展,為大舉北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商戰使用范例

要“安人”必先“修己”

管理是修己安人的歷程。孔子說:“修己以安人。”

任何一個人,都應該先把自己修治好,再透過做人做事的具體表現,來促進大家的安寧。中國文化中諸子百家的管理思想盡管不同,但它們大多都認為管理學是一門“以人為本”的“修己安人之學”,管理就是一個“修己安人”的歷程。

對于儒家的修身學問,梁啟超先生有過高度而精確的概括:“儒家哲學,范圍廣博,概括起來,其功用所在,可以《論語》‘修己安人’一語括之,其學問最高目的,可以《莊子》‘內圣外王’一語括之。做修己的功夫做到極處,就是內圣。做安人的功夫做到極處,就是外王。至于條理次第,以《大學》上說得最簡明;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就是修己及內圣的功夫;所謂‘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安人及外王的功夫。”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平市| 清水河县| 汉川市| 正阳县| 将乐县| 湘潭市| 布尔津县| 新郑市| 鹤峰县| 鄂托克前旗| 元朗区| 涪陵区| 泰来县| 泊头市| 廉江市| 珠海市| 林周县| 洪雅县| 都昌县| 忻州市| 图片| 汝城县| 兴安县| 镇康县| 衡南县| 莱州市| 石河子市| 莒南县| 阿勒泰市| 荣昌县| 吉水县| 海晏县| 兖州市| 镇沅| 文昌市| 深州市| 都兰县| 高青县| 甘谷县| 清河县| 崇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