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正始名士——涇渭分明的陣營
- 三國之三國歸晉:公元239—280
- 宿巍
- 9586字
- 2020-06-19 15:20:25
(一)輔臣暗戰 各樹親黨
魏景初三年(239)正月,年僅八歲的齊王曹芳正式即位成為曹魏帝國第三任皇帝。第二年,魏國改元正始,一個充斥著陰謀、詭計、爾虞我詐的正始時代就這樣開始了。
與很多人想象的不同,正始初年,初掌權柄的曹爽表現得相當謙虛和善,并不像后世晉人所說,一開始便飛揚跋扈、目空一切,架空司馬懿,事實上執政初期的曹爽與司馬懿的關系十分和諧,至少表面如此。
年紀輕輕的曹爽對年齡上可以當他老爹的司馬懿非常尊重,朝廷大事都要跟司馬懿商量再做決定,而司馬懿也很有長者風范,不時給予指導,一個德高望重的元老,一個努力做事積極上進的年輕后輩,這就是正始初年的魏國朝廷,一切都顯得那么和諧、那么美好。
但這一切都是真的嗎?答案是否定的。司馬懿父子的狼子野心,高堂隆等人早已看得一清二楚。多年來,司馬懿處心積慮培植黨羽,朝廷內外到處都有他的親信。而曹爽身為曹魏宗室,保住大魏江山是他的使命,也是他唯一的選擇。一個要奪,一個要守,兩個高度對立的政治利益集團,又怎么可能和諧共處?他們根本不是同路人。
那又為什么會出現互敬互讓的溫馨場景呢?很簡單,因為他們都在演戲。處在權力中心,必須學會爾虞我詐、鉤心斗角,每天都必須戴著面具生活,特別是在敵人面前。
官場老手、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只要他認為時機未到,是決不會輕易動手的,謀朝篡位不是小事,搞不好就會身首異處被誅滅九族,需慎之又慎。
司馬懿還在不停地搞他的小動作,如果把魏國比作一株參天大樹,司馬懿現在做的就是挖樹根、剪樹枝,等到大樹被掏空,他再輕輕一推完成最后的工序,當然,實際過程要遠比這復雜得多。
官場新貴曹爽,此時他的壓力很大。拜曹魏禁錮宗室的政策所賜,曹爽之前的政治履歷幾乎就是一張白紙,這跟已經是三朝元老威望顯赫的司馬懿簡直就是一天一地,朝野諸多背景深厚的名士早已歸心司馬氏。
曹爽明白他必須要有所行動,擴展人脈、收買人心,在業績上全面趕超司馬懿。公正地說,曹爽上臺后,頗想有一番作為,并且他也的確做出了一些成績,只不過,后來被司馬氏統統給抹黑篡改了。
曹爽面對的是一個與曹操、諸葛亮一個級別、層次的敵手,以他的能力,想超越司馬懿是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司馬懿混跡官場幾十年,司馬老賊在朝廷摸爬滾打熬業績的時候,曹爽還在穿開襠褲。兩人能力的差距不需多說,但既然是首輔,就必須拿出首輔的氣勢來,壓住次輔司馬懿及其黨羽。首要的任務就是拉人。曹爽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政治班底。
那些已經投靠司馬氏的元老重臣如蔣濟、王肅等人,曹爽自然是拉不動的。但曹爽也有自己的親信,首先是幾個兄弟。
曹爽上臺后,立即提拔弟弟曹羲做中領軍,請注意這個職務,以及歷屆擔任這一職務的人就不難發現,這是一個多么重要的職位。中領軍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掌管京師宿衛軍,握有兵權。弟弟曹訓為武衛將軍也屬于宿衛軍系統。有軍隊就有一切,兵權必須抓在手,這個曹爽也懂。
其余的曹氏兄弟如曹彥等被安排到皇帝身邊做散騎常侍等侍從官,可千萬別小看散騎常侍,雖然級別不算高卻是天子近臣,時刻陪在天子身邊,地位尊貴尚在其次,主要是接近權力中樞,朝廷的決策詔令(執政者自己借皇帝發布的命令除外),陪在皇帝身邊的侍中、散騎常侍們會第一時間得到消息。
一旦朝廷有什么風吹草動,安插在皇帝身邊的親信會第一時間給本方傳遞消息,對身處權力核心的高官來說,及時的情報不僅關系到政治前途、切身利益,更關乎身家性命。
曹爽開始在重要部門到處安插自己的親信,以逐步取代司馬氏的人,抵消后者的影響力。司馬懿當然也沒閑著,看看他給兩個兒子安排的職務,就會發現此時魏國政壇的微妙,司馬師的職務是中護軍(司馬師任職時間稍晚,他接替的是曹爽親信夏侯玄),同樣執掌兵權,同樣屬于京師宿衛部隊。而司馬昭擔任的也是散騎常侍。何其相似!
中領軍曹羲、散騎常侍曹彥——親弟弟。
中護軍司馬師、散騎常侍司馬昭——親兒子。
官場如戰場——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
雖然他們具體上任的時間稍有不同,但局勢卻一目了然,此時的曹爽跟司馬懿各有山頭、各據勢要。司馬懿并沒有如后來晉人說的,一開始就被奪權、被壓制,晉人的話不可信,曹爽與司馬懿之間的權力爭斗的白熱化還要等上幾年,因為此時雙方都還沒做好攤牌的準備。
但兄弟畢竟就那么幾個,僅靠兄弟是遠遠不夠的,曹爽又大量起用新生代名士,所謂新生代是相對于老一輩元老重臣而言;這些人大都出身高貴、才學出眾,有自己的政治主張,在魏明帝太和年間就已在政壇嶄露頭角,但卻因鋒芒畢露隨即遭到魏明帝及元老重臣的封殺而一度銷聲匿跡。
隨著曹爽的上臺,這些人又重新活躍起來。他們的到來給曹爽集團注入了一股新鮮血液,他們也成為曹爽集團的骨干與倚重力量。這些活躍在魏國正始年間的名士,被史家稱為正始名士。
(二)曹爽選才 名士薈萃
曹爽選拔的名士標準相當高,個個來歷不凡,這些人與曹魏政權有著非同一般的緊密關系。這里僅介紹其中幾位主要成員,管中窺豹亦可見一斑。
何晏,字平叔,荊州南陽郡宛縣(今河南南陽)人。大將軍何進之孫,何晏的父親早卒,年輕貌美的母親被曹操相中納入“后宮”,何晏因此也一起被帶進曹府。曹操好色是出了名的,“奸雄”難過美人關,與何晏有著相同經歷的還有秦朗,秦朗的父親秦宜祿被張飛所殺,秦朗的母親就是傳說中一度將關羽迷得神魂顛倒的那位大美人,也因貌美出眾被曹操娶回了家。
曹操愛美人,愛屋及烏,對美人生的兒子諸如何晏、秦朗也很寵愛,視如己出,吃穿用的跟曹丕、曹植等人幾乎沒有分別,曹操還頗以此得意。
何晏長大后又被曹操招為駙馬。曹操把女兒金鄉公主嫁給了何晏,這聽起來有點匪夷所思,何晏的母親嫁給了曹操,何晏又娶了曹操的女兒,輩分有點亂,但不講禮法,只憑感覺,這是典型的寒門作風。更是曹操的風格,儒學士族之家是絕對干不出這種有悖綱常的事的,這也是曹操被后世的道學家詬病的地方。
但曹丕上臺后,一切都變了。曹丕喜歡秦朗,卻很討厭何晏,所以秦朗被委以重任風光無限的時候,何晏卻無所事事,只能在家讀讀書、下下棋。
曹丕不喜歡何晏,可曹爽跟何晏卻很對脾氣,曹爽剛一掌權就立即起用何晏,讓他做了天子近臣——散騎常侍,之后何晏先后任侍中、尚書,何晏是那個時代的名士代表。下面這位就更了不得。
夏侯玄——曹魏集團真正的核心人物,在曹爽集團中,曹爽某種程度上僅具有象征意義,夏侯玄才是正始名士當之無愧的精神領袖。
夏侯玄與曹氏有著血濃于水的親情,他的父親夏侯尚就不多說了,那是曹氏嫡系。他的母親是曹真的妹妹德陽公主,也就是曹爽的姑姑。他管曹真叫舅舅,他跟曹爽的關系打斷骨頭連著筋。夏侯玄的姐姐就是司馬師的原配夫人——那位被毒死的夏侯徽。夏侯玄還有一個叔叔叫作夏侯霸。
看了以上的關系,不用想也知道夏侯玄會站哪邊。曹爽對夏侯玄也十分倚重,輔政后,提拔夏侯玄做散騎常侍,不久又任命夏侯玄為中護軍。
中護軍,統領京師宿衛部隊,掌管武將的升遷任免,至關重要,魏晉易代之際,更是非同小可,看看之前擔任這個職務的蔣濟乃司馬懿的親信,之后接替夏侯玄的司馬師是司馬懿的兒子,后來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也擔任過這個職務。看到這里,你就會明白,曹爽對夏侯玄有多信任。
畢軌,字昭先,兗州東平人,其父畢子禮在建安時代曾任典農校尉。畢軌少有聲名。魏明帝曹叡還是平原王時,畢軌就是他的文學侍從,明帝即位后,畢軌也被召入京師為官,從此飛黃騰達。
畢軌的兒子娶了曹家公主,成為駙馬,畢氏與皇室聯姻,其與曹氏的關系更加緊密,政治立場自然擁曹。
不久,畢軌被提拔為并州刺史。并州靠近邊境,鮮卑騎兵時常來騷擾劫掠。魏青龍年間,鮮卑首領軻比能以和親為名誘使歸附魏國的鮮卑首領步度根叛逃,自率萬騎在陘北接應。
并州刺史畢軌聽說步度根叛逃,當即派將軍蘇尚、董弼出塞追擊,魏軍與軻比能大軍在樓煩遭遇,結果魏軍寡不敵眾,全軍覆沒。
邊塞敗報傳至京師,畢軌立即遭到中護軍蔣濟的彈劾,而蔣濟與司馬懿的關系,眾所周知。之后,畢軌因卷入浮華案一度沉寂。
畢軌與曹爽素有交情,曹爽對畢軌言聽計從,曹爽當政后,畢軌便被召入京師出任中護軍,不久又轉任侍中、尚書,后任司隸校尉。司隸校尉相當于首都衛戍區司令,握有實權。畢軌既是親信又與曹氏聯姻,備受曹爽的器重信任。
李勝,字公昭。其父李休早年追隨漢中張魯為其帳下司馬,他家就住在南鄭。曹操南征漢中時,李休勸張魯歸附曹操,被曹操賜爵關內侯,家也從南鄭搬到了鄴城。黃初年間,李休先后做過上黨、鉅鹿太守,后年老歸家。
李勝少游京師,結交了不少名門公子,曹爽就是其中之一。李勝少年成名跟夏侯玄等名士交往甚密,這些青年才子很快成為京師洛陽的風云人物,他們崇尚玄學、善談老莊,與以儒學相標榜的元老派格格不入,少年得志的夏侯玄等人在洛陽大出風頭卻遭到元老派的忌恨。
之后,魏明帝禁浮華,夏侯玄、李勝、何晏、諸葛誕等人紛紛被貶官、免官,遭到壓制。曹爽輔政,李勝被再次起用,先任洛陽令,接著升任滎陽太守、河南尹。
鄧飏,字玄茂,鄧禹之后。鄧飏跟李勝等人都是官家子弟,少年得志成名于京師。明帝時任尚書郎,后任洛陽令,坐事免官,旋即起家拜中郎,遷中書郎。鄧飏與李勝等是至交好友,浮華案發,鄧飏名在其中,也被黜免。直到曹爽當政才重新被起用,出任潁川太守,不久被召入京城任大將軍曹爽長史、遷侍中尚書。
(三)“譙沛化”的曹爽集團
曹爽秉承了曹操的用人傳統,在關鍵位置上堅持譙沛化。
桓范(?—249),字元則,沛國(今安徽濉溪)人,《魏略》記載他是沛國龍亢人。其人多才多藝,尤善丹青。當然這些不是主要的,此人最大的特點是足智多謀,曹爽正是看中了這點,加上又是同鄉長輩,對桓范特別尊敬。
桓范建安末年入仕,明帝朝先后擔任中領軍、尚書,后遷征虜將軍、東中郎將,使持節都督青、徐軍事,任內因與徐州刺史鄭岐不和被免官。后一度被任命為冀州牧,但因當時坐鎮冀州的鎮北將軍呂昭比他資歷淺出仕晚,他不愿位居人下,干脆稱病不上任。
曹爽當權后,任命這位不得志的謀士做了大司農,位居九卿之列,桓范這才心滿意足走馬上任。
丁謐(?—249),字彥靖,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曹操部將典軍校尉丁斐之子。
丁斐就是偷牛換大餅的那位仁兄。丁斐是曹操的老鄉也是親信,他的兒子丁謐則成了曹爽的心腹,與何晏、鄧飏一同被司馬氏黨羽呼為臺中三狗,罵得這么狠,足見司馬黨羽對其有多么痛恨了。
文欽(?—257),字仲若,譙郡(今安徽亳州)人,曹操部將文稷之子。
建安二十四年(219),魏諷謀反,文欽受到牽連下獄治罪,按律當死,但曹操念及他是部將文稷之子赦免了他。太和年間,文欽擔任五營校、牙門將。后歷任廬江太守、鷹揚將軍、冠軍將軍等職,長期駐守淮南,屢立戰功。
但美中不足的是,文欽喜歡虛報戰功,每次打仗都要夸大戰果,這倒也沒什么,那個時候,前線將領差不多都這么干,這已經成為軍中潛規則,但文欽虛報戰功竟然搞得舉國皆知,這就有點過分招搖了。
好在他的上級毌丘儉,就是那位遠征高句麗的名將,因為懷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對他很遷就,而大將軍曹爽因為文欽是自己的老鄉也很寵著他。正所謂朝中有人好做官,盡管文欽的毛病不少,但從中央到地方都有人保他,所以總是平安無事,官位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
(四)爭取世家 中原名門
盡管在拉人方面,曹爽下手要比司馬懿晚,威望手段也不如司馬老賊,但曹爽及其謀士們還是盡了最大的努力去爭取世家子弟。
當時的中原已經出現了許多地方世家名門,這些家族既是當地的豪族,門中子弟也多在朝廷及州郡做官,這些家族不但在本地呼風喚雨頗有勢力,在朝中也是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地位舉足輕重。
潁川荀氏——前后二荀 輔曹興晉
三國風云際會,荀氏以事功為重的家風得到張揚,其家族功業達到巔峰,荀氏家族進入鼎盛時代。荀彧、荀攸,不僅是三國也是中國古代的著名謀士。
荀彧,字文若,歸曹后,妙策迭出,功業屢建,居功至偉。助操破呂布,定徐、兗,迎天子,平袁紹,征荊州,功勛卓著。曹操對荀彧衷心感佩。
荀攸,字公達,荀彧之侄,投曹后征拜軍師,一生中為曹操屢獻奇計,在曹操與張繡、呂布、袁氏諸戰中,皆有力焉。曹操表封攸曰:“軍師荀攸,自初佐臣,無征不從,前后克敵,皆攸之謀也。”
荀彧、荀攸以功業皆至顯位,荀彧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封萬歲亭侯。荀攸官至軍師、尚書令,以功封陵樹亭侯。二人卓異的治世才能將其家族門望提升至無以復加的地位,當世中原,鮮有出其右者。荀爽(董卓征辟)、荀彧、荀攸(曹操禮聘),曹操當政主動與荀氏聯姻。二荀確立了荀氏門第在漢魏之際的地位。
司馬氏當權也極力拉攏。晉朝的實際開創者司馬懿更是把荀彧當作偶像崇拜,對之敬如神明。
魏晉時代荀氏家風變質,由之前的積極進取,建功立業,變為應時達變,政治投機。改變門風的主要有兩人,荀顗與荀勖。
荀顗,字景倩,豫州潁川郡人,荀彧第六子。荀顗也是一位少年成名的世家子弟,因父親荀彧的關系,直接被召為中郎,成為一名令人羨慕的郎官(朝廷在編的儲備干部,前途光明)。
這時司馬懿正當權,司馬懿對荀彧特別崇敬可以說到了崇拜的程度,愛屋及烏,見是故人之子,對荀顗格外關照,加上荀顗談吐不俗頗有些才學,很快被司馬懿擢拜為散騎侍郎。
荀顗博學多才卻品行不端,一心甘當司馬鷹犬,與荀勖、賈充、馮紞等人同流合污,竭力輔佐司馬氏篡權。出身名門才學出眾的荀顗委身于司馬氏后,深受司馬懿父子賞識。
毌丘儉、文欽發兵勤王。荀顗曾參與討伐毌丘儉,并因功晉爵萬歲亭侯。司馬昭輔政,荀顗升任尚書。司馬昭征討諸葛誕,留守京師的就是這個荀顗。可見司馬昭對他的信任,不是心腹,怎能擔負如此重任?
司馬懿提拔荀顗,司馬昭信任荀顗。荀顗更是死心塌地為司馬氏效命,這個人,曹爽無論如何是拉不動的。
既然如此,曹爽就拉荀氏的另一位后人荀勖。
荀勖,字公曾,豫州潁川郡人,漢司空荀爽曾孫。荀勖繼承了荀家的遺傳也是個早慧的神童,十幾歲就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受到潁川前輩鐘繇的稱贊,聲名在外。
大將軍曹爽聽說其名后,馬上將其招入麾下,任為中書郎。
此君還精通音律,荀勖在晉朝曾主持樂律改革,依三分損益法制造出與十二律相應的十二支笛。在此過程中還發明了管口校正術,在中國音律學上占有一席之地。當然,這只是他的副業。
盡管曹爽試圖拉攏荀氏,使其加入己方,但在曹氏與司馬氏的政治斗爭中,因為荀氏與司馬氏同為士族階層,而曹氏為閹宦之后,使荀氏自然地向司馬氏靠攏。
荀勖接受了曹爽的禮聘卻并不代表他就投效了曹氏。
高平陵政變后,司馬氏掌權,控制朝政,荀氏為門戶計,也不得不相機應變,投歸司馬氏。之后荀勖投效大將軍司馬昭,數進策謀,深受信任。與裴秀、羊祜共掌機密。
曹爽集團對荀氏的拉攏徹底歸于失敗。
荀氏前有二荀(荀彧、荀攸)為曹操出謀劃策,后有二荀(荀顗、荀勖)替司馬氏參贊軍機。荀氏在魏晉易代之際,做出了自己的選擇,拋棄故主,擯棄忠貞,卻延續了家族的興盛,而荀氏并不是唯一的背叛者,當時的很多世家名門都做出了相同的抉擇。
河東裴氏——起于秦漢 興于魏晉
河東裴氏在中國歷史上聲名顯赫,真正的名門望族,自秦漢、魏晉歷六朝而盛極!裴氏一門公侯,正史立傳者六百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先后出過宰相五十九人,大將軍五十九人,刺史二百一十一人,太守七十七人,皇后三人,狀元五人,進士二百余人,郡守以下不計其數,七品以上者達三千余人,可謂人才輩出,宛如群星。
僅以漢末三國而論,裴潛之父親裴茂是漢靈帝朝尚書令,裴潛在曹操秉政時做到兗州刺史,后為魏國尚書令,裴潛之子裴秀后輔佐司馬炎稱帝成為晉朝開國功臣,祖孫三代歷仕漢、魏、晉三朝且均位居顯官,典型的世家名族。唐代韓愈盛贊裴氏:“魏、晉以來,世為名族,支分派別,各成大家。”
裴秀,字季彥,并州河東聞喜人。裴秀八歲能文,比荀勖還厲害。時人語之曰:“后進領袖有裴秀。”度遼將軍毌丘儉向大將軍曹爽極力推薦裴秀,曹爽對河東望族裴氏早已如雷貫耳,久聞其名,對其子弟自然格外重視,刻意栽培,曹爽將裴秀召入大將軍府,令其襲父爵清陽亭侯,任黃門侍郎。
盡管曹爽在拉攏世家方面挖空心思、不遺余力,但結果卻仍是竹籃打水,裴秀的經歷與荀勖如出一轍,司馬氏討伐諸葛誕時,裴秀與尚書仆射陳泰、黃門侍郎鐘會隨行,參與軍機。裴秀在拋棄曹氏后先后輔佐司馬昭、司馬炎父子兩代。
裴秀與荀勖的相似之處還不止于此,荀勖從政之余喜歡鉆研音律,裴秀在公務之外也有專長,此君善于制圖,是一位地圖學大師級人物,說開山祖師也不為過。
裴秀任司空時兼任地官,他利用方格比例,主持繪制出當時全國古今地圖集——《禹貢地輿圖》十八幅,以及全國地圖《地形方丈圖》。在總結前人經驗基礎上提出“制圖六體”理論,奠定了中國古代制圖學基礎。這一理論在他之后一直用了1400多年。英國科技史學家李約瑟教授稱裴秀為“中國制圖學之父”“世界科學繪圖創始人”。地圖古已有之,但真正的“地圖學”卻是從裴秀開始的。
范陽盧氏——望出范陽 北州冠族
范陽盧氏在魏晉易代之際的代表人物是盧毓。
盧毓(183—257),字子家,幽州涿郡涿縣人。東漢名儒盧植幼子。說起涿郡盧氏,有人或許感到陌生,但提起范陽盧氏,則幾乎無人不曉。
中國古代有所謂五大名族(家族)十大(門閥)世家,范陽盧氏都名列其中,范陽盧氏、博陵崔氏、趙郡李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并稱海內五大望族。
十大世家則指:
一、隴西李氏——言必稱隴西李
二、沛縣劉氏——兩漢劉宋,顯赫皇族
三、陳郡謝氏——王謝堂前燕,烏衣巷內最后的豪門
四、瑯邪王氏——“王與馬,共天下”
五、清河崔氏——“崔盧王謝”。北魏時一度與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并稱“四大家族”
六、范陽盧氏——“自古幽燕無雙地,天下范陽第一州”
七、滎陽鄭氏——“天下鄭氏出滎陽”
八、太原王氏——“裔遷太原,王家頻稱,因以王姓,代出群英”
九、弘農楊氏——“四世三公”“西晉三楊”
十、蘭陵蕭氏——“兩朝天子,九蕭宰相”
涿郡盧氏即范陽盧氏。魏黃初七年,魏改涿郡為范陽郡,以涿縣為州治。
盧氏盧植、盧毓、盧欽祖孫三人經歷與河東裴氏如出一途。盧毓之父盧植,海內名儒,先后做過漢朝九江、廬江太守,同蔡邕等人校訂五經,又與皇甫嵩、朱儁平定黃巾之亂。盧毓才學名氣雖不及其父,但在魏國也做到吏部尚書。后追隨司馬氏出任三公,盧欽在司馬昭時代官拜吏部尚書。有晉一朝,盧氏都是華夏名門,列位公卿。
盧毓一生都在魏(國)朝做官,歷經五代君王(魏王曹操、皇帝曹丕、皇帝曹叡、先是皇帝后被司馬師廢為齊王的曹芳、先是皇帝后被司馬昭所殺的高貴鄉公曹髦),世受君恩,本應盡忠曹氏,可這位盧毓卻是典型的身在曹營心屬司馬,歸附司馬氏后更是成為司馬懿父子的心腹爪牙。
曹爽集團中的何晏、畢軌等人,對盧毓的無節操“投敵”痛恨至極,盧毓投靠司馬氏是朝野公開的秘密,也因此,曹爽集團掌權后,便以何晏取代盧毓的吏部尚書,將人事權奪走,以便安插自己的親信。盧毓與時任司隸校尉的畢軌更是水火難容。
盡管如此,鑒于盧氏在中原的聲望,曹爽也不愿與盧氏交惡,還是想盡力爭取,于是搶不到父親就搶兒子的曹爽提拔盧毓的兒子盧欽為尚書郎。
盧欽(?—278),字子若。曹爽對盧欽十分尊敬,曹爽的一個弟弟曾私下里找到盧欽,有所請托,盧欽不但未給情面反而將此事告知曹爽,曹爽訓斥了自己的弟弟,對盧欽表示贊許。
曹爽集團覆滅后,盧欽在司馬昭當政時期升任吏部尚書,晉封大梁侯。父子兩代在司馬氏治下做吏部尚書(人事部長),盧氏父子的政治立場,還需多說嗎?
太原王氏亦是中原五大名門之一,論族望不遜于范陽盧氏。
太原王氏的代表人物王昶,字文舒,并州太原人。曹丕太子在東宮時的太子文學。魏明帝曹叡曾下詔求賢,時任太尉的司馬懿向朝廷推薦王昶,司馬懿舉薦王昶除其本人才學外,更看重其家族門第。
司馬懿舉薦太原王昶,曹爽就征辟王昶之子王渾、侄子王沈,暗中跟司馬氏較勁。不過,與之前的幾大名門不同,太原王氏在曹爽當政的正始年間,并不活躍,他們的發跡在之后的晉朝。
王昶的孫子王濟娶了司馬昭的女兒常山公主,在政治婚姻頗為流行的政治上層,婚姻關系就是政治關系,從其子弟的婚配嫁娶,便可探知他們的政治傾向,百試不爽。
滎陽鄭氏——天下鄭氏出滎陽
滎陽鄭氏是漢唐之際的北方名族,北魏隋唐與博陵崔氏、隴西李氏、趙郡李氏、范陽盧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并稱五姓七家。滎陽鄭氏先祖最早可追溯到周分封的姬姓鄭國,國亡后以國為姓,故地滎陽是其郡望。東漢末年,從鄭當時一脈的鄭渾、鄭泰等人開始,逐漸發展為高門望族。歷經變遷直至唐代,鄭姓仍是望族。
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其中李氏與崔氏各有兩個郡望。所以稱之為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家。
滎陽鄭氏之得名始于三國魏正始三年(242),當時從司州河南郡分出一部設滎陽郡,此前或稱河南郡開封鄭氏,魏晉之際滎陽鄭氏見于正史《三國志》的便有鄭泰、鄭渾等四十人,《晉書》收入鄭沖、鄭袤、鄭球、鄭默、簡文帝鄭太后等鄭姓人物四十二人。
說起三國鄭氏,有一個人不能不說,沒錯,他就是曾為大將軍何進僚屬后巧妙勸阻董卓募兵的鄭泰鄭公業。據說鄭泰后與荀攸謀誅董卓,因事泄出逃,東歸袁術,袁術表奏鄭泰為揚州刺史,未及上任而卒。鄭泰弟弟鄭渾為避亂南投袁術,后轉投曹操,曹丕時先后做過山陽、魏郡太守。
鄭袤(189—273),字林叔。滎陽開封人。鄭泰之子、鄭渾之侄。
鄭袤早孤隨叔父鄭渾避難江東。荀攸見過鄭袤說,鄭公業不亡矣(意思是說,鄭袤才學見識不遜其父,鄭氏后繼有人)。曹操大封諸子,臨淄侯曹植廣選賓友,鄭袤被選為臨淄侯曹植的侍從文學,后入朝為尚書郎,又在地方做過縣令、太守。
大將軍曹爽輔政,將鄭袤召入幕府做從事中郎,拜散騎常侍。
與之前不同,對滎陽鄭氏的爭奪,曹爽難得一次搶占先機,走在了司馬懿的前面,但這并不能為曹爽挽回頹勢。
當時,曹爽與司馬懿的隱秘暗戰已漸趨白熱化,司馬懿這次也想將滎陽鄭氏從曹爽那里拉過來,但直接拉人過于明顯,于是,老奸巨猾的司馬懿采取迂回策略,司馬懿親自找鄭袤“聊天”,其間,盛贊鄭袤的叔叔鄭渾做太守時的愛民勤政,委婉地勸說鄭袤暫時去地方出任太守,其用意在使鄭氏避開政治旋渦,到外面躲避風浪,待局勢平穩再回來。
鄭袤何等聰明,當即領會了司馬太傅一番好意,去廣平做太守。
曹爽被司馬懿搞掉,司馬懿言而有信,又將鄭袤召入朝中做侍中,司馬師廢黜魏帝曹芳,受命迎接新君曹髦的就是少府鄭袤與司馬氏姻親河南尹王肅。
后毌丘儉于淮南起兵,司馬師親自出征,當時百官都去為司馬師送行,鄭袤因為有病,未能前往。心思縝密的司馬師遍視文武,唯獨不見鄭袤。值此紛亂之際,鄭袤的缺席令司馬師不能不多想,他不知鄭袤是真的有病還是故意裝病不來,如果是后者,問題就大了。
司馬師對身旁的中領軍王肅說,即將遠行,獨不見鄭光祿(鄭袤時任光祿勛),司馬師走后,王肅趕緊去告訴鄭袤,鄭袤聞言大驚,趕緊命人套車,鄭袤躺在車上去追司馬師,鄭袤深知司馬師為人,若是令此人起疑可非同小可。
好在當時司馬師大軍尚未走遠,鄭袤及時追上了司馬師。司馬師見鄭袤來了,心情大好,與鄭袤同坐一車。因鄭袤早年在朝中曾與毌丘儉共事,在車上,司馬師便向鄭袤討教“平亂”方策,鄭袤自然不敢違逆司馬師,說了一堆客套話,這才過關。
鄭袤之后,其子鄭默在晉朝歷任顯官。易代之際,滎陽鄭氏很識時務,歸附司馬,不僅保住爵祿,而且鄭氏從此飛黃騰達。滎陽鄭氏在北魏、隋唐更是達到鼎盛,滎陽鄭氏先后走出九位宰相、五個狀元。
潁川荀氏、河東裴氏、范陽盧氏、太原王氏、滎陽鄭氏無一例外地拋棄曹氏,選擇與同為世家的司馬氏合作。
在爭取世家的爭奪戰中,以曹爽為首的曹氏集團完敗,輸得很徹底。
應該說,在爭取世家大族及其子弟方面,曹爽集團已經很努力了,但卻收效甚微。因為士心早已歸屬司馬,曹爽等人費盡心力極力拉攏的荀勖、裴秀、王沈、王渾等最終還是倒向了司馬氏,并為司馬氏篡奪曹氏江山出謀劃策,以上名門無一例外成為新朝勛貴、開國功臣,繼續延續他們家族的“榮光”。而司馬氏也未能得意很久,數十年后的永嘉之亂,司馬氏也將品嘗眾叛親離國破家亡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