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前言(2)
- 大學史記(“民國大學與大師”叢書系列)
- 李子遲
- 3437字
- 2014-01-24 10:59:50
在此之前,一是中國傳統的民間書院和朝廷辦的太學、國子監,但那并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近、現代大學;一是西方傳教士在中國興辦的教會大學,已經開始有了大學的萌芽,其中上海的圣約翰大學和山東的齊魯大學是比較早、也比較成熟的兩所學校,它們應該就是誕生在中國這片古老土地上的第一批大學。
如果說北洋大學堂(今天津大學)是中國政府設立的第一所自辦、官辦大學,則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就是中國政府設立的第一所中央大學。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各學校轉為效法美國的大學制度,而延續至今。
在此前后,中國最好的大學,也就是南洋、北洋、圣約翰、齊魯了。南洋因為沒有受到什么干擾,尤其超過北洋,是其中的“老大”。當時,北大、清華、復旦、南大、浙大等校都還沒有發展起來。
中國除了北大與清華這兩所至今仍受世人矚目的國立大學之外,一直被冷落的私立大學(如東吳、復旦、暨南)和教會大學(如金陵、燕京、滬江)也有值得感念之處,他們在北大與清華之外,也算是開辟了中國大學的“第三條道路”。
很快,中國的高校有了長足發展。蔡元培初任民國教育總長時,在當時的國力下,覺得國家能集中力量辦好首都的這所大學就已不錯。結果,高等教育的發展令他自己也很意外。國立大學連連創辦不說,各省辦學熱情和能力更是令人吃驚,且不管地方是由何等人掌管,對大學教育都不吝投入。民間私立大學也不斷涌現。這個文明古國自古高度重視教育的脈流,在民國延續。
1917年蔡元培開始執掌北大,到五四運動中北大獨占鰲頭,使北京大學成為中國當時最有名、最杰出的大學,特別在人文方面更是無人能望其項背。繼而是蔡的學生蔣夢麟主校,北大繼續發展。但當時北大的理工科還很差;理工科還是南洋、北洋強。南洋大學于1921年并入唐山、北京兩校后,改稱交通大學,又因為有唐文治的精心管理,成為當時最好的理工學府。北洋大學的理工科也十分強勁。但南洋、北洋雖有理、工、管,卻缺乏文科,還不是綜合大學。
北伐成功,從1927年蔣介石定民國首都于南京,國內形勢趨向穩定,到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民國社會經濟得到了一定發展,號稱“黃金十年”。這10年里,中國的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大,大學辦學水平進一步提高。
1929年7月26日,國民政府頒布《大學組織法》,規定大學以研究高深學術、養成專門人才為目標;大學分國立、省立、市立和私立4種;大學下設的學院分為文、理、法、商、農、醫、工、教育等8種;擁有不少于3個學院的方可稱大學。
國民黨從四處收集人才開始組建中央大學,想將之建為國民政府的最高學府,到20世紀30年代,終于在羅家倫手里建成當學科門類最齊全的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體系龐大,名師眾多。但中央大學由于與政治聯系緊密,經常卷入各種運動中,師資流動很大,學術和教育質量受到很大影響,學生有的很優秀,有的則是達官貴人子弟,不學無術,良莠不齊,其基礎是從無到有,并未形成很有特色的校風。
北京大學則改名為北平大學(不過時間不長),由于蔡元培的離去和全國重心的南移,有些衰落。但其文、理科依然不錯,僅工科較差。
交通大學下設上海、唐山、北平3個分部,規模更巨,致力于工業救國,基礎好,底子厚,理工科無人能及,缺點是由于隸屬交通部,只限于理工,基本沒有文、醫等,十年間沒有中大、清華發展快。
清華也于20世紀20年代中期崛起,由于清華前身是留美預備學校,起點好,廣延名師,又得天時、地利、人和,在梅貽琦率領下,以火箭速度發展,短短十數年就成為中國最好的大學之一,文、理、工都有很強的實力;國學院諸泰斗競艷,蔚為壯觀。
張伯芩和嚴范孫在天津創辦的私立南開大學,發展也很快。
同濟大學成為有名的理、工、醫大學。
這一階段,中國最好的大學是中央大學、北京大學、交通大學和清華大學。這4校不相上下,號稱大學“四強”。當時的著名學府,還有北洋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山大學、南開大學、同濟大學、山東大學、東吳大學、東北大學、浙江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大學、東南大學、廈門大學、暨南大學、圣約翰大學、燕京大學、金陵大學、滬江大學、齊魯大學等。1937年,全國共有大學及獨立學院78所,教師6615人,大學生及研究生37330人。
大學體制成熟了,棲身大學或大學出身的現代知識分子群體形成了。相對于數億人口的中國而言,他們還只是萬分之一的鳳毛麟角,確實是“精英”啊!
接下來是8年漫長的抗日戰爭時期,乃民國高等教育史上特殊的一頁。
侵略者極恨民族意識最強、宣傳抗戰御侮最突出的大學,比如南開,竟被炸得只剩一座樓。民族危難中,一座座寧靜的校園受到了嚴峻考驗。70多所大學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中,紛紛內遷,輾轉跋涉,維持教學。清華、北大、南開遷到昆明,組成西南聯合大學。中大和交大遷到陪都重慶(但在南京和上海都留下偽中大和偽交大),浙大遷到貴州,交大的唐山和北平分部在茅以升帶領下也遷至貴州。戰爭烈焰熊熊,大學薪火不滅。蔣介石將教育政策概括為:“戰時要當平時看。”
西南聯大合聚三校之力,無疑是當時全國最好的大學,名師璀璨,學生優異,也可以說是當時世界的名校翹楚;但三校雖然聯合,其實也是各自為政,注定最后不可能合成一校。
內遷使交大和中央大學實力大受影響,無法與西南聯大比肩。
浙大則創造了一個神話,在竺可楨帶領下,在戰火中成長壯大,一舉成為最好的大學之一。李約瑟到貴州,發現這么貧苦的地方居然有這么好的大學,驚訝之余,稱贊其為“東方劍橋”。雖然老外言過其實,但也說明當時浙大的強大。這也是浙大學子最為驕傲的時期。
北洋大學顛沛流離遷到西安,與其它學校組成西北聯合大學,從此開始衰落,抗戰勝利才免去消亡的命運,在南開的土地上重建北洋大學,建國后改為現在的天津大學。
在這8年里,西南聯大(含清華、北大)一枝獨秀,中大、交大、浙大則不相上下。
抗戰勝利后,各校遷回舊址,大學教育恢復了正常,各校繼續發展。1946年《中華民國憲法》規定:“教育、科學、文化之經費,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預算總額15%,在省不得少于其預算總額25%,在市、縣不得少于其預算總額35%,其依法設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產業,應予保障。”
到抗戰勝利3年后、民國覆亡2年前的1947年,這一年是民國高等教育的高峰,中華大地共有大學210所,其中國立大學31所,私立大學25所;國立獨立學院23所,省立獨立學院24所,私立獨立學院32所;國立專科學校20所,省立專科學校32所,私立專科學校23所。全國大學聘任助教以上教師8964人,其中教授2700人;在校生155036人,其中研究生424人,本科生130715人,專科生23897人。
清華在西南聯大時期又招集了一批名師,分校后更加強大;中大和交大也開始恢復元氣;浙大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力頭;北京大學則停滯不前,甚至有些不如燕京大學;南開大學從私立成為國立,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經過西南聯大時期也更為有名。
所以,從抗戰到建國前,中國最好的大學是清華、中大、交大、浙大;其次是北大、同濟、南開、復旦、中山、東北、東吳、武大、燕京、金陵等。
科學文明和現代思想在朗朗傳播。一座座學府,一團團濃蔭;一個個學人,一片片書聲;一次次晨昏,一串串故事。多少學子,在這里笑過哭過,愛過恨過。大學的話題,有關知識文化的傳承,有關真理智慧的求索,有關社會文明的提升,有關民族精神的進步,有關人類理想的追求,永遠探討不完。
學者謝泳認為:1949年以前的中國是一個動蕩的時代,真正安定的時間并不長。在這個時代里,除了外患以外,還有不斷的內爭。這樣的時代,中國高等教育還能發展,實屬不易。這個結果是中國知識分子共同努力造成的,也是中國國立大學校長能在政府和大學之間保持平衡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政府對大學獨立所保持的相當尊重,應當肯定。
中華民國時期,正是因為有蔡元培、蔣夢麟、唐文治、張伯芩、梅貽琦、陶行知、馬相伯、郭秉文、竺可楨、茅以升、羅家倫、胡適、李登輝……這些深受近代文明熏陶,熱情追求真理,具有崇高人格的教育家,全面提升了中國大學的品質,使這些大學迅速和世界接軌,融入了人類主流文明。蔡元培、蔣夢麟身上所體現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北大精神,竺可楨身上體現的浙大“求是”精神,梅貽琦等人在清華搞的“通才教育”,無論在今天還是在明天都不會過時,也只有這些精神才可能把我們帶入一個新的時代。
學者楊東平說:中國高等教育的童年是豐富、爛漫和充滿活力的。半個世紀之前民族前輩的探索和思考,是我們今天在新世紀不斷糾正、改良和前進的重要精神資源。
魂兮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