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務會計學
- 接民 張艷 周在霞 宋紅艷
- 3272字
- 2020-06-30 17:09:38
第二節 財務會計前提與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一、財務會計的基本前提
財務會計基本前提又稱會計假設。財務會計基本前提是企業財務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前提,是對財務會計核算所處時間、空間環境等所做的設定。財務會計的基本前提包括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
(一)會計主體
會計主體是指企業財務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空間范圍。財務會計核算的對象不是漫無邊際的,而是嚴格限定在一個特定的單位內,這個特定單位就是會計主體。在會計主體的前提下,財務會計核算對象應是本單位會計主體本身的經濟活動,而不是所有者和經營者個人或其他經濟實體的經濟活動。
會計主體與法律主體是有區別的。一般來說,法律主體必然是會計主體。例如,一個企業作為一個法律主體,應當建立財務會計系統,獨立反映其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但是,會計主體不一定是法律主體。例如,企業內部設立的獨立核算單位,如分公司、經銷部,就不具有法人資格,但可以是會計主體;又如,集團編制合并報表所依據的便是合并主體而非法律主體。
(二)持續經營
持續經營是指企業或會計主體的生產經營活動將無限期地延續下去。也就是說,在可預見的將來,企業將會按當前的規模和狀態繼續經營下去。明確這一基本假設,就意味著會計主體將按照既定的用途使用資產,按照既定的合約條件清償債務,會計人員就可以在此基礎上選擇會計政策和估計方法。正是由于企業持續經營前提的存在,才產生了企業資本保全的問題,從而產生了會計核算中正確區分資本性支出與收益性支出的必要。
(三)會計分期
會計分期又稱會計期間,是指為了定期反映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活動情況,便于結算賬目,編制會計報表,及時地提供有關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會計信息,而人為地將企業持續不斷的生產經營活動分割為若干個均等的會計起訖期間。會計期間的劃分對于確定會計核算程序和方法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由于有了會計期間,才產生了本期與非本期的區別,產生了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才使不同類型的會計主體有了記賬的基礎,進而出現了應收、應付、折舊、攤銷等會計處理方法。
(四)貨幣計量
貨幣計量是指會計主體在進行財務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時以貨幣為計量單位,反映會計主體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會計核算以貨幣計量,使會計核算對象——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統一地表現為貨幣運動,用以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規定,會計核算以人民幣為記賬本位幣,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一律通過人民幣進行核算反映,業務收支以人民幣以外的貨幣為主的企業可以選定其中某一種貨幣作為記賬本位幣,但是編報的財務會計報告應當折算為人民幣。
財務會計核算的四項基本假設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的關系。會計主體確立了會計核算的空間范圍,持續經營與會計分期確立了會計核算的時間長度,而貨幣計量則為會計核算提供了必要手段。沒有會計主體,就不會有持續經營;沒有持續經營,就不會有會計分期;沒有貨幣計量,就不會有現代會計。
二、財務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
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就是指會計信息的有用性。會計信息的有用性程度越高,則會計信息的質量就越高,這就在客觀上需要為會計信息的質量制定一個標準。因此,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是對企業財務會計報告中所提供的會計信息質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財務會計報告中提供的會計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決策或評價企業管理部門受托責任所應具備的基本特征。
(一)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內容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的規定,我國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關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實質重于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和及時性等。
1. 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業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事項為依據進行財務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如實反映符合確認和計量要求的各項會計要素及其他相關信息,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內容完整。一項信息是否可靠取決于真實性、可核性和中立性三個因素。因此,可靠性具體包括以下要求:一是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事項為依據進行財務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二是應當如實反映其所應反映的交易或事項,將符合財務會計要素定義及其確認條件的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如實反映在財務報表中;三是應當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則的前提下,保證會計信息的完整性。
2. 相關性
會計信息的相關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相關,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對企業過去、現在或未來的情況做出評價或預測。會計信息應當有助于使用者評價企業過去、驗證或者修正過去的有關預測,因而具有反饋價值。相關的會計信息還應當具有預測價值,有助于使用者預測企業未來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
3. 可理解性
會計信息的可理解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清晰明了,便于會計報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企業編制財務會計報告、提供會計信息的目的在于應用,而要使使用者有效地使用會計信息,就要求財務會計報告所提供的會計信息清晰明了、易于理解。
4. 可比性
會計信息的可比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具有可比性,包括縱向可比,即同一企業不同時期發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項,應當采用一致的會計政策,不得隨意變更;以及橫向可比,即不同企業發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項,應當采用規定的會計政策,確保會計信息口徑一致、相互可比。可比性不僅要求不同企業之間的會計信息具有橫向的可比性,而且要求同一企業不同時期的會計信息具有縱向的可比性。
5. 實質重于形式
實質重于形式要求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財務會計確認,不應僅以交易或事項的法律形式為依據。如果企業僅僅以交易或事項的法律形式作為依據進行財務會計確認,那么就容易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無法如實反映經濟活動。例如,以融資租賃方式租入的固定資產,雖然從法律形式來講承租企業并不擁有其所有權,但從經濟實質上看,企業能夠控制其創造的未來經濟利益,所以應當將以融資租賃方式租入的固定資產視同自有,列入資產負債表。
6. 重要性
重要性是指提供的信息要能夠影響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重要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反映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有關的所有重要交易或事項。若企業會計信息的省略或錯報會影響使用者據此做出經濟決策,則該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的應用需要依賴職業判斷,企業應當根據其所處環境和實際情況,從項目的性質和金額大小兩個方面來判斷其重要性。
7. 謹慎性
謹慎性要求企業對交易或事項進行財務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時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不應高估資產或收益、同時不低估負債或費用。但是謹慎性的應用并不允許企業設置秘密準備,如果企業故意低估資產或收益,或者故意高估負債或費用,將不符合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的要求,會損害會計信息質量,扭曲企業實際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從而對使用者的決策產生誤導,這是會計準則所不允許的。
8. 及時性
及時性要求企業對于已經發生的交易或事項,應當及時進行財務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不得提前或延后。會計信息的價值在于幫助使用者做出經濟決策,因此具有時效性。即使是可靠、相關的會計信息,如果不及時提供,也就失去了時效性,對于使用者的效用就大大降低,甚至不再具有任何意義。
(二)會計信息質量要求之間的關系
可靠性和相關性是決定會計信息有用性的兩個最基本的質量要求,缺少任何一個,會計信息都是無用的。可靠性是基礎,相關性是目的。從理論上講,在受托責任觀下強調信息的可靠性,而在決策有用觀下強調信息的相關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和及時性是會計信息的次要特征,有助于提高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同時,及時性還是會計信息相關性和可靠性的制約因素,企業需要在相關性和可靠性之間尋求一種平衡,以確定信息及時披露的時間。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性是與決策者的需要相關的,其重要性的程度有賴于信息提供者的判斷。一般而言,對信息使用者評價受托責任和進行決策將產生重大影響的信息就是重要信息。
思考:近年來,人們對財務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或相關性爭論不休。基于現代企業制度與金融市場框架,請分組討論:財務會計信息應該追求可靠性還是相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