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B 國際儲備的構成
國際儲備是伴隨歷史的發展而發展的。在“二戰”前,黃金與可兌換為黃金的外匯構成各國的國際儲備。現在由于各國經濟相互依存性的提高和金融往來的日益密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已經把借入儲備統計在廣義的國際儲備之內,即除了包括該國貨幣當局持有的各種形式的國際儲備之外,還包括該國向外國政府、中央銀行、國際金融組織或商業銀行籌借資金的能力。自有儲備和介入儲備之和又可以稱為國際清償力。通常所講的國際儲備是指狹義的國際儲備,即自有儲備,其數量多少反映了一國在涉外貨幣金融領域中的地位。而自有儲備和介入儲備所構成的國際清償力,反映了一國貨幣當局干預外匯市場的總體能力。雖然借入儲備多半是短期的,但因為引起匯率波動的因素有許多是短期因素,因此,包含自有儲備和借入儲備的國際清償力,常常被經濟研究人員和外匯市場交易者視作一國貨幣金融當局維持其匯率水平能力的重要依據。
一、一國的自有國際儲備
1.黃金儲備
黃金儲備指一國貨幣當局持有的貨幣性黃金。在典型的國際金本位制度下,黃金是最重要的國際儲備形式。在“二戰”后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下,黃金仍是很重要的國際儲備形式。自1976年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實行黃金非貨幣化政策,根據《牙買加協議》,黃金同國際貨幣制度和各國的貨幣脫鉤,黃金不準成為貨幣制度的基礎,也不準用于政府間的國際收支差額清算。然而,由于黃金是具有價值的實體,而且一直被人們認為是一種最后的支付手段,它的貴金屬特性使它易于被人們所接受,加之世界上存有發達的黃金市場,各國貨幣當局可以方便地通過向市場出售黃金來獲得所需的外匯,平衡國際收支的差額。由于上述種種原因,世界上并沒有一個國家完全放棄和廢除其黃金儲備,甚至世界黃金儲備量都沒有明顯的變化,一直維持在10億盎司左右的水平。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統計和公布各成員國的國際儲備時,也仍然把黃金儲備列入其中。
2.外匯儲備
外匯儲備指一國貨幣當局持有的對外流動性資產,主要形式為國外銀行存款與外國政府債券。IMF對外匯儲備的解釋為:它是貨幣當局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存、長短期政府證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可以使用的債權。
外匯儲備是當今國際儲備中的主體,首先就金額而言,它超過所有其他類型的儲備;其次,外匯儲備在實際中使用的頻率最高、規模最大,黃金儲備幾乎很少使用。儲備頭寸以及特別提款權因其本身的性質,規模和作用也遠遠小于外匯儲備。由于外匯儲備是國際儲備中的主體,因此就全球而言,外匯儲備供給狀況直接影響世界貿易和國際經濟往來能否順利進行。供給太少,很多國家被迫實行外匯管制或采取其他不利于國際經貿活動順利開展的措施;反之,若供給太多,又會增加世界性通貨膨脹的壓力。因此,外匯儲備的供應如何在總體上保持適量,是國際金融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外匯儲備有各種能充當儲備貨幣的資產構成。一種貨幣能充當儲備貨幣,必須同時具備三個基本特征:首先,必須是可兌換貨幣,即不受任何限制而且隨時可與其他貨幣進行兌換的貨幣;其次,必須為各國所普遍接受,能隨時轉換成其他國家的購買力,或償付國際債務;最后,價值相對穩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鎊是最主要的儲備貨幣。20世紀30年代起美元崛起,與英鎊共享主要儲備貨幣的地位。“二戰”后,美元由于是唯一在一定條件下可兌換為黃金的貨幣,處于“等同”黃金的地位,而成為各國外匯儲備最主要的儲備貨幣。從70年代開始,美元由于頻頻發生危機,其儲備貨幣地位逐漸下降,而伴隨著其他一些國家,如日本、聯邦德國在經濟上的崛起以及在世界經貿領域作用的擴大,日元、馬克的儲備貨幣地位不斷上升,從而形成儲備貨幣多元化的局面。歐元問世以來,與歐盟各國有著經貿關系的各國都紛紛把歐元也作為儲備貨幣的一種。目前,雖然與70年代相比,美元在世界外匯儲備中的重要性已相對下降,但美元所占的比重仍然最大,
3.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
在IMF的儲備頭寸亦稱普通提款權,是指會員國在IMF的普通資金賬戶中可自由提取和使用的資產。當一個國家加入IMF組織時,須按一定的比例向該組織繳納一筆份額,認繳份額的25%須以可兌換貨幣繳納,其余75%用本國貨幣繳納。一國在IMF的儲備頭寸包括:第一,會員國向IMF認繳份額中25%的黃金或可兌換貨幣部分,按照IMF的規定,會員國可根據需要隨時自由地提用這部分資金,無須經特殊批準,故此它是一國的國際儲備資產。第二,IMF為滿足其他會員國借款需要而使用的本國貨幣,按照IMF的規定,會員國認繳份額的75%可用本國貨幣繳付。IMF向其他會員國提供本國貨幣的貸款,就是IMF對本國貨幣的持有量低于份額的75%,低于份額75%的部分會產生該會員國對IMF的債權。一國對IMF的債權,該國可無條件地提取并用于支付國際收支逆差。第三,IMF向該國借款的凈額也構成該會員國對IMF的債權。若本國要使用其認繳份額中25%黃金外匯以外的儲備頭寸,IMF可提供另一成員國的貨幣予以滿足,這將增加本國的外匯儲備頭寸。因此,一國的凈儲備頭寸就等于該國的份額減去IMF對其貨幣的持有額。一般來說,普通提款權在IMF會員國國際儲備資產總額中所占比重較小。
4.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特別提款權(SDRs)
特別提款權是IMF在1969年9月正式決定創造的無形貨幣,作為會員國的賬面資產,是指該國在IMF特別提款權賬戶上的貸方余額。特別提款權是相對于普通提款權之外的又一種使用資金(可兌換貨幣)的權力。IMF在1970年按成員國認繳份額開始向參加特別提款權部的成員國分配特別提款權。與普通提款權一樣,特別提款權也是國際儲備的構成部分。但特別提款權與其他形式的儲備資產相比有著明顯區別:第一,它憑信用設立,本身不具有內在價值,也不以一國的政治、經濟實力為后盾,只是一種記賬單位,是會員國在IMF特別提款權賬戶上的賬面資產。第二,會員國無條件享有對它的分配權,而且無需歸還。各會員國所分得的特別提款權的數額依其所繳基金份額而定,所繳納的基金份額越多,分得的特別提款權就越多。第三,這種無形貨幣只能用于IMF會員國政府之間的結算,可同黃金、外匯一起作為國際儲備,并可用于會員國向其他會員國換取可兌換貨幣外匯、支付國際收支差額,償還IMF的貸款,但不能直接用于貿易與非貿易支付。第四,特別提款權不受一國政府的影響而貶值,因此價值比較穩定。1969年創立時,以黃金表示其代表的價值量,1特別提款權的金平價同于當時美元的金平價,即為0.888671克黃金,但它不能兌換為黃金,因而也被稱為“紙黃金”。從1974年7月1日起,特別提款權改為以一籃子16種貨幣定值,1980年9月18日起又改為以美元、原西德馬克、日元、法國法郎和英鎊定值。
二、借入儲備
隨著各國經濟相互依存性的提高和經貿來往的日益密切,IMF現在已把具有國際儲備資產三大特性的借入儲備統計在國際清償力范圍之內。借入儲備資產主要包括:備用信貸、互惠信貸和支付協議、本國商業銀行的對外短期可兌換貨幣資產三項內容。
1.備用信貸
備用信貸是指一成員國在國際收支發生困難或預計要發生困難時,同IMF簽訂的一種備用借款協議。這種協議通常包括可借用款項的額度、使用期限、利率、分階段使用的規定、幣種,等等。協議一經簽訂,成員國在需要時便可按協議規定的方法提用,無須再辦理新的手續。對于未使用部分的款項,只須繳納約1%的年管理費。備用信貸協議中規定的借款額度,有時并不被完全使用,未使用的部分計入借入儲備。備用信貸協議的簽訂,對外匯市場上的交易者和投機者具有一種心理上的作用。它一方面表明政府干預外匯市場的能力得到了擴大,另一方面又表明政府干預外匯市場的決心。因此,協議簽訂的本身有時就能起到調節國際收支的作用。
2.互惠信貸和支付協議
互惠信貸和支付協議是指兩個國家簽訂的使用對方貨幣的協議。在這種協議下,當其中一國發生國際收支困難時,便可按協議規定的條件(通常包括最高限額和最長使用期限)自動使用對方的貨幣,然后在規定的期限內償還。這種協議同備用信貸協議一樣,從中獲得的儲備資產是借入的,可以隨時使用的。但兩者也存在著區別:互惠信貸協議不是多邊的,而是雙邊的,它只能用來解決協議國之間的收支差額,而不能用作清算同第三國之間的收支差額。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分別同十多個國家簽訂過雙邊互惠信貸協議,以期減緩當時外匯市場上對美元的壓力。
3.本國商業銀行的對外短期可兌換貨幣資產
廣義的借入儲備還包括本國商業銀行的對外短期可兌換貨幣資產,尤其是在離岸金融市場或歐洲貨幣市場上的資產。這些資產雖其所有權不屬于政府,也未被政府所借入,但因為這些資金流動性強、對政策的反應十分靈敏,故政府可以通過政策的、新聞的、道義的手段來誘導其流動方向,從而間接達到調節國際收支的目的。故這些資產又被稱為誘導性儲備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