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外匯政策的目的
一、外匯政策的概念
外匯政策從狹義來講,是指一國所采取的有利于匯率穩定的政策,如匯率政策、匯率制度的安排、外匯管制等。從廣義來講,由于一國的經濟政策可能會對其貨幣價值產生影響,因此,當國內經濟政策是用于調整匯率目的時都可以認為是外匯政策。本節所指的外匯政策包括廣義的范圍,在這樣定義下的外匯政策不僅包括匯率政策、外匯管制、國際儲備政策,還包括以影響匯率為目的的國內經濟政策,如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等。
二、外匯政策的目標
不同的政策實施者具有不同的政策目標。因此,我們可以分別從中央銀行和一國政府的角度來衡量外匯政策實施的目的。
1.中央銀行實施外匯政策的目的
中央銀行實施外匯政策的目的有以下兩個方面。
(1)維持國內物價穩定。在開放經濟體中,與外界的經濟聯系對這一經濟的運行有著重大的影響。當一國存在較多的閑置資源時,出口的增長可以在保持價格穩定的同時提高就業率;但當一國的資源利用空間接近充分就業時,出口的增長會產生通貨膨脹。另外,如果一國實行的是固定匯率制度,則大量的國際收支順差會通過國際儲備的渠道增加該國的基礎貨幣投放量,帶來通貨膨脹的壓力。而通過執行相應的外匯政策,如外匯管制,則可以穩定國內物價,避免國際通貨膨脹的影響。例如,當主要消費物資和生活必需品價格上漲過劇時,通過外匯管制,對其進口所需外匯給予充分供應,或按優惠匯率結售,則可增加貨源,促進物價回跌,抑制物價水平上升,保持物價的穩定。
(2)維持金融市場的穩定。隨著世界經濟的進一步全球化,國際資本往來越來越頻繁。很容易造成對國內金融市場的沖擊,特別是金融市場尚未完善的發展中國家。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讓各國政府意識到了實施匯率政策、外匯管制等外匯政策以防范國際游資沖擊的重要性。
2.中央政府實施外匯政策的目的
中央政府實施外匯政策的目的有以下幾點。
(1)提高產業競爭力。通過實施外匯政策,可以增強一國的產業競爭力。具體地說,通過外匯管制,對匯率進行嚴格管制,當官方匯率確定后,還可以規定不同類別的“獎出限入”的匯率,或是通過保護關稅政策和進口外匯的核批,以促進某些商品的出口,限制某些商品的進口,鼓勵與促進某些必需的原料和設備進口,以促進新興工業部門的發展,提高產業競爭力。還可以結合國內產業政策,使外匯資金流向最需優先發展的部門。比如,在固定匯率制度下,通過貨幣法定貶值可以擴大出口,改善貿易收支。
(2)輔助國際貿易政策。一國貨幣的匯率變動直接影響到一國的對外貿易狀況,一般來說,本幣匯率下降有利于擴大出口和抑制進口,改善貿易收支。一定的外匯政策可以配合國際貿易政策的實施,進一步加大其政策功效。而且,作為外匯政策之一的直接管制政策,包括對進出口貿易的管制和外匯管制。前者的具體手段包括對不同商品有區別的關稅措施,各種關稅壁壘如進口配額、進出口許可證等;從后者來說,比如,實行了外匯管制,對匯率進行嚴格管制,當官方匯率確定后,在一定時期內保持不變,有利于對外貿易的成本核算和發展。
(3)平衡國際收支。通過實施外匯政策,可以影響資本的國際移動,以維持國際收支的平衡,并保證本國經濟的穩定發展。實行外匯管制,也可以及時動員外匯以應國家急需;也可以集中外匯資本,節約外匯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貨幣的對外價值,增強本國貨幣的幣值,加強一國的國際經濟地位。
(4)增加財政收入。實施外匯政策還可以增加一國政府的財政收支。例如,在外匯自由買賣的情況下,國家不進行干預和控制,買賣外匯利潤歸私人。實行外匯管制之后,國家壟斷了外匯業務的買賣,經營外匯的利潤歸國家所有。在外匯管制下,外匯稅的課征、許可證的批準、預交存款制的規定等措施使國家有一定額外的財政收入。
為了實現上述外匯政策目標,決策者可以動用的手段主要包括財政和貨幣政策、外匯干預政策、國際儲備政策、調整法定平價以及直接管制政策。每種政策各自與匯率及其經濟中其他變量的關系,我們將在以下各節予以詳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