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繪儒生:《儒林外史》的二十種風雅
- 金龠文 祁偉威繪 肖建軍書
- 671字
- 2020-06-30 10:21:01
(一)遲衡山
泰伯祠大祭,終于圓滿結束了。如此盛典,堪稱萬世功德,這是我一輩子的驕傲。回城的時候,我看到百姓們扶老攜幼,歡聲雷動,摩肩接踵地前來觀摩。一個老者說:“我在南京活了七八十歲了,沒見過這樣的大典,沒聽過這樣的古樂呢!”我聽了真是感動得差點流下淚來。這樣前無古人的盛事,竟在我手中做成了,也不枉我將近兩年的籌劃運作,其中艱辛苦楚,都在這一刻冰釋了。
忘不了我第一次拿著手卷,和杜少卿兄提起建造泰伯祠的事。少卿兄大筆一揮,在手卷上寫了:“天長杜儀捐銀三百兩。”
忘不了那日狂風暴雨,把剛起的大殿框架整個掀翻,我又從頭再來。
忘不了挑燈夜讀,只為一個禮器的形制徹夜不眠。
忘不了三度登門拜見莊征君,好事多磨,商討禮樂大祭細節。
……
重拾禮樂的精神,是我一輩子的心愿。每每看到百姓只一味信奉各路鬼神菩薩,各種求財求名求富貴,我就寢食難安。我堂堂金陵古都,難道也要隨波逐流,將古禮古風都遺忘殆盡嗎?甚至讀書人,也只拜文昌,不知大賢,實在可鄙至極。
思來想去,泰伯是最好的人選。遙想西周建國,泰伯原是大周長子,本應繼承帝位,然而周王寵愛孫子姬昌,姬昌乃三子季歷的兒子。泰伯為了成全父親,讓位給三弟季歷,出走吳地,斷發文身??鬃釉唬骸疤┎?,其可謂至德也已矣!”在這里建一座泰伯祠,每年春秋兩仲,用古禮古樂致祭,對民風教化是最好不過的了。
今日,泰伯祠高聳在南山上,尊賢敦厚的古禮在雅樂聲中重新綻放出萬丈光芒,祭者心存賢德,百姓為之歡呼,美教化、敦人倫之氣象指日可待!泰伯大祭結束了,但禮樂精神不會散場,唯愿泰伯祠能成為金陵人氣最旺之地,泰伯大祭能長久地舉辦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