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自我篇——詮釋心理密碼,認識真正的自我(1)
- 30歲前要學會的33堂心理課
- 趙凡禹 水中魚主編
- 5592字
- 2014-01-28 13:20:37
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做一件事、每說一句話,都受到一定的心理狀態和心理活動的影響、制約,盡管有時候我們覺察不到。說一個人發脾氣、鬧情緒,這就是一種心理活動;說一個人洋洋得意、意氣風發,這就是一種心理狀態;說一個人品行不好、思想消極,這其實就是在做心理學研究了。心理學能夠指導我們的生活,越是復雜的生活,越要懂得心理學的道理才行。懂得運用心理學管理自己,我們的生活才會幸福、有意義,我們的學習、工作才會有所成就,我們和他人才會友好互助地相處。
第1課 心有千千結:我們生活在一個心理大世界里
人生的喜悅在于做了別人辦不到的事。
——巴吉特
若無膽量,永遠不可能升到高位。
——塞魯士
何謂心理
一提起“心理”這個詞,許多人會眨眨眼、搖搖頭:“挺深奧的,不懂啊!”
心理和心理現象對許多人來說,的確是一種神秘詭異的印象,覺得這些東西看不見、摸不著,離自己的生活很遙遠。實際上,這些都是人們的誤解。心理和心理現象是每個人每時每刻都在體驗著的,是人類生活和生存必需的。可以說,復雜的心理活動正是人區別于動物的一個本質特征。恩格斯曾將人的心理意識贊譽為“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的學說,也是緊緊圍繞我們的生活的。
心理活動雖然隱藏在人們的內心深處,但它是通過行為、語言來表現,并且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方法和途徑來測量。心理活動對人體的影響是非同小可的。那么,究竟什么是心理呢?
心理是心理活動的簡稱,實質上是人腦的功能,即人腦對客觀事物主觀的反映。認知活動是心理過程的基礎。認知開始于感覺,之后是知覺、記憶和思維等活動或過程。比如眼前有一個蘋果,人腦對這個蘋果的顏色、氣味等個別特征的反映就是感覺;人腦對蘋果的顏色、形狀、質感、味道等多種特征的整體、綜合反映即為知覺;種種感覺、知覺的信息在人腦中的儲存就成為記憶;在記憶的基礎上,再借助語言,人腦可以對客觀的事物進行抽象和概括的反映,即思維。上述過程就是人的整個認知過程。人在認知中所接受的信息經過大腦的加工,然后傳導至下丘腦及其邊緣系統,就產生了對這些信息的內心體驗,表現在外就成為人的情緒。根據這些信息,大腦還會產生一個意志過程,即建立意圖、編制活動程序、確定目標,然后調節和控制人體行為以實現目標。
人的心理的產生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大腦、客觀現實和人的實踐活動。其中,大腦是產生心理活動的物質基礎或者說硬件,客觀現實則是產生心理活動的決定性因素或者說軟件;而人的實踐活動則是把上述兩者聯系起來的橋梁。
人的心理有以下八個基本特征。
(1)主觀性。人心理的主觀性是說人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是主觀的。
(2)客觀性。人的心理具有客觀性,是因為客觀現實是心理的源泉。從簡單的感知到復雜的能力、性格,從喜怒哀樂到道德、理智和審美等,都是客觀現實的反映。即使奇怪的幻覺、念頭和夢境等,也都能找到現實的影子。
可以說,沒有任何一種心理現象的產生不存在著客觀原因,沒有一種心理的內容不源于外部現實。
(3)自主性。“播種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一句簡單的印度諺語包含著深刻的哲理:人的心理活動由簡單到復雜、由幼稚到成熟及其他種種變化,都有其內在的規律。掌握這種規律,不斷進行反思,你就可以調節自己的心態,掌控自己的情緒,完善自己的性格,從而決定自己的命運。你也要懂得,要尊重別人的自主性和獨立性,不要強迫別人做違背其意愿的事情。
(4)實踐性。實踐活動是人的心理產生的必要條件之一,是人的心理產生、發展和完善的基礎。
實踐活動是心理的主觀性和客觀性統一的關鍵。
(5)整體性。人的心理現象包括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兩部分。心理過程包括認知過程(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情感過程(情緒、情感)和意志過程(行為習慣、毅力);個性心理包括個性傾向(需要、動機、興趣、信念、理想、價值觀等)和個性特征(能力、氣質、性格等)。人的心理現象雖然可以做如上的分類,但它首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在任何人身上,都不存在孤立的心理過程及個性心理,它們總是處在一個有機的、綜合的和整體的結構當中。
(6)相互激勵性。人們在心理上存在相互激勵的現象,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正寓此意。志向、情趣相投的人碰到一起很容易聊得十分投機,總是有很多的話講,而與不相投的人往往“話不投機半句多”。再比如,好聽的歌曲會流行很快,好玩的游戲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玩,這也是人們的心理相互激勵和共鳴的結果。人講究“將心比心”,你坦誠地關心、理解別人,別人也會關心、理解你;相反,你對別人惡意相向,人家對你也好不到哪里去。
(7)雙重制約性。所謂雙重制約性,是指人的心理現象受到人的生理因素和社會文化的雙重影響和制約。人是個生物實體,其生理特征,諸如性別、身高、相貌、健康狀況、年齡、感官特點等,在人心理的形成、發展、變化、成熟的整個過程中,起著無法替代的特殊影響。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為什么會對立?伊斯蘭教信徒和基督教信徒為什么會有沖突?一個好端端的小孩如果生活在狼窩里,他就會變成狼孩……無數的例子都可以證明,社會制度、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倫理道德、風俗習慣、民族精神等等都制約著人的心理發展的內容和層次。每個人的心理都有其特定的時代性、民族性、階級性、地區性和職業性等社會特點。
(8)可調控性。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之所以存在,就是因為人心理具有可調控性。人的心理既然有雙重制約性,那么通過改變它的制約條件,就可以對其進行調控。心理咨詢和治療,就是通過給予心理積極的刺激,喚起心理覺醒,調整心理模式,從而使人更加自信、自立、自強和自愛,使人心理健康,愉快地生活。
心理和生活相互影響
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做一件事、每說一句話,都受到一定的心理狀態和心理活動的影響、制約,盡管有時候我們覺察不到。說一個人發脾氣、鬧情緒,這就是一種心理活動;說一個人洋洋得意、意氣風發,這就是一種心理狀態;說一個人品行不好、思想消極,這其實就是在做心理學研究了。心理學能夠指導我們的生活,越是復雜的生活,越要懂得心理學的道理才行。懂得運用心理學管理自己,我們的生活才會幸福、有意義,我們的學習、工作才會有所成就,我們和他人才會友好互助地相處。
人的心理和人的生活是相互影響的。人一降生,就是帶著心理能量來的,雖然這種能量是潛在的和不成型的。同時,一定的生活環境便會將這個剛出生的小家伙一下子包圍起來。生活環境的差異對人的早期的心理發展有著深遠的、導向性的影響。如果一個人出生在一個暴力家庭,他的心理上就會發展不健全,可能會成為一個性格古怪、情緒反常、十分叛逆的人,他可能早早輟學,不愿回家,討厭家庭,討厭社會,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同樣是他,如果出生在一個和睦幸福的家庭,他的心理就會健康地發展,自小懂得關愛和幫助別人,懂得尊敬長者,懂得好好學習,珍惜家庭溫暖——他將來會有一個幸福的人生。不同的生活環境造就人不同的心理;有不同心理特征的人會選擇不同的生活道路。
“生活如流水”,人們經常如是說,可這個比喻并不怎么恰當。靜靜流淌的水囊括不了生活的全部內涵。生活,應該說是一條波濤洶涌的大河:穿峽谷、過險灘、漫平原,九曲十八彎,時緩時急,直至奔騰入海。人則是這條大河上的航行者,時而激動萬分,時而憂心忡忡,時而又迷茫惆悵,但終歸還是保持向著海的航向,這就是生活中人的心理寫照。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學效應
心理學研究心理現象和行為,它必然是來自生活的;它最終又會回歸生活,指導生活。懂得和運用心理學的一些道理,你的生活必然會變得有滋有味。下面不妨來了解幾個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學效應。
1. 超限效應
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超限效應”。
馬克·吐溫是美國著名的短篇小說家。有一次,他在教堂聽牧師布道。一開始,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非常感動,準備捐些錢給教堂。過了十幾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便有些不耐煩,于是決定少捐一些錢。又過了十幾分鐘,牧師仍然滔滔不絕,于是乎,他決定一毛不捐。冗長的布道講演終于結束了,大家開始募捐。馬克·吐溫卻氣憤難消,不僅沒有捐錢,還從募捐箱里偷走了幾元錢。
超限效應也常常體現在人們的家庭教育中。比如,當孩子考試成績不好時,父母就會—次、兩次、三次,甚至四五次地重復對孩子做出同樣的批評。孩子一開始可能感到內疚和不安,逐漸便會變得不耐煩,最后甚為反感。孩子一旦受到批評,往往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才能從心理不安中恢復過來;受到重復批評時,孩子心情就無法復歸平靜,“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便逐漸高漲起來。
所以,家長對孩子的批評教育要在一定的限度內,注意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即使非要再次批評,那也要換種說法或角度,不應簡單地重復。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小辮子被“揪住不放”,逆反心理也會得以避免或減輕。
2. 3對1規律
你應該有這樣的生活體驗,就是當你自己想說服別人或提出令人為難的要求時,別人可能一口回絕;如果幾個人同時給對方施加壓力,他可能就乖乖就范了。那么至少需要幾個人才能奏效呢?實驗表明,能夠引發對方同步行為的人數至少為3~4名。
當兩個人統一口徑誘使某人采取趨同行為時,他一般會堅持己見。如果人數增加到3人,趨同率就迅速上升。如果5個人中有4人意見一致,此時趨同率最高。人數增至8名或15名,趨同率則幾乎保持不變。
但是,這種勸說方法在一對一的談判或對方人多時就很難發揮作用。如果對方是一個人,你可以事先請兩個支持者參加談判,并在談判桌上以分別交換意見的方式誘使對方做出趨同行為。以紙牌游戲為例,一般由四個人參加,在游戲過程中如果時機成熟,有人會建議提高賭金或導入新規則,同時也會有人反對。這時如果能拉攏其他兩人贊同你的建議,三個人合力對付一個人,那么此人往往會因寡不敵眾而改變自己的主張。
3. 皮革馬利翁效應
有一個希臘傳說,說的是古希臘塞浦路斯島上有一位名叫皮革馬利翁的年輕王子,他酷愛藝術。通過自己的艱辛努力,皮革馬利翁雕塑了一尊女神像。他十分鐘情于自己的得意之作,整天含情脈脈地注視著她。不知道過了多少天,女神奇跡般地復活了,并樂意做他的妻子。
雖然只是個傳說,卻蘊含了一個非常深刻的哲理:期待是一種力量。這種期待的力量就被心理學家稱為皮革馬利翁效應。
4. 貝勃規律
有一個關于“誘敵深入法”的有趣實驗。如果報紙售價上漲5元或汽車票由200元漲到250元,人們會十分敏感;而如果房價漲了100元甚至200元,人們都不會覺得漲幅很大。人們一開始受到的刺激越強,對以后的刺激也就越遲鈍。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貝勃規律”。
下面再舉例子以說明這種“貝勃規律”。
一個人右手舉著300克重的砝碼,如果此時在其左手上放305克的砝碼,他覺察不出有什么差別。直到左手砝碼的加重至306克時,他才會感覺左手的有些重。同樣,如果右手舉著600克,這時左手上的重量要達到612克,人才能感受到差異。也就是說,要比之前的情況多給一倍以上的刺激,人才會有所反應。所以,要想辨別出刺激間的差異,差額必須足夠大。
企業經營中的人事變動或機構改組等活動經常用到“貝勃規律”。
例如,一家公司想裁掉一些員工,但這些人逆反、報復心理很強,首先拿他們開刀則可能引起不良后果。因此,應該先對與這些人無關的部門進行大規模的人事變動或裁員,使其他職員習慣于這種沖擊,然后在第三或第四次的人事變動和裁員時再把矛頭指向原定目標。受到歷次沖擊之后,這些人已經麻木了。
再如,在談判中,一開始就提出令人難以拒絕的優厚條件,等談判基本結束后再指出一些不好的細節并使對方接受,這種“誘敵深入法”基本上也是以“貝勃規律”為基礎的。
5. 暈輪效應(光環效應)
可能會存在這種情況:就是當你對一個人產生好感時,此人身上就好像出現了積極的、美妙的、理想的光環。由于這種光環的照射,此人外貌、心靈上的缺點就會被忽略,更甚者你還會主觀地賦予她很多本不具有的美好品質,正所謂“情人眼中出西施”。在心理學上這被稱為“光環效應”或“暈輪效應”。
熱戀中的男女,往往覺得對方是這個世界上最美的、最帥的、百里挑一的,可能結婚之后才會感嘆:“當初我怎么就沒發現這家伙這么多毛病呢?”正如莎士比亞曾經感嘆的,“戀人和詩人都是滿腦子的想象”——纖細瘦弱說成“苗條勻稱”,臉色蒼白稱為“潔白無瑕”,身體肥胖成了“豐滿健壯”,臉上黑痣也叫做“美人痣”。
其實,暈輪效應就是“以偏概全”,是一種評價偏見,甚至會達到“愛屋及烏”的程度。比如,所謂的“追星族”,或稱“粉絲”,常因喜歡某位流行歌星或影星的某一特征而盲目模仿。模仿明星的發型、胡須、穿著,整容模仿明星的長相,甚至不惜代價去搜集歌星使用過的物品。暈輪效應也常常成為行騙的工具,比如有些人刻意將自己打扮成某種人的外表,從而行騙,屢屢得手。
俄國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恐怕無人不知,但卻英年早逝,都是暈輪效應惹的禍。他狂熱地愛上了被稱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麗,并且和她結了婚。娜坦麗雖然長得美麗,可與普希金的志向、興趣相去甚遠。每當普希金把寫好的詩讀給她聽,她總是捂著耳朵痛苦地叫:“不要聽!不要聽!”她喜歡交際、玩耍,總是要普希金陪她游樂或出席豪華晚會、舞會,而這些都是普希金所不喜歡的。但普希金還是為她丟下創作,搞得債臺高筑,最后還為她決斗而死。娜坦麗的漂亮蒙蔽了普希金的雙眼,他覺得一個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貴的品格,可是他錯了。
在日常生活中,“暈輪效應”隨處可見。比如有些小青年穿著打扮或生活習慣花哨、怪異,上了年紀的人就會看不順眼,就會覺得他們是沒出息的敗家子;年輕人選擇戀人,往往很看重外表,全然不去考究人的內心,從而做出錯誤選擇。總之,暈輪效應是一種認知偏見,對人們的人際交往以及生活的許多方面有較大不良影響,因此我們要盡量地避免和克服這種效應。
心理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