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中古史(3)

亨利三世何時取消《牛津條例》?

1258年,英國大貴族在牛津開會,通過了進一步限制王權的決議,即《牛津條例》。當時在位的英王亨利三世被迫接受了條例。條例規定:由15名大貴族組成委員會,實際掌握國家政權。同時,由實際掌握政權的貴族和另外選出來的12名貴族組成國會,每年開會3次,討論重大國事。由此進一步限制了王權,初步提出了組成國會管理國家的思想。但是,當時控制政府的大貴族缺乏秉公執政的精神,導致貴族陣營發生分裂,一些貴族組成支持王權的派別。1262年,亨利三世正式取消該條例,導致內戰的爆發,最終于1265年恢復了王權。

何謂“阿維尼翁之囚”?

1294年,法國國王菲利普把屬于教皇的什一稅權力拿在了自己手中,教皇撲尼法斯八世自然是決不答應,為此,雙方發生了激烈的沖突,并很快升級。教皇威脅要和王室絕交,國王則宣布禁止金錢出境。當教皇發布“一圣通諭”,宣布教會權力高于一切世俗權力后,法國國王則抓捕反對國王的主教,宣布沒收教會財產。

1303年4月13日,教皇宣布與法國王室絕交。王室干脆向教廷興師問罪,教皇險些被殺,并為此離開了羅馬。之后的100年里,輝煌的羅馬教廷只剩下空蕩蕩的殿堂。而教皇的選舉權也開始被法國王室控制。

6年后,法國王室控制下的教廷,從羅馬遷到法國南部的阿維尼翁。這就是著名的“阿維尼翁之囚”事件。而新教皇的資格,也因此受到歐洲各國學者和教會人士的質疑。

英法百年戰爭的結局如何?

12世紀中葉,英國金雀花王朝在法國占有廣闊領地,后來,法國國王奪回部分被英國占領的土地。14世紀初,英國仍占據法國南部阿基坦地區,成為法國政治統一的最大障礙。雙方還爭奪富庶的佛蘭德地區。佛蘭德毛紡業主要依賴英國的原料,英國則從羊毛貿易中獲取巨利。1328年,法國占領佛蘭德,英王愛德華三世(1327—1377年在位)下令禁止羊毛出口。佛蘭德因失去原料來源,轉而支持英國的百年戰爭中戰場上的法軍(繪畫)反法政策。戰爭的導火線主要是王位繼承問題。1328年,查理四世去世,法國卡佩王朝絕嗣,支裔瓦盧瓦家族的腓力六世繼位,英王愛德華三世以法王查理四世外甥的資格,與腓力六世爭奪王位,觸發戰爭。

1337年11月,英王愛德華三世率軍進攻法國,戰爭爆發。1340年,英法兩國發生海戰,法軍戰敗。英國控制了英吉利海峽。1346年8月,雙方在克雷西會戰,英軍獲勝,乘機進入諾曼底。1347年攻占法國的加來。1356年9月,普瓦提埃之戰,法軍大敗,法王約翰二世(1350—1364年在位)及眾臣被俘,英國借此向法國索取巨額贖金。1360年法國王子查理被迫簽訂屈辱的《布勒丁尼和約》,把加來及法國西南部大片領土割讓給英國。

1364年,法國王子查理繼位,稱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為了奪回失地,改編軍隊,整頓稅制,緊張備戰。1369年起連續發動攻勢,幾乎收復全部失地,1396年雙方締結二十年停戰協定。

1415年8月,英王亨利五世(1413—1422年在位)趁查理六世(1380—1422年在位)即位后法國統治階級發生內訌之機,領兵進攻法國,10月占領法國北部。1420年,雙方簽訂《特魯瓦條約》,條約規定法國王子的王位繼承權轉歸英王亨利五世。亨利五世與查理六世之女結婚。這項條約實際上將法國分為由亨利五世、勃艮第公爵和法國王子查理分別統轄的三個部分。1422年法王查理六世與英王亨利五世先后去世,英方宣布由未滿周歲的亨利六世(1422—1461,1470—1471在位)兼領法國國王。1428年10月,英軍圍攻通往法國南方的要塞奧爾良城,形勢危急。法國人民組成抗英游擊隊,襲擊敵人。1429年,法國女民族英雄貞德率軍擊退英軍,解奧爾良城之圍。此后,法國人民抗英運動繼續高漲,英軍節節敗退。1429年7月,王子查理在蘭斯加冕,稱查理七世。1435年勃艮第公爵臣服于法院國王。1453年10月,駐波爾多英軍投降,除加來外,法國領土全部收復。至此,百年戰爭以法國的勝利而結束。

何謂“紅白玫瑰戰爭”?

1337—1453年,英國和法國進行了長達百年的戰爭。在這百年中,英國的各封建貴族都建立有自己的武裝。這種武裝力量在同外敵作戰時也許還管用,但對于維護內部政權來說不啻是一種禍根。當英法百年戰爭結束后,英國內部各封建貴族利用自己手中握有的武裝蠢蠢欲動,企圖掌握國家的最高統治權。經過一番分化組合,貴族分為兩個集團,分別參加到金雀花王朝后裔的兩個王室家族內部的斗爭。其中,以蘭開斯特家族為一方,以紅薔薇為標志;以約克家族為另一方,以白薔薇為標志。這兩個封建集團之間為爭奪王位繼承權,進行了長達30多年的自相殘殺。由于這次戰爭以薔薇為標志,所以稱為“薔薇戰爭”。薔薇又名玫瑰,所以也叫“紅白玫瑰戰爭”。

圣女貞德是怎樣死的?

貞德原本是一位法國農村少女,她聲稱在16歲時的一天,在村后的大樹下遇見天使圣彌額爾、圣瑪嘉烈和圣凱瑟琳,從而得到“神的啟示”,要求她帶兵收復當時由英格蘭人占領的法國失地。后來她幾經轉折,得到兵權,于1429年解奧爾良之圍,并帶兵多次打敗英格蘭的侵略者,更促使擁有王位承繼權的查理七世于同年7月16日得以加冕。然而圣女貞德于1430年在貢比涅一次小沖突中為勃艮第公國所俘,不久為英格蘭人以重金購去,由英格蘭當局控制下的宗教裁判所以異端和女巫罪判處她火刑,于1431年5月30日在法國魯昂當眾處死。500年后被梵帝岡封圣。她17歲時便成為聞名法國的女英雄,但在兩年后的19歲便遭處死。20年后英格蘭軍隊被徹底逐出法國時,貞德年老的母親說服教宗卡利克斯特三世重新審判貞德的案子,最終于1456年為她平反。

貞德死后成為西方文化的一個重要角色。從拿破侖到現在,法國的政治人物都曾以她的偉大形象進行宣傳。主要的作家和作曲家,包括莎士比亞、伏爾泰、席勒、威爾第、柴科夫斯基、馬克·吐溫、蕭伯納和布萊希特都創作了有關她的作品,而大量以她為題材的電影、戲劇和音樂也一直持續發展到今天。

瓦特·泰勒為什么起義?

14世紀時,英國貨幣地租已相當流行,有些地方莊園經濟瓦解。農奴的人身依附關系也日益松弛。商品貨幣關系深入農村。農民受剝削更甚,分化加劇。1348—1349年黑死病席卷全國,人口大減,農村凋敝,勞動力缺乏,一時各地工資高漲。封建政府從1349年起多次頒布勞工法令,企圖把工資限制在黑死病以前的水平,以保障封建主利益。另外,長期對法戰爭,政治腐敗,司法弊端叢生,稅收不斷增加,都給廣大城鄉勞動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為了反抗封建剝削壓迫,各地農民不斷開展拒服勞役、怠工、抗稅等多種形式的斗爭。以約翰·保爾為代表的窮教士在起義前長期在群眾中布道,用原始基督教的平等思想論證農民應當和封建貴族平等,憤怒的封建主干脆把他投入監獄。

1381年6月初,肯特郡起義群眾占領了達特福德和梅德斯通,推舉瓦特·泰勒為領袖。6月10日起義軍進抵坎特伯雷,從監獄中救出約翰·保爾。6月12日,肯特和埃塞克斯起義群眾十萬余人會合于布萊克希思。6月13日,起義群眾在倫敦貧民的幫助下進入城內。國王查理二世和一些封建主躲入倫敦塔中,起義群眾完全控制了局勢。他們焚毀封建主宅邸,打開監獄,釋放政治犯,焚燒莊園檔案等。14日,起義群眾和國王在倫敦東北面的邁爾恩德談判。瓦特·泰勒代表起義群眾,要求取消農奴制,大赦起義者,在國內自由貿易,消滅領主對人民的奴役,規定每畝地征收貨幣地租4便士。在國王口頭答應這些要求后,起義群眾沖入倫敦塔,處死坎特伯雷大主教西蒙蘇德伯雷和財政大臣海爾斯及其他一些封建主。同日,有一部分起義者,特別是埃塞克斯的起義者在得到國王給予的自由敕書后,受騙散去。6月15日,堅持斗爭的起義群眾再次和國王在倫敦北面的史密斯菲爾德進行談判。他們進一步要求廢除一切反動法令,取消領主權,剝奪教會財產在教區人民中分配,取消農奴制等。這些要求具有更激進的反封建性。在談判中,倫敦市長沃爾沃思和國王的隨從發動突然襲擊,殺死瓦特·泰勒。隨后追殺失去領袖的起義者。起義失敗,約翰·保爾受酷刑而死。

你知道哥特式建筑的起源嗎?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紀下半葉起源于法國,13—15世紀流行于歐洲的一種建筑風格。主要見于天主教堂,也影響到世界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術和藝術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負盛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羅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蘭大教堂、德國科隆大教堂、英國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國巴黎圣母院。

哥特式建筑是以法國為中心發展起來的。在12—15世紀,城市手工業和商業行會相當發達,城市內實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體,市民們以極高的熱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爭勝來表現自己的城市。另外,當時教堂已不再是純屬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為市民大會堂、公共禮堂,甚至可用作市場和劇場。在宗教節日時,教堂往往成為熱鬧的賽會場地。

哥特式建筑的特點是尖塔高聳、尖形拱門、大窗戶及繪有圣經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設計中利用尖肋拱頂、飛扶壁、修長的束柱,營造出輕盈修長的飛天感。以及新的框架結構以增加支撐頂部的力量,使整個建筑以直升線條、雄偉的外觀和教堂內空闊空間,再結合鑲著彩色玻璃的長窗,使教堂內產生一種濃厚的宗教氣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門的兩側增加一對高塔。

哪座教堂被譽為“石頭的交響樂”?

巴黎圣母院坐落于巴黎市中心塞納河中的西岱島上,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蘇利決定興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歷時180多年。巴黎圣母院是一座石頭建筑,被法國作家雨果譽為石頭的交響樂。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歌特式”教堂,之所以聞名于世,主要因為它是歐洲建筑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標志。圣母院的正外立面風格獨特,結構嚴謹,看上去十分雄偉莊嚴。它被壁柱縱向分隔為三大塊;三條裝飾帶又將它橫向劃分為三部分,其中,最下面有三個內凹的門洞。門洞上方是所謂的“國王廊”,上有分別代表以色列和猶太國歷代國王的二十八尊雕塑。1793年,大革命中的巴黎人民將其誤認作他們痛恨的法國國王的形象,而將它們搗毀。后來,雕像又重新被復原并放回原位。“長廊”上面為中央部分,兩側為兩個巨大的石質中欞窗子,中間一個玫瑰花形的大圓窗,其直徑約10米,建于1220—1225年。中央供奉著圣母圣嬰,兩邊立著天使的塑像。兩側立的是亞當和夏娃的塑像。

教堂內部極為樸素,幾乎沒有什么裝飾。大廳可容納9000人,其中1500人可坐在講臺上。廳內的大管風琴也很有名,共有6000根音管,音色渾厚響亮,特別適合奏圣歌和悲壯的樂曲。

歐洲騎士文學有哪些特點?

歐洲騎士文學繁盛于12、13世紀的法國,主要形式有三種:騎士抒情詩、英雄史詩、騎士傳奇。其中騎士抒情詩以《破曉歌》為代表,英雄史詩以《羅蘭之歌》為代表,騎士傳奇則完全出于文學的浪漫想象而由文人或宮廷詩人創作,數量眾多、系統繁復,可以說是騎士文學的主要形式。

騎士的忠君、護教、行俠乃是以政治和宗教利益為準則的,實際上他們不但是封建領主所豢養的武力階層,而且其自身也屬于封建統治者。他們忠君、護教、行俠是建立在一整套封建倫理道德和基督精神之下的,以維護封建倫理道德和基督精神為最終歸宿。

騎士文學描寫騎士,采取傳奇的題材,即非現實的敘事詩和幻想小說;以忠君、護教、行俠為內容;以英雄與美人,冒險與戀愛為題材;采用即興的、自由的、浪漫的創作方法編纂而成。從某種意義上講,英雄的最高榮譽就是被授予騎士的頭銜,而騎士也就象征著英勇與忠誠。騎士的榮譽來自封建領主的授予。換言之,以全身之英勇與忠誠換取統治階層的認可與表彰是作為英雄的最高價值或終極目的。

拜占庭藝術有哪些特點?

自從羅馬帝國分為東西兩個帝國之后,以君士坦丁堡(現在的伊斯坦布爾)為首都的東羅馬帝國即被稱為拜占庭帝國。其中蓬勃發展的東方基督教藝術也發展成為拜占庭藝術。拜占庭藝術在現今的土耳其、希臘、保加利亞等地仍然有很多遺址。

拜占庭藝術的奧秘,在于拜占庭的藝術家能奇妙地混合單純和復雜的形式,簡化空間并強化戲劇性的效果,還將沖突性的故事安排在純粹裝飾性的畫面上。他們的用色不再研究和模仿自然界的顏色,反而喜歡用一些濃烈而非現實的裝飾性顏色:比如黃金、寶石藍、深綠等,來表現自己的典雅品位和描述自己想象中富貴華麗的天堂。

拜占庭藝術的主要特點是:有華麗的貼金箔的背景,鑲嵌馬賽克的造型技巧,寶光流動的顏色變化,空間簡化,戲劇張力強。頭頂上神圣人物有金色圣光等。

尼卡起義是怎么一回事?

532年1月11日,東羅馬帝國的都城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爆發了一場平民起義,起義者以“尼卡”(希臘語“勝利”之意)為口號,故稱尼卡起義。起義是由皇帝查士丁尼的橫征暴斂和官吏的貪贓枉法引起的。起義者襲擊官署,焚毀富人宅邸,包圍五宮。起義延續8天之久,控制了除皇宮以外的整個君士坦丁堡,并推選希巴提斯為皇帝。查士丁尼先是用罷免一些文官職務的辦法,企圖撲滅起義的烈火,緩和平民對官吏的仇恨,但未能奏效。后又假意認罪,答應實行大赦,亦未能成功。當查士丁尼企圖逃走時,被皇后慕奧多拉阻止,并用激昂的言辭鼓勵他和大臣們的信念。最后查士丁尼的大將貝利撒留施展陰謀詭計,將起義者誘進賽車場,利用雇傭軍四面包圍,殘酷地鎮壓了這場起義。3.5萬起義者被屠殺,領導人被處決,但起義沉重地打擊了東羅馬帝國的統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政和县| 马尔康县| 泊头市| 孟连| 清流县| 永德县| 蓝田县| 南乐县| 青川县| 张掖市| 沭阳县| 崇左市| 万源市| 民乐县| 八宿县| 澄迈县| 惠水县| 南川市| 嘉善县| 库伦旗| 永济市| 宽城| 阿坝县| 京山县| 织金县| 清水县| 兴安县| 河间市| 梓潼县| 定南县| 景宁| 琼海市| 芮城县| 宁明县| 新龙县| 红原县| 西贡区| 聂荣县| 阿克陶县| 孝感市| 广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