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興戲劇
- 蘇廣輝
- 2764字
- 2020-06-24 16:57:39
1.2 即興戲劇簡史
即興在什么地方從什么時候就開始有了呢?大概從史前穴居人時代就出現了。一位穴居人看見另一位打獵歸來,說:“這只野鴨真肥美。”第二位穴居人說“是的,而且……”,然后講述了一個打獵的故事。這個故事可能有開始、中間和結尾,有動作和情感。這就是即興的開始。這個描述有些夸張,但是“你懂的”!我們在每天的生活中也上演著即興,我們并沒有事先想好臺詞和排練,但是我們正常地與周圍的人、動物、植物和事物“共演”。
很多人相信即興來自16到18世紀的意大利的藝術喜劇①。它混合了多種表達方法,如即興對話、一些預先設定好的定型角色和講演、默劇、雜技和幽默手法;還有許多的定型角色,例如愚笨的老人、狡猾的仆人、看似充滿勇氣的軍官等。當時,它對整個歐洲的表演藝術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從文藝復興時代到18世紀都很流行。現在你仍然可以看到意大利藝術喜劇。
在過去的戲劇歷史演進中,即興一直是戲劇的一分子,但是現代即興其實來源于兒童游戲。20世紀30年代,在芝加哥有“即興教母”之稱的維奧拉·斯波林(Viola Spolin,1906—1994)發展了一個兒童戲劇游戲體系。斯波林是一位演員、戲劇老師和社會工作者,戲劇游戲的初始目的是激發想象力和自我表現、幫助兒童新移民適應環境、用于課堂練習,并不是為了在觀眾面前表演。她搜集了一些民間游戲并開發了一些新的游戲,這些戲劇訓練游戲就是即興的最初形態。與著名的俄國戲劇大師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Konstantin Stanislavski,1863—1938)當時的觀點一樣,斯氏認為,即興是一種練習和排練的工具,而不是呈現給觀眾的演出產品。直到20世紀50年代,斯波林的兒子保羅·西爾斯(Paul Sills,1927—2008)重新研究這些游戲并設法用于舞臺演出,成功地組織了“指南針劇團”(The Compass)的即興演出。他們初期在酒吧表演,并把觀眾的建議用到即興演出中。1959年,西爾斯的組織改名為“第二城市劇團”,即當今大名鼎鼎的即興公司。
在“指南針劇團”,即興歷史上一位靈魂性人物德爾·克洛斯(Del Close, 1934—1999)是其重要成員,他的貢獻之一,就是和其他成員一起總結出了即興最著名的一條規則:Yes and②。當時,這些20多歲年輕人的即興表演有時候好,有時候不好,他們為此努力思考,總結出了即興歷史上所謂的“廚房規則③”,當在肯定對方的基礎上再發揮時,場景就會進行得好。于是“是的而且”的理念誕生了。有趣的是,這個總結發生在1957年離芝加哥約500公里的圣路易斯市。
克洛斯在20世紀60年代推動“第二城市劇團”獲得了商業上的成功。他用了極大的精力發展即興長劇,特別是“哈路德”形式(見本書“即興長劇”部分)。但是,“第二城市劇團”和克洛斯對即興的發展理念有重大分歧,前者偏向將即興作為一種創作的工具,然后打磨成一場素描即興劇,正如今天,“第二城市劇團”在芝加哥差不多所有的公演都是素描劇(雖然演出有小部分是純即興,但大部分內容已經經過打磨)。克洛斯偏向把即興作為一種直接在觀眾面前演出的形式,不僅僅是一種訓練工具和創作工具,而是一種直接的長篇演出,他認為即興應有無限的創意和藝術的潛力。這種分歧是克洛斯與“第二城市劇團”分道揚鑣的重要原因之一。1981年,克洛斯和夏娜·哈爾彭(Charna Halpern,1952—)在芝加哥創立了“即興奧林匹克”(即現在的iO)。iO是即興培訓和表演的一個重要大本營,影響了以后諸多的即興從業者,其中一些學員后來也成為影視界的明星。
另一位即興先驅人物基思·約翰斯通④,他在20世紀50年代的英國探索即興,發展出即興劇場競賽的理念。20世紀70年代,他移居到加拿大的卡爾加里,他指導的一群大學生,在1977年首次成功地在大眾面前公演了一種比賽形式的即興演出:即興劇場運動會,同期創立了“松散的駝鹿劇團”(Loose Moose Theatre)。這種創新的形式后來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并在世界各地廣泛流行。在一個典型的“即興劇場運動會”演出中,有兩隊即興演員、三位裁判員、一位主持人,通過表演即興游戲,即興演員如同體育運動會一樣競賽爭分,裁判決定誰是冠軍。約翰斯通的即興思想、教學和書籍對即興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他后來也發明了另外兩種相對不那么流行的競賽即興形式:“大師賽即興”和“大猩猩劇場”⑤。
受到“即興劇場運動會”啟發,迪克·查德那(Dick Chudnow,1944—)1984年在美國威斯康星州的密爾沃基市創立了“即興喜劇運動會”,他發展和進化了即興團體賽的形式,在演出上有兩隊(紅隊和藍隊)即興演員和一位主持人,對抗性表演即興游戲,觀眾參與投票,決定哪一隊得分。“即興喜劇運動會”后來成為世界最大、富有影響力的即興連鎖機構,目前在美國、英國、德國有30個分部。
在20世紀80和90年代,即興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異彩紛呈,人才輩出。2000年后的十多年,即興表演漸漸走向成熟。芝加哥作為“即興的首都”有著絕對的影響力,擁有眾多的即興學校、即興劇場、即興學員和觀眾;有當下熱門的“TJ & Dave”(不采用觀眾建議的雙人即興長劇),“The Improvised Shakespeare Co”(采用觀眾建議的莎士比亞風格即興長劇)。在美國,其他重要的即興據點有紐約、洛杉磯、舊金山灣區等。值得一提的是,《周六夜現場》和《臺詞落誰家》這兩個美國電視節目的熱播讓更多人接觸到即興。在其他國家,例如英國、法國、丹麥、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等,即興也在迅速地發展。
大體上來說,20世紀30—40年代是即興的萌芽期,50—70年代是探索期,80—90年代是快速發展期,2000年后是成熟期。兩位影響深遠的大師在90年代相繼去世,斯波林卒于1994年,克洛斯卒于1999年。目前的趨勢是即興在世界各地的傳播更加廣泛,應用即興也得到了積極的開展。
在中國,21世紀初一些在北京和上海的外國人把即興文化引入當地社區,基本以英語為主,語言的障礙難以讓即興的影響力擴散開來,只是在小范圍傳播。相比較地,另一種外來的戲劇形式“一人一故事劇場”(Playback Theatre,也在廣義的即興范圍中),在2004年就開始走上本土化的道路。
可喜的是,過去幾年在國內外即興人才的努力下,即興逐漸地普通話化、專業化和公司化,這樣的商業運作讓社會大眾和各行各業的群體參與進來。中國目前的即興據點是北京和上海,例如北京有馬虎即興、北京即興、麻花即興、鮮榨喜劇和四十二文化;上海有飛來即興、即興者聯盟和Zmack;廣州有西瓜即興和即興爆肚;深圳和其他城市也活躍著一些即興團體⑥。電視和網絡綜藝節目中也有了即興戲劇的內容,例如《謝天謝地你來了》《喜樂街》《開心劇樂部》和中國版《周六夜現場》等。
即興在21世紀初的中國港澳臺地區也有發展。在香港,有一些使用英語的活躍的即興團體,例如People’s Liberation Improv和TBC HK。另外,香港本地的非營利慈善機構Just Education Services Organisation用英語或粵語推廣“即興劇場運動會⑦”,但是以本地語言(粵語)為載體的即興并沒有廣泛傳播。在澳門,戲劇農莊在2001年把“即興劇場運動會⑧”引進澳門并在亞洲其他地方推廣,每年有多支團隊在澳門舉辦比賽式的公開表演。在臺灣,勇氣即興劇場創辦于2004年,活動語言為國語,是臺灣第一個專事即興戲劇的劇團并活躍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