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建筑結構液體黏滯阻尼器的設計與應用作者名: (美)陳永祁 馬良喆 彭程本章字數(shù): 1735字更新時間: 2020-06-29 14:44:30
1.2 阻尼器的設計目標和理念
很多人會有疑問,傳統(tǒng)建筑已經有上百年的抗風抗震歷史,為什么還要考慮使用結構保護系統(tǒng)?特別是為什么要在建筑上使用阻尼器?從大的概念上看,這是因為:
第一,為地震工程、抗風工程幾大動力難題尋找更好的解決辦法;
第二,科學不斷發(fā)展,開辟了解決結構工程問題的新思路;
第三,減少結構受力體系的價格;
第四,阻尼器的潛力很大,可以抵抗預想不到的動力荷載;
第五,可以使結構最大限度地保持在彈性范圍內工作。
在北京火車站抗震加固工程中,曾對抗震剪力墻和阻尼器兩個方案做了對比,結果見表1-2。
表1-2 阻尼器和抗震剪力墻的對比

人們對于在一個固定的“死結構”上安置一個“可動機構”去減少振動荷載也許有幾分介意,但運動是絕對的,特別是結構從建設的第一天起就要準備承受地震、風振等振動荷載的沖擊。對這樣的“活動”荷載,用一個更適用它的“可動的機構”去抗衡和準備,可能更有效、更節(jié)省。如果了解汽車這種常用交通工具的減振器的作用,就應該不難接受使用阻尼器消能的理念了。
我國現(xiàn)行抗震設計規(guī)范中已經有了關于消能減震的有關規(guī)定。結合國內外有關阻尼器應用發(fā)展情況和實際工程應用的體會,下面談一下在建筑上使用阻尼器的目標和理念。簡單地說,安置阻尼器可以有以下目的:
1.增加抗震、抗風能力
原設計可能已經滿足所有規(guī)范規(guī)定的抗震抗風要求,加上液體黏滯阻尼器在振動過程中起到耗能和增加結構阻尼的作用,從而降低結構反應的基底剪力,減少整個結構的受力,也就可以大大提高結構的抗震能力。同時,只要阻尼器安裝得合適,設置到不同的需要方向,還可以預防和減少原設計沒有考慮或考慮不足的振動受力。
對特別重要的結構,在高發(fā)地震區(qū),花錢不多,設置這一第二防線是很值得的;對于非嚴重地震區(qū),也可以用阻尼器達到抗風和增加抗震能力的目的。
2.用阻尼器防范罕遇大地震或大風
按“小震不壞大震不倒”的原則,可以用常規(guī)的設計辦法使設計滿足多遇地震的抗震要求。對于罕遇的大地震,可能顯得不足、不理想或不經濟。用結構的被動保護系統(tǒng),特別是用阻尼器來解決罕遇大地震的問題,不僅對新建結構建議采用這一設計理念,對原設計未設防抗震或設防不足的結構加固工程也很適合。
這一理念會帶來經濟實用和可靠的結果,合理的設計可以為工程節(jié)省費用,且國外抗震先進國家大都采用這一理念。在所有可能發(fā)生地震的地區(qū),主要想提出和推廣的便是這一設計理念。
國外有的工程,在結構的小震設計中也充分利用了阻尼器的優(yōu)越性,可以用加阻尼器后的修正反應譜值作結構的設計。
3.減少附屬結構、設備、儀器儀表等第二系統(tǒng)的振動
在破壞性地震震害分析中,結構內部附屬結構、設備、儀器儀表等第二系統(tǒng)的振動和破壞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注意。從經濟上看,這些內部系統(tǒng)的價值可能遠遠超過結構本身。增加結構保護系統(tǒng)出于保護這一附屬系統(tǒng)就不奇怪了。應該說,采用阻尼器系統(tǒng)減少醫(yī)院、計算機房、交通及航空等重要控制中心內部附屬設備的振動是非常必要的。
4.解決常規(guī)辦法難以解決的問題
在結構設計中有時遇到高地震烈度、土質情況惡劣的地區(qū),單純地加大梁柱的尺寸會引起結構剛度增加,結構的自振周期減小,其結果可能引起更大的地震力。結構設計若落入這一惡性循環(huán)中,有時用常規(guī)的辦法難以解決。而著名的墨西哥市長大樓工程就提供了一個擺脫這一惡性循環(huán)的榜樣。
結構抗震如果使用液體黏滯阻尼器,由于其本身沒有剛度,也就不會改變結構的頻率,且阻尼器增加了結構的阻尼比,起到耗能的作用,比較容易解決這一困難問題。
在高烈度地震區(qū),設計變得很困難的情況下,建議加入液體黏滯阻尼器重新作一下分析,可能會取得預想不到的好結果。
5.結構上的其他需要
除了提高結構主體的的抗震抗風能力外,阻尼器還能在很多其他方面的抗震上對結構有所幫助,具體匯總如下:
(1)大跨空間鋼結構、體育場館,特別是開啟式屋頂運動中的減震;
(2)超高層鋼結構建筑抗風的TMD系統(tǒng);
(3)減少樓板和大型屋蓋垂直振動的TMD系統(tǒng);
(4)配合基礎隔震的建筑,加大阻尼,減少位移;
(5)設備基礎減震;
(6)特別重要的建筑——核電站、機場控制室;
(7)結構復雜、難以計算的建筑;
(8)加固工程中,空間受限時,最好的選擇;
(9)軍事工程,抗爆工程。
當然,阻尼器還是個新生事物,其應用和理念都還在發(fā)展,并具有廣闊的發(fā)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