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電設備維修技術(第2版)
- 張念淮 宋憲華
- 2325字
- 2020-06-29 12:32:41
任務1.1 修理前的技術準備
任務描述
任務描述機械設備修理前要制定技術準備文件,技術準備的及時性和正確性是保證修理質量、縮短修理時間和降低修理費用的重要因素。因此,熟悉技術文件內容和制定技術文件是每一位機械技術人員和職工必須掌握的技能。
任務分析
任務分析技術準備主要是為維修提供技術依據。其內容包括:準備現有的或需要編制的機械設備圖冊;確定維修工作類別和年度維修計劃;整理機械設備在使用過程中的故障及其處理記錄;檢查維修前機械設備的技術狀況;明確機械設備維修內容和方案;提出維修后要保證的各項技術性能要求;提供必備的有關技術文件等。
知識準備
1.設備大修常用的技術文件
(1)大修技術任務書。
(2)修換件明細表及圖樣。
(3)電器元件及特殊材料表(正常庫存以外的品種規格)。
(4)修理工藝及專用工、檢、研具的圖樣及清單。
(5)質量標準。
2.修理前技術文件的使用
設備主修工程技術人員根據修理類別,對修理前設備的技術狀況進行充分的調查后,編制上述文件,交給機修部門的計劃人員或生產準備人員。機修部門的計劃人員或生產準備人員應設法盡量保證在機械設備大修前將更換件(包括外購件)備齊,并按清單準備好所需的工、檢、研具。
1)修理工作的類別
修理類別是按修理工作量大小、修理內容和要求對修理工作進行劃分的。修理類別分為大修、項修(中修)和小修等。
(1)設備大修是工作量最大的一類計劃修理。設備大修需對設備進行全部拆卸,修理基準件,更換或修復磨損件;全部刮研和磨削導軌面;修理、調整設備的電氣系統;修復設備的附件以及翻新外觀等,從而全面消除修前存在的缺陷,恢復設備的規定精度和性能。
(2)項目修理(簡稱“項修”)是對設備精度、性能缺陷進行針對性的局部修理。現在項修代替了中修。項修時,一般要進行局部拆卸、檢查、更換或修復失效的零件,必要時對基礎件進行局部修理和修正坐標,從而恢復所修部分的性能和精度。項修的工作量視實際情況而定。
(3)設備的小修是維修工作量最小的一類計劃修理。小修的工作內容主要是針對日常點檢發現的問題,拆卸有關的零部件進行檢查、調整、更換或修復失效的零件,以恢復設備的正常功能。
2)修理前技術狀況調查的步驟和內容
(1)技術參數調查。查閱故障修理、定期檢查、定期測試及事故等記錄;向機械設備動力部人員、操作工人及維修工人等有關人員了解日常運行和維修情況。
(2)停機檢查主要內容。檢查全部或主要幾何精度;測量性能參數情況;各轉動機械運動的平衡性,有無異常振動和噪聲;氣壓、液壓及潤滑系統的情況和有無泄漏;離合器、制動器、安全保護裝置及操作件是否靈活可靠;電氣系統的失效和老化狀況;部分拆卸、測量基礎件和關鍵件的磨損量,確定需要更換和修復的零件,必要時測繪和核對修換件的圖樣。
任務實施
修理前技術準備的實施
1.概述
設備主修工程技術人員根據年度機械設備修理計劃或修理準備工作計劃負責修理前的技術準備工作,對實行狀態監測維修的設備,可分析故障修理記錄,定期維護(包括檢查)、技術狀態診斷記錄確定修理內容和編制修理技術文件;對實行定期維修的設備,一般應先調查修理前機器設備的技術狀態,然后分析確定修理內容和編制修理技術文件。對大型、高精度關鍵設備的大修理方案,必要時應從技術和經濟角度做可行性分析。
2.CAK3665數控車床進給軸Z軸修理前技術準備
數控車床屬于實行狀態監測維修的設備,通過對其運行狀態異常的分析判斷,確定其為縱向Z軸進給部分的故障,需要對Z軸做拆卸診斷、修理,為此首先查閱設備的使用說明書,準備Z軸的裝配示意圖,通過研讀裝配示意圖,制定裝配工藝流程,準備維修用的工、夾、量具和備件等物資。
CAK3665數控車床Z進給軸的裝配圖如圖1-1所示,Z軸裝配工藝流程卡見表1-1。

圖1-1 Z軸裝配示意圖
1—聯軸器;2—滾針軸承;3—深溝軸承;4—鎖緊螺母;5—軸承端蓋;6—深溝軸承;
7—軸承座;8—溜板箱;9—滾珠絲杠;10—壓蓋;11—軸承內套;12—軸承外套;
13—端蓋;14—電動機座;15—伺服電動機
表1-1 Z軸裝配工藝流程卡

續表

知識拓展
機械零件測繪時應注意的事項
測繪人員在測繪工作開始前,應熟悉有關機械設備的使用維護說明書,初步了解機械設備的結構及性能,并向設備操作工人了解設備存在的故障情況。測繪使用的測繪工具須有合格證,在使用前應加以檢查,以免影響測量準確度,從而減少測量工作的差錯。
測繪零件時應注意下列各項:
(1)繪圖時先繪制傳動系統圖及裝配圖的草圖,再測繪零件圖。繪制裝配圖時應根據零件實際安裝位置及方向進行測繪。
對于復雜的部件,不便繪制整個裝配圖時,可分成幾個小部件進行繪制。裝配圖及零件圖的圖形位置應盡可能與其安裝位置一致。重要的裝配尺寸應在拆卸部件前測量,為以后的裝配工作留作依據。
(2)測量零件尺寸時,要正確選擇基準面。基準面確定后,所有要測量的尺寸均以此為基準進行測量,盡量避免尺寸單位的換算,以減小誤差。
對于零件長度的尺寸測量,要考慮裝配關系,盡量避免分段測量。分段測量的尺寸只能作為核對尺寸的參考。
(3)對于磨損零件,應對其磨損原因加以分析,以便在修理時加以改進,磨損零件測量位置的選擇要特別注意,盡可能地選擇在未磨損或磨損較少的部位。如果整個配合表面已磨損,就在草圖上加以說明。
(4)測繪零件的某一尺寸時,必須同時測量配合零件的相應尺寸,尤其是在只更換一個零件時更應如此。這樣做既可以校對測量尺寸是否正確,減少差錯,又可以為決定修理尺寸提供依據。
(5)正確操作測量工具和儀表,準確讀值。站姿、手姿、視線等多個因素都將影響讀值。
(6)測量工具用完后,要擦拭干凈,使工具及儀表處于潔凈狀態。要及時放回工具盒內,切忌和其他零件混合放置。
(7)防止壓砸和摔掉測試儀表,否則儀表易出現測試和讀值方面的誤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