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 看圖選硬件

雖然每臺電腦的外形看起來都差不多,但里面組成的配件卻千差萬別。下面將一一介紹主流電腦配件及其性能參數,為后面的組裝和維修打好基礎。

1.2.1 CPU

CPU是決定整臺電腦性能的核心部件,分為Intel和AMD兩大品牌,目前最新的是8核/6核的產品,在選購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CPU外觀

Intel最高端的產品是i7系列的6核CPU,其正反面如下圖所示。在CPU的邊緣有金色的小三角標識和凹陷缺口,是用于定位安裝方向的。

小提示

CPU的內核

我們常說的4核/6核/8核等,就是指同一CPU芯片內有幾個內核。在同一品牌的前提下,CPU的核心越多,性能就越高。但不同品牌下情況就并非如此,比如AMD的8核產品性能心往往不如Intel的6核產品。其主要原因一方面取決于核心的架構及內部優化;另一方面取決于單核心的處理器速度。

AMD的8核CPU產品——FX處理器,正反面如下圖所示,同樣也有個用于定位安裝方向的金色三角形標識。與Intel CPU觸點式引腳不同,AMD的最新產品還是保持了傳統的針式引腳。

小技巧

CPU的正確拿取方式

在拿取CPU時應握住其兩側的綠色絕緣基板部分,盡量避免碰到CPU上銀色或金色的金屬部分,以減少靜電對CPU的傷害。

2.CPU分類

選購CPU時先要了解其分類,在各大IT門戶網站上(如太平洋電腦網)都給出了比較詳細的分類列表,如下圖所示。這里將對初學者可能不太了解的問題做進一步講解。

(1)CPU系列

按照CPU系列分類一般都是按性能由高到低進行排列的。比如Intel CPU,高端的就選i7系列的產品;主流選i5系列;低端就選i3系列,再低還有奔騰系列。

小提示

同一系列CPU有不同核心代號

同為一個系列的CPU,但其版本新舊是以核心代號為準的。比如同樣是酷睿i5系列的CPU,代號為SandyBridge的就比Lynnfield的要新,一般來說核心代號越新的產品,性能也就越高。

以上幾個系列CPU的功能定位如下表所示。

雖然AMD的CPU產品在核心數上看起來比Intel得多,但在性能上跟Intel還是有所差距。AMD針對Intel系列,也推出了A4(對應新奔騰和i3)、A6(對應i5)、A8和A10(對應i7)幾款產品,在價格上的優勢還是比較明顯的。

(2)CPU接口

CPU要通過接口與主板連接才能工作,CPU接口類型不同,在插孔數、體積、形狀方面都有差異,所以不能通用。目前常見的CPU接口按照新舊順序排列包括下面幾個類型。

◇ Intel:LGA2011、1156、LGA1366、LGA775等;

◇ AMD:Socket FM3、Socket FM2、Socket FM1、Socket AM3、Socket AM2+、Socket AM2等。

3.CPU參數

CPU參數是對一塊CPU性能的數字化標注,選購CPU,要對CPU的基本參數有所了解。

◇ 主頻:主頻代表CPU的時鐘頻率,單位是MHz。主頻越高表明CPU運行速度越快。目前主流CPU的主頻都在3GHz以上。

◇ 二級緩存:簡稱“L2”。緩存是CPU中可進行高速數據交換的存儲器,它先于內存與CPU交換數據,其容量大小對CPU的性能影響很大,也是區分CPU性能高低的標準之一,目前主流CPU的二級緩存都在1MB以上。

◇ 制造工藝:制造工藝關系著CPU的電氣性能,通常以μm(微米)為單位。制造工藝越先進,CPU線路和元件越小,在相同尺寸芯片上即可增加更多的元器件,CPU的性能也越強大。主流CPU基本都采用22nm的制造工藝。

小提示

選購CPU不能單純看主頻高低

初學者在選購CPU時,常常會認為CPU的主頻越高越好,其實有時高主頻的CPU不如高緩存的CPU性能強。如采用22nm制造工藝的Intel CPU大多采用3MB緩存,而AMD的FM2系列CPU中還有1MB緩存的,僅從主頻上看,AMD的還要高一些,其實性能是Intel的更強。因此二級緩存小的CPU價格一般也不是很貴。

1.2.2 主板

主板(Mainboard)是電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部件之一,它是一塊矩形電路板,上面有很多擴展插槽,以便接插其他配件。通過更換這些配件,用戶可以對電腦進行局部升級。

1.主板的結構

主板的大體結構如下圖所示。

1 CPU插座:CPU插座是用來安裝CPU的,不同類型的CPU對應的主板CPU插座也不同。

2 外設接口:電腦的外部設備都是通過外設接口與主板連接的。主板的外設接口包括鍵盤接口、鼠標接口、顯示器接口、網卡接口、USB接口、音頻接口等。

3 電源插槽:電源插槽是機箱電源與主板的電源接口。

4 顯卡插槽:顯卡插槽是顯卡與主板連接的部件。不同的接口能為顯卡帶來不同的性能。而且也決定著主板是否能夠使用此顯卡。只有在主板上有相應插槽的情況下,顯卡才能使用。

5 PCI插槽:PCI插槽可以插接顯卡、聲卡、網卡等種類繁多的擴展卡,從而拓展電腦的功能。

6 IDE、7 SATA插槽:這兩種插槽都是用來連接外部存儲設備(如硬盤、光驅等),現在的主板一般都具備IDE和SATA兩種插槽。SATA接口比IDE更為先進,它擁有比IDE更高的傳輸速率,是目前的主流技術。

8 CMOS電池:用于記錄電腦系統的時間,維持系統時鐘的準確性,電量不夠時,時間會回到出廠日期,還有記錄啟動時要用的硬件信息。

9 內存插槽:內存插槽用來安裝內存。主板所支持的內存種類和容量都由內存插槽來決定。

10 北橋芯片:北橋芯片是CPU與外部設備之間聯系的樞紐,控制主板支持的CPU類型、內存類型和容量等。由于北橋芯片集成度高,且工作量大,所以多數廠商都在北橋芯片上加裝了散熱塊或風扇,避免電腦運行時溫度過高而損壞芯片。

11 南橋芯片:南橋芯片負責支持鍵盤控制器、USB接口、實時時鐘控制器、數據傳遞方式和高級電源管理等。

2.常見主板平臺

依照支持CPU類型的不同,主板產品可以有AMD和Intel平臺之分。相對來說,AMD平臺有著很高的性價比,但兼容性要差些。Intel平臺的穩定性較好,但是價格要高些。

3.常見主板品牌

目前在各大專業IT網站及電商平臺上都有關于主板品牌的排行,綜合來看,華碩、Intel、技嘉、微星屬于一線品牌,華擎、映泰屬于二線品牌、其余屬于三線品牌。不過消費者在選購主板時也不用過于迷信品牌,現在電腦升級換代的速度很快,只需按照實用的標準來選購即可。另外,在硬件網站上都有各種關于主板的詳細統計信息,可在選購時用作參考。比如在京東商城上,就可以根據“評論數”的得分,大致了解其他人購買一款主板后的滿意度。

4.主板芯片組

芯片組是主板的核心所在,其優劣對主板性能有決定性作用。目前主流的Intel主板芯片組的型號為B75、H61,主流AMD主板芯片組的型號為A88X、A78、A75。有關具體參數都可以在各大硬件網站上查詢到。

5.主板選購思路

在選購主板時,首先要確定使用幾線品牌的產品,其次結合CPU選擇好平臺。再次從選定平臺中確定要使用的主板芯片組,最后在幾塊相同品牌、芯片組的主板中選擇具體型號的主板即可。

比如選擇了22nm(納米)三代智能酷睿的CPU,這種CPU的LGA1155接口適用于Z77/H77/B75/Z68/P67/H61芯片組。其中Z77屬于高端產品,H77屬于中端產品,B75屬于低端產品。根據需求進行選購即可。

1.2.3 顯卡

顯卡是專門用于處理電腦顯示信號的硬件,其基本作用是負責傳遞處理CPU傳遞來的顯示數據,并將顯示信號輸出到顯示器上。

1.顯卡的結構

一般顯卡的結構如下圖所示。

1 電容:電容是顯卡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件,因為顯示畫質的優劣主要取決于電容的質量,而電容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顯卡電路的質量。

2 顯存:顯存負責存儲顯示芯片需要處理的各種數據,其容量的大小、性能的高低,直接影響著電腦的顯示效果。新顯卡均采用DDR3/DDR5的顯存,主流顯存容量一般為1GB~2GB。

3 GPU及風扇:GPU即顯卡芯片,它負責顯卡絕大部分的計算工作,相當于CPU在電腦中的作用。GPU風扇的作用是給GPU散熱。

4 顯卡接口:通常被叫作金手指,可分為PCI、AGP和PCI Express三種,PCI和AGP顯卡接口都基本被淘汰,目前市面上主流顯卡采用PCI Express的顯卡。

5 外設接口:顯卡外設接口擔負著顯卡的輸出任務,目前的新顯卡包括一個傳統VGA模擬接口和一個或多個數字接口(DVI、HDMI和DP)。

6 橋接接口:目前中高端顯卡可支持多塊同時工作,它們之間就是通過橋接器連接橋接口,如下圖所示。

2.顯卡常用分類

一般對顯卡的分類可按照品牌、價格和GPU來進行劃分。

(1)按品牌分類

與主板類似,顯卡的質量也與品牌密切相關,不少主板廠商都生產顯卡,且一線主板廠商也基本對應一線顯卡品牌。

(2)按價格分類

通常,價格在600元以下的為低端產品;600~1000元為中端產品,其中800元級別的產品最為普遍;1000~1500元的為高端產品;再往上就是“發燒”級的產品。

(3)GPU分類

家用顯卡圖形芯片供應商主要包括ATI和Nvidia兩家,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N卡(Nvidia)還是A卡(ATI)。

3.顯卡的定位

根據顯卡的價格和質量,可以分為高、中、低三個級別,選購顯卡首先要確定顯卡的用途,確定級別,以免花冤枉錢。

◇ 低端用戶:低端用戶主要是進行辦公應用、上網、看高清影片及進行一些簡單游戲娛樂,最好選擇性能穩定的集成顯卡主板或集成顯示功能的CPU。不僅可以節約裝機成本,而且也不易出現兼容性問題。

◇ 中端用戶:中端用戶需要進行一些影音制作、平面設計等應用,顯卡的色彩還原是最主要的需求之一,而不應該過分追求顯卡的3D速度。

◇ 高端用戶:高端用戶大都需要顯卡達到流暢運行大型3D游戲,所以選擇顯卡時應該全方位地考慮。

小技巧

雙顯卡的選購思路

一般用戶在選購顯卡時,可以考慮先買一款中端顯卡,等感覺不夠用時,再購買一塊相同GPU的顯卡來組成雙顯卡系統,這樣顯示性能會得到很大的提升。而且過段時間再購買同型號的顯卡,價格會更低,不過在購買主板時應選擇多PCI-E插槽的產品。

4.顯卡的兼容性

盡管現在電腦配件很少出現兼容性的問題,但顯卡與主板不兼容的故障還是時有發生。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可選購同品牌的主板和顯卡。比如裝機時有一個常見的詞匯——“3A平臺”,即CPU、主板和顯卡都是使用AMD品牌的產品。

1.2.4 內存

內存是電腦中的主要存儲設備,其性能高低會直接到影響電腦的運行速度,其外觀如下圖所示。

小提示

內存的作用是暫存數據

內存可以直接被CPU訪問,我們平時在電腦上輸入一段文字,或玩一個游戲,其實都是在內存中進行的。內存只負責暫時存放電腦當前正在執行的數據和程序,一旦關閉電源或發生斷電,內存中的程序和數據就會丟失。

1.內存的分類

通過內存分類,我們可大致確定選購內存的一些大致要點,具體如下。

(1)品牌

大品牌的內存比雜牌內存的質量更好,購買時可優先考慮。比如金士頓(Kingston)、宇瞻(Apacer)、海盜船(Corsair)等都是DIY市場上的主流品牌,而金泰克(tigo)、三星(SAMSUNG)等產品則用于品牌電腦。還有耳熟能詳的現代(Hynix海力士),雖然也有很多人選用,但是假貨甚多。

(2)傳輸類型

按照傳輸類型,內存可分為SDR、DDR、DDR2、DDR3和DDR4幾類。其中,DDR4屬于未來趨勢,DDR3是目前的主流產品,DDR和DDR2只適合一些舊電腦升級使用,而SDR基本已被淘汰。

小提示

內存的金手指缺口

在內存條的底部(俗稱金手指)都有一個缺口,位置都不一樣,因此它們之間不可能插錯。也就是說,DDR內存條不可能插進DDR2或DDR3的插槽里,DDR2和DDR3也依此類推。

(3)容量大小

內存的容量表示內存可以存放數據的空間大小,容量越大,電腦單位時間內交換的數據量就越大,速度就越塊。目前市面常見內存容量為2GB、4GB和8GB。

2.內存參數解密

內存參數對很多初學者來說比較難懂,但在選購時若了解這些參數,對內存的性能了解就會更具體一些。

(1)內存頻率

內存運行頻率用來表示內存的速度,代表著該內存所能達到的最高工作頻率。常見的頻率有1333MHz、1600MHz、1800MHz、1866MHz、2133MHz及2400MHz等。要注意內存頻率受主板和CPU的制約,假設CPU只支持1800MHz的內存,那么即使插入2400MHz的內存到主板上,也只能工作在1800MHz。

(2)內存延遲

內存延遲通常用4個連著的阿拉伯數字來表示,例如“3-4-4-8”,它表示系統進入數據存取操作就緒狀態前等待內存相應的時間。其中第一個數字最重要,表示內存讀取數據所需的延遲時間(CAS Latency),即常說的CL值。一般來說,這4個數字越小,表示內存性能越好。

(3)內存電壓

普通用戶一般無須考慮內存電壓參數,但對一些超頻愛好者來說,這項參數也比較重要,因為內存電壓與超頻密切相關。有的高頻內存需要工作在高于標準的電壓值下,只要在允許的范圍內浮動,略微提高內存電壓,有利于內存超頻,但是同時發熱量大大增加,因此有損壞硬件的風險。DDR2內存的工作電壓一般在1.8V左右,而DDR3內存則在1.6V左右。

3.寬條/窄條內存的區別

目前在市場上銷售的內存條還有寬條和窄條之分(如下圖所示),雖然看上去參數方面都相同,但是它們之間還是有所區別的。

窄條優點在于降低了成本,在價格方面可能會便宜一些;高度降低,可能改善機箱內尤其CPU附近的散熱。

但窄條受限于PCB面積,元器件數量可能會被縮水;走線布局會更緊湊可能會造成信號干擾。所以從性能方面而言,寬條比窄條好。寬條抗干擾能力比窄版的提升30%左右,而且穩定性比窄條高,特別在極限超頻中就可以清楚地知道寬條的優越性。所以市面上高頻率的內存都做成寬條,就是這個道理。

1.2.5 硬盤

硬盤也是電腦中重要的存儲設備,一般用來存儲我們平時安裝的軟件、電影、游戲、音樂等數據。

1.常見硬盤分類

硬盤一般可以按照工作原理、尺寸、品牌、容量和接口等標準來進行分類。

(1)按照工作原理分類

按照工作原理不同,硬盤可分為機械硬盤(HDD)、固態硬盤(SSD)、混合硬盤(HHD)三類,如下圖所示。機械硬盤采用磁性碟片來存儲;固態硬盤采用閃存顆粒來存儲;而混合硬盤則是把磁性碟片和閃存集成到一起的一種硬盤。

(2)按照尺寸分類

一般臺式電腦使用的是3.5英寸的機械硬盤,筆記本電腦使用2.5英寸的機械硬盤。固態硬盤多為2.5英寸。

(3)按照容量分類

容量對于一個硬盤至關重要,原則上硬盤的容量越大越好,目前常見的硬盤容量有4TB及以上、3TB、2TB、1.5TB、1TB、750GB、500GB、320GB及以下。

(4)按照品牌分類

按照生產廠商分類,機械硬盤比較常見的品牌有希捷、西部數據等;固態硬盤的常見品牌有金士頓、三星等。

(5)按照接口分類

按照不同的接口類型,可以將硬盤分為IDE、SATA、MSATA、SAS、SCSI及PCI-E幾類。其中,IDE接口的硬盤目前已被淘汰;SCSI硬盤多用于工作站或服務器中;SAS是新一代的SCSI技術;MSATA是超極本使用的固態硬盤接口;PCI-E接口的固態硬盤可以在任何有這種接口的硬盤上使用;SATA接口是目前硬盤最常用的接口,又分為SATA3.0、SATA2.0、SATA1.0幾種,版本越高的性能也就越高。

2.主流硬盤產品定位

硬盤廠商會將產品分為高、中、低三檔。比如西部數據牌的3.5英寸硬盤,能通過三種顏色來區分產品線。

Caviar Black黑版(又稱為黑盤)代表桌面級的高性能產品,Caviar Blue藍版(又稱為藍盤)是高性價比的產品,Caviar Green綠版(又稱為綠盤)具有低功耗、低噪聲等特點,但性能也是最低的。

3.機械硬盤選購要點

在選購硬盤時,應根據實際需求綜合考慮以下幾點。

(1)硬盤容量

對于一個硬盤來說,容量是至關重要的,大多數被淘汰的硬盤都是因為容量不足,不能適應日益增長數據的存儲。所以說原則上硬盤的容量越大越好,一方面,用戶可以得到更大的存儲空間,能夠更好地面對將來可能潛在的存儲需要;另一方面容量越大硬盤上每兆存儲介質的成本就越低。當前主流硬盤的容量一般都在1TB以上。

(2)硬盤接口

目前主流硬盤都采用的SATA2.0以上的接口,新的SATA3.0接口擁有更高的數據傳輸率,但需要配合帶有SATA3.0接口的主板使用。另外要注意的是,SATA3.0接口雖然可以大幅提高固態硬盤的性能,但對機械硬盤的性能提升很有限。

(3)硬盤轉速

硬盤轉速的單位是r/min(轉/每分鐘),RPM值越大,內部傳輸速率就越快,訪問時間就越短,硬盤的整體性能也就越好,但噪聲也越大。普通硬盤的轉速一般有5400r/min、7200r/min兩種,7200r/min高轉速硬盤是現在臺式機用戶的首選。

(4)硬盤傳輸速率

硬盤傳輸速率是指硬盤讀/寫數據的速度,單位為MB/s(兆字節每秒)。SATA提供了150MB/s的傳輸速率,SATA2提供了300MB/s的傳輸速率,而SATA3.0的傳輸速率則高達600MB/s。

(5)緩存容量

緩存容量與速度直接關系到硬盤的傳輸速度。硬盤上的高速緩存可大幅度提高硬盤存取速度。在游戲和進行大規模數據讀取時,大容量緩存所帶來的硬盤性能的提升是顯而易見的。所以在選購硬盤時,應首先考慮大容量緩存的硬盤,目前1TB容量SATA3.0接口的硬盤緩存容量一般是64MB。

(6)單碟容量

硬盤的單碟容量(Storage Per Disk)同樣也是劃分硬盤檔次的一個指標。由于每塊硬盤都是由一個或幾個盤片組成,而它的單碟容量就是指包括正反兩面在內的每個盤片的總容量。相同轉速的硬盤單碟容量越大內部數據傳輸速率就越快。

(7)平均尋道時間

平均尋道時間是指硬盤在收到系統指令后,磁頭從開始移動到移動至數據所在的磁道所需要的平均時間,是影響硬盤內部數據傳輸速率的重要參數,單位為毫秒(ms),時間值越小,則硬盤的性能就越高。平均尋道時間是由轉速、單碟容量等多個因素所決定的,一般來說,硬盤的轉速越高,單碟容量越大,其平均尋道時間就越小。選購時,在其他條件同等的情況下,盡可能選擇平均尋道時間較短的產品。

4.固態硬盤選購要點

選擇固態硬盤時主要注意閃存顆粒、主控芯片、緩存及算法這幾點因素。

(1)閃存顆粒

閃存顆粒是決定固態硬盤性能高低重要的因素,也直接決定著固態硬盤的價格(一般來說,顆粒的成本占到SSD整體成本的80%)。主流的固態硬盤一般使用3種閃存顆粒:SLC、MLC、TLC。其中SLC性能最好,TLC最差。其主要差距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就是使用壽命,現在來說采用TLC和MLC閃存顆粒的固態硬盤價格差距并不大。以128G為例,價格差距不到200元。所以,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最好選擇采用MLC閃存顆粒的固態硬盤。

小提示

閃存顆粒的品牌

目前市場上固態硬盤所采用的閃存顆粒,90%以上都出自三星、東芝、鎂光及Intel這四家廠商之手。所以只要是使用這幾個品牌的閃存顆粒,質量性能都是可以信賴的。

(2)主控芯片

主控芯片對于固態硬盤和電腦的CPU一樣重要。因為無論使用什么類型的閃存顆粒,其讀/寫次數都是有限的。主控芯片就是通過一系列的算法,將每次寫入動作的實際寫入量降至最低,讓閃存顆粒的壽命更長。

現在市面上比較常見的固態硬盤主控芯片主要有三星、SandForce、Marvell和Jmicron幾種。

采用Marvell、SandForce、三星主控芯片的固態硬盤不乏精品,其性能也非常強大。SandForce主控芯片的壓縮算法讓其最大讀/寫比Marvell好很多,而Marvell的主控芯片對垃圾回收良好的支持可以保證固態硬盤長期使用不降速,因此性能上Marvell會好一些,但是對于閃存顆粒壽命的保護,SandForce主控芯片則是做得最好的。Intel的主控芯片因為考慮到產品壽命,限制了寫入速度,在性能測試的成績也許并不是最高的,但讀/寫穩定性方面絕對是一流的。至于Jmicron主控芯片,最大的特點就是便宜,不過由于采用的算法比較差,性能上與其他品牌的主控芯片有較大差距。

(3)閃存顆粒的同步以及異步

在實際選購過程中,初學者或許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么在主控芯片組和閃存顆粒一樣的情況下,硬盤之間仍然會有很大的性能差異?這是因為閃存顆粒本身有同步設計及異步設計兩種模式。

簡單來說,同步閃存能夠工作在更高的頻率下,所以同步模式下的閃存顆粒吞吐量更大,性能更為出色。但是同步工作模式對于顆粒的品質要求更高,所以在售價上更為昂貴。另外,有些閃存顆粒(比如三星、東芝)雖然使用的是異步設計,但是性能方面仍然有不錯的表現,所以在選購時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判斷。

小技巧

固態硬盤容量、性能與壽命的關系

目前常見的固態硬盤的容量共有:64GB/60GB、128GB/120GB、256GB/240GB以及512GB/480GB這幾種類型,其中以128GB和256GB為主流容量。

更大的容量不僅能夠存儲更多的內容,最重要的是,還會變相提高SSD的壽命及性能。所以在購買固態硬盤時要“買大不買小”。如果只用固態硬盤安裝操作系統,建議直接購買128GB的產品,如果還準備存放一些別的數據,那么256GB的固態硬盤就是標準配置。

(4)固態硬盤的壽命

在選購固態硬盤時要考慮到性能高低,還要考慮其使用壽命。比如前面提到的TLC閃存顆粒,很多固態硬盤為了能夠在售價上更為低廉而大量使用TLC閃存顆粒。但這種閃存顆粒的一大劣勢就是可擦寫次數少,所以在主控芯片相同的情況下,建議大家盡可能選購MLC閃存顆粒的產品。而在使用同樣類型的閃存顆粒的情況下,主控芯片越先進,固態硬盤整體的使用壽命就越長。對于消費者來說,要在價格和壽命之間做出自己的選擇。

(5)選購低價固態硬盤注意事項

在固態硬盤價格普遍偏高的情況下,消費者容易受到低價產品的誘惑,但正所謂“便宜沒好貨”,在選購低價固態硬盤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 老型號產品:一般是賣家的庫存貨,首先需要了解產品型號到底有多老,如果只是上一代的產品,還是可以購買的,畢竟固態硬盤在不使用的情況下,基本上沒有損壞的可能性。價格真的便宜且保證全新的話,也是一種不錯的購買選擇。

◇ 返修產品:這類產品大多都是損壞的固態硬盤返廠維修后商家二次出售的產品。由于不明確廠商在返修時更換的零件是不是全新的,尤其是閃存顆粒,所以這樣的產品沒有太多購買的必要性。

◇ 假貨:還有一些無良商家拿著大容量U盤冒充固態硬盤。雖然使用的都是顆粒,但是U盤主控芯片的復雜程度比固態硬盤差好幾個等級,性能也要低不少。所以我們不能購買“三無”品牌的產品,另外就是去信譽好的店家或者大型購物網站進行購買,品質才能有所保證。

除此之外,還有廠商使用質檢中不合格的Flash顆粒安裝在產品中。這類不合格的顆粒被稱之為“白片”。使用白片的固態硬盤最為明顯的癥狀就是讀/寫速度不穩定且容易損壞。所以在魚龍混雜的市場中,購買固態硬盤時一定要注意,千萬不能被商家的花言巧語及低廉的售價所蒙蔽,否則最終的受害者肯定是自己,畢竟“硬盤有價數據無價”。

5.選購混合硬盤

固態硬盤性能高價格也高,機械硬盤性能有限但價格低廉。所以選擇混合硬盤可在性價比方面取得一個比較好的平衡,可將經常要讀取的操作系統存放在固態硬盤上,將其他數據保存到機械硬盤上。

混合硬盤,顧名思義,就是機械硬盤與固態硬盤的結合體。混合硬盤在外觀上跟機械硬盤是一樣的,盤體也采用磁性碟片,但是在電路板部分增加了SSD模塊和閃存顆粒。容量通常在8~16GB之間。

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磁盤還是最為重要的存儲介質,閃存僅起到緩沖作用,將更多的常用文件保存到閃存內減小尋道時間,提升效率。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混合硬盤品牌為希捷和東芝。

1.2.6 電源

電源安裝在機箱的內部,為主機中所有硬件設備提供動力,電源的質量對電腦硬件能否穩定運行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其外觀如下圖所示。

1.電源的分類

常用電源一般可以按照設計結構、電源版本、噪聲、放置方式等方面進行分類,比較有參考價值的一些分類信息如下。

(1)設計結構

市場上常見的電源一般可分為ATX和BTX兩種。ATX是最常見的家用電腦電源;BTX主要是用于BTX架構的電腦(簡單來說就是體積較小,內部更加緊湊)。為了避免兼容性問題,在購買電源時應選擇與主板設計類型相符的產品。

(2)電源版本

一般家用電腦均是采用ATX的電源版本。而在ATX電源版本中,根據時期的不同又有1.3、2.2、2.3、2.31等很多版本之分。現在的主板上基本都是采用24Pin的供電接口,獨立顯卡則需要外接6Pin接口供電,所以較高版本的電源對于新配件來說有較好的節能作用,同時也能更好地讓機器穩定運行。

(3)噪聲

ATX電源還有靜音和非靜音之分,靜音電源的風扇直徑多為12cm或14cm,風扇向機箱底部吹。非靜音風扇則是直徑為8cm的小風扇,向著電源線纜方向吹風。

(4)放置方式

一般傳統機箱的電源都安裝在機箱上部。而現在有很多機箱為了內部美觀,采用背線技術(機箱內表面看不到硬件連線,連線都從機箱底板背面穿過),這樣的電源都安裝在機箱下部,線纜長度都比較長,如下圖所示。

2.電源的接口

電源的接口豐富不豐富也是衡量電源品質的一個標準,豐富的接口不僅可以免去轉接的麻煩,還能提供更多的擴展需要。一般電源包括如下幾種供電接口。

目前絕大多數的主供電接口都采用20+4Pin的主供電設計,另外的4+4Pin主要是針對CPU更大的供電需要而設計的。6Pin的顯卡供電接口是目前的主流,6+2Pin的接口是為了給更高端的顯卡提供充足的電力保障。而大4Pin D型供電接口主要為風扇、IDE光驅、IDE硬盤供電,隨著SATA設備的普及,目前該供電接口的作用主要就是提供風扇運行所需要的動力。對于SATA供電接口來說,數量越多,電源的擴展能力就越強。

3.電源功率的計算

電源是電腦工作的動力源泉,如果功率不足就會導致莫名其妙的死機、重啟或系統無法啟動等故障。一般低配置電腦所需的電源功率在250W以上,中端配置在300W以上,高端配置則需要在400~500W以上。具體可以參考下表。

不同裝機方案的電源配置表

小技巧

如何精確計算電源功率

如果想得知精確的電源功率,可以借助航嘉、金河田等電源生產商官方網站上提供的電源額度功率來進行計算(如下圖所示)。使用方法也很簡單,按裝機單選好配件再確定即可。如果不知道自己電腦的具體配置,可以使用驅動精靈或魯大師等專業硬件識別軟件檢測一下即可。

4.80Plus的認證

除了上面介紹的選購要點外,還要注意電源有沒有80Plus認證標準。80Plus是為加速節能科技的發展而制定的,是高電源轉換效率的一個標志。目前80Plus認證根據電源的轉換效率分為白牌、銅牌、銀牌和金牌四檔,市面上能獲得此認證的電源暫時不是很多,基本都屬于高端產品,它也可以看作是電源品質的一個象征,如下圖所示。

現在市場中不乏一些電源存在虛標80Plus認證標識的情況,具體電源型號可通過http://www.80plus.com/網站進行查詢。

1.2.7 顯示器

顯示器作為裝機過程中一個必不可少的部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僅在價格上占據了不小的比重,而且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在選購時,需注意以下要點。

1.面板

液晶面板,是一臺顯示器的核心,現在顯示器面板常見的有IPS、TN、PVA幾種。

(1)IPS面板

IPS面板的優勢是可視角度大、響應速度快,色彩還原準確,而且用手輕輕劃一下不容易出現水紋樣變形,所以又有硬屏之稱,是液晶面板里的高端產品。目前市面上常見的IPS主要由LG生產,IPS又分為P-IPS、H-IPS、S-IPS、AH-IPS、E-IPS等幾類,價格從幾百元至上千元不等,在顯示效果上P-IPS≥H-IPS>S-IPS>AH-IPS>E-IPS。

(2)TN面板

TN面板的優點是成本低廉,技術成熟,響應時間容易提高,但是缺陷也很明顯,一般的TN面板色彩單薄,視角也很窄,對比度也低,而且屬于軟屏。TN面板也有幾千元價位的顯示器,不過都是為發燒級玩家打造的。

(3)PVA面板

PVA面板有著極寬的可視角度和較高的響應時間,透光率更高,色彩表現也更鮮艷,護眼程度比IPS和MVA要好些。

2.刷新率

對于液晶顯示器來說,再高的刷新率也沒有多大實際意義,普通的60Hz~75Hz就夠用了。不過3D顯示器必須保持在120Hz以上,否則無法實現3D效果。

3.響應時間

響應時間通常以ms為單位,指的是液晶顯示器對輸入信號的反應速度。目前市場上的主流LCD響應時間都已經達到8ms以下,某些產品的響應時間甚至為2ms、1ms等,數字越小代表速度越快。對于一般人來說,只要購買8ms以內的產品就已經可以滿足日常應用的要求,對于游戲玩家而言,5ms或更快的產品為較佳的選擇。

小提示

灰階響應時間

很多廠商喜歡用灰階響應時間來描述響應時間,因為灰階比黑白快,而且實用意義更大。但灰階響應時間應該不是一個數字,而是各個灰階之間相互轉換的一組數字,不過廠商往往會將這組數字中最好的一個挑出來作為宣傳。

4.對比度、亮度

對比度是屏幕上同一點最亮時(白色)與最暗時(黑色)的亮度的比值,高的對比度意味著相對較高的亮度和呈現顏色的艷麗程度,所以參數越高越好。另外,在市場上還常常見到動態對比度這個說法,所謂動態對比度,指的是液晶顯示器在某些特定情況下測得的對比度數值。動態對比度與真正的對比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一般同一臺液晶顯示器的動態對比度是實際對比度的3~5倍,所以這個參數沒有多大的參考價值。

亮度是指畫面的明亮程度,單位是nit(尼特)、坎德拉每平方米(cd/m2),1nit=1cd/m2。對于液晶顯示器來說,亮度并非越高越好。顯示器畫面過亮常常會令人感覺不適,一方面容易引起視覺疲勞,另一方面也使純黑與純白的對比降低,影響色階和灰階的表現,所以對顯示器的亮度沒必要追求過高。

5.屏幕尺寸、比例、分辨率、點距、壞點

LCD顯示器的尺寸是指液晶面板的對角線尺寸,以英寸為單位(1英寸=2.54cm),主流的有19英寸、21.5英寸、22英寸、23英寸、24英寸、27英寸。

比例,是指顯示器屏幕寬度和高度的長寬比,也稱為縱橫比。液晶顯示器尺寸比例發展過程:4:3比例普屏液晶→16:10比例寬屏液晶→16:9比例寬屏液晶。現在更是有21:9、5:4等比例,不過主要以寬屏(16:9、16:10)為主。

分辨率,是指屏幕上的像素點的個數,一般表示為「橫向像素點數×縱向像素點數」。分辨率是和圖像相關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是衡量圖像細節表現力的技術參數。現在商家比較習慣用橫向像素點來描述分辨率,比如720P、1080P、2K、4K等,這兩種衡量方法的對應圖如下圖所示。

所謂點距,是指一種給定顏色的一個發光點與離它最近的相鄰同色發光點之間的距離。在任何相同分辨率下,點距越小,圖像就越清晰,但是也會讓眼睛更加疲勞。所以,出于對眼睛的保護需要,對于沒有精細點距要求的用戶來說,建議使用同尺寸下點距大的產品。

壞點,大概可以分為兩類,暗點和亮點。其中暗壞點是無論屏幕顯示內容如何變化也無法顯示內容的“黑點”,而最明顯的是那種只要開機后就一直存在的亮點。這也可以用來衡量一塊面板的質量,一般液晶屏幕不超過3個壞點屬于合格情況。

6.3D顯示器

有快門式3D技術和不閃式3D技術,不閃式是偏光式的一種,偏光式3D技術也稱為偏振式3D技術,優點是沒有閃爍,可視角度廣,缺點是3D效果一般,因為不閃式顯示原理的原因在3D模式下,分辨率會有很大損失,大概一半左右。快門式的3D效果很好,不過畫面會有閃爍(相比不閃式而言),而且亮度在3D模式下會有損失。不過由于目前3D電視在功能和通用性上要勝于3D顯示器,所以對大多數用戶而言,從性價比方面考慮還是首選3D電視。

1.2.8 機箱

機箱用于安裝和保護電腦中的硬件設備,因此,機箱質量的好壞對電腦的穩定運行有著重要的影響。用戶在選購機箱時,不僅僅從外觀方面考慮,還要從大小、功能、風道等諸多方面選擇一款做工材質好、散熱效果好、內部結構合理的機箱。

1.可靠機箱的簡單選購辦法

對于大多數新手來說,對于機箱材質硬度、邊緣、輻射等問題不太了解,一個最快速簡單的方法就是選購品牌知名度較高的大個頭機箱。這樣,只需注意風道和接口新舊即可。目前比較知名的機箱品牌有航嘉、安鈦克(antec)、金河田、愛國者、大水牛、鑫谷、富士康、長城、華碩等。

2.選擇機箱的尺寸

機箱按照尺寸分類可分為全塔、半塔和小型機箱(MINI)三類,其適用人群可見下表。

機箱尺寸及適用人群對照表

3.機箱的風道選擇

機箱的風道一般分為上置電源風道和下置電源風道兩種。上置電源采用“前進后出,側面導風”的散熱模式,其原理為冷風從前面板吸入,再經過電源把熱風排出,如下圖所示。

小提示

冷風和熱風

冷風是指機箱從外部吸進去的風,熱風是指從機箱內部排出去的風。

下置電源風道是將電源風扇朝下吸入冷風后,再從機箱后面板排出,使電源不再吸入來自CPU的熱風。從前面吸進的冷風,在機箱中進行熱交換后,再從機箱后面板風扇排出,如下圖所示。

有些機箱為了加強散熱,還在頂部加上風扇向外散熱,如下圖所示。

小提示

38℃和40℃機箱

38℃是Intel為了保證CPU工作溫度而提出的一種散熱規范,該規范要求機箱整體散熱能力必須保證處理器上方20mm處區域平均空氣溫度保持在38℃左右。符合此散熱規范的機箱被統稱為38℃機箱。38℃機箱的特點是,側板開有兩個小窗,其中一個小窗有CPU專用導流罩,如下圖所示。

由于目前顯卡已經取代CPU成為機箱內部的頭號散熱大戶,而38℃機箱的CPU導流罩阻礙了塔式散熱器的安裝,所以將其拆除后,再將原有的兩個小窗尺寸加大,就變成40℃機箱。目前40℃的機箱正取代38℃機箱成為主流。

4.機箱的兼容性

機箱的兼容性主要表現在與電源、主板接口等方面。

比如要選擇背部走線的機箱,選擇的電源線纜長度就要長一些。而且大部分走背線的機箱都是采用的下置電源,所以線纜長度不夠會給安裝帶來不便。

另外,由于現在新主板都有前置的USB3.0接口(如下圖所示),所以不能選擇沒有前置USB 3.0接口的機箱,否則使用起來會很不方便。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峪关市| 富源县| 马龙县| 筠连县| 东至县| 瓦房店市| 栾城县| 虞城县| 尼勒克县| 芦溪县| 阳春市| 彭水| 仙居县| 丽江市| 靖宇县| 彰化县| 达拉特旗| 霍山县| 华阴市| 收藏| 伊春市| 即墨市| 广昌县| 象山县| 唐山市| 吉木乃县| 九寨沟县| 太白县| 洛隆县| 巴中市| 浙江省| 辽宁省| 渭南市| 长武县| 吉首市| 资溪县| 广灵县| 民乐县| 银川市| 霍山县| 天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