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易·通:2天學會電腦組裝·系統安裝·日常維護與故障排除
- 一線文化
- 3201字
- 2020-06-23 11:58:11
2.8 裝機的收尾工作
安裝完上面的配件之后,機箱內的操作就可告一段落。但不要急于蓋上機箱,還有一些收尾工作要做。
2.8.1 如何改善機箱散熱
將機箱內的線纜整理干凈,既可以預留出更多空間,讓機箱內部美觀清爽;又能保證空氣的流通,有助散熱。如果機箱有背部走線設計,應盡量將線轉移至機箱背部,如下圖所示。

2.8.2 連接鍵盤和鼠標
將鍵盤和鼠標的數據線接頭插入機箱后的USB或PS/2插孔,如下圖所示。

2.8.3 開機前后的檢查工作
電腦配件全部組裝完畢后,在開機前還需要檢查以下事項。
1.開機前檢查
開機前需確認所有組裝操作是否正確,主要包括以下幾項。
(1)主板固定螺釘
主板螺釘未固定好有可能引起主板短路,燒毀主板和電源,所以要重點檢查。機箱內不能散落螺釘,將機箱立起后,如果有零件滾落的聲音,就需要仔細查找。
(2)檢查音頻線、USB線
主板前置接口的音頻線和USB線也可能燒毀主板,需要按照主板說明書確認是否安裝正確。
Step01 將機箱電源線插入主機電源插口中,并將電源開關位置撥到打開位置,如下圖所示。

Step02 按下機箱上的電源鍵,開機,如下圖所示。

2.啟動時檢查配置
電腦啟動后,可以通過按下【Delete】鍵或【F2】鍵進入BIOS界面,查看電腦的主機配置及參數,如下圖所示。

3.啟動后的簡單故障排除
新配的電腦一般不會有硬件故障,如果啟動后有故障,一般是連接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如下。
◇ 開機后機箱電源(POWER)燈不亮,說明主板上的電源指示燈信號線裝反了,關機后將其翻轉過來重新插入跳線即可。
◇ 按下機箱復位(RESET)燈不閃,說明相應的跳線沒有插對,檢查是否插錯了位置。
◇ 機箱硬盤燈不閃爍,說明HDD的電源信號線接反了,需要翻轉后連接。
◇ 開機沒有聽到嘀的一聲響,說明SPEAKER線接反了或插錯了,參照主板說明書重新插好即可。
學習問答(11:15~11:30)
疑問1:如何在一臺電腦中混合使用不同頻率的內存?
答:使用不同頻率的內存,就是將不同規范、不同容量或不同品牌的內存安裝在一臺電腦中混合使用,這種方法又稱為內存混插。
內存混插雖然可以節省內存投資,但會增加系統出問題的可能。相對來說,不同容量、不同品牌的內存混插問題較少;而不同規范的內存混插問題較多。
在使用不同頻率內存時,應注意如下問題:
◇ 將低規范、低標準的內存插入內存插槽中的第一位置DIMM1上;
◇ 如果出現內存插槽被插滿的情況,其中一根內存條至少應該使用單面內存條;
◇ 在BIOS設置中使用內存異步項強行設置內存的工作頻率,將高頻率的內存降頻使用,使之與低頻率的內存保持一致;
◇ 如果內存溫度過高,在BIOS中強行設置內存的電壓為所有混插內存中電壓最低的值。
疑問2:如何給機箱“走背線”?
答:為了讓機箱內部更加美觀,同時增強其散熱效果,如今的主流機箱都增加了背部走線功能,但背部走線的實際操作方法對很多DIY新手來說還比較陌生,下面來詳細講解其過程。
1.確認機箱背板走線能力
走線前先要確定背部走線需要的背板空間,因為大量線材會擠在背板內部,所以需要背板空間最好在2cm以上,如下圖所示。

除了要留意機箱背板走線空間的大小之外,還要注意機箱的主板托板部分。主板的走線孔位大致如下圖所示。

小提示
設計合理的扎線孔
背線機箱中都有扎線孔的設計(如下圖所示),一款設計合理的機箱每一個孔位都需要有一個扎線孔,這樣才可以把線材走得整齊,同時還可以更好將線材勒緊。

2.按步驟裝機走線
接下來開始裝機走線,具體步驟如下。
Step01 首先安裝的硬件是電源,再陸續安裝平臺其他組件,為了避免先裝入主板而導致CPU供電線無法穿入孔位,一定要將其提前布好,避免平臺拆掉重新安裝的返工,如下圖所示。

Step02 電源安裝好以后,要將不同的線材按類別分開,電源線都要從電源旁最大的那個走線孔引出,想要背部走線需要將其引至托盤后方,如下圖所示。

Step03 裝機時一些多余的SATA和大4Pin電源線是用不到的,可以把這些電源線藏到硬盤架底部和綁在主板托盤背面,如下圖所示。

Step04 如果不進行束線,過于臃腫的電源線會阻礙側板安裝,越是入門機箱越存在這個問題。束線時優先考慮的是粗壯而又難以塑形的主板24Pin線,如果背線空間不太充裕,盡量還要避免這根電源線與其他線材重合,如下圖所示。

Step05 如果機箱沒有設置束線扎帶位,也可以將主板24Pin及其他線材一同捆綁在托盤上,如下圖所示托盤區域剛好有綁線的空間,有時候需要因地制宜,靈活處理。

Step06 捆綁機箱I/O線,使用的束線位是托盤上的兩個圓孔,如下圖所示。

Step07 最終走線完成的效果如下圖所示。

3.走線的細節
在走線過程中有如下問題可能會直接影響到最終走線的效果。
(1)線材要捋直,捋直后的線比較便于走線和綁扎,如下圖所示。

(2)擴展線材同樣保持不凌亂,如下圖所示。

(3)線材盡量并排走,不重疊,如下圖所示。

(4)邊緣固定更美觀,如下圖所示。

(5)邊緣固定更美觀,如下圖所示。

(6)多余供電線固定在較為空曠的空間,如下圖所示。

(7)當線材整理好后,將扎線帶扎上,但不要扎緊,留出一定富余,以便有需要調整的可以將扎線帶剪短重新整理,如下圖所示。

疑問3:如何選擇正確的風扇朝向?
答:常用的風冷散熱器在結構上可以分為塔式和下壓式兩種結構。下壓式散熱器的安裝方向很固定。但是塔式散熱器在安裝方向上就有講究了。
塔式散熱器的方向能夠影響機箱內部的整體風道,所以以單風扇為例,將這種CPU風扇面向內存插槽一側,將廢熱排出機箱背部出風口是最佳的散熱效果,如下圖所示。

現在主流的機箱都會設計成電源位下置,因為機箱電源風扇是用來吸風的,如果將電源風扇方向朝上的話,它就會吸取上方顯卡產生的熱風,不利于電源散熱;而多數中塔、全塔機箱電源位都有出風口,便于散熱,所以風扇方向應該向下,如下圖所示。

過關練習(11:30~12:00)
通過前面內容的學習,結合相關知識,請讀者親自動手按照要求完成以下過關練習。
練習一:安裝雙顯卡
雙顯卡是采用兩塊顯卡(集成—獨立、獨立—獨立)通過橋接器橋接,協同處理圖像數據的工作方式。NVDIA和ATI分別將這種工作方式叫作SLI和Cross Fire(交叉火力)。要實現雙顯卡必須有主板的支持。下面就來看看組建集成—獨立模式交叉火力雙顯卡平臺的具體操作方法。
Step01 進入主板BIOS的Advanced選項下的Graphics Configuration子選項,如下圖所示。

Step02 1 選擇Primary Video Device選項,2 將顯示模式調整為IGD Video模式,如下圖所示。

Step03 同樣在Graphics Configuration選項下,1 打開Integrated Graphics選項;2 將該選項屬性調整為Force,如下圖所示。

Step04 即可看到共享顯存調節選項,1 選擇UMA Frame buffer Size選項;2 將該選項參數設置為1G,如下圖所示。

Step05 共享內存做顯存后,內存頻率會影響APU的圖形性能,為了調高內存頻率,可以選擇UNIKA OCT選項卡;1 選擇Memory Clock Mode選項,2 將該選項參數設置為Manual,如下圖所示。

Step06 1 在隨后出現的Memclock Value選項中;2 將內存頻率調節為1866MHz。按【F10】鍵保存設置并退出BIOS,如下圖所示。

Step07 最后插上視頻信號線,注意顯示器的輸出端應該連接集成顯卡的輸出端,如下圖所示。

一點通
安裝獨立雙顯卡交叉火力平臺
安裝獨立雙顯卡交叉火力平臺不需要進行BIOS設置,只需在安裝好雙顯卡之后,將Cross Fire橋接配件分別安裝在兩塊顯卡的對應接口上,如下圖所示。

練習二:改善機箱散熱
使用性能優秀的CPU散熱器并不意味著電腦從此告別死機,PC整體散熱性能如果不能與CPU散熱相匹配,電腦在高溫下一樣會因過熱而頻繁死機。要迅速排出機箱內部的熱量,對于電腦機箱來說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用風扇進行強制對流。
風扇并不是越多越好,還要注意氣體流動方向的問題,即建設一條高效合理的風道。大部分低端機箱都沒有經過精心的風道設計,所以需要用戶重新設計機箱內部風道以達到更好的散熱效果。
1.改善CPU和顯卡散熱
傳統機箱的散熱方法是利用ATX電源內的風扇將機箱內的熱氣排出,這顯然是不夠的。現在的機箱都在后板上預留了一個風扇的定位口,再增加一個機箱風扇后,可以形成輔助風道,氣流可以流過CPU和顯卡附近,對這兩個配件進行散熱,如下圖所示。

2.改善硬盤散熱的風道設計
改善硬盤的散熱比較簡單的方法是將軟驅的塑料擋板卸下來,形成一個通風口,這樣就能獲得比較明顯的散熱效果。
3.改善光驅散熱
光驅部分的散熱比較麻煩一點,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可將機箱頂部開一個定位口安裝散熱風扇。
- 觸摸屏實用技術與工程應用
- Istio入門與實戰
- Creating Dynamic UI with Android Fragments
- 3ds Max Speed Modeling for 3D Artists
- Svelte 3 Up and Running
- 基于Apache Kylin構建大數據分析平臺
- Spring Cloud微服務架構實戰
- 計算機組裝維修與外設配置(高等職業院校教改示范教材·計算機系列)
- Source SDK Game Development Essentials
- Spring Cloud微服務和分布式系統實踐
- Istio服務網格技術解析與實踐
- 單片微機原理及應用
- Spring Cloud實戰
- Blender 3D By Example
- 計算機應用基礎案例教程(Windows 7+Office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