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明亡清興的分水嶺——薩爾滸之戰

薩爾滸戰役是明清(后金)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明清興亡史上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也是一場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建立政權后,努爾哈赤勵精圖治,舉賢用能,很快便網羅了一批驍勇無比的猛將和足智多謀的人才。這些驍將謀士盡心竭力地輔佐努爾哈赤,使后金在與大明王朝的對抗過程中逐漸強大起來。努爾哈赤在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和兵力后,決定向明朝發起大規模的進攻。

明萬歷四十六年(后金天命三年,1618年)正月,努爾哈赤趁明朝朝廷黨爭激烈、防務松弛的時機,決意對明用兵。二月,努爾哈赤召集諸臣討論用兵方略,決定先打遼東明軍,后并葉赫部,最后奪取遼東。三月間,后金加緊秣馬厲兵,擴充軍隊,修治裝具,派遣間諜,收買明將,刺探明軍虛實。在經過認真準備和精心籌劃之后,努爾哈赤在四月十三日以“七大恨”作為伐明的檄文,分兵兩路向明軍發動進攻。努爾哈赤親率右翼四旗(正黃、正紅、鑲紅、鑲藍)攻打撫順,明軍守將李永芳舉城投降;同時還命左翼四旗(鑲黃、正白、鑲白、正藍)攻占東州、馬根單(均在今遼寧省撫順市境內)等地。明朝遼東巡撫李維翰急遣總兵張承蔭率明兵一萬去鎮壓,遭后金兵伏擊,全軍覆沒。七月,努爾哈赤又率八旗兵進入鴉鶻關(古關隘名,在今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境內),圍攻清河城,明將鄒儲賢固守抵抗,結果城破被殺,接著后金又占領一堵墻、堿場二城(均位于今遼寧省本溪滿族自治縣境內)。

努爾哈赤在軍事上的節節勝利,不但使“全遼震動”,而且北京也“舉朝震駭”,就連飽食終日、萬事不理的神宗皇帝萬歷也深感“遼左覆軍隕將,虜勢益張,邊事十分危急”。

明朝為了安定遼東,早日把后金勢力鎮壓下去,決定發動一次大規模進攻后金的戰爭。

萬歷帝任命楊鎬為遼東經略,以杜松、李如柏、劉綎等為副,調兵籌餉,經過九個多月的準備,到了明萬歷四十七年的四月,赴遼的明軍都先后到達,再加上征調的兩萬三千名朝鮮兵,總共有二十七萬余人,號稱四十七萬大軍。楊鎬與諸將議定,分四路進攻后金,總兵劉綎率軍出寬甸向東;總兵馬林率軍出三岔口向北;杜松率軍出撫順關向西;李如柏率軍出鴉鶻關向南,其中以西路杜松為主力,皆直指赫圖阿拉。此外,王紹勛總管各路糧草,楊鎬坐鎮沈陽。

熟讀《三國演義》的努爾哈赤掌握了明軍的戰略部署和行動計劃,正確地分析了形勢,認為明軍是采用分兵合擊、聲東擊西的戰術。因此,努爾哈赤只派五千人抵御和阻滯南路的劉綎軍,而把全部兵力集中起來,打擊從西面而來的杜松的明軍主力,所謂“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這一部署是正確的,因為從兵力上看明軍有二十萬多人,而后金只有六萬人,處于劣勢。但明軍分成四路,兵力分散,再加上劉綎、馬林和李如柏三路山高水險,行軍困難,一時不易到達,只有杜松一路出撫順,渡渾河,沿蘇子河而上,道路平坦易行,兩日就可到達赫圖阿拉。于是他親自統率八旗大軍迅速開赴西線,阻擊明軍。兩軍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大伙房水庫附近)一帶相遇,揭開了著名的薩爾滸戰斗的序幕。

這次戰役大致經過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后金軍圍殲西路杜松軍。西路軍為明四路大軍的主力,除杜松為主將外,還有總兵王宣和趙夢麟,統率官兵三萬余人。杜松,字來清,陜西榆林人,官至山海關總兵,作戰勇猛,威名遠揚,被塞外民族稱為“杜太師”。但杜松此人乃一勇夫而已,缺乏謀略,曾經因為小事情違反軍紀而焚毀甲胄兵器泄憤,被撤職回鄉。此次因為努爾哈赤興起而被重新起用,杜松興奮異常,準備搶頭功,一舉擊潰努爾哈赤八旗大軍。在這樣一種急功近利并對努爾哈赤八旗軍一無所知的心態下,杜松統率西路軍,于二十九日出撫順關,迅速前進,急貪首功。

杜松軍點燃火炬,星夜兼程,一晝夜間行進一百余里,直抵渾河。參將龔念遂的輜重營速度慢,沒有趕上杜松行進速度,遠遠地落在后面。杜松也不管這么多,他派人查看水深,得知“河水不及馬腹”,便催促士兵渡河。

努爾哈赤早已經偵知杜松軍是明軍主力,最難對付,所以,提前在渾河設下埋伏,在渾河上游筑壩蓄水,等明軍渡河時候,水淹明軍,再分別進行圍殲。

明軍諸將懷疑努爾哈赤在對岸有埋伏,要求宿營,明日勘察完畢后再渡河。杜松不聽,執意渡河,而且親自上陣,赤裸全身,揮舞大刀,準備渡河。眾將請杜松穿上盔甲,以備遇敵時作戰。杜松笑道:“穿鎧甲上陣作戰,那不是男子漢。我從軍打仗,從來都是不穿盔甲的!”于是不顧勸阻,準備裸泳過去。埋伏的八旗軍看到杜松軍渡河,扒開大壩,渾河水暴漲,正在渡河的明軍猝不及防,被淹死千余人。軍隊也被迫一分為二,尚未渡河的兩萬余人在薩爾滸山扎營。已經渡河的一萬人隨杜松繼續前進,猛攻吉林崖。

吉林崖只有數百名八旗兵防守,地勢險峻,設施堅固。在筑城民夫的幫助下,八旗軍防守嚴密,杜松率隊數攻不下。而此時的努爾哈赤決定先集中兵力,破薩爾滸明軍大營。努爾哈赤對手下將領們說:“先破薩爾滸山所駐之明軍,此兵破,則吉林崖杜松之兵皆喪膽矣”。于是命次子代善、八子皇太極等率兩旗兵增援吉林崖;自己親率六旗兵四萬余人,進攻薩爾滸一帶杜松軍主力。以兩倍于明軍薩爾滸大營的絕對優勢兵力,猛撲明軍薩爾滸大營。

明軍挖壕固守,開大炮,放火銃,射弓箭。但八旗鐵騎在大霧掩護下,縱橫馳騁,發矢揮刀,所向披靡,銳不可當。后金軍很快就越過塹壕,拔掉柵欄,攻入明軍營壘。

薩爾滸大營中的杜松軍主力全線崩潰。一半被當場殺死,一半潰逃,向西逃過薩爾滸河。但是,在八旗精銳騎兵追擊下,最終,明軍在西薩爾滸附近的得力阿哈一帶被全部殲滅。

攻克明軍薩爾滸大營之后,努爾哈赤立即命令攻打薩爾滸的六旗兵增援吉林崖,會合吉林崖的兩旗兵,圍困杜松軍團,意欲圍殲杜松軍。杜松和王宣、趙夢麟率領官兵奮勇作戰,試圖突破重圍。但是,八旗鐵騎數量多,精于騎射,杜松等奮戰數十余陣,不能沖出。于是試圖搶占山頭,居高臨下,收集潰兵,等待援軍。但山頭上的八旗軍奮勇作戰,杜松不能成功,而且樹林中伏兵四起,八旗軍以數倍于杜松的兵力,在河畔與莽林、山麓與谷地將杜松軍團團圍住,四面攻殺。此時大風飛揚,對面不見人,明軍在對壘鏖戰時,點燃火炬,從明擊暗,銃炮打入叢林,很難擊中叢林中的八旗軍;而八旗軍從暗擊明,箭矢如雨,明軍成片倒下,死傷慘重。

杜松左右沖殺,手持大刀砍殺敵軍,但被八旗軍密如驟雨的弓箭擊中,落馬而死??偙跣?、趙夢麟也戰死。就這樣,杜松軍全軍覆沒,尸橫遍野,血流成渠,軍器和明軍尸體沖入渾河,和初春剛剛解凍的浮冰一起順流而下。

第二階段,是發生在尚間崖、斐芬山一帶的作戰。殲滅明軍西路軍后,努爾哈赤轉兵北上,集中力量對付北路軍。北路馬林軍于三月一日夜抵達尚間崖,在聽到杜松全軍覆沒的消息后,軍心動搖,士兵喪膽。馬林不敢前進,調整部署,轉攻為守,將部隊分駐三處:一部由杜松余部龔念遂輜重營組成,在斡琿鄂謨(今吉林市東團山一帶)鑿壕列炮防守;一部在東南,扎營尚間崖西三里處斐芬山,由開原兵備使、監督潘宗顏統領;馬林自己率主力駐尚間崖,環營挖掘三層壕溝,壕溝后面排列大炮火器,再以騎兵做預備隊繼后,就地防御,試圖決一死戰。三個營構成一個“品”字陣型,形成牛頭陣,試圖互相支援,互為犄角。

實事求是地說,馬林得到杜松軍被殲滅的消息之后采取的戰術是正確的,不再進攻,就地防御,是一個正確的作戰手段。但是,對手努爾哈赤的八旗鐵騎大軍太強悍了,馬林分兵防御,布置鐵桶陣,也無法阻擋努爾哈赤八旗鐵騎四面撲攻。此役,努爾哈赤八旗軍將四面撲攻的野戰圍殲戰術發揮到極致,說明明軍與強悍、精于騎射的八旗軍在戰斗力上根本就不是一個級別。

努爾哈赤對馬林的鐵桶陣,還是采取擅長的四面撲攻、各個擊破的方式。三月初二,努爾哈赤下達了對龔念遂營的總攻命令,他首先命八子皇太極率鐵騎大軍奮勇沖擊?;侍珮O八旗鐵騎率先破陣,然后,努爾哈赤親自率領一千精騎,從龔念遂營薄弱的側后發起沖擊,也迅速破陣。后續八旗軍從缺口萬馬奔騰而入,在明軍陣營中縱橫馳騁,明軍全線崩潰,參將龔念遂戰死,明軍再次全軍覆沒。

殲滅龔念遂營后,三日晨,努爾哈赤集合兵力向挖有三道壕溝、由眾多火器大炮護衛的馬林據守的尚間崖撲來。努爾哈赤首先命令八旗軍占領附近山頭,但當他突然發現明軍部分兵力沖出壕溝后,下令不必占領山頭,立刻接戰。代善首先率兵沖入明軍陣中,隨后,侄子阿敏(努爾哈赤弟舒爾哈齊的次子)、五子莽古爾泰各自率領本部人馬沖入明軍陣中,沖出壕溝的明軍瞬間即大半被殺。八旗軍也不再整理隊形,直接向三道壕溝內的明軍大營撲去,明軍發炮,然而裝藥即泄,無法阻擋迅猛的八旗鐵騎大軍;八旗大軍則將馬林軍團團圍住,發矢揮刀,鐵騎馳突,大敗明軍。明軍副將麻巖等陣亡,馬林僅率少數殘兵敗將一直逃到張家樓子(今吉林寬甸滿族自治縣境內),才止住奔逃的腳步。

努爾哈赤又率軍進攻潘宗顏營據守的斐芬山。潘宗顏占據山上有利地形,居高臨下,布置好火炮火槍,準備依山死守。努爾哈赤將攻山的八旗軍分成兩隊,一隊攻山,一隊騎馬待戰。其中,攻山的八旗鐵騎下馬進行步戰,也分成兩隊,一隊是重甲兵敢死隊,身穿重甲,可以抵御明軍火槍射擊,沖鋒在前;另一隊是原來的鐵騎部隊,下馬步戰后,變成了輕甲步兵,持弓箭在后,以強大的弓箭射擊壓制明軍火力,跟著重甲敢死隊前進。

無所畏懼的潘宗顏招呼士兵奮勇射擊,并拼殺在前。在他的帶動下,明軍居高臨下,施放火器,但八旗軍重甲步兵敢死隊身披重甲,明軍槍炮不能射入,傷亡很小。明軍完全領略到了八旗軍強悍的戰斗力。

在努爾哈赤督戰下,八旗重甲敢死隊奮不顧身沖上山頂,和明軍短兵相接,發生激烈戰斗,八旗輕甲騎兵下馬組成的輕甲步兵,也隨后跟進,順勢登頂,加入圍殲明軍的戰斗。訓練不精的明軍根本無法與之戰斗,全線崩潰,潘宗顏背部中箭戰死,竇永澄、江萬春二將也都戰死陣中。八旗軍在斐芬山橫掃北路馬林軍的最后一個營地,明軍守山部隊全軍覆沒。北路軍至此全軍覆沒。

第三階段,是努爾哈赤在阿布達里岡、富察(均位于今遼寧省新賓縣境內)一帶殲滅劉綎的作戰。劉綎,江西南昌人,嘉靖年間猛將劉顯之子,萬歷年間武狀元,精于騎射,尤其擅使大刀,所用鑌鐵大刀重一百二十斤,與三國時的關羽關云長有一比,人稱“劉大刀”,有晚明第一猛將的美譽。

劉綎久鎮四川,在四川有一支訓練有素的親兵勁旅,明朝為了平定努爾哈赤,調劉綎赴遼東作戰。劉綎僅率少數親兵前往,在四川的主力部隊則來不及到達。劉綎為此請求稍晚時候進攻努爾哈赤,以待其主力部隊到達。但朝廷不允,劉綎被迫倉促帶領臨時征調的烏合之眾,并匯合一萬余朝鮮兵,于二月二十五日出寬甸,進攻努爾哈赤。但是通往赫圖阿拉的道路上崇山峻嶺,山路崎嶇,樹木參天,叢林密布,而且八旗軍還布下了很多路障,道路難行。時逢雨雪紛飛,寒風刺骨,劉綎軍軍裝濕透,在艱難中行進,疲憊不堪,直到三月二日才到達渾河。

這里是八旗軍重點阻擊地區。當劉綎軍到達時,八旗軍五百精騎突然出現,阻擊明軍。劉綎軍仗著人多,將八旗軍五百騎兵全部包圍,試圖殲滅。八旗精騎奮戰多時,沖出重圍,向后撤退,干擾了劉綎軍進軍的速度。此時,努爾哈赤八旗主力大軍正在進行圍殲馬林的戰斗。而由于聯系不暢,劉綎竟一無所知。

三月初三,努爾哈赤擊敗馬林軍后,立即馬不停蹄,直奔劉綎軍而來。為全殲劉軍,努爾哈赤采取誘其速進、設伏聚殲的打法,事先以主力在阿布達里岡布置埋伏,另以少數士兵冒充明軍,穿著明軍衣甲,打著明軍旗號,持著杜松令箭,詐稱杜松軍已迫近赫圖阿拉,要劉綎速進。

劉綎信以為真,立即下令輕裝急進。

努爾哈赤的八旗軍在阿布達里岡的設伏情況是:皇太極隱藏在阿布達里岡上的叢林中;阿敏潛伏在山岡的南面,以待放過劉綎軍一半后,從中段截擊;代善在山岡隘口處埋伏,準備進行正面沖擊。三面圍攻,要一舉殲滅劉綎軍。

等到劉綎軍全部進入八旗軍的伏擊圈后,隱伏在山頂、叢林、隘口的八旗伏兵四起。由于劉綎軍呈單列狀分布,蔓延數里,阿敏和皇太極的左右突擊輕易就將其截為數段,代善趁勢從山上沖下,攻擊其首部。八旗軍熟悉山地地形,精于騎射,漫山遍野沖殺,劉綎軍猝不及防,迅即被八旗軍分割包圍。劉綎揮舞他著名的鑌鐵大刀奮戰,左臂中箭,繼續作戰,右臂受傷,仍鏖戰不止,自巳時戰至酉時。他面中一刀,被砍去半邊臉頰,還在使用他的鑌鐵大刀奮戰不已。只見他左右沖突,手殺數十人,身中多箭,最后力竭而死。其養子劉招孫全力來救,手殺多人,也戰死。

見主帥戰死,烏合之眾的明軍“抱頭鼠竄”。八旗軍仗著數量和氣勢上的絕對優勢,大砍大殺,明軍無一漏網,全部被殲。至此,東路劉綎軍也徹底失敗。

楊鎬坐鎮沈陽,掌握著一支機動兵力,對三路明軍沒有作任何策應。及至杜松、馬林兩軍戰敗后,才在三月初五慌忙傳令李如柏軍回師。李如柏軍行動遲緩,當時僅行至虎攔崗(位于今遼寧本溪市境內)。當接到撤退命令時被后金哨探發現,后金哨探在山上鳴螺發出沖擊信號,并大聲呼喊。李如柏軍以為是后金主力發起進攻,明軍驚恐潰逃,自相踐踏,死傷千余人。

就這樣,明朝二十多萬大軍以慘敗告終。努爾哈赤的八旗軍取得了薩爾滸之戰的全面勝利。

薩爾滸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一次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在這場戰役中,后金軍隊集中優勢兵力、靈活機動、反應迅速,采用各個圍殲的方法,最終取得完勝,為后人領兵作戰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通過這場戰役,后金不僅取得了豐厚的戰利品,充實了軍備,而且軍威遠揚、軍心振奮,后金當權者的政治野心和掠奪財富的欲望也開始極度膨脹,這為后金以后的攻城略地和南侵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薩爾滸之戰的意義還不僅于此。戰爭結束后,明金之間的局勢發生了逆轉。明朝上下一片恐慌,聞戰色變,從此開始由進攻轉為防御,其在東北地區的主體統治地位也不復存在;后金方面則由防御轉為進攻。明王朝的日子已日益難過了。因此,有人將此役稱為明亡清(后金)興的分水嶺,也不為過。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孜县| 和龙市| 威海市| 临安市| 平利县| 吴忠市| 万源市| 榆中县| 牙克石市| 汝阳县| 仁怀市| 泽普县| 安图县| 多伦县| 偃师市| 渑池县| 新余市| 边坝县| 富源县| 临海市| 衡阳市| 泸州市| 花垣县| 桃源县| 梅河口市| 武乡县| 平谷区| 应用必备| 鹤庆县| 自治县| 布拖县| 凯里市| 东明县| 丰县| 泾阳县| 惠安县| 方山县| 延庆县| 宿州市| 蛟河市| 陆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