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寺——京都最美的皇室御所
地址:京都府京都市右京區御室大內33 交通:在京福電車御室站乘京都市營巴士到御室仁和寺站下,步行約3分鐘可到 開放時間:9:00~17:00(3~11月)9:00~16:30(12月至次年2月) 門票:免費,御殿、靈寶館500日元 網址:www.ninnaji.or.jp
仁和寺(Ninna-ji)是宇多天皇在888年創建的,到明治時代之前,仁和寺的主持大多由皇家作主持,也稱作法親王,所以仁和寺的建筑有皇家的規格與風范,仁和寺也被稱為“御室御所”,即皇室的居所,一直受到皇室和貴族的保護。寺里的金堂與五重塔等建筑是日本的國寶,仁和寺也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寺內歷史的深厚和迷人的風景融在一起,樹身低矮的著名御室櫻或是金堂前紅艷的楓葉,常使人們逗留其中,細細端詳,慢慢品味。
仁和寺的起源
京都的西郊、北野、平野嵯峨野一帶,從平安時代初期開始,作為風景勝地,吸引了很多王宮貴族在此修建別墅,一時成為顯貴文雅清閑之地。《令義解》的作者右大臣清原夏野與嵯峨天皇的皇子左大臣源常等的別墅,就建于仁和寺附近的雙雙丘山下。當時開始流行阿彌陀佛,不少貴族都皈依佛門并修建寺院來代替山莊。之后,光孝天皇許愿建立寺院,將大內山南角的阿彌陀三尊立為本尊,這就是仁和寺的起源。
不為人知的仁和寺二王門

★五間三戶,兩側立有神像的二王門。
到訪仁和寺首先映入眼簾的應該就是高大宏偉的仁和寺山門——二王門,因建在高高的基壇上更能感受到宏大。二王門建于江戶時代初期,與知恩院的山門,南禪寺的南大門并稱為京都三大門。在樣式方面卻有所區別,知恩院和南禪寺都是禪宗樣式(禪宗樣式原名唐樣式,意為中國風或中國樣式,因多用于禪宗寺院的佛堂,故又名禪宗樣式),仁和寺則是日本傳統建筑的和樣式:五間三戶、重層、入母屋造和本瓦葺(所謂和樣式并不是指日本古來的樣式,而是融合唐朝風格與日本風土后成立的文化樣式),所以也經常被作為同時代的不同風格的建筑而廣為人知。
二王門的稱謂由來,是源于其左右兩側矗立著二王尊的雕像。雖然其他寺院也有類似這樣的金剛二王尊雕像,但通常被稱為仁王門,這是在稱謂上仁和寺所不同其他地方的一點。在佛教中寺院四方凈土就宛如佛教中的曼陀羅世界(曼陀羅原意為道場,佛教中亦指諸尊與凡人所處的空間),所以山門多通常設置金剛力士像,意為退散佛敵的守護尊,通稱為仁王像或二王像,也有其他稱謂,如金剛神像。雖然各個寺院的像容不同,但外形上多為上身赤裸,筋骨隆起,表情憤怒,以表現出防止佛敵侵入的性格特征。
在金剛像的反面,有兩只左右相對的守護神獸像,分別是獅子與狛犬。獅子多設置在面向著的左側,嘴巴張開為阿形。狛犬多設置在面向著的右側,嘴巴閉合為吽形。并且頭上有角,又稱高麗犬,因日語中“狛”發音與“拒魔”發音相似,所以演變成狛犬。
仁和寺和千社札
在日本,為了祈愿,自古就有向神社和寺廟納奉的習俗。把愿望或者短小的詩歌寫在木制的板子上,供奉在廟門或者指定的供奉所。那些摯誠的信奉者甚至還參加千社參拜,而這些被用于供奉的祈愿札就被簡稱為千社札。從江戶時代開始,一些從其他地方來參拜的庶民,一方面為了祈愿,一方面也作為自己來參拜過的證明,就把寫有自己名字或者出生地的紙制札貼在專門用于供奉的地方。
原本的千社札是由上好的和紙經過木版的印刷而制成,價格昂貴相對稀有。千社札的基本尺寸是以被稱為一丁札的紙為基準的。札的周圍有兩圈輪廓線,文字在輪廓中顯示,輪廓線外粗內細,以1比3的比例制作,使用粗壯有力的江戶文字。現在通過貼紙機器可以簡單快速的制作,愛好者們也將其作為收藏或者互相贈送。現在日本流行把千社札貼在身邊的小物,或者車上。
從江戶時代中期開始,千社札便開始不斷變紅。其不僅有只是寫有名字和出生地的簡單樣式,那些繪有各種美麗圖案的印刷品也逐漸發展成為民眾的一種追求時髦的流行。樣式也不僅限與木頭和紙質品,金屬甚至塑料品也層出不窮。

★春季,御室櫻掩映下的清水寺五重塔,古樸之中顯露出一絲華美。
御室櫻
每年春季,仁和寺都會被盛開的櫻花裝飾一新。金堂前的“染井吉野”、鐘樓前的“垂櫻”等櫻花爭相盛開。其中以中門西側一帶種植的,花期較遲而著稱的櫻花林尤為有名,人稱“御室櫻”。日本歷代天皇在退位之后,幾乎皆皈依佛門,而仁和寺自888年開始,便有許多皇子皇女于此落發出家,仁和寺也稱為“御室御所”,其櫻花也相呼應的被稱為“御室櫻”。因遲開而聞名的御室櫻,自江戶時代起作為庶民之櫻而被百姓所親近,并被指定為日本國家級名勝。
御室櫻賞花時節的盛況在由江戶時代的儒學者——貝原益軒撰寫的京都名勝游覽指南《京城勝覽》一書中記載:“春日時節,寺院深處櫻紛紛,縱使京城內外,其名當屬第一,吉野山櫻亦羞愧,觀花來者,必日絡繹不絕。”給予了御室櫻與吉野櫻相比也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最高贊賞。
御室櫻是一種花期較遲,樹身低矮的櫻花種類。因仁和寺周邊土壤正下方的巖盤中有地下水流動的特殊地理構造,使其櫻花的根系不發達,樹身也比較低矮。另一種說法稱其地下也許并未含有巖盤,而是粘土質的土壤缺少氧氣及養分,使得御室櫻根系不能充分展開的主要原因之一。不論哪種說法正確,四月的仁和寺,當二百余株從露出土壤的樹根開始盛開花朵的櫻花樹正是最靚麗的風景。
御室流花道
仁和寺是御室流花道的宗家。插花的誕生是在仁和寺開山之后。宇多天皇作為仁和寺的鼻祖,因甚愛花朵,所以成為了流派的祖宗。御室流花道為仁和寺創建時(平安時代),佛前供奉的供花為起源流而傳下來。在中世紀,曾授予名匠、技術練達者法橋、法眼、法印等稱號,近代這些稱號的花道家聚集仁和寺繼續傳承,因此才有了御室流花道今天的興盛繁榮。

御室流花道特點為在傳承傳花(古典插花技法)的同時與時俱進,探求具有現代感盛花、投入花技法。以不拘泥即成概念,開創自由表現的插花之路,追求感性豐富的涵養與插花的美感為目的。
御室流具有三個分支流派:生花、自由花、創作花。生花由體、相、用三支役枝構成,這些稱法均為真言密教用語衍生出來。自由花是“盛花”以及“投入花”的總稱用語,重要的是具有自我的想法,自由地使用役枝進行創作,表現出另一個豐富的世界,在使用的花材量的多少,花器的高低,花材固定在花器上的方法均有不同之處。創作花可以自由選擇花材與色彩。
御室流歷經歲月的洗禮,花道這種民族藝術,不僅陶冶情操,也傳承著歷史與傳統,現在的人們從中得到精神的滋養與美學修煉。
溫馨提示
去神社或者寺院參拜的時候,貼紙千社札要注意的是,不要貼在別人原本的千社札上面或者貼在規定以外的地方,另外避免貼一些色彩鮮艷的千社札從而破壞建筑物本身的氛圍。日本政府規定,在指定為文化寶貴財產的神社佛閣貼千社札的行為是屬于違法行為,如果破壞史跡名勝天然紀念物或者重要文化財產的人會被處以5年以下拘留或者禁閉,另外處以30萬以下日元的罰金。
特色景點
二王門
進入仁和寺,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二王門,其與知恩院三門、南禪寺并三門稱為京都三大山門。與知恩院、南禪寺的中式風格山門相比,仁和寺的二王門是完全按照日式風格被建造的。
勅使門
勅使門位于穿過二王門后左手邊的位置。明治年間被燒毀后,20世紀初由龜岡末吉氏設計重建,在四腳唐門風格的建筑本體與門扇、欄桿等處,具有精湛裝飾搭配的宮殿風格山門。
白書院
白書院是門跡(主持)進行非正式會面的場所,其整體洋溢著濃郁的宮廷風格。內部的隔扇畫是由畫家福永晴帆以四季的松樹為題材創作的。白書院與黑書院通過回廊相連,具有濃郁的宮殿風格。
庭園
宸殿面前營造出簡樸氣息的庭園稱為南庭,北側池泉觀賞式庭院稱為北庭。北庭的中央設有心字形池塘,池塘垂掛著瀑布,深處的假山設有茶室,北面可觀賞五重塔。

五重塔
仁和寺的五重塔可謂近代五重塔建筑的代表作,建于17世紀,與東寺的五重塔基本同一時間被建成,其特征是首層到第五重的遞減率低。在初層內部安放著五佛,壁面與立柱等部位飾以彩色佛像。

中門
中門在二王門的正面,中門也是在江戶時代初期復興風潮的引領下被重建的。與二王門、勅使門相比,建造風格相對簡樸,屬于江戶時代典型的建筑樣式。
宸殿
宸殿是仁和寺御殿的中心建筑。江戶初期復興之際所建造的舊宸殿是將御所的御常御殿拆除后移建過來的。與勅使門同樣,宸殿也是由龜岡末吉設計重建的。其建筑設計典雅,融合了傳統住宅式樣中的寢殿風格與書院的建筑風格。
宸殿內,有地面高出其他房間的一之間(一號房),被稱為上段間。加上二之間,三之間構成宸殿的中心部分。上段間是正規的書院建筑風格,設有地板、多寶閣、付書院、帳臺構。在室內的隔扇與移門上描繪的山水、花鳥、風俗畫是宮廷畫師原在泉的手筆。
鐘樓
鐘樓是江戶初期復興之際新建的,呈裙擺型,因此被稱為裙腰式,是江戶時代具有代表性的建筑。
飛濤亭
位于假山上坐北朝南的飛濤亭,據傳是光格天皇生前所喜愛的茶室,建于江戶時代末期。飛濤亭內部非常明亮,設有貴人口,但并沒有通常茶室被稱為躪口的入口。其天棚是把杉板的竹箔、寬葉香蒲、梁與椽子三種樣式共同搭配在一起,很有意思。

金堂
現在的金堂是江戶時代初期復興之際將京都御所的紫宸殿遷移后所建。紫宸殿本使用絲柏樹皮葺頂,遷移后,改為本瓦葺頂。
靈寶館
仁和寺所有擁有的文化遺產大多保管在靈寶館。靈寶館于每年4月1日與10月1日開始,分春秋兩季對外開放各約50天。
阿彌陀三尊像是888年修建的金堂之本尊。由于把運節雕刻的阿彌陀三尊作為江戶時代初期重建的金堂之本尊的原因,因此現在被安置在靈寶館內。阿彌陀三尊像是以柏木為材料的獨木雕刻。其中尊是阿彌陀如來坐像,兩旁的侍像分別為觀音菩薩像與勢至菩薩像。
孔雀明王在密教中被奉為祈禱消災的孔雀經法之本尊。其經常被描繪成一頭四壁,但是此處的孔雀明王是被描繪成三頭六臂。
圣德太子像是鐮倉時代的作品,為太子16歲的孝養像。其使用混合金泥的華貴色彩來描繪,從表現裙子下擺處富有變化的波狀描線,可見宋代的繪畫技巧。
御影堂
御影堂是用絲柏樹皮葺頂的寶造型(攢尖式屋頂)風格建筑,建立于江戶時代初期復興之際,使用御所清涼殿的古材建造,供奉著真言宗的宗祖弘法大師空海的御尊像。
在御影堂東側的小堂供奉著水掛不動尊。臺座的巖石被稱為菅公腰掛石,據稱因問候宇多法皇而來的菅原道真,把那塊巖石掛在腰上等待宇多法皇工作結束后歸來而得名。石砌的小池邊立著一個石像,人們紛紛從池中舀水澆在石像上,傳說能消災祛病。


平等院鳳凰堂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