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PART 2 最能見證歷史的日本遺存

淺草寺

★繩文人與彌生人

本原來并不叫日本,在古代日本神話中,日本人稱其為“八大洲”“八大島國”等。在漢語中,“扶桑”“東瀛”也是日本國名的別稱。關于日本的起源,有著種種傳說。如今,日本在經過多年的發展后,已成為一個發達國家。

日本的起源

相傳很久以前,有一男一女兩個神仙,男的名為伊邪那歧,女的名為伊邪那美。他們從天界下凡來到一個多水的澤國,開始開疆辟地。他們站在天浮橋上,用矛把漂浮的國土往回拉,就這樣滴水成河、聚少成多,他們用滴落的鹽構成了自凝島,自此產生了“八大島國”,即現在的日本國。后來,伊邪那歧和伊邪那美就像亞當和夏娃那樣結婚了,生育了海神、河神、山神、雨神、風神、田神等很多神仙。其中一位就是被稱為日本最高神的太陽女神,而她的曾孫神武也在公元前660年成為日本的第一位天皇。這個關于日本最初形成的神話,也成為現在很多日本動漫故事的源泉。

據科學家考證,日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最后一個冰河時代的末期,即公元前14500年的繩文時代。人們發現的繩文時代陶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陶器。日本北部地區的阿伊努人就是繩文時代先人的后裔,日本著名的富士山(原意為“火之山”“火神”)就是以阿依努火神的名字命名的。從公元前400年起,彌生人帶來鐵器和青銅器工藝,還有水稻耕作技術。約1世紀,日本各地出現了100多個小國,這些小國逐漸得到統一,此時日本的領土范圍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國,其中有的與東漢建立了外交關系。239年,日本女王卑彌呼遣使臣來到中國的魏國。

★日本女王卑彌呼

古代日本

5世紀日本統一后,國名定為“大和”。因為古代日本人崇尚太陽神,所以將太陽視為圖騰。相傳在7世紀初,日本的圣德太子在致隋煬帝的國書中寫道:“日出處天子致日落處天子”,這就是日本國名的雛形。直到7世紀后期,日本遣唐史將其國名改為“日本”,意為“太陽升起的地方”,其后沿用,成為日本的正式國名。

飛鳥時代(552~645年),日本社會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為鞏固封建制度和成為統一的專制國家,日本大量吸收中國封建王朝的典章制度和文化,佛教便從中國經朝鮮傳入日本,起初受到神道教傳統的抵制,圣德太子受推古女帝推舉攝政,幫助佛教陣營取得了勝利,30年內建成了46座佛寺。607年,圣德太子在奈良附近興建了第一座大型寺院——法隆寺,即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木構建筑之一。盡管其重建于7世紀末至8世紀初,但其技術成分和樣式特征卻表現出較之再建年代更早的古樸風格和特征,反映和再現了創建時的樣式特征,這一式樣被推定為飛鳥樣式。628年,東京都內最古老的寺廟——淺草寺開始修建。

★淺草寺

710年,日本已經有了第一個固定的國都——奈良,佛教隨之蓬勃發展。728年,信奉佛教的圣武天皇建立東大寺。759年,日本出現最早的詩集《萬葉集》,開始形成自己的文化。之后,日本開始采用漢字,學習書法和繪畫,編史書,疆域擴大到九州島南部和本州島北部,短短的奈良時代是日本文化昌盛繁榮的時期,建筑風格是中國式的格柵樣式。

奈良時代前期建筑風格以藥師寺東塔為代表的白鳳樣式,發展至后期為以唐招提寺金堂為代表的天平樣式,已逐漸趨于成熟和定型,并作為日本傳統的古典樣式,即“和樣”,其本質反映的是唐代建筑樣式的日本化。唐招提寺已經矗立1200多年了,它的創建者是來自中國的高僧鑒真,其主建筑名為金堂。

★唐招提寺金堂

為了避免奈良日益強大的佛教勢力對政事的干涉,桓武天皇決定遷都,794年強大的藤原家族建平安京(即現在的京都)為新國都。平安京的格局也模仿唐朝長安,京都的王室生活達到了高雅藝術與禮節的巔峰,藤原家族的宮女紫式部創作的小說《源氏物語》,描繪了一個紙醉金迷、驕奢無度的世界,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長篇小說。

平安時代(794~1185年),日本建筑的發展經歷了唐風轉向和風的演變,日本文化強化了本民族的特色。9世紀之后,天皇的權力衰落,中央集權政體逐漸瓦解,政權落在大貴族手里,導致白河天皇退位,實行“院政”。隨著地方割據勢力崛起,佛教不再是國教,古代的神道教重新恢復了影響力,并且逐漸滲透入佛教里。

11世紀,貴族社會到了全盛時期,王公貴族大量興建邸宅、別業等,并在邸宅和別業里建造佛寺。這時的邸宅建筑產生了一種新型風格,為一正兩廂,用廊子連接,前面往往有個水池,稱為“寢殿造”。佛寺也采用了這種風格,“寢殿造”佛寺最重要的代表是平等院。平等院本是當時掌握朝政大權的太政大臣藤原道長的別業,在1052年改造為佛寺。

世界最長木造建筑之一——京都三十三間堂以供奉1000尊觀音雕像而聞名,中間那個巨大的有1000只手臂的千手千眼觀音佛像特別華美。這座令人敬畏的寺廟是日本傳統文化的一個載體。寺廟內部用極為艷麗的色彩裝飾,外墻回廊的斗拱和窗欞,都帶有唐代建筑的遺韻。其巨大的長廊,是用來作為每年一次的射箭比賽的場地。

★京都三十三間堂

中世紀

1185年,源賴朝領導的源氏家族擊敗平氏家族,建立鐮倉幕府,將日本引入一個尚武的年代——鐮倉時代(1184~1572年)。賴源朝成為第一個征夷大將軍,天皇成了傀儡,日本隨之進入了戰亂時期。12世紀,傳入日本的禪宗受到了關東武士的重視,高德院成為一個凈土宗派的寺院,鐮倉大佛則是高德院的主佛,是古都鐮倉的象征,呈現了鐮倉時代的修筑風格和精湛的造像技藝,也表現出當時所流行的宋代佛像的風格,跟鐮倉這座城市一樣歷經榮衰。13世紀后期,幕府的武士統治面臨困境,鐮倉幕府逐漸走上滅亡的道路。

★鐮倉大佛

鐮倉時代后緊接的是室町時代(1338~1573年)。14世紀前半期,征夷大將軍足利義滿穩定了京都的室町幕府以后,將軍們實行“幕府”制,操縱天皇,獨攬大權。在2個多世紀內的政治、文化方面,武家都壓倒公家,處于優勢。此時,日本的園林和寺廟建筑取得了很高的成就。14世紀末期,北山文化的代表——金閣寺,15世紀末期東山文化的代表——銀閣寺,表現了這個時代最高的建筑與園林藝術成就。由于室町幕府是聚集了各有力大名而建立的,因此幕府本身的統治能力薄弱。之后,幕府制又引發了軍閥割據,武士階級興起,他們互相斗爭。1467年,“應仁之亂”爆發,各地的運動紛紛而起,室町幕府搖搖欲墜,日本進入長達百年的戰國時代。

“應仁之亂”后,戰國大名成了統治當地土地、人民的強有力的獨立政權。各地大名紛紛崛起,戰火紛飛,民不聊生。1543年,葡萄牙船員在日本登陸,給日本帶來了面包、蛋糕、火槍及火炮。16世紀中葉,一位決心以武力統一日本、結束亂世的梟雄出現,他就是織田信長。1560年,織田信長在桶狹間以兩千人馬擊敗今川義元統帥的四萬大軍,名聲大振,并逐步統一尾張、近畿,并準備進攻山陰、山陽。信長的時代被稱為“安土時代”,期間織田信長修筑了氣勢宏大的安土城。

1582年,“本能寺之變”爆發,織田信長身亡。織田家重臣羽柴秀吉先后擊敗明智光秀、柴田勝家,確立了自己的繼承人地位。此后,他經過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戰,逐步統一日本。后被天皇賜姓“豐臣”,并受封“關白”一職。豐臣秀吉的時代被稱為“桃山時代”。作為日本三大名城之一、大阪的象征——大阪城,是豐臣秀吉統一了日本列島之后,為了彰顯自己的權力而修建。氣勢恢宏的城門和沿著護城河而建的塔樓尤為引人注目,其他任何一座日本古城都無法比擬。

1598年,豐臣秀吉在伏見城病逝。豐臣家族分裂為近江(西軍)和尾張(東軍)兩派。身為豐臣政權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于1600年發動“關原合戰”,大敗西軍,建立德川政權。16世紀中葉,戰國時代結束,德川幕府建立,國家重新統一,開始了一個短暫的桃山時代(1573~1614年)。

日本中世紀這400年,群雄逐鹿、社會動蕩,但也是日本歷史上極具里程碑意義的建筑發展時期。這一時期,日本自己的建筑類型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如城郭、寢殿造、茶室等建造技藝邁向了成熟。此時,日本再次從中國南宋引進新的營造技術,這種古樸的宋風在日本得到了很好的繼承與改良。直至今日,這種古典建筑風尚仍被日本人認為是日本民族精神和內涵的代表。之后的江戶時代則是日本建筑在形式和技術上不斷邁向完善的時期。

★日光東照宮

在桃山時代和后來的江戶時代(1615~1867年)期間,德川幕府創立了空前強大的中央政權,日本手工業和工商業蓬勃發展,城市經濟繁榮。這期間佛教建筑又有了一個高潮,建造了一些大型的廟宇,如重建的奈良東大寺的大佛殿(金堂)。德川家康作為江戶幕府第一任征夷大將軍,所有的東照宮便是以祭祀他的神格而建,“東照”二字就取意自藥師如來所代表的東方凈土。其中,最有名的便是日光東照宮,豪華絢麗的建筑之美讓人贊嘆。進入近世之后,建筑的中心從宗教轉向世俗。因變革,充滿日本民族氣質的建筑誕生。如寺院,神社、城郭、住宅、茶室、靈廟、學校、圣堂、劇場等,建筑內容趨向日本化、世俗化和多樣化。書院造府邸的代表作是京都的二條城內的二之丸殿,名古屋的本丸御殿和京都御所的常御殿等。

隨著西方文化的輸入,日本建筑發生了新的變化,除了和風住宅之外,重要的還有城樓,叫“天守閣”。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是日本城郭建設的高潮時期,各領主國紛紛建造天守閣,有一年竟造了25座之多。這些天守閣已經不像封建內戰時期那樣兼做藩主的府邸,而是純粹的軍事壁壘了。閣里有武器庫、水井、廚房和糧倉,還有投石洞、射箭孔和鐵炮孔等作戰設施。其中,最著名的是姬路城和名古屋城的天守閣,其高5層。華麗的天守閣成了城市的標志。城堡和天守閣雖有不少西方防御性建筑的做法,但它們卻是真正日本式的。不斷汲取和創新,和風住宅和天守閣是日本建筑比較順利地走向現代化的象征。

近現代日本

日本在最后一個幕府將軍被趕下臺以后,進入了嶄新的歷史時期——明治時代(1868~1912年)。明治天皇掌握了國家的實權,在江戶建立新都,取名東京。全國實行土地改革,實施義務教育,通過新的憲法,這一系列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現代化的道路。

明治維新后,日本經歷了第三次移植外來文化的風潮,這一次則是以西歐建筑為對象的學習和改造。日本建筑開始仿效西歐,由原先的木結構逐漸轉變為磚木混合或磚石結構的“洋風建筑”。當時的重要作品有筑地旅館(清水喜助設計,1868年)、赤坂離宮(片山東熊設計,1909年)等。從20世紀初開始,日本在西方建筑思潮影響下也出現了一些相應流派,興建了東京歌舞伎座(岡田信一郎設計,1924年)、國會大廈(大藏省營繕局設計,1936年)等現代建筑。

自20世紀以來,建筑的地域性表達漸次式微,但建筑始終因其特殊的歷史性和地理性,代表了一個民族靈魂的張力。日本建筑代表了某一時代日本人對理想生活的定義、對其向往的精神世界的建構,以及對美的看法。可以說,日本的建筑便是日本民族性格的表達。

★東京歌舞伎座

日本與中國各時期部分歷史遺存對照表

續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山市| 财经| 施甸县| 泉州市| 汽车| 洮南市| 措美县| 遂宁市| 德江县| 江华| 衡水市| 壶关县| 固安县| 吴旗县| 鲜城| 大同市| 遂川县| 新津县| 安乡县| 凤山县| 安仁县| 苏尼特右旗| 水富县| 苏州市| 丹棱县| 通许县| 苏尼特左旗| 陵川县| 洛宁县| 米脂县| 邹城市| 板桥市| 南溪县| 岳普湖县| 东阿县| 阳春市| 庆城县| 长岭县| 札达县| 交口县| 芜湖县|